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也要重视边疆地区

农业是文明的根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我国的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万年以前。到了距今9000~8000年,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出现了定居的农业村落。在同一时期,其他地区诸如东北北部和华南地区虽然也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反映定居的房子和墓地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要素,但是 ...

• 山西古建筑保护利用路径探索与思考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2.8万余处古建筑的巨大存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古建筑作为文物本体原真性呈现,是山西区别于他省最靓丽的文物优势名片,更是推动从文物大省迈向强省的法宝。 “栋梁”展展示山西古建与梁思成先生的渊源 1 保护第一,更高站位统筹规划,打造立足山西、对接全国的“中国(山西)古建博物馆” 在15.6万 ...

• 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1922年法国学者桑志华首先发现了萨拉乌苏遗址的邵家沟湾地点,揭开了萨拉乌苏遗址考古的序幕;1923年桑志华邀请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对萨拉乌苏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在邵家沟湾地点发掘出土了200余件石制品,并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存和动物化石,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较多 ...

• 一粒中国黍 映照满天星

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取得突破性考古发现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就发现的彩陶与欧洲考古学家进行交流,认识到其与中亚的安诺文化、东南欧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纹饰具有相似性,并就此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初步假设。巧的是,当初安特生向德国考古学家胡伯特·施密特求教时,施密特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安氏仅依据纹饰相似性便将它们归为同源的做法有失严谨。而施 ...

• 揭露两汉侯国宫殿建筑遗存——河北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收获

东垣古城遗址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滹沱河南岸,是一座跨越战国至北朝时期的城市遗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占地面积约2.76平方公里。东垣在战国时期曾作为中山国四邑之一;秦代成为恒山郡行政中枢;两汉时期多次作为郡国治所所在。直至魏晋时期仍保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北魏时治所迁移至滹沱河以北的安乐垒,最终稳定于现正定古城的位置至今,而东 ...

• 舟山地区摩崖石刻类文物劣化状况调研评估与保护研究

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岛屿众多,自古就有“海中洲”之称。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更是名闻海内外,加之历史上防海将领巡洋会哨到此,留下了众多摩崖石刻。但因为舟山地区潮湿、多风、强日光等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开展摩崖石刻类文物的调查和病害防治极其有必要,而且舟山摩崖石刻类文物保护也可以为中国沿海其他地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借鉴。有鉴于 ...

• 到运城去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晋南,因“盐运之城”得名,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遗存灿若星河,人文资源星罗棋布,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 ...

• 汉晋墓葬中的薏苡

薏苡是我国本土原生作物,起源于华南或西南地区,在我国种植广泛,除西北少数省份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产地为两湖、河北、福建以及广西等地。先民对薏苡的利用年代很早,在距今8500~7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8件石磨盘和磨棒上的淀粉颗粒残留检测,分析出薏苡属淀粉颗粒占12.1%。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石器和陶器标本上也残留有薏苡淀粉粒。浙江余 ...

• 走进永乐宫

中条山南麓,芮城县城北,鼎鼎有名的永乐宫就坐落在那里。作为重要的黄河文化遗产,永乐宫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特质的珍贵文化遗存,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举世瞩目的搬迁工程享誉华夏。永乐宫如果说永乐宫是一首古朴典雅的乐曲,那么她极具艺术气息的壁画就是美妙的音符,音符随风而动,随时而兴,造就700年的余音未了。东方艺术 ...

• 圆明园科技考古概略

自1994年圆明园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以来,圆明园考古勘探、发掘的遗址数量达百处左右,但科技考古起步略晚,始于2000年之后的雷达勘探和无人机航拍,随着科技考古的普及,圆明园应用科技考古的范围逐步增加,至今已在数字考古、陶瓷科技考古、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等多方面有所涉及。数字考古数字考古主要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进行三 ...

• 遗产地居民参与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思考——以二里头遗址为例

大遗址是一个文化宝藏,蕴含着历史、科技、艺术、环境等价值,将大遗址作为公园利用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方法。诸如,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曾发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活化利用指南》;土耳其奉行可持续的遗产保护政策,并使当地社区融入遗址保护实践;法国不再局限于对历史建筑的修复,而是致力于对历史地段的居民环境的改善及遗址的再利用。2000年中国批复 ...

• 吉林西部地区辽金时期窑址概述

吉林西部地区包括白城、松原和四平三个地级市。其窑址根据窑业内涵可以分为陶窑、砖瓦窑和白灰窑。陶器、砖瓦等材料的制作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西部地区窑址出土的器物,基本上都是供本地居民消费,产品大多比较粗糙,制作工艺也较简单。从窑址的数量和分布来看,辽金时期是盛烧期。目前学界对吉林西部窑址关注不多。在“四普”开始前,对 ...

• “赶考”风华正当时——清华园车站旧址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公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渐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清华园车站旧址作为一处红色文化景点,虽然只有几座小木屋,但自3月25日开放后仅两个多月,就接待观众13243人次,累计获得观众留言反馈289条。观众表示,讲解员服务专业细致、知识储备丰富,展陈策划内容翔实、形式多样,修缮后的车站建筑凸显时代印迹、代入感强 ...

• “以人为中心”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实践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11927.85公顷,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古村寨。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景迈古茶园”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翁基寨、糯 ...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价值认知

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经历13个年头的艰苦努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终于在今年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因而不仅是景迈山的骄傲,中国的荣光,也是世界的幸事。与一般的文化遗产相比,景迈山古茶林在内容上是农业遗产,类型上是文化景观,更重要的在时间轴线上还是活态的,因此深刻剖析其 ...

• 山西寺观壁画的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尤其是依附于古建的寺观壁画,从唐至清,延续了多个朝代,总面积多达2万多平方米,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历史久,艺术精,与敦煌石窟壁画、陕西墓室壁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但从现状看,除一些国保省保单位的壁画保存、修复和展示条件较好外,90%以上的低级别壁 ...

• 陕西宝鸡下站遗址考古 实证春秋时期秦国已形成车马祭祀传统

日前,记者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获悉,陕西宝鸡下站遗址2022年度发掘简报刊发,发现春秋时期车马坑祭祀遗存类型,证明这种以车马祭祀的传统在秦国已经形成,为建立秦汉国家祭祀遗存的分期年代标尺提供重要材料。下站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下站村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正北直线距秦都雍城约21.8千米。经勘探,遗址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 ...

• 2024年度晋南中条山西段旧石器考古调查收获,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147处

晋南中条山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地貌上包括了山前台地、黄土丘陵、河流阶地等。已往的发现显示,自200多万年至1万年间,远古人类在此繁衍不息,创造出了多彩的旧石器文化。该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介于以泥河湾——周口店为核心的“小石器传统”与南方大砍砸器——手斧文化之间,是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过渡以及人类演化的重要“演化场”。 ...

•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技术

金属技术的发生和演进在早期文明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从史前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转变,是以金属的发现、金属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为界标的。使用陶范铸造技术制作青铜礼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点迥异于西亚、中亚和欧洲等地使用锻打技术制作兵器、工具、装饰品以及使用失蜡法制作雕像的传统。二里头文化时期是这一技术体系形成的关键时 ...

• 在4000多年的陶寺探源“中国”

我是山西陶寺考古队的第五任领队。陶寺遗址 考古发掘迄今已40余年,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为我们呈现了4000多年前的神奇观象台、结构复杂的宫城宫殿和5500余件出土文物。2024年11月,陶寺遗址博物馆也正式开放。我最早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陶寺遗址的。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陶寺遗址纳入其中。那时候我正在考博,这是一个必须关注的热门知识点, ...

• 吉金海昏丨最新!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大全

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品质之精,为西汉王侯墓考古所仅见,堪称一部反映西汉鼎盛时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 5000 余件(套),质精器美。我们将新开“吉金海昏”专栏,带您一起认识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走近文化和艺术绽放异彩的海昏侯国 。 刘贺墓是西汉 ...

• 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宋元木质水桶!

记者在“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了解到,郑州市惠济区张砦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连续堆积,清理出土的宋元时期木质水桶,是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张砦遗址位于郑州惠济区南阳路以东,宋寨南街以南,属郑州市区中心地带,周围均已建成成熟小区。2022年8月-2024年12月,为配合张砦村改造,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 ...

• 马家窑文化聚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寺洼遗址“围壕”内侧西北角发掘区。新华社发(寺洼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黄土高原的晨曦中,九龙山 温柔环抱着这片土地,洮河水蜿蜒北去,如同一条缠绕的玉带。寺洼遗址在这里静静沉睡了约5000年,直到一场考古的探寻,撬开了时间的缝隙。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我国史前彩陶艺术的绝美篇章——马家窑文化的诸多秘密,在一铲一刃之间,被缓缓揭开。洮河、寺 ...

• 考古学家深度解读“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关键时空节点的旧石器考古新发现    王幼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迁徙交流的交通枢纽地区,距今5万—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出自百万年人类史发展的高潮阶段,尤为难得的是以黑曜岩石料为主体的旧石器工业更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的发现。  黑曜岩 是史 ...

• “四化”与新石器时代中国中东部地区陶器种类趋同发展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态环境,因而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因此,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划分出多个文化区。不同文化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多元起源、并列发展、交流融合,形成多元一体格局。这基本已是学界共识。在“多元起源”与“交流融合”中包含了一种现象,即特定文化因素在一个地区的出现明显早于其他地区,经过长 ...

• 规模宏大的宜兴“许(𢒰)”墓

1987年5月,在宜兴县宜城镇南门外土山墩,宁杭公路东侧50米县经济协作委员会职工宿舍基建工地(体育场南河沿)发现了一座大型砖室墓,经报告无锡市文管会后,无锡博物馆参加了随后的墓葬清理工作。此墓造型雄伟、规模庞大,是宜兴乃至无锡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占地面积最大的砖室墓之一,特别是石门上的阴刻“朱雀铺首”画像,非常精美,为南方地区画像石艺 ...

• 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特性及管理需求分析

引言 2003年3月17日经文化部部务会议通过,于2003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简称03版《办法》),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该办法颁布至今已过去21年,其中许多条款和内容已不适合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形势,而目前文物保护工程暴露的许多问题都与制度建设紧密相关。因此,国家文物局已将修订03版《办法》提上 ...

• 列星盈室——汉灯的故事

我国的灯具从何时开始出现,一直都未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孙机先生认为:“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则认为:“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而汉代的灯,是什么样的呢?《西京杂记》中有一段令人回味久长的描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 ...

• 见器如晤——在考古材料中遇见多面的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约生活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在甲骨卜辞中,有关妇好征战、生育、疾病、出行、农事、祭祀等活动的记载丰富(相关卜辞约有250余片),但仅凭这些重要事件却难以全面了解妇好其人及其生活。随着妇好墓的发掘,大量重要器物出土,妇好的形象愈发生动、全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殷墟小屯宫殿 ...

• “文化数字化”浅说

当今,包括“数字文化”在内的“数字化”是人类历史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都在实现数字化,如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数字地球等等。手机正变成我们无法离开的数字助手。可以认为,今天是一个数字时代,人类迎来了一场“数字革命”。“数字化”意义的背后,隐藏的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考 ...

• 打尖是什么意思?古人为什么把吃饭叫做打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把“吃饭”这件事情放在首位,也因此,对于吃饭的理解有了千差万别的理解,同时也延伸出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这其中不乏带有地域和民族色彩。拿咱们中国来说吧,古代虽然生产力不高,科技也不够发达,但是古人对于吃的理解绝对是不输于现代人的,这小到“东坡肉”这样的一道道美食,大 ...

• ​要高度重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地位

考古界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十分重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作用及地位,良渚、石家河、陶寺、石峁等遗址及相关文化遗存都成了中华文明探源中的核心内容。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上古有江、淮、河、济“四渎”之说,淮河是一条地位独特的大河。它的干流及支流涉及鄂、豫、皖、鲁、苏五省, ...

• “实践世界”和“知识世界”的考古学观察

“实践世界”和“知识世界”对人类而言,既有高度的相关性、互动性甚至是一体性,又有显著的差别性和各自的特征性、价值性。人类社会的“实践世界”是第一性的。从广义上说,“实践世界”还包括先天存在的自然自在的大千世界,它远远早于人类而诞生,并且独立于人类,仅地球生物世界,比人类诞生就早了五亿多年,人类的“实践世界”离不开自然本体的参与。 ...

• 城墙“马面”与“马面”褶裙是什么关系?

提起“马面”,很多人会想起马面裙这一中国传统女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服饰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迁,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面貌。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是中国古代裙式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源 ...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报道•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新气象。古 ...

• 数字化考古绘图 ——兼及青花瓷

一、什么是数字化绘图 数字化绘图是通过运用计算机、绘图板、数位笔、摄像机、扫描仪等数字设备及相关绘图软件完成的一种创作形式,通俗来说便是用电脑绘画。其中涉及到数百万种颜色的虚拟调色板,各种尺寸的画布或介质,以及各类橡皮擦、铅笔、画笔、刷子和2D、3D等效果工具,并有能够反复修改的功能。工作者在绘图板上通过精确的手部动作来模拟真实的笔 ...

• 什么是好的考古学教育?

图源:光明日报 不久前,应刘斌教授之邀,去浙江大学参加该校考古专业成立大会。会上,我做了一个发言,谈“什么是好的考古学教育?”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在做了多年的考古实践、专业教学、专业刊物编辑之后,积累了一些个人的体会。我的粗浅认识是 :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考古学在文科中是个“全科科学”这一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高校考古学科主持人 ...

• “山海神皆执蛇” “操蛇”“衔蛇”图像与神鬼信仰

先秦神话中,蛇与神的形象总是交织在一起。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少昊之子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夏朝开国之君启亦“珥两青蛇,乘两龙”。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普遍相信蛇能通天地,借蛇来塑造神祇的形象。山东、苏北、皖北和四川地区出土的两汉画像石上有各类“操蛇”“衔蛇”图像,蛇与神鬼之间有密切关联,表达了升仙和辟邪的意涵。东晋张湛在《列子 ...

•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

汉画像石是指汉代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中雕刻画像的构石,是将绘画与雕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汉画像石的内容题材涉及汉代物质生活与思想文化的诸多方面,被翦伯赞先生称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乐舞百戏以汉代歌舞、奏乐及杂技为主要刻画内容,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一类主题。南阳地区是汉画像石集中出土的区域之一,其中的乐舞百戏图像具有鲜明的 ...

• 河北壁画 别有洞天

河北古代壁画拾珍走进河北博物院,新馆的一楼大厅内首先见到的就是北朝壁画馆。徘徊于展厅细细欣赏,这象征威严的仪仗队列、飞翔跳跃的神兽、神情温和的陶俑,在沉静的灯火下,隐约可见当年华彩翩跹、风云变幻的景象,恍惚间仿佛叫人置换了时空。而远在塞上的张家口、宣化,20世纪亦出土了大量的辽代墓葬壁画,它们以写实的姿态,演绎出辽代河北真实的民风 ...

• 考古学与文物的关系极其深刻

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最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其中在“交叉学科”门类中,于专业学位新增“文物(1451)”一类,可授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即将原有的“文物与博物馆(0651)”做了拆分,成为“博物馆(0651)”和“文物(1451)”两个学科门类,与“考古学”处于同一层面。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考古学”与“文物”究竟是什么关系? ...

• 佳人已逝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镜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生活器具,可照容颜变化,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可鉴国家盛衰。 那么,古人究竟如何使用镜子,从古至今,它们又经历了哪些转变?何为镜架与镜台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中国大宁”鎏金博局铜镜 上海博物馆周亚先生曾研究过古代铜镜的使用方式,认为有手持和放置于镜架、镜台之上两种方式。实际上,这两种使用方式 ...

• 探寻两千年前人间烟火气——汉代悬泉置的传食供给

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共发掘汉简3.5万余枚(有字简约2.3万多枚)。除了汉简以外,还相伴出土其他遗物,其中有大量的丝织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农作物、动物骨骼和饮食器具等。悬泉置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汉代从长安至敦煌段丝绸之路上的驿置遗址。从遗址规模和汉简记载可知,在敦煌郡内共有九所像悬泉置这样的驿置,为 ...

• 从考古发现看作为联通世界桥梁的中国大运河

通扬运河上的行船 人类的文明创造活动离不开自然的支撑和规约,但是人类也可以通过大型工程对自然进行改善和重组,创造更优化的文明生存条件。中国大运河的发生和发展大体上符合这样一个原理。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稳定、维持帝国统一为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 ...

• 良渚先民的水稻生产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气候温润,适宜水稻生长,是东亚大陆水稻种植最早的地区之一。生活在 5000 多年前的良渚先民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稻种植,创制并广泛使用多种农作工具如石犁、石镰、石刀等,有先进的灌溉系统,稻作农业生产已经相当成熟。主要表现为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稻米成为唯一的主食。这种湿地稻作农业有别于黄河流域的黍粟 ...

• 烧纸钱的人类学观察

烧纸钱祭祀祖先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其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在古代,孕育于农耕社会的烧纸钱祭祀习俗起到了团结族群和构建互助共同体的作用;在当代,烧纸钱仍具有维系家庭关系和维持共同记忆的意义。纸钱形式的变化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关中地区烧纸钱习俗纸钱又称鬼票、冥币,是现实世界货币和财物的纸质仿制品,经过一定的祭祀仪式从阳间到达阴 ...

• 洛阳龙门“卢舍那大像龛”品读

导语:龙门石窟之所以名冠天下,多赖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之功。如果说龙门石窟是世界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那么奉先寺则当之无愧的是这座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 卢舍那大像龛即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偏南处的半山腰,完工于唐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李世民追福所开凿。由于工程十分浩大,皇后武则天还曾在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捐 ...

•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

开化墓群位于山西太原晋源区开化村东北,汾河西畔,地处太原西山东麓丘陵地带,东南距晋阳古城北城墙约2.5公里,西南距著名的开化寺蒙山大佛约3公里。太原周边发掘的陶俑墓数量不少,但或被盗或发表资料有限,限制了我们对该类陶俑墓葬俗的了解,开化墓群北齐墓葬相对集中,历年发掘的该墓地陶俑墓资料发表相对全面,有望弥补这一缺憾。结合近年的相关发现 ...

• 北魏乙弗贰虎妻阳平长公主铭记考

山西近年新发现北魏乙弗莫瓌铭砖(以下简称“乙瓌铭砖”)和莫瓌子乾归元息贰虎妻阳平长公主铭记砖(以下简称“阳平长公主铭记砖”),关于其出土情况,张庆捷先生称出自应县北魏墓,朱明歧先生称出自应县大黄巍乡。乙弗莫瓌,出自乙弗鲜卑,其先世为吐谷浑渠帅,居青海,号青海王。乙弗莫瓌在《魏书》中作乙瓌,孝文帝姓氏改革时乙弗氏改为乙氏,《魏书》 ...

• ​南昌西山“轿子石”摩崖石刻

“轿子石”石刻是南昌地区现存最早的宗教功能石刻和年代第二早的摩崖石刻。石上留存有南宋嘉定九年(1216)塔楼式道教神龛、同时期道教人物刻像、明正统七年(1442)“何仙”题字共三幅石刻。 在今天南昌新建区石埠镇龙岗村萧峰水库东岸通往观山村的半山公路北侧山坡上,有一块近似马蹄状的花岗岩巨石,当地人称“轿子石”,志乘俱无载。20世纪80年代初,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