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宫格”的秘密——淮南武王墩楚墓椁室结构浅析
淮南武王墩大墓椁室的发掘无疑是本年度考古界的重大事件,从墓葬规模、出土器物规格、铭文等信息,并结合相关地望和文献记载来看,该墓墓主基本可锁定为楚考烈王(前290-前238年)。此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开口边长51米,墓室东侧接一条长达42米的墓道,墓坑四周为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方形墓底近500平方米,其内被营建出一个亜字形的木质椁室结构,共分 ...
淮南武王墩大墓椁室的发掘无疑是本年度考古界的重大事件,从墓葬规模、出土器物规格、铭文等信息,并结合相关地望和文献记载来看,该墓墓主基本可锁定为楚考烈王(前290-前238年)。此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开口边长51米,墓室东侧接一条长达42米的墓道,墓坑四周为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方形墓底近500平方米,其内被营建出一个亜字形的木质椁室结构,共分 ...
7月16日,以“重塑:数字遗产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24)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开幕,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个文化机构、高校和企业的3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数字遗产专委会联合主办。本届论坛聚焦数字遗产新技术与新模式,设置历史城镇、人工智能 ...
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几年来,雄安新区强力推进起步区市政设施,生态环境整治,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正可谓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现在,容东片区整体城市框架结构已经初具规模,6万多征迁群众喜搬新居;京雄城际铁路建成并运营,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建 ...
在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背景和要求下,科技对文物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打造文物领域“国家队”为使命担当,着力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科技攻关,通过聚焦不可移动文物的结构探测和监测等关键问题,推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宇宙线缪子成像技术具有无源、无损、高精度等优势,缪子探测技术及其应用已引起国 ...
磁县位于冀南之端,东南近东魏、北齐的国都“邺城”,南临安阳殷墟,西靠太行山,北接赵古都邯郸,漳、滏两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在其城南、城西南、漳河和滏阳河之间的平原和西岗一带分布着百余座古墓——北朝墓群。M26是北朝墓群中的一座,位于磁县讲武城镇釜阳营村西北300米处的冈前平地上,当地人称“探花冢”。2006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全线建设阶段, ...
文物的既有特性决定了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无法套用固定的技术标准。受文物结构、勘察条件和设计水平的限制,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性,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对保护对象开展持续性的分析、探讨与研究,并将研究工作贯穿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始终。《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 ...
妙剪生花,壮丽史诗。《南湖》《遵义会议》《翻越大雪山》《转战陕北》《抗美援朝》《北京亚运会》《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一幅幅形象传神的剪纸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生动写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讲好党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浙江自然博物院特别策划并推出“赓续红色血脉 厚植家国情怀——《党 ...
大运河北,纵贯千里。昔日里“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的诗情画意重现运河之畔。古韵新风,生生不息。看今朝一泓碧波,留下“一眼千年”的完整印记。巍巍太行,悠悠运河。古老的燕赵大地,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奋进河北,与您相约。……夕照金港(香河段) 王爱民/摄河北千年运河蝶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 ...
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万佛堂村,所属年代跨越隋唐至辽到元明多个时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文物保护范围以万佛堂居中,下为孔水洞,洞内有石雕,东北部有辽代的花塔,西南部有元代的龄公和尚塔。万佛堂、孔水洞万佛堂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为无梁殿,单檐歇山顶,覆以灰瓦,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墙 ...
《中原地区史前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作者:任小林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5月只要有环境考古的著作出版,我都十分高兴。任小林的著作《中原地区史前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即将出版,约我为其写段文字,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人类历史相伴,人类对这种相互作用的探究也有很久远的历史。关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
冈村秀典 著秦小丽 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2月古典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在中国,对夏王朝的探索从考古学诞生之初,就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而日本学界也一直有学者进行着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2023年出版的日本考古学者冈村秀典先生的《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就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夏王朝觅踪之旅。 ...
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关于其文化来源学者探讨较多,目前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认为铜牌饰不是单一的文化来源,而是综合多个文化来源而出现的新器物。由此学界进一步细化了铜牌饰的内涵,将其分为形制、纹饰、材料、技术、制作工艺等不同方面,深入探讨每一方面的文化来源。如陈国梁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的铜牌饰汇聚了二里头文化边缘地 ...
“烽火南疆”展厅序厅“烽火南疆”展厅尾厅展现广西近现代革命的壮丽史诗“烽火南疆”充分体现广西人民自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广西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重点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西各族人民走过的革命岁月和取得的丰功伟绩,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烽火南疆”定位 ...
从若干回鹘文献的缀合看敦煌吐鲁番文献流散的另一路径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阎婷婷内容提要国内外各地收藏的回鹘文文献其实皆为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吐鲁番文献,其中,北京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台北傅斯年图书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等多地收藏的回鹘文文献可以缀合,呈现出其不同的流散路径。敦煌吐鲁番回鹘文文献的缀合研究不仅可以立体地 ...
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更好利用文博资源开展社会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面向文博单位及相关机构和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一、活动名称全国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关心下 ...
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交通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水道,孕育了沿线众多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江苏淮安正是其中之一。自2021年淮安市出台“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政策以来,淮安地区新发现了20余处与运河相关的古遗址和古墓葬,绝大多数处于城区范围内。其中庆成门、新路和板闸镇遗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反映了本地城镇兴起、发展与变迁,及大运河淮安段在 ...
7月29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举办“纪念张忠培先生诞辰90周年座谈会”。来自国内高校、文博机构,以及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领导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张忠培先生为考古而生,从求学北京大学到执教吉林大学,再到任职故宫博物院,先生将其一生奉献给了考古学、考古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座谈会上,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中国考古学会陈星灿理 ...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是上山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浙江省全力推进联合申遗、考古研究、规划编制、工程建设、宣传推广等工作,上山遗址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列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考古中国”项目,重大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权威 ...
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考古、博物馆等工作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对专业人才也呈现出旺盛需求,加之考古、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年轻一代对于原本相对冷僻的考古文博类专业心驰神往,使得近年来报考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为及时呼应行业与社会需求,国内高校也在积极蓄势储能。近日,国务 ...
碑刻石刻是我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数量巨大、亟待保护修复的碑刻石刻,无论是从技术、材料,还是专业力量上,都难以大面积开展保护,碑刻石刻的信息的采集、留存和研究显得尤为紧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保护团队开展了风化碑刻石刻的信息提取技术研发,并成功应用到多处碑刻石刻的信息提取与留存,为抢救濒危碑刻石刻的信息,以及碑刻石刻的数字 ...
西汉政府经敦煌与且末间的交流交往郑炳林 魏迎春内容提要且末是与西汉交往最早的西域诸国之一,因其地处西汉出敦煌通西域的南道之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尽管且末国小民少兵弱,西汉政府仍然非常重视同且末的交往和对且末的经营。但《汉书·西域传》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且末都很少,特别是与且末的交流交往记载的就更少,这些珍贵的资料就保存在敦煌 ...
丝绸之路作者简介 田海峰,1986年生,河南杞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唐代西域史。近年来,在《唐史论丛》《西北民族论丛》《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丝绸之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环塔里木汉唐遗址》(与张安福先生合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新疆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安西大都护府军防布局研究”(19VXJ ...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是供奉武圣关公的庙宇,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庙内保存有明清时期殿堂、楼阁、牌坊等单体文物建筑40余座、百年直至千年以上古树百余株,以及铁质、石质的附属文物30余件(套),在文物库房里保存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馆藏泥塑、铁质、铜质、陶、瓷、古籍善本等馆藏可移动文物千余件(套)。解州关帝祖 ...
一、自然与历史研究自然在历史研究中长期缺席,与流动的历史相比,自然被认为是静止的,这一属性使得自然与传统历史的研究对象天然相悖,自然既然被认为是一成不变的,那么自然本身就无历史可言。近代以来,Henry Thomas Buckle、Friedrich Ratzel、Ellen Churchill Semple、Ellsworth Huntington等学者使得环境(或气候)决定论一度备受欢迎,有矫枉过正 ...
2023年,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了太原盆地昭余古湖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研究课题与太原地区先秦古城址调查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搞清太原盆地古代城邑分布和古城址保存情况,其中包括古城的时代、规制、分布、沿革等信息,以及调查区域的人类活动、居住、迁移情况,调查成果同时要为本区域内古城址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充分发挥文物调查在文物保护工 ...
盛夏的清晨,在湖北省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对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地里埋头工作,头戴遮阳帽,手拿手铲,一手支撑,另一只手用毛刷小心翼翼地刷掉文物上的浮土,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其中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孩向记者开心地展示她的最新发掘成果——一只陶罐把手。这时,其他几名学员也快步走到探方前,遗物装袋、填写编码、绘 ...
炎热的三伏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安杨官寨遗址考古队队长杨利平收到一条隔着12小时时差的微信:“回想6月24号,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杨官寨的考古工地上。我还记得当我用手铲刮面时,首次看见土面上出现暗橙色夹砂陶片一角时的激动。在您的指导下,我逐渐理解了我负责的探方内的遗迹现象和层位关系。能来到杨官寨遗址参与暑期发掘,我感到非常荣幸 ...
2024年6月至7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北京、陕西、湖北三地文物部门、考古机构和相关高校的协同配合下,依托北京琉璃河遗址、陕西杨官寨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举办了3个国际田野考古学校。此次暑期学校联合美国田野考古研究院开办,通过多元的培训形式,分享中国考古学理念、方法与技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学生,在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同学习同交 ...
8月19日,“数字融古今,指尖阅山海”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上线发布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下,来自全世界的上万件文物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跨越山海,汇集于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之中。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蒋涤非、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湖南广电集团董事长龚政文以及首批入驻平台的14家博物馆馆长和文博领域代表出席发布 ...
8月7日至8日,“济南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研讨暨再回故乡 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系列学术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活动邀请全国建筑、文博、城市设计、高等院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畅谈马国馨院士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代表的学术贡献,考察济南古城和老商埠片区保护利用情况,为济南城市文化遗产提升与活化建言献策。在山东大学举行的马国馨建 ...
山东省济南市青宁村墓葬位于济南市济阳区崔寨街道青宁村旧址西500米处,2023年5月至12月,为配合工程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占压区域的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图一 位置示意图本次发掘面积为5400平方米,共清理宋金至清代墓葬255座。其中宋金墓葬17座,元代墓葬19座,明代墓葬133座,清代墓葬55座,时代不明的墓葬31座。大多数墓葬均遭到不同程度 ...
雕龙碑遗址,全称“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县级市)鹿头镇北3千米的武庄村南。该遗址地处南阳盆地的东南部,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两山之间的随枣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地区和江汉平原的要道。雕龙碑遗址内出土有大量日用陶器、生产生活工具,并存在多间大型地面式房屋建筑和随葬品丰富的墓葬,是汉水中游地区 ...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的格局和风貌逐渐趋同,“千城一面”成为普遍现象,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尤其体现在缺少对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既导致城市历史文脉的割裂、人文和生态环境品质的较低,也难以满足公众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得城市文化自信、地域文化认同逐渐弱化,也造成了邻里关系和社会情感的冷漠,更失去 ...
瑶台柳园岗墓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北郊三元里瑶台村。1982年7月,为配合工程建设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43座西汉南越国时期墓葬。柳园岗墓地的发现为深入认识南越国文化面貌及探讨西汉南越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提供了难得资料,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鉴于发掘简报中未能就此问题展开充分论述,本文拟对柳园岗墓地的主要文 ...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纳入全国数字治理体系,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迫切需求。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下,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研究和 ...
自20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首现马车实物以来,关于古代车马的研究已成为先秦考古的重要组成。只是考古所见的绝大多数车辆,均为两轮车,通常由2马或4马牵引,于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不过,近年来发掘出来的实物、模型等资料表明,先秦至秦汉时期,驰骋在华夏大地的车型,恐怕还有更丰富的形态。四轮车。秦陵西区陪葬墓(QLCM1)的北墓道内发现1辆四轮独辕木 ...
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赵维玺 张正泉摘要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
《西域闻见录》民族志书写特征论析沈雪晨 阿比古丽·尼亚孜摘要《西域闻见录》是记载清中前期的西域史地、民族风俗的重要私修著作,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从民族志文本分析的视角考察了《西域闻见录》的写作意图、行文逻辑与编纂体例,探讨其在民族志视域下的书写特征。作者七十一在“自序”中完整表达了自己基于亲历见闻、为弥补相关典籍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暨《新疆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审稿工作会议”综述鲁 迪2011年4月16~17日,由《新疆通史》编委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暨《新疆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审稿工作会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交流近年来新疆魏晋南北朝时 ...
徐步云生平及其西域诗作研究史国强 崔凤霞内容提要清代乾隆年间徐步云和纪昀因卢见曾两淮盐引案漏言而同时遣戍西域,两人都留有西域诗作,但徐步云的西域诗却少为人知。作为最早以“新疆”一词为题的创作者、西域统一的见证者、兴屯的亲历者、西域山水风物的歌咏描摹者、土尔扈特部族回归的目击者、清代西域新诗风的引领者,徐步云的西域诗不仅具有重要的 ...
欲谈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可不谈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而要讲红山文明,大凌河畔的牛河梁遗址无疑首屈一指。牛河梁遗址区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点数量已达四十余处,其中第一地点尤为引人瞩目。1983~1985年试掘的第一地点“女神庙”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无前例的重大发现,“女神像”等珍贵文物一经出土便吸引了全国考古工作者的目光。以牛河梁遗址坛 ...
洛阳地处黄河中游的河洛地区,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丝绸之路、万里茶道、隋唐大运河和红军长征四条文化线路在此交汇,特别是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和邙山陵墓群沿洛河两岸密集分布。这些考古遗址规模大、密度高、时间跨度长,是千年古都洛阳价值最突出、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见证 ...
晋国,是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它起源于西周、鼎盛于春秋、结束于韩赵魏三家分晋,立国660余年,历经38位国君,春秋时期曾称霸中原150余年,创造了璀璨的晋文化。考古资料表明,“曲村—天马”一带正是晋国在西周时期的都城所在地,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曲村—天马遗址核心区域发现了晋侯墓地,从 ...
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据古籍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环南海沿海居民已经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的南海海洋文明。船舶是世界上一切海洋文化的主要载体,自古以来,通过航运的物品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他们因消失于海底而不能反映人类多方面的历史。 ...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物质性”“物质性”即客观存在的物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它包括宫殿、坛庙、寺观、佛塔、石刻、壁画、园林以及建筑施工图纸、手稿等文物。古往今来留存下来的各种类型的建筑文化遗产,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西安的大雁塔、洛阳的永宁寺塔、正定的隆兴寺摩尼殿、大同的华严寺大雄宝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等,对研 ...
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西南约150米处,2018年-2019年度对该遗址进行完整揭露,发现了一批诸如环沟、围墙、房址等重要遗迹,大量柱洞分布、组合较有规律,部分可组成完整的房屋建筑单元,聚落外围是由柱洞形成的围墙。该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龙山时期小型围墙聚落,也是唯一一处聚落全貌和演变过程得到清晰完整揭露的遗址,故 ...
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之际,9月9日,“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民族元典”“轴心时代”“中华一统”“交流互鉴”“文化高峰”五个单元,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植根中华文脉,聚焦典籍深刻内涵,同时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 ...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着深厚的史前基础和独特的文明基因,史前考古发现不断强化着中华文明探源的多元视角。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深入研究这种文化根基,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历史,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 ...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村落,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是研究中国历史、建筑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料库。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于家村全貌(何克宁/摄)井陉,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的晋冀交界处,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