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百年会址 红色传承​——中共三大会址文物保护与利用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标志着党从创建时期进入大革命时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大会确定以国民革命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 ...

• 辽宁新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 佐证文明进程

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近期在朝阳凌源无白丁遗址群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经过样品采集和测年分析,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此次新考古发现为红山文明演化进程再添实证。▲ 红山文化遗址无白丁遗址群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北部,是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红山文化遗址群。该遗址群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范围内确认红山文化遗址和积石冢31处。辽宁省文 ...

• 埃及考古发掘为何屡有新发现——中国助力埃及考古业蓬勃发展

在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现场,中埃工作人员探讨交流。本报记者黄培昭摄工作人员在项目现场拍摄勘探。本报记者黄培昭摄工作人员进行发掘清理工作。高伟摄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所在地。高伟摄 今年2月,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公布“近年来埃及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自1922年发现图坦卡蒙法老陵墓以来,再次发现又一法老陵墓。 近期埃及考古 ...

• 甲骨文是仍在跳动的文明脉搏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殷墟,甲骨文的重要发现地,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早期发展的核心奠基地。 作为殷墟考古的“功勋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与甲骨结缘数十载,参与和主持了多次殷墟甲骨的发现,其主编的《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等考古报告和专著,已成为学界必备的参考资料。《殷墟花园 ...

• 陈星灿委员:“博物馆热”激励考古工作者做好考古发掘与文物展示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在“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就博物馆发展等问题分享了他的所见所思。“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陈星灿分享了他了解的博物馆参观数据和情况,“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7200万人次;我所在的殷墟博物馆去年2月新馆开馆, ...

• 八“异”与三“疑”:关于红山文明与凌家滩文明关系的若干思考

距今5500年左右,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凌家滩文化都进入到早期文明阶段,两支文化都发现了明确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也共见部分形态非常相似的玉器。长期以来,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讨论的焦点。最近,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出土了与凌家滩文化发现的形态相似的玉冠形器,再次将学界的关注 ...

• 湖田窑宋元明制瓷作坊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湖田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镇湖田村境内,分布在与昌江相通的南河流域。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延续烧造历史长达七百余年,是景德镇古瓷窑址中规模最大、烧瓷历史最长、揭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址,也是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青白瓷窑系的代表性窑场。1982年,湖田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布局井然 营造巧妙:宋 ...

• 考古专家—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已迈入高级文明社会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对中华文明早期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最新研究提出,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随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迅速崛起,辽西地区迎来了继红山文化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 ...

• 唐代彩粉天王俑镇墓兽

2009年4月下旬,在梁原乡傅家沟村一农田改土工地上暴露的一座唐代砖室墓中,出土了铜、瓷、陶文物52件,其中各类彩陶俑计26件之多,有天王俑、牵夫俑、女侍俑、操碓俑、镇墓兽及马、驼、猪等。其中出土的唐代粉彩天王俑及镇墓兽各两尊,现藏于灵台县博物馆。  踏羊彩绘天王俑踏牛彩绘天王俑两尊天王俑,一为踏羊天王,一为踏牛天王,均红陶质,通高108厘 ...

• 甘肃发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址

圪垯川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乡闫家村东北约1.5公里处。为配合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3月至4月对圪垯川遗址进行了勘探,勘探面积8万平方米,勘探确认各类遗迹共306处,包括墓葬、灰坑、窑址、房址和灶址等。考古勘探结果和地表采集遗物显示,该遗址延续时间很长,文化内涵从新石器时 ...

• 考古学・​安息王朝考古

Anxi Wangchao kaogu安息王朝考古安息系古代伊朗王朝,因其开创者为阿萨息斯,中国史书称安息,故名。安息王朝最初建立于帕提亚地区,即今苏联土库曼加盟共和国南部和伊朗东北部,故又名帕提亚王朝。公元前 247 年从塞琉古王朝中独立而出,并在与塞琉古王朝的战争中扩充了版图。国王米特拉达特斯一世在位时,安息王朝统治的疆域包括整个伊朗高原、亚美尼亚 ...

• 以色列发现一枚千年鸡蛋,将研究是否仍有蛋黄

以色列文物管理局9日宣布在特拉维夫市附近发现一枚约1000年前的鸡蛋。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考古人员在中部城镇亚夫内考古挖掘时意外发现这枚鸡蛋。当时,考古人员在挖掘一片拜占庭时期的工业区时,发现了一个粪坑,在其中发现了这枚鸡蛋。由于得到粪坑内“柔软的人类排泄物”保护,这枚鸡蛋得以完整保存。以色列考古学家发现一枚拥有千年历史的鸡蛋以 ...

• 阿克苏文博院珍藏陶器

陶器是最早被人类改变物质形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求,为己利用的器物,也是人类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材质。一件陶器的制作既有使用的需求,又有审美的意趣,将淘洗过的泥土经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绘上喜欢的图案,再经过熊熊火焰的焙烧做成器皿,可谓是土与火的艺术,也是人类文明和审美启蒙时期最早的艺术创作园地。 阿克苏地区出土的陶器 ...

• 春秋战国时期高级贵族与低级贵族的分野

张家坡西周墓M157张家坡西周墓M58玉器出土情景整个周代,尤其自春秋中期以降,贵族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阶层。这个分化过程清晰地体现在墓葬及其随葬品上。大型氏族宗子的墓葬与其他成员的墓葬之间的差别,从原来程度的不同转变为类别的不同。第二章天马—曲村(晋氏族)和上村岭(虢氏族)墓地之间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揭示了这个过程的早期阶段,其 ...

• 楚墓青铜礼器、日用陶器的演变

参考刘彬徽先生的研究率,可将楚系墓葬青铜礼器演变情况制成图四。春秋早期如当阳赵家塝M2、枝江百里州铜器墓。前者出鼎、簋,后者出鼎、瑚、方壶、盘、匜。春秋中期如河南淅川下寺M7、 M8,当阳赵家塝M3。下寺M7出鼎、瑚、敦(盏)、浴缶、盘、匜,M8较M7少敦(盏)、浴缶、盘,当阳赵家塝M3出鼎、簋。春秋晚期如淅川下寺M1、M2,湖北麻城李家湾M14。下寺 ...

• 考古发现勾画“太原人”来处

受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这就是太原——镇城、义井、光社、狄村、许坦诸遗址的考古发现”。题中的每个遗址,都是太原的一段历史,也是太原人从远古走来的“足印”。镇城遗址位置示意图“镇城人”从南来田建文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馆员,曾主持或参加过侯马晋国遗址、夏县西阴村 ...

• 考古发现勾画“太原人”来处

受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这就是太原——镇城、义井、光社、狄村、许坦诸遗址的考古发现”。题中的每个遗址,都是太原的一段历史,也是太原人从远古走来的“足印”。镇城遗址位置示意图“镇城人”从南来田建文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馆员,曾主持或参加过侯马晋国遗址、夏县西阴村 ...

• 苏州板桥村墓葬出土“韦墓”铭文砖

板桥村墓葬Ⅰ区,发现了汉、唐、宋、明等时期墓葬,出土了陶人俑、骆驼俑、马俑等一批文物,为苏州地区唐宋时期的墓葬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填补了苏州古城东北部区域这一时期的历史空白。特别是出土的“韦墓”铭文砖和一批陶俑对研究苏州唐代与中原地区葬俗的异同及文化交流学术意义较大。今年3月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园区扬明路东、娄江大道北地块 ...

• 军粮城发现大量唐代文化遗存,填补天津盐业考古空白

津云新闻讯:记者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在报市文物局批准、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执照后,2021年4月至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东丽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的协助下对军粮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发现一处唐代大型夯土台基和唐代制盐作坊区,清理出灰坑、灰沟、灶、井、窑、车辙等200余处遗迹,出土了一大批时代特 ...

• 三星堆首创法天象地的规划思想,埋藏坑或缘于重大政治变故

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4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扭头人像和象牙(5月14日摄)。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中新发现的青铜器和象牙(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这是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器(5月14日摄)。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8号“祭祀坑”内工作(5月12日摄)。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 ...

• 河北宽城发现明代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

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记者 王民)河北宽城县文物部门近日在境内长城沿线发现一通明代石碑,碑文记载了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文武官员督工修建长城相关防御工程的情况,为相关史料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这通石碑宽约60厘米、高约100厘米,因长期掩埋于土中,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大意为,1569年农历四月,谭纶、刘应节、房楠、周以敬、杨锦、戚继光 ...

• 泌阳考古发现50余吨汉代积铁块

4月20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韩国国立中原文化财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韩·韩中古代制铁技术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会通过网络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年学者孙凯在线上介绍了河南泌阳东高庄冶铁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在该遗址炉前坑内发现的积铁块重达50余吨,是继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和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发现积铁块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

• 密城春望草木深—灵台古密须国及密国

平凉市灵台县早在史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数千年风雨沧桑,积淀起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被公认为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周·铜鼎(出土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洞山西周墓的西周铜鼎,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被载入中学历史课本)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在这里置灵台县,取三千多年前周文王伐密须筑“灵台”祭天昭德、与民同乐之意,“灵台 ...

• 叩问黄土之下,感受历史脉搏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粒沙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片陶片都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这句话,似乎是对考古工作最温情的解读。 日前,“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新发现”揭晓,6大考古项目成功入选,从新石器时代跨越到宋金时期,犹如摊开了历史的画册,一笔一笔,书写着山西这片土地上的精彩。 2024年,山西考古工作还取得哪些成果?这些成果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 ...

• 青海考古又有新发现

3月2日,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日前,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考古文博学院青藏高原考古团队联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卡约文化聚落变迁的考古新发现。2022年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科学中心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青海省兴海县香让沟南遗址进行发掘,揭示了一处以卡约文化为主体 ...

•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不断 见证中华文明“璀璨星辰”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24年,内蒙古新发现3件红山文化玉龙,年度出土玉龙数量为近年之最,其中有一件是红山文化考古出土的体量最大玉龙,为红山文化研究再添新证。   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C”形玉龙,因体形大、工艺精被誉为“中华第一龙”。2024年,红山玉龙“家族”增添新成员,考古人员在 ...

• 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策与路径探析

齐长城西起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庄入海,总长度641.32千米。分布区域为济南市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区、肥城市,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临沂市沂水县,日照市莒县、五莲县,青岛市黄岛区共7市17个县(市、区)。国家文物局《关于山东省长城认定 ...

•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凤凰咀遗址位于汉水中游、南阳盆地南缘的一不规则形台地上,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前王、闫营两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经过2020年~2023年的四次发掘,对凤凰咀城址的结构、布局、水系网络和文化内涵、年代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凤凰咀城址平面近方形,四周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有两条内河道,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主体内涵和年 ...

• 宋代瓷脉耀贺兰——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发掘收获

遗址概况耸立于宁夏北部的贺兰山,西夏语称之为“兰山”,属于西夏三大“神山”之首。苏峪口瓷窑址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的苏峪口内约10公里处的中缸窑子,东距银川市约40公里。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进行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时发现,地表残存13座窑炉和大量的精细白瓷残片、匣钵等,面积约4万平方米。整个窑址区位于山坳处,南宽北窄,植被 ...

• 南京市六合区高余村墓葬发掘收获

高余村墓葬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高余社区原高余村北,规划果老滩路以南、六瓜公路以西、骏马路以东、雄新路以北。墓葬东南距灵岩山约3 公里,西距滁河约1公里,南、北0.5公里分别为高余河、新篁河,两河均自东向西汇入滁河。墓葬周边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海拔10~12米。发掘区域中部地势略高,北部有一断崖,落差约2米,系近代取土形成,南部为一斜 ...

• 江苏苏州姑苏区道前街北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

道前街北遗址位于苏州古城的西部、剪金桥巷的东侧、道前街的北侧(图一)。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受苏州市文物局委托,对道前街北遗址(姑苏区道前街210-226号)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1500平方米(图二),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民国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图一 道前街北遗址位置图图二 道前街北遗址布方图地层堆积道前街 ...

• 加强考古遗产保护利用 守护传承中华历史文脉

考古遗产包括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取的所有遗址、遗迹、遗物等物质遗产,同时也包括由此而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考古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在活化文化遗产、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可信度、丰富历史内涵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具有不可 ...

• 我院开展川藏公路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试点

川藏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对于巩固国防和解放建设西藏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世界公路史上的伟大奇迹”,孕育了伟大的“两路”精神。川藏公路革命文物资源调查是四川省“四普”专项调查之一,由我院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具体承担。 2025年2月26日至28日,我院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省文物局指导下,联合雅安市博物馆、雅安市交通局、泸定县文物考 ...

• 广西北部湾沿岸新发现80处遗址和遗物分布点

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广西北部湾沿岸古代遗址新发现80处遗址和遗物分布点。这些遗址年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近现代,为研究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普查队员使用RTK对遗址进行打点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广西北部湾沿岸古代遗址新发现80处遗址和遗物分布点。这些遗址年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近现 ...

• 浙江绍兴发现越国“排屋”遗存 属木构建筑 保存完整

纵横交错的木柱整齐排列在地上,古老树皮、茅草、竹篾等遗存随处可见……日前,在位于绍兴市滨海新区斗门街道百草园地块的百草园遗址考古现场,看到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越国连排房屋遗存,系绍兴首次发现。▲ 百草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为配合当地项目建设,去年6月至7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项目用地进行前期调查勘探,发现地下有古河道、水井等遗 ...

• 陶寺遗址第二期遗存再议——从柴尔德考古学文化观谈起

柴尔德(Vere Gorden Childe)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学家之一,他建立的“文化—历史”研究方法影响深远,在今天的中国考古学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柴尔德之前的考古学深受人类学的古典进化论影响,考古学家们把器物类型看作是地质学和古生物中的“标准化石”一样的单位,用它来建立人类文化发展的直线发展轨迹,即“进化考古学”。1925年,柴尔德所著《欧洲 ...

• 考古学・​安第斯山古代印第安人文化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Andisishan Gudai Yindi'anren wenhua安第斯山古代印第安人文化Ancient Indian Culture in the Andes16 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南美洲以前的印第安人文化。分布于南美洲西部和西北部。中心地区在安第斯山中部今秘鲁、玻利维亚一带。主要考古学文化有查文文化、纳斯卡文化、印加文化等。研究简史对这一地区古代文化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初。德国 ...

• 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田野发掘—多学科合作探索未知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揭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韩建华担任领队的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因为田野发掘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突出的学术价值而入选。  时间倒回至2018年5月,当时青海都兰刚刚发生了轰动全国的盗墓案。在公安部指挥协调下,经文物部门全力配合,从2018年3月到7月,专案组经过数月侦办,将实施盗掘、倒卖文物等各个环 ...

• 文明起源・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前研究

河姆渡发现的稻谷石斧(新石器时代,青岛市博物馆藏)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前研究朱乃诚《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第6—11页、第4期第6—16页本文总结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阐述。至公元前1万多年,人类经过近200万年的发展,在体质形态、智力发育、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等方面,具备了开创一个崭新时 ...

• 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

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变化无穷的样式、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如 “三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汉荀悦《申鉴》),又如“水静犹明,而 ...

• 瑶山7号墓出土玉牌饰造型研究—兼谈龙首纹上的菱形纹及相关问题

出土一件玉牌饰,编号为M7︰55。根据《瑶山》发掘报告,该器宽7、高3.9、厚0.42厘米,平面略呈三角形,底端尖弧,整器采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两角各对钻1个圆孔为眼,眼两侧以线切割法锼扩成弧边三角形的镂孔,组成眼眶及眼睑,边周再用阴刻线勾勒。两眼之间的额头有不规则的长条形镂孔,鼻孔为阴刻的卷云纹。鼻下端有弧边十字镂孔,似是嘴。眼眶以下的 ...

• 营盘山遗址:一颗牙齿见证文明起源交流

随着时隔35年的重启发掘,三星堆祭祀遗存再度引起世人关注。围绕着三星堆的许多未解之谜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他们从何而来,是否受到外来文化影响?5月27日拍摄的出土于营盘山遗址的农作物。刘梦琪 摄  对于科学家来说,小小的牙齿或许也能成为解谜关键。  2003年初,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发掘出两个人祭坑,其中有两具保存较好的古代人骨标 ...

• 考古学・长台关楚墓

长台关楚墓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位于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西北 4 公里处。1957~1958 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了 2 座大型木椁墓,出土很多完好的漆木器和带架编钟等重要文物。两座墓形制基本相同,都是东侧有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1 号墓长 14.5 米,宽 12.3 米。椁室用木枋垒成,长 8.44 米,宽 7.58 米,高 2.5 米。椁室内置棺的主室居中,周围用木 ...

• 文明起源・中国夏商王国文明与方国文明试论

1974年,陕西秦始皇帝陵陵园东侧兵马俑坑看似偶然的发现,揭开了秦俑发掘与研究的序幕。40多年来,出土的上千件秦俑蕴含着丰富的秦俑服饰文化。秦俑服饰研究从初时的风发泉涌,至今仍方兴未艾,加之秦陵地区尚有未知的发现,秦俑服饰的全貌也有待呈现,可以说,秦俑服饰的原始察终,通过睹微知著的科学研究探求其来有自的历史根脉,是秦俑学和秦文化研究的 ...

• 考古学・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一号墓发掘现场大葆台西汉墓发掘人员合影1983年12月,游客在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参观复原的一号墓墓室,图中可以看到整整齐齐层层垒起的“黄肠题凑”。叶用才 摄一号墓墓道内的车马坑,这里发现的殉葬车马均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真车马。大葆台汉墓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1974~1975 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发掘。两墓 ...

• 千古一帝秦始皇:霸业背后的辉煌与沧桑

秦始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帝王,以其非凡的胆识、卓越的治国才能以及前所未有的统一壮举,成为了后世无数学者、史家研究与讨论的焦点。作为一位跨越时代的统治者,他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审视,无疑更能展现其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战国末年的秦国,自幼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与决断力。在那个诸侯割 ...

• 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帝王的传奇人生

汉高祖刘邦,字季,生于公元前256年(一说为公元前247年),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农家子弟崛起为一代帝王,其经历与成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 刘邦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家,家境贫寒,但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年少 ...

• 汉文帝刘恒: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前157年),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弟,母亲为薄姬。刘恒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代明君,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生平 刘恒出生于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是刘邦的第十个儿子。由于母亲薄姬出身 ...

• 从穹庐到殿堂—漫谈云冈石窟洞窟形制变迁和有关问题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据《北史·齐神武帝纪》记载,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十一月庚子,舆疾班师……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勅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当时为齐神武时重臣,从攻玉壁。齐军失利后,“军还,高祖使 ...

• 从中国文明化历程研究看国家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

由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所构建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古史体系,两千多年来未曾遭到怀疑。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运动,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那么中国还有没有自己的古史,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古史?顾颉刚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可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