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考古学视野下的巴文化:概念、问题与方法

“文化”是当代社会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应用范畴极为宽泛,以致至今没有一个为学界和大众所公认的概念。总体上来看,文化的各种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二是指人的行为及其规范,三是指人创造的各种物质遗存,四是指人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总和。在这四方面内容中,前二者强调文化的形而上属性,是狭义的文化。第三 ...

• 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的价值及意义略论

随着內棺的开启和墓主玉质私印的发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也进入了尾声。已经确认,该墓的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刘贺身世显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后元二年(前87年)即位为第二代昌邑王,时年五岁。元平元年(前刘贺身世显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后元二年(前87年)即位为 ...

• 方勤:全力投入 不负韶华 不负时代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和75名同事一起,在博物馆馆区封闭值守80余天,确保了文物的安全。”他们的事迹,让更多人懂得了文博人的那份坚守和执着。  9月24日,作为“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的代表,方勤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文博人的坚守,不只这些。  “疫情期间,全国的文博同 ...

• 纪念中国考古100周年暨西阴遗址发掘95周年(八) 丨 薛新明:山西仰韶时期考古的成就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达550余公里,大部分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境内各种地貌类型齐全,山地、丘陵占三分之二以上,西以滔滔南下的黄河为堑,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屏,西南角黄河折向东流形成晋豫之界,北出塞外毗连内蒙古大草原,中部是低山、丘陵隔开的小型盆地,素称“表里山河”。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整体气温与湿度的变 ...

• 从昭陵博物馆藏品,看历代政府对唐昭陵保护措施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唐代诸帝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唐以后的历代政府对于保护唐陵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唐文化遗产保护或多或少的作出了一定贡献。唐太宗昭陵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地上地下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自唐贞观后,到新中国建立,历代政府对昭陵的保护工作都较为重视,昭陵陵园遗留的历代祭陵碑或保 ...

• 贺云翱: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下)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下)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三、城市和商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既是区域政治中心,又起着区域经济集散中心的作用,因此,对城市的考古可以直接了解特定时空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是,至今江苏还没有发掘过任何一座汉代城市,因此,我们只能对目前已有的城市遗址调查资料做些综合研究。经调查的江 ...

• 贺云翱: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上)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上)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研究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若仅靠几种古籍提供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所幸40年来江苏的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了千余座汉墓和大量的汉代聚落遗址,提供了不少与经济有关的新材料,本文即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汉代的江苏经济作较全面的探讨。一、农业封建时 ...

• 李梅田:“过渡礼仪”—解读墓室壁画的一个视角

· 《“过渡礼仪”—解读墓室壁画的一个视角》 ·李梅田墓葬内的所有遗存都是古代丧葬礼仪活动的结果,当仪式结束、墓室被封闭后,仪式的场景被永久地“定格”,物化为一个包含了壁画、陈设、随葬品的静态空间。这个空间内的所有遗存都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密切,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丧葬礼仪活动的结果,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事死如 ...

• 贺云翱: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贺云翱 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新疆地处东亚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名符其实的东西方文化桥梁、交通枢纽、文明交汇之处。清末以来,新疆吸引着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与考古者来此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包括斯文赫定、斯坦因、格伦威德尔、大谷 ...

• 洹河之滨,问道殷墟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历安阳后留下了“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句诗,时隔60年,作为一名初入考古之门的学生,我怀着忐忑、崇敬的心情扣开了安阳殷墟的大门。却没想到,自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殷墟见证了我三年来的成长与进步,我也有幸窥见它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奔涌的一瞬。  安阳殷墟在考古人心中的分量无可比拟,它哺育了中国考古学 ...

• 窗间过马,永恒殷墟

 2010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决定跟随张昌平教授学习商周考古,有幸跟盛伟同学一起成了张老师的“开山弟子”。作为“开山弟子”,自然是压力山大的。那时立下宏伟目标,要挖遍三代王都。恰好,张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殷墟!接到这个任务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毕业典礼一过,我们俩就收拾行装出发了。那是个难忘的暑假,安阳的盛夏给我留下了一 ...

• 长安气象与秦汉人的少年心——略谈《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论衡”书系推出不少好书,周振鹤《天行有常:周振鹤时评集》、王振中《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明清江南文化与域外世界》、谭徐锋《察势观风:近代中国的记忆、舆论与社会》、郭永秉《金石有声:文献与文字断想》等,都得到很多好评。2021年8月,两种拙著《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书》得附骥尾,也有幸随 ...

• 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西安城市遗址保护中明清记忆的保存

  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西安城市遗址保护中明清记忆的保存  --读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有感  选自《唐都学刊》2009年第4期 肖爱玲  摘要: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现代西安不仅是汉唐长安城的传承与延续还留下了明清西安城发展的历史印记。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明清时期西安城风貌是一个不 ...

• 武利华|图像学视野下的汉画像石整体研究

图像学视野下的汉画像石整体研究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图像是通过视觉媒介得以再现的。台湾图像学者陈怀恩说:“图像学研究既然以解释艺术品的意义为目的,那么,凡是历史上任何有意义的视觉或造型表现都可以是图像学研究的对象。”当我们引入了“图像学”的概念以后,图像(image)的意义被放大了,无需考虑其材料、媒质、尺寸和形状,只要它们具 ...

• 宋建:良渚文化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冠徽

良渚文化有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不太规范,依据对其形状或功用的不同认识而有多种名称。本文指出了“冠状器”、“梳背”两种不当定名对认识这一大类器物的误导,定名冠徽才是名至实归。良渚文化有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不太规范,依据对其形状或功用的不同认识而有多种名称(图1)。197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段,虽然明确了这是良渚文化器物,但是不知其用途,只能 ...

• 唐代一直以胖为美?那可不一定……

 什么是“考古”?在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看来,就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在他最近出版的《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也记录了很多从考古工作中得来的感悟。近日,齐东方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不少有趣的考古知识。  唐代一直以胖为美?  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齐东方曾去 ...

• 夏鼐:读书人生 马列信念

 夏鼐(1910—1985),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 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夏鼐主张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及时将碳十四断代法引进中国。其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且治学严谨的特点。1941年回国后先后任职 ...

• 讲座纪要丨刘莉:宴饮与仪式

  2021年11月4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与南京大学现代经学与世界文明研究中心邀请著名考古学家刘莉教授做“宴饮与仪式”讲座。此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成祖明教授主持,以线上的方式进行。  讲座围绕宴饮中的食物与酒展开。刘莉教授首先介绍了食物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食物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也是追求社会地位的一种重要物资。一些人通过举办活 ...

• 荣新江|刘波《敦煌西域文献题跋辑录》序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写本,在斯坦因1907年到来之前已有不少流散出去,在1909年伯希和北京之行后,大宗写本虽然辇归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但押解者不尽职,中途累遭盗窃,入京后复经官员劫后复劫,于是散在私人手中的写卷不在少数,甚至再度割裂,一卷分身多处。以吐鲁番为主的西域出土文献,清末民初以来,或则为外国探险队所攫取,或则由当地官僚中饱私囊,而 ...

• 马勇:承前启后的隋朝儒学

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结束了几百年来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开始将南北文化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宋明时期中国文化的再生创造了条件。仅从儒学的发展情况看,享国短暂的隋朝虽然并没有最终完成南北儒学的统一,儒释道三教的融会与合一,但是,如果没有隋朝的短暂过渡及隋朝儒家学者的努力,恐怕唐初的儒学统 ...

• 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

  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不是合二为一,而是一种交互模式、辩证关系,共同促进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为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做出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离不开考古学的坚强支撑。我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但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唐宋以后产生了金石学,有人将其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实际上二 ...

• 王巍: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展示辉煌中华文明

  今年10月,我们迎来了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了纪念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掘,系统回顾中国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考古学会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推介,让学界和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 ...

•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三)

五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理论1.都城布局形制发展与社会形态关系(单城制、双城制与三城制)都城是国家政府“平台”,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国家政府功能不同、组成不同,加之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国家政府机构越来越众多、规模越来越庞大,分工越来越细密,这些变化反映在都城发展史上,都城由单一“宫城”发展为宫城与郭城“双城制”,进一步又发展为宫城、内城 ...

• 李零|文物里的山西: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这些天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与该展一同呈现的还有系列专题讲座。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为讲座标题,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近日就山西在地理上、历史上的重要性,从八个角度进行阐释,分别为“表里山河,铜壁铁墙”“从《晋文化颂》和《三岔口图》说起 ...

• 从长安到洛阳、开封,王朝定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考虑经济因素

都城是人口容易聚集的地方。在全国来说,即令不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人口较多的所在。这就要解决社会生活必需物资的谋得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须具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使所必需的物资能够在都城附近就地取得,而不假于外来的助力。如果需要外地的供应,其间难易的程度,也应在考虑之列。若是过分困难,对于都城的地位能否长期保持下去,也不是毫无影响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里的中国文明史

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与多名中国工作人员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工作揭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2021年10月18日,时隔一个世纪,“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仰韶文化的发现地隆重举行。大会的开幕式上,发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一百个考古发现自然不能涵盖百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 ...

• 刘庆柱:从考古学视角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历史”,可谓不断裂的文明史;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

• 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田野教学是北京大学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自1957年在河北邯郸开始田野考古实习起,北大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建立的“北大模式”影响深远。《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将解决考古学术问题的重 ...

• 乔玉:中国公共考古的回顾和展望——从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谈起

自安特生1921年在仰韶村发掘开始,中国考古学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中国公共考古学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之势。 中国的公众考古活动几乎与中国考古学同时发端,向公众宣传考古成果其实是中国考古学的优良传统。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西阴村发掘后就做过公众演讲;苏秉琦在1950年即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的倡导,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中华文明起源新 ...

• 观点 | 陶瓷文物修旧如什么?

  中国陶瓷文物修复技术发端于民国时期在上海古董市场出现的陶瓷古董修复技艺。近一百年来,它在西方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和修复材料工具不断更新影响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但是,由于彼此存在继承关系,一些传统古陶瓷修复中的理念和技法仍深刻影响着当下陶瓷文物修复的实施。这其中就有对修复效果“修旧如旧”的要求。“修旧如旧”可以被理解成三种意 ...

• 中国考古百年 | 从仰韶村遗址保护看基层组织保护文物的作用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北部,是1921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主持,与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等联合发掘的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首次发现和命名地,是我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背靠韶山,面向县城,北高南低,三面环水,是一块半岛形、呈缓坡地势、以梯田式耕地为主的 ...

•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公布实施的几个问题——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例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是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指导、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手段。文物保护规划由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作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由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专门法律的缺失,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

• 视点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保护优先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及主要内容1.建设背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 ...

• 杨军:海昏侯墓何以让中外重新认识中华汉代文明?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自考古发掘以来,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超1万件(套),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中国汉代文化风貌。  海昏侯墓的发掘研究能否让中外重新认识中华汉代文明?这对研究中华文明带来何种启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 ...

• 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摘要: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可以互为补充。一方面,文献记载为考古发现的阐释提供了理论模式,考古发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文本性;另一方面,两者在研究资料、方法、视角和历史学阐释与叙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日渐成熟和研究成果的飞速积累,基于史前时代文献记载的缺乏和对原史时代 ...

• 专题研究|游戏型教育模式构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探索 ——以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为例

郑 晶作者简介 郑 晶(1978—),女,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博物馆社会教育。一、游戏型教育相关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游戏的普及,围绕游戏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教育界也逐步关注研究并实践此种新型的游戏化教育方式,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将游 ...

• 专题研究|运河流域非遗策展与运营探索 ——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例

陈述知作者简介:陈述知(1984—),女,南京博物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与保护。中国大运河贯通了我国南北西东,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代相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伴随着近十多年的“非遗热”,非遗传承人受到更多的关注,关于非遗传播与传承的研究日渐增多,各种非遗业态与展览方式也不断在实践中 ...

• 专题研究|历史、本体与象征:“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策展

林留根作者简介 林留根(1963—),男,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史前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拔地而起。正如这座博物馆以塔、仓、舟为建筑造型所呈现的盛唐气象与恢弘气势,中运博旨在全流域、全时空、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的风采,其中“大运河—— ...

• 专题研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多重视角下的展览体系架构

田 甜作者简介 田 甜(1987—),女,南京博物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理论与展览展示策划。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汇聚着中华文化自信的力量,流淌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是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也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在大运河文化展示中的创新性尝试。随着博物馆内涵的 ...

• 专题研究|“零展品”博物馆展品体系构建 ——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品征集为例

李 竹作者简介 李 竹(1968—),女,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藏品征集。2018年10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筹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当时面临的状况是“零藏品”“零展品”。为保质、高效地按时开馆,“展品征集优先”成为中运博筹备时期明确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规定时间征集足够数量的展品以满足展览开放,同时构建反 ...

• 专题研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定位和发展要求

龚 良作者简介 龚 良(1962—),男,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 2018年初,时任江苏省扬州市市长张爱军在扬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在年内启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的建设;3月,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王江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 ...

• 甄器尚象:仰韶彩陶之光——河南汝州洪山庙仰韶瓮棺大墓的发现与研究

甄器尚象:仰韶彩陶之光——河南汝州洪山庙仰韶瓮棺大墓的发现与研究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1921年瑞典考古 ...

• 施爱东 | 西王母形象的历时变迁与层累造史的减法问题

  西王母的原始身份一直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对于西王母从战国末期到北宋年间的形象变化,却可以通过画像、文献勾勒出一个大概。  西王母的政治待遇  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的早期身份似乎只是昆仑丘原住民的管理者之一,职位不高,政治待遇不算优厚,手下的侍从也只有三青鸟。据郭璞的解释,西王母很可能是天界“司法干部”。从《淮南子》“羿请 ...

• 论史前史在中国的学术断层:学科结构有待改善,考古学取代不了史前史

按:陈恒注意到,中国的世界史前史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过短暂繁荣之后,就陷入沉寂,一些曾做史前史研究的学者转向其他领域,大学里现行的学科设置上也无此项。相比于考古学的热络状态,史前史研究显得颇为冷寂,陈恒认为二者各有独立的价值,无法相互替代,呼吁学术上少一些急功近利,给世界史前史研究留有一席之地。《考古学取代不了史前史》文|陈恒 ...

• 考古百年,这些人带我们聆听泥土下传出的文明絮语

  短短百年的中国现代考古史上,功勋卓著的考古人如群星闪烁。他们扎根田野,栉风沐雨,用一把小小的手铲,从一方方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地下挖出瑰宝,逐步揭开古老中华文明的密码。百年来,随着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中国的历史轴线随之不断被拉长。  2021年10月,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华诞。  1921年秋,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 ...

• 青瓷千年映钱湖

  王结华与罗鹏所著的《青瓷千年映钱湖》,日前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了。全书25万字,220幅附图,共分为六章。开篇先是梳理了关于越窑瓷器的古代文献,继之介绍了今宁波境内越窑窑址的考古工作。接下来,以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为主线,全面介绍宁波东钱湖及周边地区青瓷生产的全貌,涉及分区、各区窑址,区域总体分期,以及各时期器物的特征。最后,将越窑青瓷 ...

• 中国考古学百年成就

  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研究人员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年轻的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先生一起,在中国中央政府、河南省政府及渑池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并将之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 ...

• 他们,共论“满天星斗”中耀眼的那一颗!

  10月12日上午8时30分,  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  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  准时开启  来自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者与专家齐聚于建平县,从多个维度与角度畅谈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交流各自学术观点。  郭大顺  ...

• 陈星灿:牛河梁考古将跨区域、多学科联合

  为期两天的“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10月11日在朝阳建平县正式启幕。  来自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者与专家齐聚于建平县,从多个维度与角度畅谈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交流各自学术观点。专家在牛河梁遗 ...

• 从多元一体视角认识仰韶文化重要性

    1921年,仰韶遗址的发掘和仰韶文化的命名,开启了以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百年探索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在辽阔的地理背景中展开,经历了各地区多元发展、相互碰撞最终融合为一体的宏大历程。在多元一体视角下,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距今6000—5300年,是中国史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