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从“幕后”走向“台前”:民国时期瓷帽筒赏析

帽筒又名为“官帽筒”,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用于置放花翎顶戴之物,始烧于清嘉庆时期,至清道光、同治时期已然成为官宦之家的必备之物,是清代官员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由于帽筒器型直上直下,有着“一统天下”之意蕴,同时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这时期的帽筒多有海棠形镂空,以用来保持帽筒内外空气的流通,具有熏香除汗之功用 ...

• 雄安新区乡愁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思考

近年来,雄安新区管委会提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同时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力求在新区规划建设中保护历史文脉,留住乡愁文化,不忘本来,吸引外来,面向未来。 乡愁建筑遗产作为乡愁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乡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做好雄安新区的乡愁建筑遗产的普查、保护、利用等工作,有助于实现乡愁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留 ...

• 由神秘到现实,拼合起的南朝文化气韵

《层累的图像:拼砌砖画与南朝艺术》序经常有人说:考古发掘出的那些破陶片有什么用?用“破”字,显然对考古不理解,也不屑一顾。面对普通人提出的普通问题,考古人也曾用“地层”“类型”“组合”等专业术语回答,使人云山雾罩,弄得两相尴尬。毫无疑问,原本完整的古代遗迹遗物,经过千百年的岁月,难免残破不堪。但如佛经所云:芥子纳须弥。残破的遗物 ...

• 传统工艺调查与金属史研究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手工艺大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精湛,其中青铜铸造、钢铁冶炼、制瓷、丝织、造纸术、印刷术等具有原创性质的技术,都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可是,这些传统技艺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护。2003年起,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其中包括多项传统手工技艺。列入国 ...

• 扎根田野 坚守初心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我国现存的500余处大遗址,作为中华历史文明发展历程中最原生态、最具代表 ...

• 记苏州博物馆藏赵继贤套印

机缘巧合,笔者在翻阅《苏州博物馆藏玺印》一书时,发现苏州博物馆旧藏齐白石所刻三方石印,印主竟是“二七惨案”的罪魁祸首,时任京汉铁路局局长的赵继贤。也许是因为印主恶名昭彰,这三方印章一直不太受人关注。查阅与“赵继贤”“二七惨案”或“二七大罢工”相关研究,亦未见论及。这三方印章,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历史的佐证,为此特将此三方印章予以介 ...

• 缅甸早期钱币上的图案

古钱币是缅甸早期(1—10世纪)历史遗存中数量最多的品类,出土于早期城址毗湿奴城(Beikthano)、室利差呾罗城(SriKsetra)、直通城(Thaton)、汉林城(Halin )等。这些钱币通常为银质,正反两面刻绘与宗教艺术相关的图案,以印度教、佛教题材多见,年代上大致可分为北阿罗汉王朝时期(4—7世纪)、室利差呾罗晚期(7—8世纪)两个阶段。小知识 室利差 ...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 ...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 ...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 ...

• 赓续奋进的北京大学考古——历史时期考古

北大历史时期考古的起步与发展是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历程基本同步的。从1922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下设“考古学研究室”到1952年底在北大历史系创办新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早年曾在北大从事考古活动的马衡、黄文弼、向达等先生,研究兴趣大多与历史时期考古相关。成立“古迹古物调查会”(后更名“考古学会”),倡导“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 ...

• 赓续奋进的北京大学考古——夏商周考古

195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建立后,商周考古方向经历了最初的草创时期。开始由外聘的郭宝钧先生讲授《中国历史考古》商周部分,唐兰先生讲授古文字学。至1956年,始由副博士毕业留校的邹衡先生开授商周考古课,并为历史专业开设考古学通论课。这一阶段,邹衡先生参加了郑州二里岗的发掘和考古人员训练班的培训工作。学生的田野实习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 ...

• 赓续奋进的北京大学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

北京大学是最早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国内高校。1946年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开创者裴文中先生被聘为导师;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裴文中先生被聘为考古专业兼任教授,开展《石器时代考古》《史前考古学》等课程的教学。195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后的首届学生毕业,吕遵谔先生 ...

• 赓续奋进的北京大学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考古是百年北大考古的“传统优势项目”,在这里走出了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等学界泰斗和多位学科带头人,形成了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以及田野考古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中国新石器考古和田野考古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卓越的引领作用。 北大新石器考古的真正开端始自于1957年河北邯郸涧沟遗址的田 ...

• 深耕澧阳平原,探寻中华文明——我所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湖南是较早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地区之一,自2006年12月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开始,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至第四阶段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绩。湖南作为长江中游的核心地区,有着辉煌的古代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洞庭湖西北岸的津市虎爪山遗址发现距今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遗存。自此以后,澧阳平原及其周边一 ...

• 守望家园 薪火传承——北京考古之作用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保护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今人应负的历史自觉,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径,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支撑。北京历史文化深邃悠长、绵亘不绝。在这片沃地中,蕴藏着大量且珍贵的文物宝藏。它们当中的一部分,被考古人员拭去历史的尘埃、撩开神秘的面纱,成为博物馆中璀璨的珍宝。 保护文物,为建设 ...

• 用考古发现谱写中华文明——让遗产保护守住历史根脉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 ...

• 关于良渚文化的几点思考——良渚遗址申遗有感

2015年6月有幸参加在京举办的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的讨论会,受严文明等先生发言启发,又看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权力与信仰——良渚文化展”,有些思考当时做了记录,题名《良渚三题》。主要是讨论城墙与水坝的关系,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布局和与古史传说的结合。四年后的2019年7月,得知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又有些感 ...

• 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的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中,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研究都是重要的环节,一直作为单独的课题设立,以期了解 ...

• 关于文明认定标准的反思

早期人类学家泰勒和摩尔根,都将“文明”安排在“蒙昧”和“野蛮”两个阶段之后,构成了人类社会进化序列。柴尔德在写作《历史发生了什么》(1942年)一书时,把文明引入到考古学叙事之中。他汲取深受达尔文影响的卢伯克的观点,把“蒙昧”等同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把“野蛮”等同于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者,把“文明”等同于青铜时代及其之后的社会 ...

• 谈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监测

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中叶,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拓跋氏政权定都平城(大同)后,倾其国力开凿的具有皇家性质的佛教圣地。石窟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精湛,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南北方民族融合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史文 ...

• 良渚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认识良渚 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是世界性的考古学研究课题,经过上百年的科学探索与研究,目前国际学术界都公认,在旧大陆存在着四大古老文明,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但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苏美尔文明最早形成,古埃及文明其次,哈拉帕文明再次,中华文明最晚。中华文明形 ...

• 碳十四测年在汉唐时期的区分度问题

碳十四测年方法自被引入中国考古学界以来,主要被用来解决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问题,如夏鼐先生的《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就是运用碳十四数据解决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问题的经典案例。进入夏商周时期,碳十四测年方法也被应用于解决考古学上的年代问题,并试图与历史年代相对应,但是测年精度需要提高以满足需求。碳十四测年提高测 ...

• 修复手记 | 春秋青铜簠的保护修复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稷、黍、稻、粱等饭食的方形器具,文献中又称“胡”或“瑚”,产生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战国开始衰落,秦汉时期绝迹,是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商丘博物馆藏部分青铜文物病害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锈蚀程度还在不断加剧,急需进行保护修复。受商丘博物馆委托,对其馆藏一批金属 ...

• 玉文化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工作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比玉文化具有更加古老而丰富的“文明史”意义。 玉文化以各种玉器为载体,我们不能用今天“珠宝玉器”的观念看待古代尤其是史前和先秦时代的玉器。那个时期,玉器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精神文明甚至是制度文明的物质载体和符号象征,发挥着美化身体、沟通人神、建构秩序、象征权力、祭祀天地、昭示地位、代 ...

• 走近“秦地林泉之冠”——探索麦积山石窟保护的特色与经验

从历史遗迹到当代景观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石窟寺遗址,地处天水市麦积区陇山林泉幽静之处。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至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先后开凿和修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造像与壁画风格,以泥塑为主的造像情态生动,在中国石窟寺中被美誉为“东方雕塑馆”,引发中外游客对其中雕塑艺术杰作的珍赏。 麦积山石窟远眺但 ...

• 观点 | 再谈考古博物馆的文化定位

读到《中国文物报》2022年8月9日刊登的黄洋同志《考古博物馆的定义与定位再论》后,引发了我对此问题的“再谈”。与作者一样,几年前我在《中国文物报》就考古博物馆的建设,发表过一点疏见。黄文进一步对考古博物馆功能、定位、运作的有益探讨,又使我对这一从业半个多世纪的研究领域(考古与博物馆)产生了新的随想。鉴于这一方兴未艾的文化行业的重要性 ...

•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也要重视边疆地区

农业是文明的根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我国的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万年以前。到了距今9000~8000年,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出现了定居的农业村落。在同一时期,其他地区诸如东北北部和华南地区虽然也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反映定居的房子和墓地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要素,但是 ...

• 山西古建筑保护利用路径探索与思考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2.8万余处古建筑的巨大存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古建筑作为文物本体原真性呈现,是山西区别于他省最靓丽的文物优势名片,更是推动从文物大省迈向强省的法宝。 “栋梁”展展示山西古建与梁思成先生的渊源 1 保护第一,更高站位统筹规划,打造立足山西、对接全国的“中国(山西)古建博物馆” 在15.6万 ...

• 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1922年法国学者桑志华首先发现了萨拉乌苏遗址的邵家沟湾地点,揭开了萨拉乌苏遗址考古的序幕;1923年桑志华邀请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对萨拉乌苏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在邵家沟湾地点发掘出土了200余件石制品,并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存和动物化石,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较多 ...

• 一粒中国黍 映照满天星

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取得突破性考古发现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就发现的彩陶与欧洲考古学家进行交流,认识到其与中亚的安诺文化、东南欧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纹饰具有相似性,并就此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初步假设。巧的是,当初安特生向德国考古学家胡伯特·施密特求教时,施密特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安氏仅依据纹饰相似性便将它们归为同源的做法有失严谨。而施 ...

• 揭露两汉侯国宫殿建筑遗存——河北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收获

东垣古城遗址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滹沱河南岸,是一座跨越战国至北朝时期的城市遗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占地面积约2.76平方公里。东垣在战国时期曾作为中山国四邑之一;秦代成为恒山郡行政中枢;两汉时期多次作为郡国治所所在。直至魏晋时期仍保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北魏时治所迁移至滹沱河以北的安乐垒,最终稳定于现正定古城的位置至今,而东 ...

• 舟山地区摩崖石刻类文物劣化状况调研评估与保护研究

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岛屿众多,自古就有“海中洲”之称。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更是名闻海内外,加之历史上防海将领巡洋会哨到此,留下了众多摩崖石刻。但因为舟山地区潮湿、多风、强日光等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开展摩崖石刻类文物的调查和病害防治极其有必要,而且舟山摩崖石刻类文物保护也可以为中国沿海其他地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借鉴。有鉴于 ...

• 到运城去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晋南,因“盐运之城”得名,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遗存灿若星河,人文资源星罗棋布,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 ...

• 汉晋墓葬中的薏苡

薏苡是我国本土原生作物,起源于华南或西南地区,在我国种植广泛,除西北少数省份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产地为两湖、河北、福建以及广西等地。先民对薏苡的利用年代很早,在距今8500~7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8件石磨盘和磨棒上的淀粉颗粒残留检测,分析出薏苡属淀粉颗粒占12.1%。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石器和陶器标本上也残留有薏苡淀粉粒。浙江余 ...

• 走进永乐宫

中条山南麓,芮城县城北,鼎鼎有名的永乐宫就坐落在那里。作为重要的黄河文化遗产,永乐宫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特质的珍贵文化遗存,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举世瞩目的搬迁工程享誉华夏。永乐宫如果说永乐宫是一首古朴典雅的乐曲,那么她极具艺术气息的壁画就是美妙的音符,音符随风而动,随时而兴,造就700年的余音未了。东方艺术 ...

• 圆明园科技考古概略

自1994年圆明园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以来,圆明园考古勘探、发掘的遗址数量达百处左右,但科技考古起步略晚,始于2000年之后的雷达勘探和无人机航拍,随着科技考古的普及,圆明园应用科技考古的范围逐步增加,至今已在数字考古、陶瓷科技考古、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等多方面有所涉及。数字考古数字考古主要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进行三 ...

• 遗产地居民参与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思考——以二里头遗址为例

大遗址是一个文化宝藏,蕴含着历史、科技、艺术、环境等价值,将大遗址作为公园利用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方法。诸如,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曾发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活化利用指南》;土耳其奉行可持续的遗产保护政策,并使当地社区融入遗址保护实践;法国不再局限于对历史建筑的修复,而是致力于对历史地段的居民环境的改善及遗址的再利用。2000年中国批复 ...

• 吉林西部地区辽金时期窑址概述

吉林西部地区包括白城、松原和四平三个地级市。其窑址根据窑业内涵可以分为陶窑、砖瓦窑和白灰窑。陶器、砖瓦等材料的制作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西部地区窑址出土的器物,基本上都是供本地居民消费,产品大多比较粗糙,制作工艺也较简单。从窑址的数量和分布来看,辽金时期是盛烧期。目前学界对吉林西部窑址关注不多。在“四普”开始前,对 ...

• “赶考”风华正当时——清华园车站旧址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公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渐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清华园车站旧址作为一处红色文化景点,虽然只有几座小木屋,但自3月25日开放后仅两个多月,就接待观众13243人次,累计获得观众留言反馈289条。观众表示,讲解员服务专业细致、知识储备丰富,展陈策划内容翔实、形式多样,修缮后的车站建筑凸显时代印迹、代入感强 ...

• “以人为中心”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实践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11927.85公顷,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古村寨。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景迈古茶园”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翁基寨、糯 ...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价值认知

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经历13个年头的艰苦努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终于在今年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因而不仅是景迈山的骄傲,中国的荣光,也是世界的幸事。与一般的文化遗产相比,景迈山古茶林在内容上是农业遗产,类型上是文化景观,更重要的在时间轴线上还是活态的,因此深刻剖析其 ...

• 山西寺观壁画的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尤其是依附于古建的寺观壁画,从唐至清,延续了多个朝代,总面积多达2万多平方米,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历史久,艺术精,与敦煌石窟壁画、陕西墓室壁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但从现状看,除一些国保省保单位的壁画保存、修复和展示条件较好外,90%以上的低级别壁 ...

• 陕西宝鸡下站遗址考古 实证春秋时期秦国已形成车马祭祀传统

日前,记者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获悉,陕西宝鸡下站遗址2022年度发掘简报刊发,发现春秋时期车马坑祭祀遗存类型,证明这种以车马祭祀的传统在秦国已经形成,为建立秦汉国家祭祀遗存的分期年代标尺提供重要材料。下站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下站村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正北直线距秦都雍城约21.8千米。经勘探,遗址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 ...

• 2024年度晋南中条山西段旧石器考古调查收获,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147处

晋南中条山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地貌上包括了山前台地、黄土丘陵、河流阶地等。已往的发现显示,自200多万年至1万年间,远古人类在此繁衍不息,创造出了多彩的旧石器文化。该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介于以泥河湾——周口店为核心的“小石器传统”与南方大砍砸器——手斧文化之间,是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过渡以及人类演化的重要“演化场”。 ...

•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技术

金属技术的发生和演进在早期文明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从史前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转变,是以金属的发现、金属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为界标的。使用陶范铸造技术制作青铜礼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点迥异于西亚、中亚和欧洲等地使用锻打技术制作兵器、工具、装饰品以及使用失蜡法制作雕像的传统。二里头文化时期是这一技术体系形成的关键时 ...

• 在4000多年的陶寺探源“中国”

我是山西陶寺考古队的第五任领队。陶寺遗址 考古发掘迄今已40余年,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为我们呈现了4000多年前的神奇观象台、结构复杂的宫城宫殿和5500余件出土文物。2024年11月,陶寺遗址博物馆也正式开放。我最早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陶寺遗址的。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陶寺遗址纳入其中。那时候我正在考博,这是一个必须关注的热门知识点, ...

• 吉金海昏丨最新!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大全

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品质之精,为西汉王侯墓考古所仅见,堪称一部反映西汉鼎盛时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 5000 余件(套),质精器美。我们将新开“吉金海昏”专栏,带您一起认识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走近文化和艺术绽放异彩的海昏侯国 。 刘贺墓是西汉 ...

• 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宋元木质水桶!

记者在“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了解到,郑州市惠济区张砦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连续堆积,清理出土的宋元时期木质水桶,是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张砦遗址位于郑州惠济区南阳路以东,宋寨南街以南,属郑州市区中心地带,周围均已建成成熟小区。2022年8月-2024年12月,为配合张砦村改造,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 ...

• 马家窑文化聚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寺洼遗址“围壕”内侧西北角发掘区。新华社发(寺洼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黄土高原的晨曦中,九龙山 温柔环抱着这片土地,洮河水蜿蜒北去,如同一条缠绕的玉带。寺洼遗址在这里静静沉睡了约5000年,直到一场考古的探寻,撬开了时间的缝隙。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我国史前彩陶艺术的绝美篇章——马家窑文化的诸多秘密,在一铲一刃之间,被缓缓揭开。洮河、寺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