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揭秘木乃伊制作

古埃及人认为冥世才是永恒的,完好的死者遗体,是死者灵魂的安息之所。 古埃及壁画1977年5月的一天,一架银灰色的飞机从巴黎起飞后,越过碧波万顷的地中海,飞临埃及上空,缓缓降落在开罗机场。舱门打开后,已在机场等候多时的一批埃及政府古物部官员,立即涌上前去,迎接这位赴法治愈归来的特殊“病人”。原来,这位“病人”就是埃及历史上第十九王朝( ...

•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花式点心

《现代汉语词典》中“点心”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动词,点饥,是方言词汇;一是名词,糕饼之类的食品。早在唐代,西域居民就开始制作和食用各种各样的点心类食品,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各式点心。 考释及溯源 关于“点心”的释义,黄正建在《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中提到:“‘点心’一词虽在唐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并且它不专 ...

• 古老的“金石学”应有其青春的生命力

金石学是诞生于本土的传统学术体系,朱剑心先生对其性质做过归纳:“即研究中国历代金石文物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并认为其滥觞于汉,历魏晋、六朝、隋唐而稍稍演进,至北宋刘敞、欧阳修、吕大临、曾巩、王黼、薛尚功、赵明诚、李清照、洪适、郑樵等一批金石学家出现, ...

• 半两钱及其钱范的发展演变

半两钱是中国古代钱币形制从多元走向一统的第一种法定货币,开启了方孔圆钱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半两钱从秦惠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始,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后正式废止,存续有二百余年,发展过程中大小、钱文、重量屡经变更。而作为铸钱工具的钱范,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珍贵的西汉八铢半两石钱范 南阳市博物院藏有一组珍 ...

• 新发现 | 陕西西安北宋范氏家族墓地考古收获

邠州范氏家族是北宋时期陕西名门望族之一,该家族中有两位人物在《宋史》中有传,一为范祥,一为范育。据传记可知范祥字晋公,进士及第,曾通判镇戎军,权陕西转运副使,提举陕西缘边青、白盐,陕西制置解盐使,为北宋盐法改革和西北御边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得到知开封府包拯荐举和洮、渭百姓肯定。范育为范祥之子,字巽之,举进士,为泾阳令,后以养亲谒归 ...

• 新干大洋洲墓出土铜镈与鸟崇拜观念

1989 年9 月,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横空出世,震惊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墓葬出土各类器物近两千件,其中青铜器四百余件。这一地下宝库的发现,改写了先秦时期江南文明史。铜镈的形制与年代大洋洲商墓出土青铜器以礼器与兵器为多,乐器共出土4 件,包括3 件铜铙、1 件铜镈。铜镈器身呈梯形,环钮,钮下舞部正中有一方形穿与腔通。器身满布以浮雕牛首为主题的 ...

• 蒙古国巴彦布拉格遗址人骨遗存分析

S1、S3、S5、S10 号人骨两汉时期,汉帝国在北部边境修建了近百座规模不等的边城和要塞,以防御虎视眈眈的匈奴。其中,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 105 年)由公孙敖修建的受降城因其特殊的性质一直受学者关注。因为它是自西汉以来文献所载多座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也是距离关中最远的一座。2009 年,俄蒙学者认为蒙古国南戈壁省的巴彦 ...

• 海昏侯的身世

江西的考古工作者近期公布并公开展览了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发掘的部分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都引起广泛关注。包括发掘者在内的一些考古和历史学者针对考古发现,以各种形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涉及刘贺其人以及随葬于墓中的巨额财富。关于刘贺的评议,主要讨论他由昌邑王被立为帝而很快又遭废黜的原因,以及刘贺的心智和品性;关于海昏侯墓中 ...

• 山西阳泉平坦垴战国古井发掘记

2019年11月19日,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今阳泉市文物保护中心)接到报告,阳泉城区一在建小区施工现场发现“古墓”,我们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从施工人员处获悉此处原为居民区,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在4号楼桩基下挖过程中发现文化遗存暴露就迅速向文物部门做了报告。从现场情况看该区域前期因取土已下挖约10米,人类活动面已全 ...

• 寺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郑陆镇三皇庙村,是环太湖地区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是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序列中举足轻重的考古遗址。自1978年12月首次试掘,寺墩遗址先后历经五次不同规模的发掘,清理了一批高等级的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玉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对遗址文化内涵认知的不断加深,寺墩遗址的研究价值愈发凸显。学界对寺 ...

• 蛇年说蛇 商周青铜器上的蛇纹

甲骨文中,“蛇”字呈现为“”(《甲骨文合集》672正),其字形“像蛇盘屈垂尾之形”;金文为“”(《殷周金文集成》10159)、“”(郑伯匜),承继甲骨文,但更为抽象和规范化。中国古代文献关于蛇的记载颇多,《史记·三皇本纪》中提到伏羲氏与女娲氏都是人首蛇身,蛇与人类始祖紧密相关,反映出古人对蛇的崇拜和敬畏;《山海经》中的“巴蛇食象”展现了 ...

• 运河宿迁段河工遗存调查

宿迁是运河名城,境内有3条不同时期的运河主航道,包括隋至宋代的汴河、元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黄河故道、清康熙年间开通并沿用至今的京杭大运河,这些运河航道见证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南北文化交流。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河宿迁段(宿迁三湾至大王庙段,长41公里)和皂河龙王庙行宫位列其中。2021—2023年,徐州博物 ...

• 考古学是人文科学中的“自然科学”

人类面对的有两种“物质世界”,一种是“看不见的手”或“上苍之手”创造的“自然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也是“上苍”的创造;一种是看得见的手—人类之手创造的“人文物质世界”。当16—17世纪“科学革命”之后,研究“自然物质世界”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而研究“人文物质世界”的科学便是“考古科学”体系。事实上,人类在创造“人文物质世界” ...

• 考古人员首次明确北魏里坊路网结构

北魏时期里坊长啥样?记者从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获悉,经过为期三年的系统发掘,河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北魏洛阳城的里坊路网结构被首次确认。 据了解,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措施,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雏形,北魏时期逐渐完备,至隋唐时期日臻成熟。 据文献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之子宣武帝于公元501年“发畿内 ...

•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思考

2023年1月7日,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正式开幕。本届新年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新辉煌”的核心主旨,会上,刘玉珠理事长做题为《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思考》的演讲。他重点谈到五个方面的体会和思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明晰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拥抱文化产业发展潮流;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最后他指出 ...

• 海南岛黎族船型屋的“前世今生”

海南东方市白查村的船型屋黎族是海南岛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3000多年来,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创造了悠久文明的历史,而且还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其中,作为黎族村落的传统建筑——船型屋,是千百年来黎族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黎族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01船型屋的“前世”船型屋黎语称为“布隆亭竿”,意思是 ...

•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平棊述略

大同华严寺,坐落于大同古城西南隅,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内薄伽教藏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面阔五间(25.6米),进深八椽(18.41米),占地面积约525平方米。殿内顶部满铺平棊(俗称天花板),使得殿内形成了封闭与连续的顶部界面,内槽平棊较外槽高一华栱,实际观感并不明显。451块平棊被纵横交错的平棊枋、桯、贴分 ...

• 白鹿洞书院石刻浅谈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五老峰山脚下,东邻鄱阳湖,四面环山,贯道溪从院前流过,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它肇基于唐、定名于北宋、盛于南宋、绍隆于明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唐贞元年间(785—805),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又此处四面环山,俯视似洞,白鹿 ...

•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艺术鉴赏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其中。这个公园本着“整体保护、最小干预,考古先行、加强研究,围绕遗址价值进行阐释”的规划原则,以重点保护范围为基础,以文物保护核心区为重点,规划总面积189.89 公顷(2800多亩),分为遗址及文物保护展示、博物馆及管理服务、考古预留、农业景观、文化旅 ...

• 良渚文化神人图像辨识

良渚文化有许多待解之谜,神像的解读就是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例。良渚玉器种类很多,但是有一类装饰特殊图像的玉器数量很少,图像完整者仅有两件,一件是瑶山M7:55,发掘报告称之为玉牌饰;另一件是反山M16:3,发掘报告称之为玉璜。两个图像的主题基本相同,其解读却有一些差别。瑶山M7:55(图1-1),报告描述对图像解读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眼两侧的“弧 ...

• 也谈“蛇形玲珑球形器”的功能

无锡鸿山越墓群发掘于2004年至2005年,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鸿山越墓群共发掘了7座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陶器、玉器等各类文物合计2000余件,是迄今为止越国贵族墓葬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鸿山越墓群中发现文物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为邱承墩(DⅦ),也是这7座墓葬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该墓出土了4件“蛇形玲珑球形器”(以下简称“ ...

• 明清符瓦残留字迹显现手段的探讨

在邯郸地区,很多明清墓葬均发现陶质板瓦,这些墓葬墓主身份、等级均不高,瓦上以红色、黑色颜料绘制特殊字迹。从可以辨别的符瓦字迹看,符瓦四角多墨书“镇”“墓”“神”“符”四字, 符面多朱书煞鬼镇墓符,痕迹较为模糊,墨书“文符安镇”“神公受命”“普扫不祥”等字迹。这些内容可能起保护墓主尸魂不受邪魔侵扰、确保死者平安的作用。研究板瓦上面 ...

• 曲阜:传承“岁修”模式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实践

岁修,是指各种建筑工程每年进行的有计划的整修和养护工作,是我国传统的建筑修葺制度,也是当今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体系的重要参考。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第一批11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2023年5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曲阜召开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总结会,总结第一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 ...

• 陇东地区——史前陶制建材的“高地”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是一处黄土高原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完善了陇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更为认知该地区在史前阶段的意义提供了关键材料。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和六盘山之间、黄土高原西部,现今行政规划下包含平凉、庆阳两市全境。陇东地区诸多重要考古发现中,陶制建材尤为引人注目:一方面,以往考古工作 ...

• 陇东地区——史前陶制建材的“高地”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是一处黄土高原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完善了陇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更为认知该地区在史前阶段的意义提供了关键材料。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和六盘山之间、黄土高原西部,现今行政规划下包含平凉、庆阳两市全境。陇东地区诸多重要考古发现中,陶制建材尤为引人注目:一方面,以往考古工作 ...

• 学术前沿:黄土高原发现已知最早的复合陶瓦

2023年5月19日,国际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甘肃灵台桥村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早期复合陶瓦的研究成果,成功复原了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复合陶瓦屋顶,实现了对复合陶瓦溯源研究的重大突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徐艺菁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为文章的共同第一 ...

• 吴中:创新突破开辟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新赛道

苏州市吴中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首批全国文物先进县,2021年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吴中结合自身特点,改革进取,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理念、方法、手段和体系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试点工作经验,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实施内容包括: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文物点) ...

• 百年会址 红色传承​——中共三大会址文物保护与利用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标志着党从创建时期进入大革命时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大会确定以国民革命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 ...

• 辽宁新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 佐证文明进程

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近期在朝阳凌源无白丁遗址群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经过样品采集和测年分析,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此次新考古发现为红山文明演化进程再添实证。▲ 红山文化遗址无白丁遗址群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北部,是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红山文化遗址群。该遗址群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范围内确认红山文化遗址和积石冢31处。辽宁省文 ...

• 埃及考古发掘为何屡有新发现——中国助力埃及考古业蓬勃发展

在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现场,中埃工作人员探讨交流。本报记者黄培昭摄工作人员在项目现场拍摄勘探。本报记者黄培昭摄工作人员进行发掘清理工作。高伟摄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所在地。高伟摄 今年2月,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公布“近年来埃及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自1922年发现图坦卡蒙法老陵墓以来,再次发现又一法老陵墓。 近期埃及考古 ...

• 甲骨文是仍在跳动的文明脉搏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殷墟,甲骨文的重要发现地,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早期发展的核心奠基地。 作为殷墟考古的“功勋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与甲骨结缘数十载,参与和主持了多次殷墟甲骨的发现,其主编的《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等考古报告和专著,已成为学界必备的参考资料。《殷墟花园 ...

• 陈星灿委员:“博物馆热”激励考古工作者做好考古发掘与文物展示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在“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就博物馆发展等问题分享了他的所见所思。“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陈星灿分享了他了解的博物馆参观数据和情况,“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7200万人次;我所在的殷墟博物馆去年2月新馆开馆, ...

• 八“异”与三“疑”:关于红山文明与凌家滩文明关系的若干思考

距今5500年左右,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凌家滩文化都进入到早期文明阶段,两支文化都发现了明确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也共见部分形态非常相似的玉器。长期以来,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讨论的焦点。最近,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出土了与凌家滩文化发现的形态相似的玉冠形器,再次将学界的关注 ...

• 湖田窑宋元明制瓷作坊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湖田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镇湖田村境内,分布在与昌江相通的南河流域。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延续烧造历史长达七百余年,是景德镇古瓷窑址中规模最大、烧瓷历史最长、揭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址,也是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青白瓷窑系的代表性窑场。1982年,湖田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布局井然 营造巧妙:宋 ...

• 考古专家—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已迈入高级文明社会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对中华文明早期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最新研究提出,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随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迅速崛起,辽西地区迎来了继红山文化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 ...

• 唐代彩粉天王俑镇墓兽

2009年4月下旬,在梁原乡傅家沟村一农田改土工地上暴露的一座唐代砖室墓中,出土了铜、瓷、陶文物52件,其中各类彩陶俑计26件之多,有天王俑、牵夫俑、女侍俑、操碓俑、镇墓兽及马、驼、猪等。其中出土的唐代粉彩天王俑及镇墓兽各两尊,现藏于灵台县博物馆。  踏羊彩绘天王俑踏牛彩绘天王俑两尊天王俑,一为踏羊天王,一为踏牛天王,均红陶质,通高108厘 ...

• 甘肃发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址

圪垯川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乡闫家村东北约1.5公里处。为配合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3月至4月对圪垯川遗址进行了勘探,勘探面积8万平方米,勘探确认各类遗迹共306处,包括墓葬、灰坑、窑址、房址和灶址等。考古勘探结果和地表采集遗物显示,该遗址延续时间很长,文化内涵从新石器时 ...

• 考古学・​安息王朝考古

Anxi Wangchao kaogu安息王朝考古安息系古代伊朗王朝,因其开创者为阿萨息斯,中国史书称安息,故名。安息王朝最初建立于帕提亚地区,即今苏联土库曼加盟共和国南部和伊朗东北部,故又名帕提亚王朝。公元前 247 年从塞琉古王朝中独立而出,并在与塞琉古王朝的战争中扩充了版图。国王米特拉达特斯一世在位时,安息王朝统治的疆域包括整个伊朗高原、亚美尼亚 ...

• 以色列发现一枚千年鸡蛋,将研究是否仍有蛋黄

以色列文物管理局9日宣布在特拉维夫市附近发现一枚约1000年前的鸡蛋。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考古人员在中部城镇亚夫内考古挖掘时意外发现这枚鸡蛋。当时,考古人员在挖掘一片拜占庭时期的工业区时,发现了一个粪坑,在其中发现了这枚鸡蛋。由于得到粪坑内“柔软的人类排泄物”保护,这枚鸡蛋得以完整保存。以色列考古学家发现一枚拥有千年历史的鸡蛋以 ...

• 阿克苏文博院珍藏陶器

陶器是最早被人类改变物质形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求,为己利用的器物,也是人类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材质。一件陶器的制作既有使用的需求,又有审美的意趣,将淘洗过的泥土经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绘上喜欢的图案,再经过熊熊火焰的焙烧做成器皿,可谓是土与火的艺术,也是人类文明和审美启蒙时期最早的艺术创作园地。 阿克苏地区出土的陶器 ...

• 春秋战国时期高级贵族与低级贵族的分野

张家坡西周墓M157张家坡西周墓M58玉器出土情景整个周代,尤其自春秋中期以降,贵族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阶层。这个分化过程清晰地体现在墓葬及其随葬品上。大型氏族宗子的墓葬与其他成员的墓葬之间的差别,从原来程度的不同转变为类别的不同。第二章天马—曲村(晋氏族)和上村岭(虢氏族)墓地之间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揭示了这个过程的早期阶段,其 ...

• 楚墓青铜礼器、日用陶器的演变

参考刘彬徽先生的研究率,可将楚系墓葬青铜礼器演变情况制成图四。春秋早期如当阳赵家塝M2、枝江百里州铜器墓。前者出鼎、簋,后者出鼎、瑚、方壶、盘、匜。春秋中期如河南淅川下寺M7、 M8,当阳赵家塝M3。下寺M7出鼎、瑚、敦(盏)、浴缶、盘、匜,M8较M7少敦(盏)、浴缶、盘,当阳赵家塝M3出鼎、簋。春秋晚期如淅川下寺M1、M2,湖北麻城李家湾M14。下寺 ...

• 考古发现勾画“太原人”来处

受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这就是太原——镇城、义井、光社、狄村、许坦诸遗址的考古发现”。题中的每个遗址,都是太原的一段历史,也是太原人从远古走来的“足印”。镇城遗址位置示意图“镇城人”从南来田建文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馆员,曾主持或参加过侯马晋国遗址、夏县西阴村 ...

• 考古发现勾画“太原人”来处

受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这就是太原——镇城、义井、光社、狄村、许坦诸遗址的考古发现”。题中的每个遗址,都是太原的一段历史,也是太原人从远古走来的“足印”。镇城遗址位置示意图“镇城人”从南来田建文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馆员,曾主持或参加过侯马晋国遗址、夏县西阴村 ...

• 苏州板桥村墓葬出土“韦墓”铭文砖

板桥村墓葬Ⅰ区,发现了汉、唐、宋、明等时期墓葬,出土了陶人俑、骆驼俑、马俑等一批文物,为苏州地区唐宋时期的墓葬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填补了苏州古城东北部区域这一时期的历史空白。特别是出土的“韦墓”铭文砖和一批陶俑对研究苏州唐代与中原地区葬俗的异同及文化交流学术意义较大。今年3月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园区扬明路东、娄江大道北地块 ...

• 军粮城发现大量唐代文化遗存,填补天津盐业考古空白

津云新闻讯:记者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在报市文物局批准、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执照后,2021年4月至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东丽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的协助下对军粮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发现一处唐代大型夯土台基和唐代制盐作坊区,清理出灰坑、灰沟、灶、井、窑、车辙等200余处遗迹,出土了一大批时代特 ...

• 三星堆首创法天象地的规划思想,埋藏坑或缘于重大政治变故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扭头人像和象牙(5月14日摄)。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中新发现的青铜器和象牙(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8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2日摄)。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 ...

• 河北宽城发现明代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

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记者 王民)河北宽城县文物部门近日在境内长城沿线发现一通明代石碑,碑文记载了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文武官员督工修建长城相关防御工程的情况,为相关史料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这通石碑宽约60厘米、高约100厘米,因长期掩埋于土中,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大意为,1569年农历四月,谭纶、刘应节、房楠、周以敬、杨锦、戚继光 ...

• 泌阳考古发现50余吨汉代积铁块

4月20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韩国国立中原文化财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韩·韩中古代制铁技术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会通过网络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年学者孙凯在线上介绍了河南泌阳东高庄冶铁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在该遗址炉前坑内发现的积铁块重达50余吨,是继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和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发现积铁块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

• 密城春望草木深—灵台古密须国及密国

平凉市灵台县早在史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数千年风雨沧桑,积淀起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被公认为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周·铜鼎(出土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洞山西周墓的西周铜鼎,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被载入中学历史课本)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在这里置灵台县,取三千多年前周文王伐密须筑“灵台”祭天昭德、与民同乐之意,“灵台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