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林梅村:相逢在青藏高原———敦煌古藏文《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一

内容摘要:敦煌古藏文《阿柴纪年》残卷(S.T.vol.69,fol.84),目前学界普遍当作706—715年吐谷浑大事纪年。殊不知,该残卷不仅提到神圣赞普(松赞干布尊号)、入蕃和亲文成公主,还提到下嫁吐谷浑王的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其年代应在633—642年之间,实乃《松赞干布本纪》抄本。这个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青海唐代王侯墓主之谜。     西 ...

• 水野弘元 | 原始佛教的特质:四谛说

    原始佛教的特质水野弘元著如实译   五、四谛说    缘起说是以流转缘起为主要重点,四谛说则是说流转、还灭的缘起,尤其详细说明还灭缘起。正如缘起说被称之为自内证法门,是释尊在菩提树下观察缘起,了知其道理,而成为佛陀的,因此被认为这不是为他人说示,而是为自己理解或实证而观察缘起的。    反之,四谛说被认为是为了使人理解缘 ...

•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时间回溯到距今8个多月以前:202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依托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的“网上政协书院”正式开院。想不到政协委员们也很“潮”,善于以“手指的舞蹈”表达思绪、交流沟通。网上政协书院一开张,就人气爆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乡村振兴、国学、读书漫谈等十多个主题读书群组应运而生。碎片化时间如此宝贵, ...

• 大洞龙明先生与莫高窟的情缘

记得那是2003年4月底的一天,院里派我接待一位来自日本的朋友,他就是净土宗宗教法人光明寺住持大洞龙明长老。敦煌机场第一次见到大洞先生时,他身穿西装,头戴礼帽,很有绅士风度,身后跟随着一位年轻的设计师。抵达敦煌宾馆稍作休息后,我就带他们去了阳关、玉门关等景点。第二天,我带他们观赏了莫高窟和鸣沙山,大洞先生被精美绝伦的壁画深深地吸引,嘴 ...

• 清风传家 | 樊锦诗:钱不留给儿孙

编者按: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 ...

• 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国就有都城。都城又称“都邑”,或简称“都”“京”。在当今社会,都城(多称“首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通常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设都制度上,世界各国存在一都制(如法国、俄罗斯)、两都制(如玻利维亚)、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特阿拉伯)之别,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着明显差异。基 ...

• 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辞补释

   2010年9月,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大司空村东北发掘了一座窖穴,窖穴内出土了一版刻辞牛骨。这版牛骨刻字数量多,字体刚劲有力,内容与一般卜辞有别。《考古》2018年第3期发掘简报公布了这版甲骨,下面我们在简报基础上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甲骨反面  发掘者认为:“这片刻辞虽有凿和灼,但未见卜辞常用的干 ...

• 赵现海: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作者:赵现海来源:《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长城(图源:网络)摘要: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海域的威胁,反而产生“反噬效应”,造成巨大 ...

• 伊弟利斯丨小河墓地:罗布荒原上的中西文明交融之谜

位于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罗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处于青铜时代,小河墓地下层距今4000 年,上层距今3500 年,都属同一个文化类型。 小河人来自什么地方?小河墓地的研究聚集了很多专家,有搞语言研究的、有搞环境研究的、有搞人类学研究的,大家群策群力,后来得出一个结论, 这批人有可能来自于今天的俄罗斯高加索地区。 墓地对小河人来说,是死者的神圣殿堂, ...

• 【洞天寻隐·洞霄纪】 “大涤洞天”和洞霄宫的现状|浙江杭州

作者: 酒井规史译:胡佳菁*论文发表于《洞天福地研究》第4期(2013年6月),经清源摘编分享。前几期文章中以对福建宁德霍童山的山水形胜及霍童的山海、渔民、动物和草木植被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北行来到浙江杭州的临安,走近曾在宋代拥有重要地位的大涤玄盖洞天与洞霄宫,了解圣地的历史沿革、文物遗存,回顾文人诗意中所构建的理想桃源,思考在今天 ...

• 【考古札记】杨及耘 曹俊:白鹅展翅引吭歌——北白鹅墓地新收获与认识

垣曲北白鹅墓地是山西近年来商周考古的又一重要收获,二〇二〇年我院联合地方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该墓地。在结束了对被盗墓葬的田野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后,我们又对墓地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探,并第一时间展开室内整理和研究工作,现将最新的田野考古发现和室内研究认识做一概述。呵护文物——搭载科技高速路首先,我们整理了北白鹅墓地发掘出土的竹木、漆 ...

• 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学界振奋之余,也面临一个自己长期争论、公众万分关切、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高级政治—文化体的出现与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甚至发问:良渚文化是不是中国文明?  大一统“怪圈”的错误认识良渚遗址公园一隅  杭庆龙摄  这样的疑惑源于对中国文明形成的错误理解,苏秉琦先生将这 ...

• 学术研究|| 近百万年的四颗牙齿 中国学者发现直立人演化中间状态

   邢松研究员介绍对梅铺古人类牙齿化石进行显微断层扫描(micro-CT)相关情况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古人类学家近期研究成果持续涌现,继30万年前华龙洞人股骨现代人性状、40万年前和县人头盖骨异常痕迹之后,最新对湖北郧县梅铺龙骨洞出土的4颗古人类牙齿化石进行研究发现,该古人类生活年代距今近百万年,演化上位于欧亚大 ...

• 刘庆柱:“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界聚焦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如开展“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讨论、相继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对“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展开了探索与研究。  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本文拟对此作以考古学阐释。  ...

• 宋江宁:无角度、不(非)学术——对考古学学科性质和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笔者基于认识论,从对象与角度分析了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的分类与学科。从逻辑上将考古学的内核理解为一个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开放的学科系统或知识体系。又基于对当代考古学教育体系和中国传统考古学研究困境的分析,结合风景园林专业重构学科体系的思路与设想,对中国考古学知识体系的重建或调整提出了粗略的建议。  一 缘起:事件、趋势与问题   ...

• 学术研究|| 方燕明: 夏文化的探索与发现

中国古代史在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经由学术界对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相信历史上夏代是存在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被确认的夏代的文字材料,所以夏代历史还无法成为信史。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以后,李济1925年至1926年在晋西南考古调查与西阴村发掘,就带有夏文化探索的目的,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1931年徐中舒提出: ...

• 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明代,中国与东亚以外地区,包括东南亚国家交往时,往往使用波斯语作为媒介。直至西方殖民者到来,波斯语才逐渐被葡萄牙语所取代。中国境内至今仍在使用的,或者说“活”的伊朗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塔吉克族所说的塔吉克语。伊朗语文是说伊朗语的广大地区的文化和文明的载体,这里所指的广大地区,并不局限于 ...

• 【考古札记】赵明:“海昏”地名来源新探

当前学术界关于“海昏”含义的各种解释与争议颇多,但古代汉文典籍中的许多地名、人名不能够从汉语训诂学予以解释,其真实含义需要结合古代历史文化、部族交往和民族语言学等多方面予以考察。“海昏”作为一个地名,从其所处的区域历史文化、齐头式构词特点,并对照侗台语汉字地名意义进行考察,当为在今赣鄱地区的古越族聚落或城邑的遗留。从海昏地区紫金 ...

• 【遗产撷英】川渝为何多石窟

  作者:王潇翔—— 1 ——石窟,又称石窟寺,是指在山崖陡壁上开凿的洞窟形佛教建筑,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之一,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僧侣为避世在山中开凿用于修行或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印度佛教石窟——世界遗产阿旃陀石窟群(图片来源于网络)我国石窟开凿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其建筑、形制、雕塑及壁画在印度犍陀罗艺术 ...

• 访谈 | 巫新华:这里是通天之地

时间、地点:2019年7月23日 喀喇昆仑克勒青河边红柳滩营地采访人物:巫新华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01  我在考古职业生涯中,对包括东帕米尔高原、叶尔羌河流域、喀喇昆仑区域等有一个终极关注。原因非常简单,我的关注与考察,都与丝绸之路历史人文大背景及我的考古专业研究内容相关。在清代,整个帕米尔地区的八帕全部为我国所有,当时在各帕 ...

• 宋新潮:2021 考古要做好4大工作!

“考古中国”不断探索未知——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人民日报记者 王 瑨▲图为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2020年“考古中国”连续发布了四期共16项重要考古发现,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项目,共有31项,内容非常丰富,新发 ...

• 《苍溪寻乐书岩:清代洞藏摩崖石刻调查报告》序

  四川是文物大省,数以万计的石质文物是文物大省这一光荣名号的重要支撑。说到四川的石质文物,可能很多人立即就联想到的是遍布四川的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寺文物点,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在我国而言,对石窟寺文物的重视,主要还是近代考古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此前的上千年时间内,历代学者对石质文物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碑刻题记方面。宋代兴起的金石 ...

• 科技助力考古工作,让历史脉络更清晰

 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构建起中华民族历史,展现中华文明瑰宝;它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作者郭伟民肖像画。张武昌绘  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至今,我一直奋战在考古工作第一线。探索湖南的过去,重建远古湖南的历史是我的毕生之愿。在中国古 ...

• 先生们与《敦煌艺术大辞典》

百年之业敦煌,一个流光溢彩的名字。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多个民族在此生活,多种文化在此汇聚。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目光投向了敦煌。敦煌飞天、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乐舞……凡是与敦煌相关的名词,渐渐地成为大众所熟知的内容。然而,敦煌艺术走出西北一隅,其实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光。时间回到百廿年前。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

• 郑岩谈美术考古与美术史书写

郑岩(蒋立冬绘)  郑岩的研究在学界被称作“美术考古”或“考古美术”,这与他的教育经历直接相关。受家庭影响,郑岩对美术一直有些特别的情结,求学阶段他先后跟刘敦愿先生、杨泓先生学习考古。刘敦愿先生是山东大学考古系的创立者,他既是考古学家也是美术史家,在研究中很注意运用图像材料、神话传说;而杨泓先生则让郑岩见识到主流考古学界的工作和 ...

• 严文明: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

    总书记强调,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总书记指出:“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 ...

• “考古中国”不断探索未知——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2020年“考古中国”连续发布了四期共16项重要考古发现,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项目,共有31项,内容非常丰富,新发现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奋。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哪些特点?在“十四 ...

• 张学津 | 中国佛造像印的发轫与演变

中国佛造像印的发轫与演变文/张学津摘要 中国佛造像印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产物,历来印谱中鲜有著录。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佛造像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新疆地区出土的佛造像印,可将其产生时间追溯至魏晋时期。敦煌戒牒文献,为佛造像印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证明。概括而言,佛造像印主要包括早期佛造像印、戒牒文献中的佛造像印、宋元私 ...

• 汉代中国人死后生活的流行信仰

汉代的中国人,类似于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时期的人,普遍视死为精神离开躯体或生命由世间转到来世。但是在汉代,相信死后存在鬼似乎根深蒂固且流传极广。这一事实或许对于王充严厉批评“死”的迷信观点做了很好的解释。据《论衡》,在王充的时代:世谓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论衡集解》人死世谓鬼,鬼象生人之形,见之与人无异。——《论衡集解》总 ...

• 数字化建设 | 基于遥感技术手段,研究和复现隋唐大运河遗址河南段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这一工作迄今为止有三大里程碑事件:(1)2014年6月,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2017年2月,习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习总书记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 ...

• 中国考古告诉我们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考古研究机构和管理、保护、展示机构增长迅速,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文物保护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成效凸显,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愈发重要。考古取得的成就与贡献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作出了有别于文献史学的特殊贡 ...

• 中国冶铁技术起源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中国冶铁技术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铁器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部和小亚细亚地区,时代为公元前2500 年。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铜柄铁刃匕首,经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说明安纳托里亚高原居民最早掌握人工制铁术。公元前1500 年以后,除安纳托里亚高原外,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出土的铁制品数量逐 ...

• 历史评论|| 李伯谦:“夏代有无”之争已成过去式

  作者:李伯谦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4期  通过多学科合作尤其是科学测年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确认夏代的相对年代乃至绝对年代,还可确定其大型聚落或城址的性质,甚至可能考察出某位夏王居住的都城。相信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将多重研究手段结合起来,夏朝的存在年代、活动地域、重大历史事件,均有可能呈现在公众面前。  1940年前后,我在 ...

• 齐风鲁韵|方辉:考古,不止是考古

  现如今的考古学,虽然不似电视剧里的那般神奇魔幻,也是科技感十足的,考古,已经不仅仅是考古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室,有的可以研究植物的成分,有的可以研究骨骼的构成,还有的可以通过同位素研究来判断人类的迁徙……似乎只有想不到,没有考古学者们做不到的。相比从前,现在的考古学者更像是一个侦探,通过时光遗失在遗址中的蛛丝马迹,还原古人们生 ...

• 吴梦麟|房山石经“再研究”,一项千年不衰的镌刻盛典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处位于北京市区西南的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略称房山石经)是我国从隋代绵延至明代千年不断刻造的石刻宝库,也是世界上现存两处著名的佛教刻经之一,庋藏的大乘经典,其数量之多、绵延年代之久,堪称世界之最。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房山石经启洞捶拓,这一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也 ...

• 青铜时代中亚城市的特征演变

  聆听光明 | 理论探索 · 学术前沿 · 人文关怀前苏联时期的考古成果表明,中亚最早的定居聚落遗址出现于土库曼斯坦南部科佩特达格山脉以北的河流三角洲,以灌溉农业为经济基础。其代表性遗址捷詹河下游吉奥克修尔绿洲于公元前四千纪末出现灌溉沟渠,并在灌溉农业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聚落形态——联排的多室房屋由街巷分开,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区域。中 ...

• 建新:陶瓷考古,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内涵

从以景德镇唐代兰田窑为代表的散落在乡村四野就矿而置的唐代早期历史遗址,到以湖田窑为首呈片状集中分布在南河流域的宋代古窑址群,再到以御窑厂为中心向周边延展开来的明清陶瓷作坊……千年窑火延续至今的景德镇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制瓷遗存。在数十年的陶瓷考古研究中,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踏遍了景德镇的山山水水、村庄田野,拍摄了大量 ...

• 老少考古人,请记下你的思想与激情

 考古是个小行当,从业者并不多,但近些年却越来越受关注,许多本来像隐士的学者开始进入公共视野。考古学家有个特点,他们一般不喜欢书写自己,也不善于表达自我。谈论科学发现可以津津乐道,描述自我内心却不善言谈。2020年12月24日,在圆明园管理处考古工作站,圆明园“修复1860”文物修复项目指导专家王勉展示已修复的琉璃构件。  考古学家面对出土 ...

• 李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李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点击观看完整报告点击观看高端论述点击观看精美课件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报告将站在中国和欧洲文化互动的角度,从古罗马、古希腊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以文明的交流与互见为切入点,梳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了解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历史,可以进一步提升民族的文化自觉,可 ...

• 滕铭予:东周时期刻纹铜器再检讨

东周时期刻纹铜器,以在锻造成形的薄壁器物表面用坚硬的工具錾刻出大量由人物、神怪、动物、植物、建筑等构成的图像为主要特征,主要有盘、鉴、匜等水器,也有少量匕、奁和箅形器。其图像的制作工艺,与同时期出现的画像铜器中或使用镶嵌技术,或直接铸出减地平雕式图像的方法完全不同,加之图像内容非常丰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早期 ...

• 【考古札记】孙机:中国古战车并非外来 青铜爵也非酒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上享有盛誉的孙机先生做客海上博雅讲坛,举行了一场简短的读者见面会,内容都涉及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史。中国古车并非外来中国和西方在古代车制方面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古代不仅有战车,而且有车战,就是车与车之间打仗。西方当然也有战车,但是没有车战。西方的战车主要是运载工具,所以轮子直径一般不超 ...

• 许宏:二里头与中原中心的形成——“二里头考古与中国早期文明”笔谈(一)

作者:许宏来源:《历史研究》2020年第5期编者按: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国家形成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对延伸中国历史轴线、增强中国历史信度、丰富中华文明历史内涵意义重大。为深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历史规律,准确阐释中华文明的精髓内涵和基因谱系,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编辑部邀 ...

• 青韵流芳,温润华夏——“青瓷与青瓷文明”讲座纪要

  2020年12月23日上午,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明老师在随园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青瓷与青瓷文明”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36讲(文博大家讲坛第9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来自昆山市文化遗产系统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42名学员及文博系本科生、研究生等 ...

• 广搜博求 探究“巴蜀符号”难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严志斌

  “巴蜀符号”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学术难题,自巴蜀符号被发现以来一直深受学界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严志斌长于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近年来投身巴蜀符号研究的“学术探险”,广搜博求,整理集成,夯实基础,促进研究。近日围绕巴蜀符号集成工作、下一步研究计划以及如何推进巴蜀文化研究等问题采访了严志斌。  研究范式有待调整  《 ...

• 陈淳专辑 ‖ 回顾与期望之三:考古学理论在北欧、德、日的发展

关键词:北欧的贡献 三期论 孢粉学 文化功能观 德国的贡献 考古学文化概念 文化与族属 古典考古学 日本的范式 民族主义 文化历史 历史唯物论(四)北欧的贡献 北欧是科学考古学的摇篮,丹麦汤姆森的三期论是科学考古学诞生的标志,其他一些学者的工作为后来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榜样。瑞典动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斯文·尼尔森(S.Nilsson)坚信文 ...

• 杂志精选||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中国的锁子甲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中国的锁子甲 文 图 / 易弘扬《徐显卿宦迹图》第八开《皇极侍班》中疑似穿着锁子甲的殿前侍卫14世纪维斯比古战场出土的遗骸,可以清晰地看见和头骨锈蚀在一起的锁子甲 锁子甲在中国的源流 锁子甲,又称“锁甲”“连环甲”“锁铠”等,关于其起源,观点主要有三 :其一,可能在公元前 7—前 3 世纪间由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发明 ...

• 陈淳专辑 ‖ 回顾与期望之四:考古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的发展 张光直的贡献 原典的翻译 柴尔德 宾福德 特里格 弗兰纳利 希安·琼斯 戈登·威利 塞维斯 人类起源 农业起源 文明起源 进展与成果(一) 张光直的贡献考古学范式的变迁和新考古学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叶进入中国。张光直先生在多次回国访问中向高校考古专业师生和研究所同人介绍美国考古学的进展及主要的 ...

• 试析博物馆文创未来发展

  作为文化中枢,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脉的记录者,文物保管、典藏的研究者,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更成为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在这一视域下,博物馆资源的进一步开放与创新利用、多元化体系的完善建设、包容共享的思想意识将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文创在博物馆发展中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  单从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较晚 ...

• 我读︱《埃及古珠考》:七十七年前的研究为何仍然重要?

夏鼐著,颜海英、田天、刘子信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808页,498.00元夏鼐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家,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埃及古珠考》一书是夏鼐先生博士学位论文的中译本,对古埃及串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篇博士学位论文(Ancient Egyptian Beads)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完成,时至今日,经过颜海英教授、田天和刘 ...

• 陈淳专辑‖ 回顾与期望之二:考古学理论在美、英、法的发展 ​

关键词:欧美的发展 新考古学 文化生态学 环境考古 聚落考古 生态位 遗址域 社会-经济方法 新马克思主义 后过程考古学 操作链 民族考古学(一)美国的贡献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考古学还是以文化历史学范式为主导。但是,与旧大陆国家的考古学不同,美国考古学研究的不是欧洲殖民者的历史而是印第安土著的历史,所以美国考古学与人类学有着密切的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