• 陕西城固发现古代石窟
本报讯 最近,陕西城固县文物普查队在秦岭南麓盘龙乡的一个崖洞内发现一处石窟,为研究我国南北分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资料。石窟内有摩崖造像29尊,壁画5幅,石狮2尊,石塔香炉1个,双狮、鸟兽、人物、莲花式香炉9个。佛像最大的高2.2米,最小的高0.5米,有诵经打坐的,有骑虎,骑象、骑狮的,另有握剑捧笏的武将文臣,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壁画各长2. ...
本报讯 最近,陕西城固县文物普查队在秦岭南麓盘龙乡的一个崖洞内发现一处石窟,为研究我国南北分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资料。石窟内有摩崖造像29尊,壁画5幅,石狮2尊,石塔香炉1个,双狮、鸟兽、人物、莲花式香炉9个。佛像最大的高2.2米,最小的高0.5米,有诵经打坐的,有骑虎,骑象、骑狮的,另有握剑捧笏的武将文臣,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壁画各长2. ...
本报讯 陕西省延安地区文物工作者在近年来的普查中新发现古代石窟寺66处,目前,全地区石窟寺总数已达155处,一个地区集中了这么多的石窟寺,在全国尚属罕见。延安地区的石窟寺,其时代上迄北朝,下至明清,其中北朝至唐代15处、宋代88处、金元明清41处、待考11处。这次新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石窟寺有安塞县王窑乡樊庄石窟、延安市枣园乡肖村石窟、延安市川口乡 ...
本报讯 8月11日,陕西省咸阳市文物工作者在旬邑县普查时,发现一处汉代大型宫殿遗址。宫殿遗址规模恢宏,遗物堆积十分丰富,经初步鉴定,该遗址为西汉早期行宫,这是继秦甘泉宫、梁山宫发现之后,陕西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遗址位于旬邑县排厦乡沟老头村,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普查时在群众居住的窑面上发现宫殿建筑倒塌层,遗址距地表30~60厘米,除 ...
本报讯 今年6月下旬,辽宁法库县叶茂台村西北约2公里的唐房山发现一座辽代早期多室石券墓,出土各种文物19件。经过清理发现该墓葬有墓道、主室和左右耳室。墓道为南北向,长3.1米,宽1米,高2米。主室略呈长方形,南北宽3.6米,东西长4米,高6米,石壁厚1.1米。棺木已腐烂。墓主为男性,仰身直肢葬,头向东。随葬品有陶注壶一套(图一),哥窑豆青小瓷碗一件,圈足瓷莲花 ...
日本栃木县那须郡驹形大塚于1974年11月发掘调查,1975年被指定为国史遗迹。墓的形制为方形双室墓葬(日本称之为前方后方坟),葬式为仰身直肢。木棺两端塞有大量木炭,随葬遗物中有稀见的汉式画纹龙虎四兽镜一件及铜镞、铁制两刃小刀等。从墓的形制、葬式及随葬品来看,它属于一座具有日本前期古坟风格的墓葬。画纹龙虎四兽镜面直径13.25厘米,镜背直径12.85厘米, ...
本报讯 5月17日至22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发掘了一座金代大型贵族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种类繁多的精美服饰,为我国金代考古所仅见。该墓位于松花江南岸,阿什河东侧的二级阶地上,为夫妻合葬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木棺长2.3米,宽1.4米,高0.9米,棺上用丝织品覆盖,木棺制做考究,边、角均用如意纹银片包饰,棺盖正中置有标识墓主人 ...
本报讯 截止今年7月底,陕西延安地区共查明各类文物点5310处,从而证明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不仅革命文物得天独厚,而且历史文物也异常丰富。普查中共发现古文化遗址264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1100多处,这些遗址分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填补了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一些缺环。此外,还发现商周遗址115处,秦汉遗址581处,隋唐 ...
本报讯甘肃省武威地区文物普查分队,不畏严寒酷暑,行程13000余里,经过两年多深入细致地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这次普查新发现古代遗存750余处,采集文物标本1500余件,征集流散文物514件,登记社会流散文物57件,清理残墓出土文物60余件。同时,他们还系统整理文物普查资料15万多字,绘制文物分布图和其它登记表格2300余张,汇编了一部近20万字的《武威地区文物概况一 ...
本报讯不久前,南澳岛文物工作者,在岛南云澳港边,发现了一块清嘉庆二年(1797年)制定的港口船舶税收制度和严禁各种额外勒索的《港规碑记》石碑。该碑高1.45米,宽0.59米。全文如下:云澳耕海作田,船只往返,所以通商贾而广财利,出入必由汛口挂验,历有成规。但日久弊生,乾隆五十五年以来,站口杨常,索取无度。嘉庆二年六月,幸逢府尊宪台莅治,四澳沾恩,仁声洋溢。 ...
本报讯 河南省考古工作者最近在邓县福胜寺塔地宫发掘中,于7月28日在地宫内发现了金棺、银椁、彩色玻璃器、鎏金双龙银壶以及舍利子等一批稀世珍宝。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继法门寺之后,我国宗教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福胜寺塔(图一)位于邓县县城年,196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曾认为是隋塔,这次通过对塔的勘查和地宫出土的有纪年的须弥座记载,确定该塔始 ...
发布时间:1988-08-26 作者:本报讯 八月一日,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该馆建筑面积为二千四百平方米,总投资七十五万元,主楼为三层。展览以通史陈列为主,重点展出两汉时期敦煌郡长城、烽隧出土的汉简及隋唐时期敦煌遗书。展览共陈列文物七百余件。(韩跃成)
由考古学家和一百名美国学生及志愿者参加的一个考古发掘队,目前正在以色列耶路撤冷北部的席普里的一幢罗马式别墅里发掘整理一幅公元4世纪时的大型镶嵌肖像画。他们决定将其运往耶路撤冷博物馆保存并展出。这幅镶嵌画的面积有40平方米,画中的人物是一位长有一头黑发、一双棕色明眸的极为迷人的女子。当人们刚一看到她那红润的双唇和那神秘而又温柔的淡淡笑 ...
发布时间:作者:本报讯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在编写《达濠区地名志》搜集资料工作中,于达濠岛东南近海的三寮村与广澳村交界处磊广公路旁发现一明代记载海防设施碑刻。此碑为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勒刻于一巨大的天然花岗岩石上,刻文版面高185厘米,宽160厘米。碑首题文横书“潮阳县三寮四顾台”,每字约18厘米。正文直书,每字15厘米,文谓: ...
本报讯 特约记者邹伟初报道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考古人员组成的古代沉船调查小组于6月中旬至7月初在广东省吴川县沿海进行了古代沉船调查。这是国内专业考古人员进行的首次潜水考古调查。这次从事潜水调查作业的考古人员,克服水下能见度差、浪涌大的困难,对沉船进行了勘察测量,在沉船露出海底的部位分别取回了铜钉、铜柱、铜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已将古时阴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形象地描绘出来了,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东段称大青山,西段分为两支,一向西北,是为狼山,也称乌拉后山,古称阳山;一向西偏南,是为乌拉山。这一地区,作为古代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至今,还残留着当时修建的防御工程遗迹 ...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一艘在公元1512年触礁沉没的葡萄牙军舰残骸最近在马六甲海峡地区被发现,估计沉船内的遗物价值约30亿美元。宣布这一消息的马六甲地方当局首席部长拉希姆不愿透露该船具体的沉没位置和财宝的详情,其原因是担心当局同发现这艘沉船的国际公司签订打捞协议之前被不法之徒所掠夺。拉希姆只说,这艘名为“海上之花”号的军舰是在马六甲海岸对开海 ...
考古学家最近在秘鲁发现一具中国木乃伊,据称可证实亚洲人比欧洲人早800年登上美洲大陆。考古学家克拉贝在丹麦说:“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美洲的先驱,其实中国人比他们先踏足新大陆好几个世纪。”他说:“这具中国木乃伊证实中国人远在公元7世纪时,便有足够的智慧、航海技术和勇气,越过太平洋抵达南美;当时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仍认 ...
本报讯陕西洛川县黄文乡大平村村民王春记,去年6月在村北破土修房时,挖开一座唐墓。当地文物工作者赶到现场时,墓已全部挖毁。据民工反映,此墓为砖砌券顶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构成。墓道为南北向,长约3米,宽约1.4米,高约1.6米。墓室呈正方形,长宽约3米。棺具腐烂,骨骼纷乱,从头盖骨和小腿骨看,墓主人身材魁梧。墓室中发现三块墓志铭,置于墓室两边。其中一块 ...
本报讯 去年在陕西延安地区文物普查中,安塞县王光乡樊庄村发现一个完整的宋代石窟。该石窟“文革”时被用作生产队粮仓,所以保存完好。石窟坐北向南,依崖凿石而成,与南面石崖相对,中间形成50米宽的一条峡谷,长尾河自东向西流经窟前。樊庄石窟现存四个洞窟,由东向西顺序编号为1~4号,第1、3、4窟内造像均毁于“文革”。第2号窟是樊庄石窟中最大的一窟,而且保 ...
本报讯最近,在福建省连江县黄歧半岛马祖澳海底打捞出大批宋、元、明、清和抗战时期的文物,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和连江县文化馆等单位先后征集到1500多件。连江县黄歧半岛地处闽江、鳌江的出海口,与横贯在这一海区的马祖列岛形成的马祖澳是福建省海上交通要道。近几年来有关学者考证,这里应是唐末闽王王审知开辟的对外贸易港口“甘棠港”遗址,历代船 ...
西藏发掘石棺葬墓发布时间:1988-06-03 作者:郭周虎本报讯 1986年8月,西藏文管会普查队在贡觉县相贝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处石棺葬墓地,并清理发掘了五座墓葬。经发掘的五座墓均为石棺墓,其形制分为两类,一类为石板墓,一类为石块墓。石板墓又分为头厢和无头厢两种形式。墓葬的构筑法均为先挖出稍大于石棺且上小下大的近似方形或长方形竖穴,然后用石板或 ...
《中国文物报》 1988年06月03日 星期五 第二版固原发掘一处唐代家族墓群发布时间:1988-06-03 作者:王亚平本报讯 最近,宁夏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县南郊乡羊坊村附近发现一处唐代家族墓群,现已发掘八座。该墓群约距固原县城5公里。墓葬由封土、墓道、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墓道均呈斜坡状,墓道辟有二至七个天井不等。大多墓室在第四个天井处封门,过洞上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6月03日 星期五 第一版陕西省临撞县秦东陵考古工作者在近期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战国秦墓葬区,其中有两座战国晚期砖室墓,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砖室墓,是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收获。战国秦墓葬区位于距秦东陵区一号陵园3公里许的刘庄砖厂,该墓葬区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现暴露在外的土圹洞室墓28座,遭到完全破坏的45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5月27日 星期五 第三版张澍与《西夏碑》发布时间:1988-05-27现藏甘肃武威城内东南隅文庙内的《西夏碑》,本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因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故又称“天祐民安之碑”,《西夏碑》是人们习惯上的简称。碑身高2.5、宽0.90米。一面刻西夏文,一面刻汉文,共860字左右。考古工作者称它是迄今所见最完整、内容最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5月20日 星期五 第四版两千年前的古酒发布时间:1988-05-20 作者:蔡应才二千二百多年以前的古酒仍然香飘人间,这是真事。古酒是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座战国时期中山王陵墓中出土的,1979年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古酒共有二壶,一壶盛装在圆形的青铜卤里,有七成左右,重十多斤,酒液清澈透明,呈翠绿色,很象现在的竹叶青酒;另一壶盛器是扁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5月13日 星期五 第一版新疆对楼兰古址进行科学考察发布时间:1988-05-13 作者:特约记者 盛春寿本报乌鲁木齐讯 特约记者盛春寿报道4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组织文物考古工作者赴塔里木盆地,对地处罗布泊地区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古址进行全面、科学的普查。楼兰古址自本世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研究东西交通史、中亚 ...
发布时间:1988-04-29 作者:贾文亮 王太明本报讯 1987年4月,山西榆社县仰天村农民在该村东北烧香凹开山取石时,于乱石堆积层下石崖上发现石龛造像(如图)。县文管所获讯后,立即派人前往现场组织清理。清理结果,共发现石龛九个,按其顺序,由西向东编为一至九号龛。其中一号龛最大,高38厘米,宽30厘米。三号龛最小,高17厘米,宽10厘米。每龛内雕坐像一尊,身披袈 ...
发布时间:1988-04-29 作者:姬乃军本报讯从1981年以来,延安地区文管会先后收藏了一批珍贵的匈奴文物。这些文物分别出土于吴旗、延川、安塞、志丹等县,其中有几件属罕见的精品。虎噬蜥蜴带链铜带钩,通长10.2厘米,宽4.4厘米,带钮系有一条长达66厘米的铜链。带钩图案为一虎咬住一条蜥蜴尾巴,虎爪紧抓两条蜥蜴,而蜥蜴又咬住虎尾。造型工整而活泼。卧驴纹带链 ...
丝绸之路从中国延伸到波罗的海发布时间:1988-04-29 作者:据新华社波兰什切青国家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弗菲利波维亚克最近根据他和波兰其他科学家的研究,认为9至10世纪时丝绸之路已从中国经拜占庭一直延伸到了波罗的海南岸。他说,波兰考古学家在波兰什切青省波罗的海沿岸的沃林从地下发掘一幢木结构房屋时发现了一小条丝绸。丝绸是条长约8厘米、宽约3厘米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15日 星期五 第四版为人鲜知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墓发布时间:1988-04-15 作者:李丰旺在中国历史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婚、促进藏汉民族和善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人人皆了然而问二现葬哪里,恐就知者多了。松、文二人葬于西藏自治区的穷结县。这儿地处西藏东南,从拉萨市乘汽车过曲水、泽当,再南折即可到达。这儿环境幽静,北有奔腾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第一版法门寺珍宝首次与观众见面发布时间:1988-04-08 作者:特约记者 张金卫本报讯 特约记者张金卫报道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法门寺珍宝——陕西扶风法门寺部分出土文物汇报展》最近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与观众见面。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主持了开幕式,许多在京的历史、文物、考古界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第二版云冈石窟石雕防风化研究的新进展发布时间:1988-04-08 作者:黄克忠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一千五百年来,它经受日晒、雨淋、冰冻等风化应力的作用,石雕遭受严重的破坏,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文物保护课题之一。科技与文物保护工作者自六十年代开始对云冈石雕风化破坏原因进行全面调查以来,曾进行过多次防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3月25日 星期五 第二版延安发现战国时期秦长城发布时间:1988-03-25 作者:姬乃军本报讯去年10月,陕西省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吴旗、志丹两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长城(见图)。长城由甘肃省华池县修川乡贺家湾村进入陈西省吴旗县庙沟乡郝林沟村的四沟岔,沿陕甘交界处的界山——城墙岭折向东南,经城梁盖至胡西涧折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3月18日 星期五 第三版鎏金银壶──富有异国情调的珍贵文物发布时间:1988-03-18 作者:宁彬1983年,在宁夏自治区固原县南郊乡,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葬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的古墓。据考,此墓系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的合葬墓。墓内出土300余件文物,其中有一件精美的鎏金银壶(图一)。这件富有异国情调的珍贵文物,不但具有较高 ...
文物研究与历史研究发布时间:1988-03-11 作者:李学勤文物研究究竟有什么用处?这是一个常常可以听到的问题。收藏古代文物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传统。西周前期的《尚书顾命》记载,周康王即位时曾陈列宝器,有武王诛纣的赤刀以及胤之舞衣、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等等,都是前世遗物。按照《周礼》,这类珍贵物品系由专设的职官天府掌管。汉代有关记事,如汉武 ...
洛阳发掘一座东汉砖室墓发布时间:1988-03-11 作者:赵春青本报讯今年2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建工程发掘了一座东汉砖室墓,出土有铜缕玉衣片数百片鎏全铜羽人、铜车马饰、铜刀、铁剑、铅人、铅饼、玉璧、玻璃珠、陶楼和鸡蛋等百余件(组)精美文物。其中的铜缕玉衣片在洛阳地区属首次发现。该墓位于洛阳机车厂医院工地内。现存地面封上呈梯形截尖方锥状,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3月04日 星期五 第四版法门寺修复见闻发布时间:1988-03-04 作者:孙秉志去年3月,法门寺塔地宫发现了4枚保存完好的佛指舍利和唐代皇帝供奉的大批金银法器、丝绸制品,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震动。为此,中国佛教协会等单位决定于龙年四月初八“佛诞节”,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隆重举行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各名山大寺 ...
大昭寺壁画揭取工程结束发布时间:1988-02-26 作者:张剑波本报讯西藏大昭寺壁画揭取修复工程最近圆满结束。大昭寺是著名的喇嘛教寺院,也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寺内走廊和殿堂满绘着精美的藏式壁画,展现了佛教历史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对大昭寺壁画的揭取修复是对太昭寺建筑进行全面修缮的第一步。它改变了过去那种铲除或描摹原画的传统方式为保护壁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2月26日 星期五 第二版夹江新发现大型石窟寺造像群发布时间:1988-02-26 作者:周杰华本报迅四川省夹江县去年在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了一处大型唐代石窟寺造像。这处造像位于夹江县城东30公里的吴场乡白龙村,当地人称“佛耳岩”。因交通不便,造像内容过去鲜为人知。经编号统计,石窟共有254龛,造像2760余尊,集中分布在牛仙寺山顶石壁上( ...
居延发现古代岩画发布时间:1988-02-05 作者:包卫东本报讯去年10月10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文物普查队在温图高勒苏木嗄顺扎德盖地区的干枯河道上,发现了一处古代岩画群。岩画群较规律地分布于河道两岸,共计五个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岸沉积岩层结构的山丘石壁垂直面上。山丘顶部距地表相对高度9.5~10米。五个地点的岩画共分六组和两个独立画面,画面主要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1月15日 星期五 第二版大足发现初唐摩崖造像发布时间:1988-01-15 作者:曾建伟 黎方银本报讯1987年8月21日,四川省大足县文物普查队在大足县宝山乡建角村尖山子菩萨崖坡顶上,发现一处初唐石刻,定名为尖山子摩崖造像。该处造像分布在长8.30米、宽4米的崖壁上,从左至右共编为9号龛。造像题材为释迦说法图、阿弥陀说法图、弥勒说法图以 ...
宁夏发掘一处春秋战国少数民族墓葬群发布时间:1988-01-08 作者:马鸣信 报道 武殿卿 摄影本报讯去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宁夏战国秦长城以北的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于家庄,发掘出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墓葬群。发掘工作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钟侃主持。到9月中旬共清理出墓葬27座,出土铜、骨、陶、金、玉、铁等各种质地的器物约1 ...
唐蕃古道考察结束发布时间:1988-01-08 作者:余玉龙本报讯由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进行的“唐蕃古道”学术考察和资料整理工作已基本结束。这项工作从1981年提出考察方案开始,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及其它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省财政厅和国家文物局给考察拨了所需经费。为了搞好这次考察工作,省文化厅于1983年7月主持召 ...
龙门石窟新发现东王公西王母巨幅浮雕发布时间:1988-01-08 作者:温玉成 文 杨志强 图本报讯去年7月,在龙门石窟维修工程搭脚手架后,火烧洞券面上部的浮雕终于被辨认出来,这是迄今国内古代石窟中所见最大的一幅东王公、西王母乘龙飞翔石刻图。几十年来,由于火烧洞窟门上方又高又倾斜,加上岩石风化,一直弄不清该图的内容。火烧洞约建成于北魏孝明帝前期(公元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1月01日 星期五 第二版孟津发现一处有纪年的北魏石窟发布时间:1988-01-01 作者:王国奇本报讯最近,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地上文物进行调查时,在黄河南岸的孟津县煤窑乡谢家庄对门山发现一处有纪年的北魏石窟。该窟靠山脚而凿,西北向,平面呈内窄外阔的梯形,内宽3米,外宽4米,高2.1米。由于自然及人为的破坏, ...
西藏发现新石器时代小恩达遗址发布时间:1987-12-25 作者:陈建彬本报讯去年8月至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小恩达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工作,发掘面积60平方米。发现较完整的房屋遗迹三座、灰坑一处、窖穴五处、晚期石棺葬一座,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片等遗物。小恩达遗址,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县城北5公里的昂曲河东岸,东 ...
《中国文物报》1987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第三版北方游牧民族营建的第一座都城发布时间:1987-11-27 作者:王大方在中国历史上,活动于我国北方的民族中,从东胡、匈奴,到鲜卑、突厥,都不曾在北方草原地区营建过都城,而是契丹族首创此举,在北方草原上营建了第一座都城——辽上京。契丹族曾经建立过声威显赫的辽王朝,与北宋王朝对峙一百余年,双方互有攻战和往来, ...
《中国文物报》1987年10月01日 星期四 第一版广汉揭露出两大型祭祀坑发布时间:1987-10-01 作者:本报讯本报讯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去年七、八月间,在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内,相继发现两个商代蜀国大型祭坑,发掘金、铜、玉、石、骨器及象牙、贝等珍贵文物700余件。这一重大发现,将古蜀文化推前了约一千年,引起中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一号祭祀坑长4.6米,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