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胡人牵骆驼俑

胡人牵骆驼俑塑造得惟妙惟肖。胡人,深目高鼻,满脸络腮胡须,头系幞巾,身着紧身翻领窄袖衣,右肩袒露,腰间系革带,带上挂腰刀等物什,脚穿长筒靴。胡人饱受风沙,满脸沧桑,道道皱纹,清晰可见。他右手挽起,身体前倾,似在拽着骆驼前行。而载着货物的骆驼却作回首状,好像在逗乐主人,一副温顺可爱,又调皮捣蛋的模样。胡人俑和骆驼俑的制作工艺为先捏 ...

• 数百块画像砖,拼出一幅帝王陵墓里的“南朝龙”

龙年寻“龙”,让我们看看墓葬考古中发现的“龙”。近几十年来,在江苏地区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中,也能经常发现龙的“身影”。这些或出现在画像砖上的龙,或出现在石刻上的龙,不仅仅是墓室的装饰,更凝聚着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神秘想象以及求得永生的迫切期盼。同时,它们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古代江苏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提供 ...

• 山东地区馆藏金元明纪年铜镜

一、金代铜镜 金承安二年铜镜(图1),直径11.1、缘厚0.2厘米,滕州市博物馆藏。六出葵花形,桥形钮,钮右侧置一方框,框内铸双行八字铭文“承安二年镜子局造”,素缘。承安为金代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所用的年号(1196~1200),镜子局为金代设立专门负责铸造铜镜的机构。图1 金承安二年 铜镜滕州市博物馆藏图2 金承安四年 铜镜山东博物馆藏 金承安四年铜 ...

• 隋彩绘武士骑马陶俑

隋彩绘武士骑马陶俑国家一级文物,嘉祥徐敏行墓发掘,通高27.2cm,重1664g。马立于长方形平板上,通体施红、白两色釉,昂首挺立状,马俑眉骨突出,双眼圆睁,竖耳,尾残断、鞍具髻辔齐全。鞍上一武士男俑,头戴璞帽,身披铠甲,左手握有兵器,已佚。男俑面露微笑,神态安然。徐敏行夫妻合葬墓该骑马陶俑出土于嘉祥县徐敏行夫妻合葬墓,山东博物馆于1976年2 ...

• 8000多年前的稻米长啥样?最新发现!

1月21日,记者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把之前的发现向前推进了近2000年,是澧阳平原古稻田探索的新突破,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实证。李家岗遗址发掘揭示的聚落结构。受访单位 ...

• 考古学史的多个面相

国际考古学界一般把1859年作为人类现代考古学真正诞生的年份,其标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即“进化论”正式发布。这表明现代考古学既与自然科学有着深刻的关联,又具有人类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我国,多认为现代考古学出现于1921年,受雇于中国政府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走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今巍然屹 ...

• 广州出土墓志与买地券

从1953年在西村石头岗工地上打下了第一铲,广州考古至今日已稳步走过71年。在这段不朽的岁月中,广州考古不断为世人揭开尘封的历史,一点点拼凑起广州城市的变迁轨迹。除了为人熟知的南越王墓、南汉二陵等诸侯王陵以外,考古中最常发现的其实是与我们一样的平民百姓的地下居所。他们渴望在过身后仍能像生前一般在地下世界中继续享受生活,于是随葬品被带入 ...

• 青州平安庄遗址考古:古人类喜欢“临水而居”

2024年3月22日,山东临沂沂水跋山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发现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构建了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保存距今10万至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特别是10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的利用实证。近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10个入围终评的项目中, ...

• 雷峰塔的历经(下)

四、清代(1644-1911年) 入清后,康熙、乾隆皆醉心江南,尤其是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锺。康熙曾五次南巡五到杭州,后两次索性直接住到西湖内孤山行宫,还亲自为十景御书题字,立碑建亭,再次促了西湖繁荣。但将“雷峰夕照"改成“西照”似乎不雅,因此流行不起来。 (清)朱彝尊(1629-1709年)(商调)—半儿 净慈 “冷云山寺画屏秋,断塔雷封残照留,孤汊酒村风幔 ...

• 雷峰塔的历经(上)

摘 要:本文是雷峰塔创建记延续。为说明雷峰塔创建后历代形象的演变以至最后形象的形成,为今日雷峰塔设计提供依据,尽可能将有关资料搜集在一起,以免设计人员搜集之难之苦。未便于查找以时代为序,自宋、元、明、清至于近、现代。但限于资料本身有限,分布无法均匀。 关键词:乾道重建 李嵩西湖图 雷峰夕照 浮屠 ...

• 暗格藏珍——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记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泉沟墓地,墓室后室西侧木椁外的墓坑壁上有一处封藏的暗格。小心打开暗格,一个长方形木箱映入眼帘。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层层叠压的土石,一抹微弱却夺目的金银光泽,从土石的缝隙间透射出来。 王冠出土状态   光泽来自一件方形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王冠前后饰一对翼龙,两侧饰一立凤,后侧护颈饰双狮,周身镶嵌各 ...

• 齐家文化屈肢葬研究

齐家文化经历了整合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解体为多个青铜时代文化的过程,是甘青地区史前社会文化研究的“轴心”,是讨论甘青地区社会复杂化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其中,屈肢葬是探讨齐家文化社会性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资料。以往学者认为齐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的现象体现了男性本位,屈肢葬人群属于被统治阶层,推测齐家文化 ...

• 陶寺遗址: 印证中华文明由多元迈向一体

陶寺遗址出土的多璜联璧。卢鹏宇摄参观者在展厅中欣赏文物。陶寺遗址博物馆供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卢鹏宇摄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璇玑。张超宁摄观众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1月1日上午,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前,观众排起了长‍队。博物馆推出背诵《尚书·尧典》或《五帝本纪·尧》全篇免门票活动。“乃命羲和,钦若昊 ...

• 穿越宋元展繁华 海丝泉州谱新章——新春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观众摩肩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内,一场场热情洋溢的公益讲解正在精彩上演。每天5-8场的公益定时讲解,向八方来客娓娓道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世遗故事,带领观众畅游海交馆,寻觅刺桐古港,感受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明。泉州,又称“鲤城”“刺桐”“温陵”,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 ...

• 寻迹崧泽文化的窑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类文化遗存,目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研究也多以不同考古学文化陶器的差异作为主要的区分指标。陶器的生产一般离不开窑(无窑露天烧除外),由于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原材料易得、运输成本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绝大多数应该都是在其使用地范围内或附近烧造的。因此,窑也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为常见的 ...

• 封疆授土 太保墉燕——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

遗址概况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太行山、燕山,地理单元相对独立,其文化面貌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呈现多元聚汇的格局,直到晚商时期都未纳入中原统治。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西周初年,燕国的分封使北京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原文明的治理体系中,开启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华夏化的进程。见证这一关键转变的考古发现便是西周燕国始封地——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位 ...

• 瓷韵千秋 岁月凝光——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考古发掘

瓷韵千秋 岁月凝光——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考古发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制瓷产区。据志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域内分布有大量瓷窑址遗存,如 ...

• 苏家垄遗址的性质

经过2016~2023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揭示了苏家垄遗址是一处包括高等级墓地、居址、大面积矿冶遗存的曾国都城性大型城邑,曾伯 墓和矿冶遗存的发现,表明了苏家垄遗址在周代“金道锡行”上的重要地位。

• 古船鲸落,考古入海

一片漆黑之中,宋建忠缓慢下沉。他蜷缩身体,席地而坐,双腿交叉在身前。姿势有些难受,无法伸展,更不能走动。万籁俱寂,没有任何声响。40分钟后,“啪”的一声,灯光突然打开。眼前,数不清的浮游生物漂过,就像尘埃漂浮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中。目的地,到了。他定睛看了看,适应久违的光线。十米之外,一堆瓷器若隐若现。这里是中国南海西北陆坡,海面约15 ...

• 唐代毁墓现象的政治解读

摘要:唐代毁墓现象多见于史册和考古发现,其表现了诸多政治问题,如政治集团的形成,历史人物的评价,皇权对各党派的拉拢和打击等,是唐代政治史研究的新思路。本文通过对毁墓案例的梳理和解读,尝试分析其特征,并探讨引起毁墓之政治变动。 ...

• 寻找北洋沉舰

辽宁东港市西南方19海里,有一个6.6平方公里的岛屿,仿若苍茫黄海之中一只踡卧的梅花鹿,因此得名“大鹿岛”。岛屿东部山峦的北坡上,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墓园,红砖堆砌、水泥抹顶的半圆形坟丘前立有一块2.5米高的石碑,上面镌刻了金光灼目的四个金色大字“邓世昌墓”。在大鹿岛村民代代相传的讲述中,这是英雄的埋骨之处。岛屿西南方向大约9海里的地方, ...

• 连云港地区出土的简牍

简牍,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字书写载体和书籍形式之一,跨越了东周至魏晋六七百年的历史。自1901年新疆尼雅遗址汉晋简牍重见天日开始,一百多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出土简牍文物,简帛学也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显学。1993年,连云港东海尹湾简牍出土,学术界的焦点一下子聚焦于江苏北部这座海边城市。简牍出土1993年,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发现了一处汉墓群,连云港博物馆 ...

• 试论汉墓天井出现的原因

▲ 上官婉儿墓带有5个天井(考古中国配图)  我国墓葬中天井最早出现在汉代,隋唐是墓葬天井的盛行时期。对于天井出现的规律和原因等问题一直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西安附近发掘了几批秦汉墓,类型齐全,时代从秦代至东汉晚期,是分析认识墓葬天井的好材料,下面以《塔尔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龙首原汉墓》(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白鹿原汉墓 ...

• “賨人”生活有迹可循 四川渠县发现两千年前贵族船棺葬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四川盆地东部山区,曾有一个古老的王国。一支勇猛彪悍的民族在渠江东岸扎根,他们修建房屋、种植粮食、野外狩猎、铸造兵器、繁衍生息。历史上,他们被认为是巴人的一支,称为“賨人”。两千多年后,“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谜。他们到底是谁?从何而来,去向何处?近年来,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达州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开展了系列考古工作 ...

• 还原巴文化 “賨人”贵族船棺或成一块重要拼图

达州历史悠久,先秦文化遗存丰厚,是巴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和巴文明起源中心之一。2019年10月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渠县城坝遗址进行了持续性的发掘。近日,考古队员在遗址发现了一处高等级的东周墓葬,其中一座墓穴出土了编钟、浴缶、虎钮錞于等多件精美青铜器。专家认为,从其类别和精美程度而言,它们可能是古代巴国其中一支的王族墓葬,对于还原神 ...

• 唐高祖李渊侄子墓考古成果发布 知错能改死后获殊恩

中新网西安2月8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8日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获悉,通过对唐高祖李渊侄子、陇西郡王李博乂夫妻合葬墓的考古发掘表明,对于李博乂这样知错能改的宗室成员,死后会给予美谥,墓葬形制也采用殊例。其夫妇合葬墓是目前所知唯一在墓葬轴线上纵列三室的唐代砖室墓。李博乂夫妇合葬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长斜坡墓道五天井五过洞,墓室 ...

• 那笛声悠扬的远古村庄:访舞阳贾湖遗址|访古

结束了郑韩故城博物馆和遗址的探访,我驱车南下,直奔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贾湖遗址在 1986 年发现了 8000 年前的骨笛,后来被确定为中国百年考古百大发现之一,我对之一直向往不已,但始终没有机会一睹真容,这次河南访古之行,就把这里作为必到的遗址来安排。由新郑到舞阳有一段高速公路,总里程也就 150 多公里,所以我早发新郑,行车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

• 舳舻千里 秦汉船舶的功用与分类

秦汉时期的水路交通在社会生活、实业生产、资源调配、军事行动、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空前加强,船舶数量之多、航路之广、航海技术之先进,无一不体现出秦汉时期水陆交通的繁荣景象。船舶作为水路交通的实物载体,因航行区域、运输任务、使用需求的不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型式结构。从实物资料、模型明器、图像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记载等,可以管窥秦 ...

• 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

1991年夏秋,为配合310国道郑汴洛高等级公路(即后来的连霍高速)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310国道孟津考古队,在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1.5公里的路基下抢救发掘四座唐墓,其中M64为纪年唐墓,墓中出土各类文物90多件,以陶器为主,其中三彩器物39件、绘彩器物27件,余为素烧器。三彩器物中有文、武官俑,体形高大,施釉清新 ...

• “王侯”丝绸与黄金面罩 阿里高原象雄考古揭秘

盛产黄金的象雄国如果您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可以看到在西藏自治区的西部,雪峰林立,百川奔突于万仞丛中,这就是阿里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可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山高路险、干旱缺氧、气候恶劣、人迹罕见的阿里高原是西藏古史中神秘的一页,最具魔幻般吸引力的话题之一,就是关于古老象雄王国及其文明的传说。唐代初年,青藏高原上曾经兴起过 ...

• 南都旧阙今犹在 南京明故宫遗址

明代的南京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其中内城(京城)原长超过33公里,目前残存26公里,被当时的西方人称为“世上最伟大的城市”,而被京城城墙包围的区域现今称作南京老城区。南京老城区的东部,紧挨城墙东段,就是明代皇城的位置。我们今天把明代皇城的相关遗址统称为明故宫,其实包含了当时的宫城、皇城,以及附属的桥梁、御河等遗址。现存遗址总面积约5 ...

• 北京密云古北口镇蟠龙山段长城墩台

2024年8—9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古北口镇蟠龙山段长城300—303号墩台进行了考古工作,完整揭露墩台建筑基础,同时还对墩台顶部及相关附属建筑进行了清理。具体发现2组石柱础(302、303号墩台的石柱础下均有砖砌磉礅),302号墩台顶部一组火炕遗迹,以及300号墩台西侧登城便门、东侧登城踏步遗迹等。302号墩台顶部暴露出来的火炕遗迹出土遗物400余件, ...

• 湖南澧县李家岗遗址

李家岗遗址发掘现场李家岗遗址位于澧县城头山镇大兴村一块高出周边约1米的低矮丘岗之上,是一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聚落。2023—2024年,我们对遗址进行了2个年度的发掘。经调勘,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体文化堆积厚0.4—1米。已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壕沟、房址、火塘、灰沟、墓葬等遗迹,出土较为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此次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古稻田 ...

• 战国楚贵族墓的台阶

在墓坑内设计出逐层内收的台阶是楚系贵族墓葬的特点之一。20世纪50年代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的考古发掘,让考古学界开始留意楚国大中型墓葬这种特殊的营建方式。随后的几十年间,具备此类结构的楚墓在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等地频出,以荆门包山、枣阳九连墩、南阳夏庄、淮南武王墩等为代表,墓主从楚王、高等级贵族到大夫、士阶层。枣阳九连墩楚墓结构大多 ...

• 勘探手段在南方山城考古中的应用

忠县皇华城遗址高程模型勘探是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钻探、物探等手段来了解、确认和研究文化遗存,并为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础材料与依据。使用探铲(洛阳铲)钻探是考古勘探最常用的工作方法,主要是根据探铲向地下打孔带上来的泥土及其包含物来判断地下遗迹、遗物堆积情况。近年来,重庆地区宋元(蒙)战争山城大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 ...

• 南岛语族与有段石锛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磨制石锛便是其中一种。其器形较厚,单面刃(无刃的一面微弧,极少平直),一般多为普通石锛(又称“常型石锛”)。有段石锛则是安有柄的石锛,背面上端为绑木柄打磨出的一个平面。在众多描述中,德国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海尼·格尔顿(Robet Heine Geldern)命名的 stufenbeil(德文)最为形象和精确,英译step ...

• 以戟为仗——古代列戟制度的考古探索

列戟制度从周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列戟按对象可分为宫庙列戟、官府列戟和显贵列戟三种,墓葬壁画中的属于显贵列戟。显贵列戟一般分为申请、审核、颁发、收回四个流程,由礼部、卫尉寺、武器署等几个部门联合管理。因而列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戟制度最早出现于周代,《周礼·天官冢宰第一·掌舍》中记载“掌舍掌王之会同 ...

• 考古发现岭南地区最早城址

2024年9月以来,在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主持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科研团队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牛路冲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近日,遗址发掘工作有了重要进展,科研人员在此发现岭南地区最早的城址。牛路冲遗址位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牛路冲东北约200米的河流冲积台地,遗址地处两江交汇处,西面为茶江,东面和北面为茶江的支流势江。整个 ...

• 江苏东山村遗址考古新发现大量史前玉器

▲ 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航拍图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位于江苏张家港市的东山村遗址被誉为“5800年前的‘崧泽王’”而受到瞩目。近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公布,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在2023年以来的新一轮发掘工作中有了重大发现,再次实证了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早期古国 ...

• 济南商代铜鸮卣内发现3000年前蒸馏酒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所藏的一件商代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日前被证实是蒸馏酒,这将我国发现蒸馏酒的年代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 检测出3000年前蒸馏酒的商代铜鸮卣据检测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研究员吴朦说,经过检测发现,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存在乙醇等成分,确定是酒类。果酒、米酒,只有发酵没有蒸馏环节,会留下糖类、 ...

• 阐释丨聚焦陶寺文化壁龛墓,探讨龙山时代晋陕高原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其礼仪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壁龛墓是指在墓圹周壁开挖龛洞,用于放置器物的一类墓葬,其考古发现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4—1935年苏秉琦先生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就注意到一部分墓葬设有壁龛,内置陶器等随葬品。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新密莪沟北岗遗址和长葛石固遗址,分别清理出9座、3座带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壁 ...

• 阐释丨聚焦陶寺文化壁龛墓,探讨龙山时代晋陕高原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其礼仪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壁龛墓是指在墓圹周壁开挖龛洞,用于放置器物的一类墓葬,其考古发现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4—1935年苏秉琦先生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就注意到一部分墓葬设有壁龛,内置陶器等随葬品。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新密莪沟北岗遗址和长葛石固遗址,分别清理出9座、3座带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壁 ...

• 发现唐太宗外孙墓葬,出土民族交流融合新物证

草原传奇“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的这首《从军行》,短短二十八个字,勾勒出一幅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诗中的“吐谷浑”,既是一个具体的人名,也是一个族群的名称,同时又是曾经活跃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游牧政权的名称。 吐谷浑本是辽东鲜卑慕容部单于慕容涉归的 ...

• 新时代楚都纪南城考古进展显著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氾崇兰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首《招魂》,传诵千年。诗人笔下的楚国宫 ...

• 基于化学元素组成分析的“黑石号”出水青釉罐与曾边窑关系探讨

一 概 况 “黑石号”沉船1998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沉船出水瓷器占全部船货的95%以上,其中包括长沙窑、邢窑、巩义窑、越窑及广东产青釉瓷器。这些瓷器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基本符合9~10世纪海上贸易瓷器四组合的特点。 “黑石号”出水的瓷器中有一类器物较为特殊,即在长期远洋航行中用于盛储和包装的罐类器物。这些青釉罐大小不一,大罐 ...

• 宋代多层墓葬研究

摘要:多层墓葬是指在墓葬中构造出多个立体空间的墓葬形制。从层次结构上看,可分为三层和双层两类,以双层结构为主。这种多层构造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作为一种御赐的“地下石藏”来使用。在北宋晚至南宋初期,多层墓葬的形制和构造均发生一定的变化,隔层的功能也发生改变,但总体上仍可以看作是“地下石藏”的变形。到了南宋中期,多层构造的使用方式也 ...

• 科技考古 | 对山西吕梁后石墓地东周居民颅骨进行人类学特征研究,揭示地区人种复杂多样构成

后石墓地位于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后石旧村东北,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东周时期的古墓葬36座。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种,均为单人葬,大部分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主要组合为鼎、豆、壶,另有彩陶、铜铁制品、骨簪及其他饰品随葬。根据葬式、葬具及随葬品,推断年代应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 ...

• 科技考古丨通过山西侯马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春秋时期青铜金属资源流通网络的复杂性

上马墓地位于侯马晋都新田近郊,是山西地区规模较大、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两周时期的墓地。1961年在断崖上发掘墓葬14座,其中M13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出土青铜器180余件。1963-1987年间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万平方米,发现墓葬1373座、马坑3座、牛坑1座、车马坑3座,出土遗物近6000件。其中,19座铜礼器墓出土铜礼器130件。墓地年 ...

• 新发现 | 夏商之际黄土高原东部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地——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

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聚焦夏商周大型都邑遗址的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珍贵研究资料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本次聚焦的重点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开辟了怎样的考古视角?让我们窥探一二山西省昔 ...

• 考古蛇·初五丨蛇舞祥瑞——巳蛇话蛇:古代墓葬中的蛇形象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将动物与十二地支相结合,是古人对时间观念、日月运行、天象等的认识。 十二生肖肇端于何时,众说纷纭。《诗经·小雅》载“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宋代王应麟将此举为“午马之证”,将生肖的起源追溯至西周末年,后并未经证实。文献史料中,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记载:“寅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