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唐代呈现中华民族一体化趋势

作者:冯敏 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唐代农牧民族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唐朝积极开疆拓土,中西交流高度发展,农牧民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趋势。  促进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唐代欧亚大陆的交通线大多是在草原地区 ...

• 唐代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唐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唐朝统治者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了 “多元一体”的治理格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态发育,其民族政策和历史实践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态形成,为后世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政治整合构建多元一体治理框架 (一)羁縻府州: ...

• 独立王国锡金如何成为印度第22个邦?

一、殖民浪潮下的主权丧失(1814-1947) 1814—1816年英国与尼泊尔发生冲突,尼泊尔战败,尼泊尔将锡金(包括大吉岭)、库马盎、加瓦尔在内的将近三分之一的领土割让给了英属印度。由于锡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战后的1817年英国与锡金签署了《提塔利亚条约》,其内容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保护锡金不受尼泊尔的侵略,锡金得到曾被尼泊尔占领后又割让给东印 ...

• 意外查获的国宝——青铜龙

1993年寒冬的西安街头,警方在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行动中,意外发现了了一件青铜重器。当警方打开涉案车辆的后备厢时,八块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赫然在目——这些锈迹斑驳的金属碎片总重达92.5公斤,正是日后震撼世人的青铜龙最初的模样。 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残件带有典型的战国至秦代工艺特征。被切割的断口显示,盗墓者为方便运输,竟将整器切割为便于装 ...

• 边缘族群图瓦人的父系基因分析

最近,“图瓦人是不是蒙古人”这个话题在网上比较热,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吵的不亦乐乎。本文不涉及这个争论,摘几篇有关图瓦人父系染色体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一 莫斯科大学人类学公报发表的《论蒙古对图瓦人族源的贡献》一文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分析了蒙古语部落对图瓦人族群的基因影响。研究团队采集了俄境内图瓦共和国98名个血液样本。 研究 ...

• 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作者: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墟博物馆馆长。灵宝西坡遗址M8的随葬品组合庙底沟遗址的发掘证明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前身  在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掘之前,仰韶文化已经发现了35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之后,把它的半月形的、长方形的穿孔石刀 ...

• “蛮夷戎狄”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构成

作者:李凯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上古时期,华夏和“蛮夷戎狄”都是历史舞台的主角。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交往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往来。经春秋至战国,华夏同王朝周边氏族部落的交融大大加速。  夷狄与诸夏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先秦时期,“蛮夷戎狄”很大程度上是对周边各部族的泛称,与南北西东的方位不绝对相关。西周时期的金文中有“ ...

•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土耳其东南哥贝克力石阵:巨石神庙和新石器革命

作者:克劳斯•施密特 德国考古研究院 哥贝克力石阵位于土耳其东南部桑尼乌法镇附近的山脊上,由此处可以俯瞰周围的平原,从远处也可以清晰地看见石阵。哥贝克力石阵所在的地区,就是北美索不达米亚,包括今天的叙利亚北部和伊拉克北部地区。在公元前第十和第九千年,与哥贝克力石阵同时期,在这一地区,见证了人类从狩猎采集生业过渡到生产粮食作物的早 ...

• 土耳其卡拉汉特佩遗址发现距今1.14万年前的世界“最古老人类雕像”

卡拉汉特佩遗址位于土耳其桑尼乌尔法省,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9400-8200年的前陶新石器时代(PPNB)早期。 卡拉汉特佩遗址的重大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时间标尺,更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技术能力与精神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超既往认知,重塑了学术界对史前社会复杂度的认知! 一、突破文明起源的时间边界 传统理论认为农业定居社会与复杂 ...

• 发现先秦“昆仑”所在地?青海“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陷入真假争议

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文章。 文章说在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了一处37字的秦代摩崖石刻。石刻内容记载了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遣五大夫翳及一些方士,长途跋涉到青海昆仑山深处采摘长生不老药之事。 ...

• 目前发现确认的秦代石刻文字

秦始皇巡游七刻石即秦刻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刻石共有七处,分别称“绎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 ...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渊源与演变

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北方草原和森林地带交替崛起,其发展轨迹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一、匈奴: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匈奴是一个在欧亚大陆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游牧民族,其兴衰轨迹波澜壮阔。 匈奴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史记》记载其为夏后氏苗裔淳维的后裔,传统史学认为匈奴和商周时期的“鬼方 ...

• 东亚丝路文明与汉籍的传播

作者:毛振华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教授  古代东亚的丝绸之路以中国东部为起点,向东抵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东亚诸国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汉籍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成为东亚诸国交往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遣唐使、海上贸易、僧侣交往等方式传播出去,为东亚日本本汉籍、高丽本汉籍的成熟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 ...

• 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作者:钱乘旦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命题,这个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理解全世界日益成为命运相关的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从文明演 ...

• 古人类研究的重要进展:研究发现“龙人”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

近年来,古人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最新研究表明,“龙人”属于早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支系。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丹尼索瓦人形态学研究的空白,也为人类演化史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龙人头骨化石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意外出土,但由于历史原因被隐匿近一个世纪,直到2018年才重见天日并收藏于河北地质大学。该头骨保存较为 ...

• 分子考古学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作者:赵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分子考古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微生物遗存的DNA分子进行遗传学分析,研究相关生物物种的群体(甚至个体)在考古遗址所在地域的演变历史(例如人类群体迁移、通婚或更替,动植物的驯化与地区间的交换等),重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环境变化 ...

• 文明曙光:裴李岗文化

作者:袁广阔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距今约9000—7000年,因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我国学者确切认识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肇始。  发达的生业经济。裴李岗文化拥有发达的农业。诸多遗址内都出土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多,加工技术 ...

• 世界级考古重大发现:云南甘棠箐遗址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7月4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云南甘棠箐遗址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地处抚仙湖南约5公里的一处小溪西侧坡地上,海拔1836米。该遗址早在1984年就已被发现,1989年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4年至2015年以及2018年至2019年 ...

• 分子人类学推翻或挑战了哪些传统观点?

分子人类学作为一门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遗传信息来研究人类起源、民族演化等诸多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间极大地革新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推翻或挑战了不少传统观点。 人类多地起源说 传统上多地起源说认为,直立人在世界各地区独立进化为现代智人,该观点主要基于古人类化石研究。但分子人类学研究通过分析全球不同人群的线粒 ...

• 早期国家视角下的地中海文明与中华文明

作者:徐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上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区域主要有三个,自东往西分别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地区,涵括古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这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进程和文化面貌各有特色。  地 ...

• 新疆古道考古展现国家西北边疆治理

作者:孙海芳 朱建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副编审、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古道考古遗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研究”(23BMZ146)阶段性成果)  自秦汉时起,“车同轨”就是我国疆域统一的基本表征。秦修驰道,汉通丝路,唐开驿运,元建站赤,清筑大道,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极为重视 ...

• 吕思勉: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世界上的民族国家,为什么会有盛衰兴亡之事? 人必有其所处之境,与其所处之境适宜则兴盛,不适宜则衰亡,这是很容易明白的。然则人与环境,为什么有适宜不适宜之分呢?我们知道:动物适应环境的力量,是很小的,它所谓适应,无非是改变自己,以求与所处之境相合,如此,则非待诸遗传上的改变不可,这是何等艰难的事?人则不然,不但能改变自己,还能改变 ...

•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潮新闻 评论员朱浙萍我国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文物。图源央视新闻。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经科技修复重现千年光华,成为我国首次完整复原的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的王冠文物;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龙首,修复后显示出全新的龙形象,成为我国 ...

• 以政治建设新成效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坚强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如果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这里失之毫厘,到了基层就可能谬以千里;如果贯彻落实的第一棒就掉了链子,“两个维护”在“最先一公里”就可能落空。中国社科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政治要求是第一要求,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 ...

• 从文博大展看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以宁波博物院“东方的起点”展为例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社会教育及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日益受到学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如何实现博物馆的文化辐射效应、流量经济转化以及消费拉动等具体机制,既往研究与实践仍存在一定的理论空白与操作模糊性。2024年末,宁波博物院策划推出的“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特展,通过创新性 ...

• “十大考古”深度解读 | 郭伟民:2024年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重要发现评述

2024年新石器考古有不少亮点,入围和入选“十大”的项目,跨越的时间之长,空间分布之广,都是前所未有。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正如学界所言,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考古发掘项目是上山文化聚落要素全景式地揭露。中心台地,外围土台、环壕、建筑、墓葬、稻作生业等考古学遗存,对于重建距今9000年前后人类行为与生活图景价值重大,对于讨论中国稻作农业形态和社 ...

•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2024年度十大考古终评会侧记

春深似海,古人传信,在柳絮飘舞的四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二十项终评项目脱颖而出,项目汇报人娓娓道来,面向现场和直播间的高校学者、考古专家及公众,讲述重要的考古发现、细说文物的背后故事,以考古学的语法重新编译出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的精神基因。考古技术不断发展,从早先的手绘地层剖面图到如今的航拍三维建 ...

• “十大考古”深度解读 | 施劲松:商周时期文化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新认识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华文明进一步从多元走向一体。2024年,夏商周考古取得丰硕成果,有4项商周时期的项目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北黄陂的盘龙城是长江边的一座城址。盘龙城在早商时期接受了中原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出现了长江流域最早的青铜文化,由此开启整个长江流域的青铜时代。过去我们看到的这个重要遗址,由突出于湖 ...

• 乔加·米什遗址的彩陶纹饰

乔加·米什(ChoghaMish)遗址位于今伊朗西南的胡齐斯坦省,处于两河流域东南边缘、扎格罗斯山脉 西南部山区边沿向东凹进去的一块冲积平原上。遗址是西亚有陶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一处较大的聚落,其在1961—1978年间共进行了11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由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主编并出版了发掘报告ChoghaMish。发掘的重点是房屋遗迹,房址内出土了大量彩陶。该 ...

• 考古学是研究“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科学

地球上的存在物大体可分为“自然”和“文化”两类。“自然存在物”若以地球本身的诞生为起点,大约是45亿年;若以地球生物的诞生为起点,大约是34亿年。人类创造的“文化存在物”若以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的石器文化为证,不过才320万年左右。然而,“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存在,却代表着人的本质性和可能性,代表着地球上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于自然存在的“ ...

• 《大众考古》2025年03月刊考古资讯·国内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现存有佛塔、佛殿、佛堂、讲堂、僧房、洞窟及墓葬等遗存,202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发掘揭露出一处较为完整的僧院遗址,僧院与南侧的塔院有着明确的南北向轴线,显示出统一的规划布局。 NEWS·CHINA 山西大同:吉家庄遗址 2024年6—9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吉家庄遗址开展了又一 ...

• 温州地区海洋文化遗产调查记

朔门古港与对面的江心屿 温州人自古以来就敢闯敢拼,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接触到温州人,和他们聊这片土地时,他们会和你讲述如何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耕耘。现在的温州辖域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900多万,算起来人均三分地。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这么少的耕地如何养活大量的人口,确实让人头疼,也正是这种并不友好的农 ...

• 色香味俱全 中国古代花椒功用的演变

中国是花椒的原产地,先民对其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早期花椒可能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和丧葬仪式,随着时间推移,花椒逐渐融入饮食中,功用从仪式性转向实用性。如今花椒已成为中国传统调味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广泛应用于烹饪之中。花椒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干有刺,可生长至10米高。果实红色或橙色,外表饱满光滑,内含花椒粒。从花椒中提取的活性成 ...

• 伊朗艺术中的中国风

門井由佳 著;吴凡 译本文为門井由佳著《波斯中国风——13世纪蒙古帝国治下的伊朗艺术》绪论,吴凡译,中西书局,2025年4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为什么要再探究伊朗艺术中的中国风“与中国接受并吸收外来影响的方式不同,假如出现了更加有趣的事物,伊朗不会盲目着力保留本土特色,而是将它们转化成为自身的才能。”— ...

• 11-13世纪的地中海贸易

11世纪的海上航线我们对11世纪的海事技术知之甚少,对船舶术语和船舶类型亦甚陌生。但水下考古为我们提供了证据,并结合嵌入比萨圣米歇尔(St. Michele)教堂墙壁的阿拉伯陶瓷盘(即巴西尼,bacini)展示了三桅帆船也在使用的史实,如shâm(单层甲板大帆船)或kharrâq(适于远洋航行的船),船头弯曲,船尾宽大。帆桁与甲板平行,相距一码,并使用三角帆 ...

• 揭晓!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公布!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本报讯 (记者班晓悦)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共十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 ...

• 史诗传统的回响:国际学者共话人类文明的叙事遗产

在文学的长河中,史诗不仅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璀璨明珠。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中国的《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从越南北部与中国南方毗邻地区岱依语族群的抄本文化,到印度尼西亚西南马鲁古省回荡在海风中的旗鱼史诗,再到壮族、彝族、瑶族、黎族、苗族等民族口耳相传的史诗长歌,这些伟大的叙事诗篇跨越山川海洋,穿越千年时 ...

• 探古滇国 寻益州郡——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区文物管理所、云南大学项目负责人:蒋志龙 遗址概况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盆地最肥沃的东南湖滨冲积平原,东靠关岭,西临滇池,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3平方公里,东北距出土 “滇王之印” 的石寨山古墓群仅700米,是云南高原已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大型中心聚落 ...

• 叩开远古村落的考古学家 石兴邦

2018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石兴邦先生荣获中国考古学终身成就奖,这是继郑州第一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宿白教授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以来,第二位得到这一崇高荣誉的老一辈考古学家。2021年是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诞生百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三门峡举行,此次大会上终身成就奖评选被终止,石先生的获奖似乎也成了绝响。不过,2023 ...

• 战国波澜 楚风觅踪——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项目负责人:宫希成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经考古勘探确认,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陵园,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占地约150万平方米,四周由围壕围合而成,围壕周长近五千米。陵园除主墓一号墓,还分 ...

• 封疆授土 太保墉燕——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发掘单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项目负责人:郭京宁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主体为西周时期遗存,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包括董家林、黄土坡、刘李店、立教、洄城等村,也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所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琉璃河遗址鸟瞰 琉璃河遗址发掘区域实测图2019 ...

• 佛光初现 梵音回响——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发掘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肖小勇 遗址概况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33公里处,坐落在固玛塔格山东南洪积台地上,是我国古代西域城国疏勒的重要佛教寺院遗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19年起,中央民族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开展了6次发掘,取得了诸多重大收获。 莫尔寺遗址位置图主 ...

• 中轴对称 多元一体——河北临漳邺城遗址东魏北齐宫城区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何利群 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自公元三世纪起,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称。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持续进行了四十余 ...

• 女真肇兴地 大金第一都——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

发掘单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所项目负责人:赵永军 金上京城,即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王朝修筑的第一座都城,是金代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阿什河左岸。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千米,总面积约6.28平方公里。皇城(即宫城)位于南城内 ...

• 军事工程典范 守城防御智慧——重庆合川钓鱼城加担土遗址

发掘单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胡立敏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86~391米。在13世纪宋元(蒙)战争中,钓鱼城为南宋巴蜀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关键支柱之一,其地雄关高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临下、凭山控江,实为巴蜀要冲。城中军民“婴城固守,百战弥厉” ...

• 官式建筑典范——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王三营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区,由外城、内城、大内三重城垣围合,占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内城共有城门十座,景龙门为内城北墙中门,北与外城北墙通天门相望,南与内城南墙保康门相对。 遗址位置示意图北宋崇宁年间,李诫主持重修景龙门。重修之后的景龙门成为北宋徽宗时期皇室、 ...

• 炉火熔凝玉 瓷光耀贺兰——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 宁夏考古所等

发掘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项目负责人:朱存世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苏峪口瓷窑址,深藏于深谷腹地10公里处,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北地区精细白瓷遗址。2021至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开展了系统性发掘工作,以破解西夏陵出土精细白瓷产地之谜为切入 ...

• 河南洛阳上庄村墓地

上庄村墓地(上为北) 2023年7月—2024年3月,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洛龙区上庄村清理一处墓地,位于万安山北麓、伊河南岸,东北距汉魏洛阳故城17公里,共发掘306座墓葬,其中西汉墓274座、东汉墓13座、西晋墓4座、唐墓2座、清墓13座。大多数墓葬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扰,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珠饰等各类文物共767件(套)。西汉墓均为南北向,分为“凸”字形土 ...

• 有趣的“移民文化考古”

移民,是人类诞生以来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没有移民也就没有今天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布局和世界文明景观。从考古学的视角观察,不同的时代应该存在不同的“移民文化”现象。如旧石器时代,当人类在 200多万年前走出非洲到达欧亚大陆时,面对的是非洲之外地球上广阔的无人区,远古移民与地球上最初的移民文化便是走出非洲的那批“原始人”和他们随身 ...

•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应对武装冲突时期文化财产保护研讨会在中建西北院举办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应对武装冲突时期文化财产保护研讨会在中建西北院举办曹 通中建西北院2025年04月18日 19:17陕西4月18日,适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60周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应对武装冲突时期文化财产保护研讨会”在中建西北院举办,本次会议主题围绕理事会年度主题“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展开。院总工程师辛力出席会议并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