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大发现!红山文化曾往西南迁徙,还藏着黄帝"有熊氏"的线索?
2025年8月29日,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宣化区召开的一场考古发布会,让沉睡数千年的郑家沟遗址火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北方遗址,不仅解开了“红山文化晚期人群去哪了”的千古谜题,还把红山文化和黄帝传说牵上了线。 郑家沟遗址藏在张家口宣化区郑家沟村西的高地上,背靠阴山山系熊耳山延脉,正好在“三山两河”交汇的咽喉地带。早在2021年10月,考古队就发 ...
2025年8月29日,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宣化区召开的一场考古发布会,让沉睡数千年的郑家沟遗址火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北方遗址,不仅解开了“红山文化晚期人群去哪了”的千古谜题,还把红山文化和黄帝传说牵上了线。 郑家沟遗址藏在张家口宣化区郑家沟村西的高地上,背靠阴山山系熊耳山延脉,正好在“三山两河”交汇的咽喉地带。早在2021年10月,考古队就发 ...
由国家文物局、人民网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民网文娱共同承办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五季“寻根·探源”系列讲座正式推出。本季讲座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取十个代表性遗址,以翔实的考古发掘材料,丰富的综合研究成果,溯文明之源,探华夏之根。本期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领队、研究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在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卷中,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堪称人类文明对话的典范。南北朝时期,中亚、西亚地区的舶来品通过这个庞大的贸易网络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今天我们 ...
“过去60年,西藏考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从初步探索到国际瞩目,西藏考古为全人类提供了“高原文明”独一无二的世界样本。 20世纪90年代末,夏格旺堆投身考古,已主持参与70余项重要考古项目。他说,西藏考古的初步探索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汉藏 ...
8月2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阳城县析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系统发掘资料。该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494件,为研究黄河流域晚更新世晚段史前人类的石器技术演变、生存行为以及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关键新材料。析城山遗址第1、2地点石制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析城山遗址最早于2006年由考古调查队伍在海拔1888米的山顶区域发现细石器遗存。20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大运河文 ...
秦始皇灭六国后,把秦国已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政策向全国推广,进行了历史上建立大一统中国的首次努力。其后的西汉王朝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在继承秦代各项制度的同时,也作出了不少改革和创新,使得政治稳定、军事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大一统因此成为以后200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形态和理想统治模式。 兴盛的汉王朝 ...
吕儒遗址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姚孟街道吕儒村,地处运城盆地腹地,南距盐湖约7公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其分为吕儒、吕儒东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中在吕儒遗址发现有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夏及早商时期遗存。近年来,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这一区域又有不少新发现。吕儒遗址群位置图 2022年11月 ...
墓地概况 龟山墓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龟山顶部,芙蓉溪和涪江在其南部山脚交汇。墓地所在区域属于绵阳市文物部门划定的文物埋藏区,上世纪80年代在其附近曾发掘一座汉代木椁墓,并出土有重要文物。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90余座,出土陶瓷器、铁器、石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8日公布山西沁县连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下称连家庄遗址)发掘资料。该遗址陶器风格多样,体现了晋东南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 连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沁县故县镇连家庄村西约0.5公里的高台之上。经初步调查,该遗址范围约20万平方米。2020年11月至12月,为配合黎霍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地市文物部门对连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
2022年3月至6月,为配合雄安新区起步区经济建设,推进土地收储的考古前置工作,以实现新区经济建设、文物保护和考古科研的协同开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保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容城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午方西庄西北遗址Ⅰ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航拍图 该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容城镇午方西庄村西北,紧邻村边养殖场。遗址北距南拒马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古墓沟遗址的草编小篓、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文书……这些陈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串起了这一文明碰撞交汇之地漫长的演进轨迹,勾勒出曾经生活于此的不同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变奏——王炳华就是发现这些文物的考古学家。王炳华(左)陪季羡林(中)和任继愈在交河故城。王炳华之子王樾供图 ...
考古学作为以实物遗存为核心的学科,通过百余年的探索持续深化着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提供了扎实的物质依据。一、拓展了中华文明的时间纵深 传统文献对中华文明的追溯多始于“三皇五帝”,但考古学通过实物遗存,将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断向前延伸,构建起“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完整 ...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发现了一处汉文石刻。 该石刻镌刻在一块独立的花岗岩巨石上,在高2.6米、宽1.9米范围内均有字迹,顶部篆书为“皇帝北巡之碑”。花岗岩石面剥蚀严重,保存有“代”“一月” ...
营前村北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营前村北800米处,遗址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北侧紧邻琅琊古墓(汉代封土墓,系黄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侧紧邻营前遗址(龙山文化贝丘遗址,系黄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通常所认为的战国、秦汉琅邪邑(郡/县)城东南部,年代跨战国、秦、汉。 2025年3月至5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黄岛 ...
近日,在希腊克里特大学位于伊拉克利翁的新校区,本报记者见到了该校副校长、古希腊文学教授梅丽娜·塔米奥拉齐(Melina Tamiolaki)。作为一位熟悉中国的学者,塔米奥拉齐深切感受到中希高校合作日益紧密。谈及中国学生对古典学的热情,她坦言深受触动,认为这份跨越时空的兴趣正赋予古典学新的生命力。克里特大学哲学院 在这次对话中,塔米奥拉齐从克里 ...
基本信息: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考古杂志社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出版时间:2025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5年5月印次:1ISBN:9787522854281内容简介: 《考古学集刊》创办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32辑,每年出版两辑。该集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 ...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山西汾阳西外环北宋元祐八年夫妇合葬墓发掘资料。该墓的发现对进一步厘清宋、金墓葬的区别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陶魂塔组合的完整性对研究同期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器物的功能用途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墓葬位置示意图 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汾阳市文物局的大力配 ...
宗教信仰是成长环境、文化熏陶与自主选择的结果,还是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呢?长期以来,学术界不断有人尝试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存在 “宗教基因”吗? 2004年,美国遗传学家迪安・哈默在其著作《上帝基因》中提出,VMAT2基因或许是灵性特质的遗传基础,该基因的某些变体可能与更高的灵性体验倾向相关。不过,他的结论遭到了科学界与宗教界的一致严厉批 ...
传说中的 “五帝时代” 是中国古史传说体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 “五帝” 的记载最早散见于先秦文献,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首次系统梳理为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的序列。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传说他与炎帝联合击败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
7月28日,中国文物报发布了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遗址内出土的6枚陶制和石雕蚕蛹尤其引人关注。这些石雕蚕蛹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是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相关遗迹已有5处,呈现出从仰韶早期到晚期的完整脉络: 仰韶早期(约6000年前):夏县师村遗址,出土了5枚石雕蚕蛹 ...
作者:马品彦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也是多种文明和宗教的传播汇聚之地。在多种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新疆地区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系。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经过历代发展,同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包容互鉴,深度融合,成为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扎根于悠久的历史土壤之中。从古老的华夏文明起源到现代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交融汇聚,逐渐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深入探究其历史基础,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把握现在以及开创未来 ...
作者:袁广阔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众所周知,夏文化是夏朝时期创造的文化。如果从考古学的角度考虑何为夏文化,大部分考古学家都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晚期夏文化,新砦期文化是早于二里头文化的夏文化。但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研究动向告诉我们,新砦期文化并不是早期夏文化,河济地区的后岗二期文化应当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
夏人主要是指夏王朝主要控制区的人群,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但夏人的核心人群无疑是夏后氏。关于夏后氏起源有很多研究视角,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个问题一时半会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最近看了一些这方面相关的研究论文,深有启发,先简单整理一点墓葬方面的研究资料。墓向视角 墓向通常指死者埋葬时的头部朝向。墓葬的墓向形成原因比较 ...
双槐树遗址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是距今约5300年前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被认为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聚落。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了大型版筑遗迹、牙雕家蚕等遗物,显示了约5300年前中原地区的农桑文明形态。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规模表明其具有古国都邑的性质,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早期中华文 ...
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关键时空节点的旧石器考古新发现 ◇王幼平 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迁徙交流的交通枢纽地区,距今5万—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出自百万年人类史发展的高潮阶段,尤为难得的是,以黑曜岩石料为主体的旧石器工业更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的发现。 黑曜岩是史前人类十分珍视的石器原 ...
古佛堂后殿大梁均在一米之上 这个古佛堂位于长治市上党区韩店镇东呈村,原来只是个市保单位刚刚被定为省保,以前也很少听说,最开始注意到这个东呈古佛堂是在两年前的网上,看照片上虽然寺庙较破败但还是被那粗硕的梁栿所吸引,去年特意去东呈村拜访。管理古佛堂钥匙的是位精神健硕的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当时正在午休,听说我们的来意,即刻从床上起来拿 ...
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迄今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址之一,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今大邑县三岔镇),总面积约34.4万平方米,平面呈梯形,东西长632米,南北宽544.5米。 考古学家在城墙解剖中确认其筑城年代早于宝墩文化其它城址,是成都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掘的8座史前时期古城中,发现最晚但年代最早的一座,处于宝墩文化的较早时期,是 ...
乔家寨石城遗址分布面积达242.6万平方米,是目前仅次于石峁遗址(425万㎡)的陕北第二大史前石城遗址。 新的乔家寨遗址由原先紧邻的两个石城组成,其中乔家寨164万㎡,寨子山78.6万㎡,合并后面积规模为242.6万㎡。乔家寨石城遗址呈三角形,寨子山呈品字形,两者之间有石墙连接。目前石砌城墙局部保存高度超3米。 之所以将先前发现的两个石城合并,是 ...
金字塔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其建造工艺之精湛、规模之宏大,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令人惊叹不已。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它高136.5米,用230万块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几乎心的巨石体!据估测,需要10万人用2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此庞大而精密的工程,古人究竟是如何建造的?这始终是萦绕在考古学家 ...
作者:赵燕姣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重大项目“构建‘东夷学’学科体系综合研究”(17AWTJ03)阶段性成果) 数代考古学人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在起源的早期过程中,曾有过一个“满天星斗”的多元时代,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因对峙而碰撞,因碰撞而交流,因交流而融合,最终形成了以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 ...
2024年3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BMC Biology》上发表了复旦大学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Reconstructing the ancestral gene pool to uncover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links of Hmong–Mien speakers”(“重建祖先基因库以揭示苗瑶语系人群的起源及遗传联系”)。 该项研究通过对包括苗瑶语系中苗族、畲族在内的28个现代东亚人群及968个亚洲地区古人样本 ...
节选自:《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作者:王 巍 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转型,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 ...
自1959年徐旭生发现二里头遗址以来,关于其是否为夏朝都城、具体对应哪座历史文献中的城址,学术界争议不断。目前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认为二里头是夏桀末年的都城“河南城”,另一则主张其为横跨夏朝早中晚期的“斟鄩城”。文献中的斟鄩和河南城 一、文献中的斟鄩 斟鄩始建于夏朝早期,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太康、后羿和末代夏王夏桀,曾长期定都斟 ...
禹州瓦店遗址与夏启之都“夏邑”的关系是近年来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禹州瓦店极有可能是夏启时期的都城阳翟(即文献中的“夏邑”)。一、文献记载 瓦店遗址或与夏禹之阳翟、启有钧台之享有关。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启、夏朝的传说。禹州与夏都的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竹书纪年》:“元年癸亥 ...
作者:李辉 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同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科技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上海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亚洲人文与自然研究院副院长。 李辉教授多才多艺,在很多领域都有成果问世,除了(含合著)《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Languages and Genes ...
以下内容翻译整理自网络公开文献: Y染色体研究表明,彝族中D-F3401(云南彝族3.13%)、N-MF176926(云南彝族2.74%)、N-MF239280(云南彝族0.39%)及O2-SK1725(云南彝族0.39%)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族群,应为彝族的四大奠基父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D-F3401主支包含多个子分支,其中大部分现分布于云南、贵州及四川的彝族群体中,其下游分支D-Y59615主要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因密码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血脉交融、文化互通、经济相依、信念相承和情感相亲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深层逻辑。 一、血脉相融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早期各部落的融合。考古发现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六大区系”间就已经开始了频繁的文明因素互动,展现了早期不同区域的交流融合。夏商周三代, ...
一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银秋教授科研团队在科技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图1.左图为样本分布及年代区间。右图为中国北方古代人群遗传结构。其中(A)不同人群间共享等位基因差异,黄色表示人群间更高的遗传 ...
作者:赵宾福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学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配合国家诸多基本建设而开展的“基建考古”发掘项目覆盖全国,为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或各级各类文保单位展示利用需要而设立的“主动考古”发掘项目日渐增多。各地出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 ...
作者:侯爱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大历史观下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23VLS001)阶段性成果)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各民族经历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即使在宋辽夏金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战事频仍,隶属于不同政权 ...
作者:陈相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与碳十四年代学,致力于科技考古与考古学的结合。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主要任务责任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生业课题与年代学课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相关研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作者:敏敬 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东政治与伊斯兰教史的研究,2011年英国剑桥大学东亚与中东系访问学者。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构成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互鉴,东西方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相互借鉴与融合,各地区联系持续增强,相对隔绝的历史逐步发展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史,东西方文明 ...
满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为1042余万人,位列少数民族前五位,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河北等省份。 满族发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向西周进贡“楛矢石砮”的肃慎人,历经汉晋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靺鞨等发展阶段。到辽代时靺鞨改称为女真,自此 ...
原文标题:坚守“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原载于:人民日报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 ...
登封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西北部,地处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地理环境优越。 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76年至1981年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小城,并出土了夯土建筑、奠基坑及青铜器残片等遗存。2002年至2005年,发现了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城,进一步 ...
作者:徐丹 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科学院 (本文系欧盟ERC项目“甘青地区语言和人群混合”(ERC-2019-AdG,883700-TRAM)阶段性成果) 从德国马普研究所发布的在线版《世界语言结构图册》(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简称WALS),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境内北方的语言除了北方汉语(Mandarin)外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国北方非汉语言数 ...
作者:何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笔者曾在《“中”与“中国”由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8日)和《陶寺文化:中华文明之“中正”观缘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5日),对陶寺遗址与最初“中国”概念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随着陶寺考古发掘的新进展,笔者对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 已存在“地中”概念 所 ...
江西省樟树市吴城村吴城遗址的发现彻底颠覆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史学定论。这座被村民称为“铜城”的遗址,揭开了一个湮没3500年的南国文明。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曾评价:“吴城遗址的发现,让长江以南的青铜文明首次拥有了自己的历史坐标。” 这座深藏赣鄱大地的古城,改写了商代文明的版图,揭示了中原礼制与南方土著文明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