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刘建国:“数字考古”尽显中国“科技范儿”

  近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再次惊艳世界,出土了奇异瑰丽的青铜面具、人像、神树等琳琅满目的文物,对于揭秘古蜀文明之谜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考古综合应用了一大批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数字技术,发掘现场可以说是大型国家级科技实验室,是中国现代科技的“秀场”。    故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围绕现 ...

• 大兴安岭岩画——环太平洋岩画带的结点

  内容提要:中国是岩画艺术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贯穿中国北方草原森林文化带。近年,随着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将中国北方岩画带连接起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兴安岭岩画的内容和风格,不仅表现出了与草原岩画不同的特点,同时,与北美西海岸岩画有着千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大兴安岭岩画和北美西海岸岩画中的“龙”形图像为例,进行对比研究,以期 ...

• 蒙古国境内突厥遗迹的调查

蒙古国境内突厥遗迹的调查 刘文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本文介绍2006年夏作者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发起和组织的“中蒙联合考古考察队”,与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Mongolian History)和蒙古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的学者合作,在乌兰巴托以西蒙古中、西部地区考察的突厥汗国至东突

• 去往中国的丝绸之路|季风帝国

君主的君主名称忽必烈的大汗之体貌如下:不长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适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马可波罗行纪》 甚至对于周边的国家,他们对其形状和大小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在制作地图时不考虑比例,以耗费的时间而不是行进的距离衡量旅程,而且整个地理学科完全受困于神学理论,它认为世界像盘子一样,是平坦的,而耶路撒冷就在其 ...

• 刘永连|试论突厥丧葬风俗的流变

突厥从其形成民族到称雄北亚再到败亡流散,前后不下数百年,其间文化风俗发生过相当复杂的变化。然而在这一领域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和模糊之处。笔者仅就丧葬方面谈一谈自己在史料挖掘中的一些粗浅感受,并渴望就教于大方之家。突厥丧葬风俗的流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丧葬仪式和习俗的层次积累,使其程式日趋复杂、内涵日益丰富;二是作为丧葬风俗 ...

• 姜生:三星堆为商灭蜀仪式说

  坑中青铜大立人出土现场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蜀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当时发掘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应是蜀王鱼凫氏举行的天、地、山诸神祭祀活动遗留的“祭祀坑”,坑中器物均为祭器。此后围绕三星堆的性质的界定问题,分歧争议很多。林向认为两坑应为古代萨满式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厌胜埋藏。徐朝龙认为是“鱼凫灭国器 ...

• 告别上古“黄金时代”:考古发现与民族认同

  作者=刘超  来源=《复旦学报》   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近代考古学,给历史学很大影响。“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重要支柱是本世纪初开始逐步引入的西方现代考古学,而其与此前中国旧史学的一个重大区别也就是考古与历史研究的结合。考古学曾给20世纪的新史学带来许多希望。”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与五四时期疑古辨伪思潮有一定的关联。古史辨运 ...

• 王志:安徽垓下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皖北新石器研究展望

  2021年3月19日下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方考古论坛”邀请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志副研究员,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安徽垓下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皖北新石器研究展望”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强副教授主持。  垓下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2007-2009年考古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城址,获得2009年度 ...

• 专家谈吉林出土巨型石叶石核:遗址可能存在多期文化遗存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在吉林省和龙市最新发现的黑曜岩原料巨型石叶石核,将为石叶技术在东亚地区的出现与发展研究带来诸多新课题。目前,专家已经确认该巨型石叶石核发现地点应为古人类活动遗址。  石叶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从石头上剥下来的叶状石片,主要用来做工具,石核就是石叶的母体。  这件黑曜岩原料的巨型石叶石核系在施工过程中被 ...

• 晏绍祥: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如何治理幅员辽阔的疆土

疆域辽阔的古代帝国在名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布罗代尔(Fernard Braudel)曾经如此论及16世纪西班牙帝国的统治与帝国幅员之间的关系,“与距离作斗争,仍然是费神的问题,但也是侥幸和运气的问题。在海上,如果顺水,一连几天好天气,人们就可以在一两个星期内做到别人6个月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如果运气不好,赶上无风或者逆 ...

• 朱良志谈文人画:没有“千里江山”,却无边开阔

如何理解“文人画”、“文人画的真性”是什么?“文人画的真性”丛书日前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通过研究黄公望、倪瓒、石涛等元明以来十六位画家,试图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文人画的真性问题。朱良志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对话时认为,通过倪云林讨论“幽绝”、通过文徵明讨论 ...

• 中国考古百年 | 韩建业:百年来关于史前中国彩陶的三次争论

      彩陶是中国史前考古遗存中最令人惊艳的部分,它源起万年上下,遍及大江南北,既是远古先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颇受考古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史前考古学肇始于对彩陶的发现,贯穿着对彩陶的思索和争论。     关于仰韶彩陶来源的争论  1921年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遗址,提出仰韶文化的名称,标志着中国近现 ...

• 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丰富内涵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问世。总书记最近关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考古学的重要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中国考古学乃至整个历史学,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王益人:考古学研究中的时空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物质遗存的学问。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以物质材料的属性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并且以时间顺序和器物类型为依据,对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给出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且历史未曾记载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     那么,考古学是在什么样的科学体系和构架下讲述人类历史的呢?毫无 ...

• 中国考古学的特色与风格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丰富内涵,是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理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  铸牢中国理论之基。考古学是一门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具有鲜明的历史学属性。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唯物史观也逐渐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193 ...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荣新江杂记师友

  学者的学术渊源如同武侠的武功来历,重要性毋庸置疑。厚重的学术著作,当然能够显示学者的学术高深,但不涉及学术的来龙去脉,读者钦佩透顶,但常常望洋兴叹。要理解学者的学术渊源、家学根底,最重要的书籍是学术随笔。我以为,那就是武功秘籍。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学术影响巨大,了解他的学术门派和底细,绝对是千百万青年学子的心底愿望。心怀同样 ...

• 韦正 马铭悦 | 也谈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

  也谈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韦 正 马铭悦文献记载表明,长安在中国中古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长安缺少佛教石窟,佛教造像的发现有限,如何评估已有的考古发现,进而通过考古发现探讨长安佛教的具体发展状况成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在以往的研究中,部分学者提出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这个概念,但对其内涵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拟对这些意见作简 ...

• 宿白 |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宿 白自本世纪70年代末期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恢复石窟寺考古教学以来,考古系汉唐教研室同仁即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对新疆、甘肃、宁夏和中原地区的一些重要石窟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此同时,又参考了一部份国外学者编著的葱岭以西的石窟考古报告和论著。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观察云冈石窟和阅读有关文献 ...

• 费泳 | “青州模式”造像的源流

  “青州模式”造像的源流  费 泳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今,山东博兴、无棣、诸城、青州、昌邑及惠民等地陆续出土了近千件石佛造像和百余件金铜佛造像。自北魏历经东魏、北齐、隋、唐至北宋,时间跨度达500余年,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风格之鲜明,确立了山东作为中国东部佛教艺术中心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作品出土较多,并富有地方特色 ...

• 中国古代联珠纹的两个源头

联珠纹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流行的纹饰,其特点是用一圈连续的圆珠作为一个图案的边缘或者装饰,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目前中国所见的联珠纹,主要集中在青铜器、壁画、纺织物、金银器以及陶瓷器之上,以前的观点认为联珠纹为波斯传来之装饰,流行于5世纪之后的隋唐时期,而隋唐时代之锦缎丝绸纹样可见其多有胡风,但是却忽视其本土因素,其本身非中国没有 ...

• 邓聪:小南山与海上玉路

小南山文化环玦引领风骚   2015年迄今,因为小南山遗址的发现,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研究,进入崭新的阶段。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博士提出小南山文化的命名。小南山遗址发掘超过2000平方米。第二期文化中碳14年代距今9200~8600年。土坑墓共揭露50多处,为积石封墓,所堆石块达13000 件之多。墓地布局紧凑,极具规模。 ...

•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考古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龟甲​

主持人:近两年来,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再度出土大量青铜兵器,实证巴人善战以外,还首次在距今两千多年的东周墓葬中出土了龟甲。这些残留有占卜痕迹的龟甲,以实物资料证明了“巴人尚巫”的传统,对今人进一步了解古代巴文化及其社会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那么,罗家坝遗址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具体都有哪些成果?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总台驻四川记者贾宜 ...

•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推动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玉珠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阐述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明确新时期文物考古事业的重点任务和 ...

• 隋虞弘墓石椁艺术特征与源流考

隋虞弘墓石椁艺术特征与源流考刘慧芳(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虞弘墓石椁出土引起了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自发掘至今,学者研究的成果内容涵盖比较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图像学、语言学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而对于虞弘墓石椁的源流及艺术特征的研究非常稀见。因此,本文将对虞弘墓汉白 ...

• 扎赉诺尔等五处墓葬陶器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陈雍,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壹 考古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例如用以命名考古学文化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存(墓地或居址),这个“典型遗存”,就是模糊概念。往往由于资料和认识的局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常把某一考古学文化(类型)或遗存的内涵不断外延,使原有的概念膨胀,造成原本界定不清的某一考古学文化(类型)或遗存里混入其 ...

• 从类型学断代法到考古类型学——由蒙德柳斯《方法论》说开去

【作者简介】陈雍,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摘要】本文首先分析蒙德柳斯《方法论》三个中译本,简述《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概况;其次揭示《方法论》以年代学为研究目的的方法论体系;然后探讨tybology中文用语和含义在中国考古学上的演变过程;最后阐述考古类型学的逻辑思维形式及实务操作指要。【关键词】蒙德柳斯;方法论;类型学断代法;考古类型学 ...

• 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思考

【作者简介】陈雍,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1年秋季,一群年轻人聚在山东兖州,本来打算就他们共同关心的有关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坦诚地交换意见,并展开讨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时学术界和与会者的情绪大概是主要的原因。一晃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那次会议内容和中国考古学的思索,时时驱 ...

• 城市考古研究的探索——以东周王城研究为例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古今重叠型城市”,是历史城市的延续。这类城市的共性是沿用时间过长,历史古迹破坏严重,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就是这类城市的代表之一。而建都时间早在公元前770年、建都时间长达500余年的东周王城,作为古都洛阳城市考古的一部分,从文献和考古整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可谓是城市考古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    碎片化资料 ...

•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考古学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阐释,对我国考古工作的目 ...

• 中原“天下之中”地位的形成

二里头遗址远景图我们说的中原地区主要指西起今陕西关中、东至豫东开封、南至淮河、北至黄河的区域。自二里头王国始,历二里岗王国、殷墟晚商王国、西周王国、秦汉王朝,以至唐宋,中国历代都城与统治的核心区域皆在中原地区。元、明、清时期,国都虽然不在中原地区,但它们都沿袭二里头王国以迄唐宋王朝在中原地区所形成并发展稳固的基本政治礼仪制度、文 ...

• 二里头玉器:钩沉夏史的新视角

  二里头文化玉器是认识夏时期玉器的基础。夏王朝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引导中华古老的玉文化在历经4000多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玉器类型与时代特征  目前,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玉器约有120多件,出自16处遗址,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最多,有90多件,其中在二里头遗址的25座墓葬中出土了约60件玉器;另外还有数 ...

• 山西高平汤王头村金代彩绘砖雕墓考古发现与认识

     一、概 况2012年3月初,有网络媒体报道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前身)接到山西省文物局的批示后,立即派员前往调查。 墓葬位于高平市城区西南汤王头村一户村民院中,(图一)墓底距现今地表3.80米。据该户村民回忆,古墓发现于1989年,当时正准备铺设院内地面地砖,在用夯地机夯打地面时,发现院子 ...

• 踏寻东方微笑 做好传承担当 ——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是诗圣杜甫描写麦积山的诗句。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4世纪,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1961年,麦积山石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李禹阶:中国文化特质与独特道路的史前聚落呈现

中国早期历史演进路径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在这种历史演进路径中,史前中国的祖先崇拜与社会组织的内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距今6000年左右,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北方等地区,在生存压力下,各地的聚落及聚落群不得不通过内聚化方式强化对外应力。当时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聚落群、团,不仅在聚落面积及内部的功能区 ...

• 一文了解晋城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经验

与抢救性保护的被动方式不同,预防性保护以主动保护的先进理念,从改善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入手,采用预防性的保护措施,最终达到避免和减缓藏品损害的目的。预防性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和评估,配备藏品囊匣和藏品存储柜、珍贵藏品展示柜以及建立预防性保护相关制度和开展病害评估等。晋城博物馆于2008年和2019年,分别开展了两次与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陈胜前:多元文明融合基础上兴起的三代文明

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模式,大抵可以归纳为商路、生产、战争、水利、仪式等。比如说商路型文明,即在贸易过程中兴起的文明,典型的如古希腊文明、西非的马里和桑海等。古希腊文明兴起于爱琴海地区,海洋贸易频繁。对社会成员而言,不是贸易本身多么重要,而是谁能控制从远方得来的东西至关重要。至于生产型文明,以食物生 ...

• 修旧如旧?古建筑修复中的几个问题

最近,部分专家学者对文物修复中的“修旧如旧”原则,做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也有一些争论。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业内对文物修复遵循的原则各有自己的看法,具体文物属性不同,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提出文物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文物古建筑应该修复到的时代  我 ...

• 深度|关于明鲁王墓文物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20世纪50至70年代,位于山东兖州、邹城一带的明鲁藩王墓园相继面世,其中地处邹城境内的明鲁荒王朱檀墓,由省级文物部门于1970年至1971年组织力量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各类器物1116件(套)。明鲁荒王墓是明代第一个为亲王营建的墓葬,对明代亲王墓园创制、丧制确定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邹 ...

• 中国考古百年 | 李新伟:仰韶遗址发掘和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安特生在1934年出版的《黄土的儿女》第五章提到,他第一次到渑池是1918年。第五章的题目为“龙和龙骨矿”,当时他的兴趣是中国民间被称作“龙骨”的古生物化石。生物进化论是那个时代的显学,欧洲学者们翘首期盼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标本。1919年瑞典成立了资助安特生在中国工作的“中国委员会”,主要目标正是收集中国的古生物标本。当年11月,第一批82箱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从何尊铭看“中国”观念的演变

何尊是西周初年周成王五年的一件重要器物,不仅记载了成王五年洛邑建成后初迁东都洛邑的重要事件,还追忆了周武王去世前修建东都的遗愿,同时记述了周成王对姬姓宗室小子的训诫之语。  何尊铭说:“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是说武王克商后向上天祷告:我大概应该居住在这天下之中的国都,从这里治理天下 ...

• 张光直:古代世界的商文明

古代世界的商文明张光直 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对人类一般社会进化法则的概括,从前总是立足于西方文明的历史,不过他们现在很少这样做了。为此,我们感谢新大陆的史前学家,是他们在过去的百年里向人们证明:东半球的人类在与西方文明隔绝的状态下,取得了高度的文化成就;对人类一般进化法则的研究,必须对不止一个的人文构成分别加以检讨。因此之故, ...

• 古代中国与印度何时开始发生关系丨杨巨平

古代中国与印度何时开始发生关系,又通过何种方式发生关系,确实是个老问题。季羡林先生曾对此做过比较详密的考证。根据他的考证,至少在孔雀王朝建立时,专指中国的“Cina”(脂那、支那)和“中国丝”之意的复合词——cinapatta已经在印度出现。①可见在公元前4世纪与前3世纪之交,中国及其特产“丝”已经被印度人所知晓。但中国方面对印度的了解始于何时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袁广阔:文明曙光——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距今约9000—7000年,因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我国学者确切认识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肇始。  发达的生业经济。裴李岗文化拥有发达的农业。诸多遗址内都出土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多,加工技术更令人惊叹。其中磨光石镰,形制与现代镰刀相 ...

• 梁思成诞辰120年:再回首先生的建筑遗产保护观

2021年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01-1972)诞辰双甲子,无论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强与自信角度,还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在20世纪就拥有了国际水准的建筑大家,在学界与社会广度开展学习梁思成的建筑文化思想都具有价值,特别是梳理他有世界遗产眼光的建筑遗产传承与保护理论更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能从新与旧的城市更新大视角去体味如何建构全 ...

• “拜师”陶瓷大家汪庆正学习鉴定的那些往事

汪庆正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博专家,也是古陶瓷界赫赫有名的学者,今年是其诞辰九十周年。1984年,陈克伦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方向研究生,汪庆正作为其文物鉴定方面的导师开始指导其古陶瓷的学习。本文追忆了陈克伦跟随汪庆正先生学习陶瓷鉴定往事。我在1990年10月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但是汪庆正先生指导我认识古陶瓷则始于1985年。1984年9月,我从工作的 ...

• 傅熹年:纪念翁万戈先生

旅美知名鉴赏家、收藏家翁万戈先生于去年底在美国(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2月9日)辞世,享年102岁。本文为古建筑史专家、文博学者傅熹年先生纪念翁万戈先生文章。翁万戈翁万戈先生祖籍江苏常熟,是晚清名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传承了翁氏的六世收藏,成为重要的中国古代书画和古籍的收藏家。1948年翁万戈先生携之赴美,成为旅美的重要中国古代文物的鉴赏家和 ...

• 马衡: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北京大学图书部主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特别讲师、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  马衡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的治学一方面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据、实事求是的朴学传统,另一方面 ...

• 代表委员专访 | 苏伯民代表: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深耕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多年,深知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更好地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苏伯民告诉记者,今年他将提交“关于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苏伯民说,总书记多次强调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特别 ...

• 代表委员专访 | 马萧林委员: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

据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了解,我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35.6万余处,且多处于荒郊野外、人迹罕至,文物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为妥善解决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与力量不足的矛盾,一些地区率先探索,建立文物保护员制度,并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措施办法。马萧林举例说,山西省出台《 ...

• 中国考古学家的危机在于偏重外在而忽视了自身的视角

  【编者按】日前,一篇名为《中国考古学家的危机》的文章在微信平台发布后,受到了考古学人的广泛转载和讨论。编者联系到文章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他表示此文有不少争议,他又作一文作为补充,以期减少读者的误解。经授权,澎湃新闻将两文一并刊发。本文原题《中国考古学:内与外的视角》,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如果我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