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二里头古都的面积都在300万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发现的商代以前最为宏大的聚落遗址。本文结合早期中国历史文化格局的变迁,拟对这三处超大型中心聚落的结构功能、统治和影响范围、形成和衰亡背景等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藉此对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有所助益。 一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良渚聚落群。虽然其中的某些遗 ...

• 沉没海底千年的大唐宝藏重现!十六位海内外学者专业解读「黑石号沉船」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  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  📚上海博物馆×上海书画出版社公元826年的冬天,一艘满载大唐奇珍异宝的阿拉伯商船正驶向波斯湾,劈风斩浪。然而起航后不久,它便不幸沉没在印尼爪哇海域的黑色大礁石 ...

• 学术前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网络:总督

(伊朗苏萨遗址的法国考古中心)   该系列讲座课程由复旦大学研究员吴欣博士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研究员Wouter F. M.Henkelman 博士联合进行网络教学。旨在引导对波斯文明感兴趣的研究生学习如何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   该讲座将以阿契美尼德帝国为例,以世界文 ...

• 上图观止︱陈先行说善本:如何鉴定北宋版刻?

本文整理自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创办的“观止讲堂”,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讲解善本古籍。陈先行,1951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溧水。1973年入职上海图书馆,从顾廷龙、潘景郑先生习版本、金石之学,长期司事古籍编目与版本鉴定。曾为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访问学者,编著(包括与人合作)有《中国古籍稿抄校本 ...

• 川大考古60年|西南考古学奠基人冯汉骥小传

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由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于1960年创建,至今已有60年。在长期的考古教学、科研与实践过程中,为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考古文博事业培养了大量中坚力量,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风格与学术特色,在中国西南考古(包括西藏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尤其是宗教考古、美术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方法论)等领域具有深厚的传统和强劲的实力,近年来也致力 ...

• 重读“黑石号”(上):沉船何来,亮点何在

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此沉船打捞物品的相关情况,在“黑石号”文物来上海博物馆展览之际,分别从“黑石号”的发现及相关情况、“黑石号”出水陶瓷器的亮点、“黑石号”瓷器与长沙窑产品贸易、绿釉与白釉绿彩器相关研究、“黑石号”陶瓷器与扬州港方面 ...

• 重返作品:郎世宁《平安春信图》的创作及其他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并题有乾隆诗作的《平安春信图》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一幅关键作品,与养心殿西暖阁西壁贴落及另一幅“双胞胎”挂轴具有共同的核心图像。这组画作近年引起学者们的热切关注,研究者对其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解释。本文的目的是重返作品本身,注目于画作的形式、比例、色彩等方面,并发掘与创作过程有关的档案材料。同时,作者以《平安春 ...

• 专访丨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关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在文化的发展、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10月20日,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说:“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三个方面,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必须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做旅游开放。”赵声良说:“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 ...

• 吴健:“数字敦煌”让文物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10月13日,由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的“启航·数智新经济”系列论坛开讲,第四期围绕“数字如何赋能文化新业态”主题进行探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在研讨时表示,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走出敦煌、跨出国门,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文物传承保护的远大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 ...

• 公众考古学(第一辑)卷首语

  卷首语Ⅰ  对考古学而言,我们赶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考古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融入社会,走近大众。尤其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书刊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无处不见考古的身影。在学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的中国考古学大会,还有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新发现、新成果云集, ...

• 罗泰:我为什么要研究青铜时代

学 术 自 述我半个多世纪前出生在当时的西德,在那里读到大学二年级。从1981年起,我主要生活在美国,2004年加入美国国籍。我们家和中国原先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而且和大家普遍猜测的相反,我根本不是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1878—1966,20世纪30年代曾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的后人,他只是我五服之外的一位远亲,我 ...

• 青铜催生了中国丨许宏

新亚文化的中国通史大师课课程、游学营都办得不错,现在又出版了《中国通史大师课》丛书,大司马已经阅读一部分,可以打破不少刻板印象,特别向大家推荐。我们特地挑选了许宏老师讲述的青铜器的传播及其与中国文明的关系,这一章冲击力颇大,许宏老师亦将有专门讲述青铜之路的新书《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出版,敬请大家期待。请输入标题 ...

• 推介中国考古学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

  9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把我国的考古工作从“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提升到了“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这样一个崭新的高度。  中国埃及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笑冰认为,这一提升,是2016年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 ...

• 郭大顺丨礼出红山 --牛河梁“坛庙冢”祭祀建筑遗址群再解读

1986年7月25日,一条关于辽宁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的新闻报导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这条报导说:“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说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还讲到“这为夏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进而又说到“这种‘坛庙冢’三合一的建筑遗址,有点 ...

• 罗丰 | 中国之前的中国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  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对中国考古学史来说除去王懿荣在药铺的龙骨上发现甲骨文这件震惊中外学术界的大事外,还有一件事则与真正的“龙骨”本身有关。德国驻华使馆的哈伯勒(K.A.Haberer)将在北京搜集到的一批“龙骨”也在一八九九年运回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研究这些化石后认为,这里面大约有九 ...

• 开创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丨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王巍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讲话。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和提出明确要求,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而且把考古工作看作“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

•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的艺术魅力

  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东汉医药简,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较完整的医学著作。武威汉代医药学简牍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以及一些其他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有关医药学方面的实物资料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我国医药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四十多年整理研究后,人们 ...

• 何彦霄:可读的丝绸——罗马帕米拉的丝绸与罗马文学中的赛里斯形象

2020年9月13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2期)“可读的丝绸——罗马帕米拉的丝绸与罗马文学中的赛里斯形象”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芝加哥大学博士候选人何彦霄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客座教授李旻(UCLA)和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主持。讲座由物质文化与文本关系切入,进而讨论了考古学材料中的罗马帕米拉和帕米拉丝绸以及 ...

• 唐五代岭南西部粟特人踪迹考

唐五代岭南西部粟特人踪迹考刘勇    通过对唐、五代时期岭南西部粟特人活动踪迹的查找和考证,文章借以分析在岭南西部的粟特人事迹、南下目的及其五代以后不见于史籍的原因。认为这些粟特人是在唐中后期朝廷重用胡将、岭西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从北方南下岭表,没有确切的例子说明岭西有来自海路的粟特人,他们大多以军职或行伍世家的面貌进入 ...

• 一篇影响深远的好文: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编者按考古学者陈胜前从考古学理论中达尔文范式的文化基因论出发,结合考古事实与相关学科的认识,整理了部分中国文化基因的史前渊源,有助于今人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起源。其主旨一如既往,强调中国悠久的农业史对中国文化、社会与思想的形塑作用。力 匕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廴 匚文 | 陈胜前(《读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官:“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合作发展树立典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 当前,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方积极携手,共同抗疫,合作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复苏挑战。在这一特殊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世界注入信心与正能量,为国际合作抗疫、共同发展树立典范。近日,针对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合作与复苏、文明交流与文化间对话方面的重要作 ...

• 景峰:丝路申遗合作促进文明对话与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认为,多国申遗合作是创新的国际合作途径,中国与相关国家加深了了解,增强了互信,为今后进一步全方位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之一。针对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文明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 ...

• 葛兆光:在历史、政治与国家之间的民族史 ——读吉开将人《苗族史の近代》有感

危机当头,学术不能置身事外九一八事变(1931)与伪满洲国(1932)建立之后,整个中国都在风雨飘摇之中。1934年,顾颉刚和朋友们在北京创办了《禹贡》半月刊,虽说是讨论历史和地理,但心中想的却也是民族和疆域。在发刊词中,顾颉刚针对日本分割中国边陲与分化中国民族的论述,痛说“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怎 ...

• 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各类专项研究也层出不穷。适时地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出发,总结、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以管窥中国古史发展与演进的基因,显得愈加必要。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三对特征”值得注意。  多元与一体  在今 ...

• 【敦煌与中外关系】杨富学 米小强|贵霜王朝建立者为大月氏而非大夏说

杨富学 米小强(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甘肃兰州,730030;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原刊《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第168—179页 摘要:关于贵霜帝国的建立者究竟为大夏还是大月氏,学界争论已久。因各有所秉,而又缺乏更坚实的证据,长期不能解决,近期相继公布的悬泉汉简资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悬泉汉简明确显示, ...

• 大月氏与吐火罗的关系:一个新假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月氏之“月”为疑声母字,今音不当读作“肉”。它是Kushan(古译贵霜)一名所从出之Kush的汉语译音。月氏人操东伊朗语,游牧于汉代的北祁连,即今东部天山以北,而把天山以南的非伊朗语系绿洲诸属国居民称为吐火罗人;是东伊朗语tu-gara的汉字音写,译言大山,盖指天山。月氏西迁时,也把对其疆土格局的理解带 ...

• 吴维羲 || 图像的力量:三星堆青铜神树与汉代摇钱树研究

图像的力量:三星堆青铜神树与汉代摇钱树研究吴维羲(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研究院)辛巳桃月,因撰三星堆博物馆陈列扩展总体设计方案,为求“神树厅”内容设计活泼广大化而不违学术之严谨性,故对三星堆神树与摇钱树的内涵、二者之关系、摇钱树赋形来源等方面多所究心。憧憧往来,沉思默虑,随想随录,爰成斯篇。一 以中为尊——神树、神山与中轴神树象征 ...

• 中国北方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选取内蒙古中部、辽西和新疆北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考古发掘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碳十四测年和DNA检测数据,以更为广阔的蒙古高原和欧亚草原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融和畜牧业起源,认为:从早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大型聚落,到采集和狩猎存在下的农业聚落的繁荣,再到农 ...

• 王正儒|唐代宁夏地区的粟特胡人与丝绸之路——考古石刻材料与文献的互证

内容摘要:对于唐代军事战略与商贸往来而言,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若干城镇又是这条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宁夏地区大量考古发现,更显示出这一区域多元、生动的社会文化面貌。文章以出土石刻材料为主,结合传世文献,梳理唐代原州、盐州、灵州等今天宁夏辖境地点的粟特人及其聚落与交通网络,进而考察这 ...

• 红山文化为神权古国的再次证明—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考古发掘分析

红山文化为神权古国的再次证明——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考古发掘分析李伯谦  “古国”是苏秉琦先生于1985年在辽宁兴城考古座谈会上作的以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为题的讲话中首先提出的,1986年刊发于 《辽海文物学刊》创刊号上。苏先生说:“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 ...

• 考古学者陈淳:考古学家的天职是怀疑和批判

  在一般大众的观念里,考古学是一项从物质遗存中重现古代历史的学科。大众对考古学最直观的印象,是胼手胝足的考古学者在黄沙漫天与灼热的阳光中发掘着考古遗存。这似乎折射了考古学在中国百年来的尴尬境遇:历史学者们习惯于把考古学的材料与成果视作历史学的补充与附庸;考古学者在辛勤的研究与探索之外,对于考古学的另一个层面——通过物质文明反思 ...

• 卜风贤 | 古代灾后政区调整基本模式探究

  古代灾后政区调整基本模式探究文 | 卜风贤引言中国最早的关于灾后政区调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水,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样看来是因为洪水,统治者才开始最早的行政区划的。虽然很大程度上认为从传说中的夏代到商代一直到西周的大约一千多年 ...

• 为什么汉代重视天马而轻视骆驼?丨葛承雍

△ 丝绸之路骆驼风景(汉代符号)作者 | 葛承雍 来源 | 丝路人文地理公众号敦煌悬泉汉简的记载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汉代重视天马轻视骆驼的原因。汉代张骞通西域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也缺少相应精湛造型的艺术品,与唐代出现的大量骆驼文物相比,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因而汉代人们梦幻的天马成为真实的外来引 ...

• 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丨徐苹芳

考古学分区是指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夏鼐先生说: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上的持别术语,是有它一种特定的含义。这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一群东西的总称。……考古学上的文化是表示考古学遗迹(尤其是原始社会的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复杂的共同这样一群特定类型的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叫它为一种文化 ...

• 巫 鴻 ▏ 國 外 百 年 漢 畫 像 研 究 之 回 顧

  1881年, 柏林东方协会展出了斯蒂芬·布舍( Stephenw·Bushell ) 从中国带回的一套汉画像拓片, 五年后, 米勒(D·Mills ) 又收集了另一套拓片并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两起事件标志着西方最早对汉画像的介绍, 也激起了若干汉学家去实地调查研究这类资料的欲望。著名法国学者沙畹于1891 年访问了武氏祠、孝堂山等遗址, 他的《中国两汉石刻》一书在1893 年发行 ...

• 【考古札记】刘胜兰: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自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屡次震惊世人。除刘贺及夫人两座主墓外,墓园中还有七座祔葬墓,其中的五号墓经考古发掘确定墓主身份为刘贺之子刘充国。如今,刘充国棺木中的出土文物仍然存放在考古实验室中,进行清理保护,大众只能通过影像先睹为快。与刘贺墓相比,刘充国墓中的金玉珠宝少得可怜,青铜重器更是没有 ...

• 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绘制过程丨郑岩

唐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发掘。韩休曾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等职,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其夫人柳氏,出身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卒,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该墓甬道和墓室内大部分壁画保存较为完好,我曾讨论过墓室北壁的山水屏风和东壁乐舞图的题材与形式,本文再对乐舞图的绘制过程略作分析。乐舞图占据墓室整 ...

• 吕博:中古的服饰与政治

中古史领域青年学者的崭露头角,从前些年的80后的学者,到近两年涌现出的85后学者,不仅在学界内颇受关注,一些作品在学术圈外也有不俗的表现。今年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头饰背后的政治史》即是一例,此书一度登上当当网专业史新书排行榜,作者吕博,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这本书由其发表于《历史研究》的一篇学术论文 ...

• 汪世清先生与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乾嘉学风

黄苗子先生曾称汪世清(1916-2003)先生为“京城第一读书人”。然而,这位读书人一生低调,圈外人对他鲜有了解。汪世清先生青年时代受乡贤汪采白先生的熏陶与黄宾虹先生的影响,对徽州书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发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拓展到整个明末清初书画家的研究。黄苗子与薛永年先生都曾不约而同谈到汪先生考证工作的两个学术传统,一是乾嘉以来的朴学统 ...

• 费根《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评介

布莱恩·费根(Brain Fagan)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兼畅销书作家,有着全球第一的中文读者数量。他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考古学教授,他一生都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努力:非洲考古学的专业研究与考古学的普及。其新书《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从人类起源,迁徙,定居,农业起源,亚洲与中美洲文明等,一一道来,其间穿插考古学的种种思想、方法与技术的进步,兼 ...

• 敦煌艺术:美美与共,携手守护

敦煌,不仅是个地方,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一提起敦煌,你会觉得神秘又遥远,璀璨又夺目。对于敦煌,我们如何走进它,了解它?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来到关山月美术馆,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讲座,讲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传承、研究等等话题。赵声良是深圳的老朋友了,他多次来到深圳,架起敦煌与鹏城之间文 ...

• 活跃在“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的农民考古队

  “哪块是石头,哪块是石器,可能普通人看起来都一样,但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梁遗址,几位农民考古技工正在紧张忙碌着,有的专心致志地清扫土层,有的一丝不苟地测量记录。   泥河湾遗址群,拥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 ...

• 充分认识冷门学科的价值

  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这是一门探索自然和生命奥秘的学科,也是一门典型的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的基础前沿学科。这门学科也一直是冷门学科的典型代表,我们经常被问,“研究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9月11日,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总书记和 ...

• 在长时段中探寻伊洛社会的横截面——《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读后

  新石器晚期以后,伴随着中原龙山文化群的出现,在“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格局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中原地区社会空前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成功模式。距今4300年以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在聚落间和聚落群之间。在既往的考古发现中,常常可以见到中原地区不断汲取周围社会的重要社会成就,但 ...

• 高翔:夏文化研究传播要在大众化、国际化上下功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提出,围绕“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传播”这一重大任务,要在打造突破性、标识性成果上下功夫,要在多学科融合上下功夫,要在大众化、国际化上下功夫。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政府承办的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9日下午在有“最早的中国”之誉 ...

• 庄奕杰: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的兴衰

  2020年8月23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1期)之“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的兴衰”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庄奕杰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老师主持此次讲座。    庄老师的讲座是其与北京大学和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者最新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利用已经发表和新调查的第一手环 ...

• 【边疆时空】葛剑雄 |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 ——据作者多次讲演整理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文集》等。摘要:“丝绸之路”虽到1877年才由李希霍芬命名,实际早已存在,但并非由古代中国向外开辟,张骞通西域只是利用

• 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丨崔跃忠

崔跃忠山西博物院馆员,“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策展人 晋陕大峡谷中,黄河浩荡奔腾,奏响了华夏文化的不朽长歌。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展览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即选取黄河文明进程中的精彩片段,以考古发现讲述“黄河故事”,表现中华文明交汇融合、多元一体的特征。序厅一展览主题紧扣时代主旋律  2019年9月18日,习 ...

• 中亚为何在唐朝之后淡出国人视野?丨罗新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几乎就在扬州“爆炸性”地发现了隋炀帝墓志的同时,西安“静悄悄”地出土了一块唐代回鹘王子墓志 ...

• 徐良高、王巍丨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

1999年秋至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陕西扶风县云塘村西南、齐镇村西北各发掘了一组西周建筑基址。其中,位于云塘村的建筑基址结构独特,保存甚好,对研究西周社会礼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拟结合文献对它的结构、功用和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两处发掘的9座建筑台基中,F1、F2、F3、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