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十里青山半入城:看历代名人笔下的“画虞”

“江南风景属琴川”,虞山是常熟的标志。形如卧牛的海隅山于江南的千里沃野中突兀而起,与尚湖的一泓碧波交相辉映,所谓“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博物馆藏历代名人绘常熟作品颇丰,如明王节《虞山奇观石壁诗画》轴、清王翚《虞山林壑图》轴、清杨晋《听鹂轩雅集图》轴、清瞿麐等《红豆图》册、清吴穀祥《虞山十八景图》册,近现代赵宗维《 ...

• 荣新江:从羽田亨纪念馆到杏雨书屋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日本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文书非常丰富,作者分两次介绍在日本寻访的过程。《从羽 ...

• 荣新江:初访英伦的敦煌渊薮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初访英伦的敦煌渊薮》一文是作者基于对斯坦因所获敦煌西域文献的收集整理情 ...

• 荣新江:走访散落在东瀛的遗珍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日本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文书非常丰富,《走访散落在东瀛的遗珍》一文叙述了作者 ...

• 在沈阳故宫看清代伊秉绶、王澍等的“篆隶中兴”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篆书、隶书两种衰微的书体在清代再次兴盛,迎来“篆隶中兴”。澎湃新闻获悉,“高古苍浑——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篆隶书法对联展”近日对外展出,36件(套)书法作品展现“中兴期”的篆书、隶书以及清代碑学书法家“求质”“尚朴”的审美取向。此次展览按展出书体分为“清代篆书”“清代隶书”两个单元,篆书单 ...

• 从史前玉器陶器,看艺术与物性

什么是“物性”?在最新出版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第一辑《艺术与物性》中,美术史家、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巫鸿与海外学者林伟正、刘礼红等专题分析了中国艺术中的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及当代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材质”与中国艺术的起源》探讨材质概念的最初发生,并由此追溯中国艺术的萌生。在作者看来,精心雕琢的玉器和 ...

• 张晴谈“澄心堂纸”复原及古书画纸修复与应用

中国历代名纸,如剡藤纸、剡中竹纸、桑根纸、蚕茧纸(凝霜纸)、薛涛纸、澄心堂纸等的制作工艺大多已经失传。为了解决传统纸张修复和当代应用等问题,今年早些时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专项项目“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会,这个率先在国内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 ...

• 直面五千多年前的人首陶瓶与玉人、玉鹰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这些天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358件文物,呈现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展出的文物中有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凌家滩文化石猪,造型“萌萌哒”的人首陶瓶,刻有完整神人兽面纹的良渚文化“琮 ...

• 考古学者谈上博“实证中国”里的良渚新发现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358件文物,呈现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浙江良渚遗址出土文物,包括出土于浙江反山遗址12号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反山 ...

• 博物馆“预约难”等困境,如何破解?

暑期来临,博物馆参观热持续走高,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文博机构近期频频因为参观预约难持续引发公众关注。国家文物局办公室7月14日晚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完善预约机制一项中,切忌“一刀切”,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保留电话预约、线下购票通道等。伴随着“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等特展的开幕 ...

• 博物馆“预约难”等困境,如何破解?

暑期来临,博物馆参观热持续走高,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文博机构近期频频因为参观预约难持续引发公众关注。国家文物局办公室7月14日晚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完善预约机制一项中,切忌“一刀切”,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保留电话预约、线下购票通道等。伴随着“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等特展的开幕 ...

• 叙利亚世界在震动——专访叙利亚研究专家米里埃尔·德比耶

周之桓2023年2月,土耳其与叙利亚境内发生了强烈地震,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作为2至13世纪叙利亚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重要的文化语言,叙利亚语与拉丁语、古希腊语并列为古代基督教三大语言,它所承载的叙利亚文化曾经由丝绸之路传遍欧亚。然而,近年来由于政治与战争原因,作为教会礼拜仪式用语的叙利亚语与叙利亚文化不断式微,已然是“冷门绝学”,如今 ...

• 内蒙古黄河流域:丰州故城映白塔

丰州故城残存的城墙。金仙人故事纹铜镜。辽绿釉瓷鸡冠壶。辽黄釉葫芦形执壶。白塔出土的钧窑香炉。万部华严经塔。白林云 摄辽代墓葬壁画。白塔局部图。杨彩霞 摄辽狩猎图。  黄河之水,滋润万物。大黑河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丰州城就位于大黑河冲积扇上,距离呼和浩特市区18公里的白塔村。公元916年至公元922年间,丰州城建成,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 王建新:国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国学者不能缺席

中新网厦门7月18日电 “丝绸之路的历史,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互动和融合的历史。”7月18日,在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上,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表示,丝绸之路考古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 ...

•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刺桐古港,航向未来

人民网北京西安7月12日电 (韦衍行)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启动仪式上,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带领观众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王阔摄“在我们泉州的开元寺,有一艘1974年出土 ...

• 上海区级博物馆透视(上)|小馆何以办大展

在各类文博和艺术大展竞争异常激烈的上海,除了以打造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为定位的上海博物馆与各类专业性博物馆,上海的区县博物馆这些年也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 ...

• 上海区级博物馆透视(下):深挖地方文脉,如何扬长避短

上海的区级博物馆这些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各有特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区县博物馆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不均衡,且多少存在着藏品不足、学术策展力量薄 ...

• 从至精至美稀见善本,一窥上博藏宋元古籍概貌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为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大型古籍专题特展,从展出的66部宋元古籍中可一窥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概貌。上海博物馆收藏了百十部宋元古籍,且多为至精至美的稀见善本,分为写本、刻本、拓本三种版本类型,而且流传有序,经过历代藏书家宝藏,留下了题跋、批校和观款,钤印累累,具有重要的版本文献价值。这些古籍内容丰 ...

• 《从飨宴到丧祭:两汉至宋元墓葬家居随葬组合研究》后记

 家居随葬组合的名称放在这里,怕是已经引起一些不解和质疑。诚然,在挥笔的过程中,我也一度挣扎思索这一名字最终是否能够契合我想要真正论证的问题。为了避免研究对象的争议,在绪言中,我将“家居随葬组合”做了具体的厘定,即包括实物、壁画等多种材料形式在内的、象征墓主生前居室家具一类的墓内器物,同时也将墓主画像题材纳入了讨论的范畴。  自 ...

• 《从飨宴到丧祭:两汉至宋元墓葬家居随葬组合研究》绪言(节选)

  墓葬作为灵魂与肉身在身后世界的承载个体,对于墓葬整体的构筑与营建始终是人们所思考与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平民百姓抑或王侯贵族,都曾试图对墓葬内的随葬组合及空间结构做出安排,以体现对生命的理解与冥界的思索。  家居随葬组合作为墓葬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墓葬空间的营建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居组合在两汉时期的墓葬中便 ...

• 考古学家彭适凡:为什么说江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实证水稻万年驯化史?

 位于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年代距今约35000年至9000年。该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以及20000年前的人工制品陶器,揭示了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这一重要历史历程,在探索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 ...

•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考古学为中心的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我们深刻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考古学视角,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略作阐释。  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 ...

• 王瑞霞: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何以改写东方艺术史?

  坐落于山东潍坊的青州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的“镇馆之宝”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被西方学者誉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有何独特的艺术价值?融合了哪些中外文化?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瑞霞近日接受专访,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 ...

• 淮河流域汉代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阜阳双古堆汉墓》读后

  双古堆汉墓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师范大学西湖校区喷泉广场。墓地所在原是两座高出地面二十余米的大土堆,“双古堆”因此得名。1977年7月至8月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以及阜阳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两座,即双古堆一号(以下简称“M1”)、二号汉墓(以下简称“M2”)。两墓均为墓道向南的土坑木椁墓,共出土 ...

• 中华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标志

  目前,在先秦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正在深入进行。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即是中华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界有着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恩格斯对国家和文明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  众所周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国家的产生。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

• 李永平:元朝治下东西方如何交流?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元代为巩固辽阔广大的疆域、促进交流、通达贸易,继承了古代行之有效的符牌制度并有所创新。元代符牌可通行全国各地及蒙古四大汗国,域跨欧亚大陆,有学者称之为“国际通行证”。这些符牌流传至今已极为罕见,目前世界范围内公开所藏的两件“铁质银字圆牌”中,即有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 ...

• 立足价值 优选载体 重视关联:以殷墟为例略谈考古遗产的活化利用

  内涵丰富,形态各异,决定了考古资源的活化利用不能等量齐观,而是要先优选“活化”的内容,然后再思考如何活化。  近百年考古,我们获得了海量殷墟文物。陶器、青铜器、玉器、骨器,以及埋藏在地下的大量灰坑、房基、道路、水渠,以及很容易被忽略却极其重要的地层关系、遗迹组合。哪些才是活化利用的首选对象呢?  人们关注殷墟,绝非仅仅因为它 ...

• 王明达:良渚玉琮王何以“玉见千年”?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杰出的物质成就之一,其数量、体量、种类及工艺达到中国史前琢玉水平巅峰,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大关键所在。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发掘自良渚反山王陵的玉琮王被称作“镇馆之宝”。其形式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复,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玉琮王有着怎样的“身世”?在良渚玉器中有何“与众不同”?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有何意义?日 ...

• 单思伟: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何以成就中华文明?

  长江中游是古史传说中的苗蛮之地。《战国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样的地区,无论是在文献记载中,还是在大众固有印象中,在史前时期应该都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但经过几十年来不断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其逐渐揭开了几千年的神秘面纱,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图景。航拍屈家岭遗址。图片 ...

• 王巍:凌家滩遗址可能成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7日表示,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学科研究的全面开展,凌家滩遗址有可能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  1985年,凌家滩遗址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经测定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4次发掘,出土玉礼器、 ...

• 当代田野考古的转型——读《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

  文明起源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经久不衰的三大战略性课题之一。自夏鼐先生系统论述中国文明起源标准及苏秉琦先生提出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以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与深入研究,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解与认识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作者:吴卫红 刘越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国 ...

• 发现汉代文字瓦当之美

  西汉金石文字遗世无多,瓦当文字却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与天久长”西汉瓦当。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筒瓦瓦头下垂的部分。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西周已非常成熟。战国时期,瓦当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上都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瓦当中重要的一类——文字瓦当。维天降灵,延元万 ...

• 讲好中国美术考古故事——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

  宗教美术考古在世界学术界是显学,这个领域产生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和名家。中国有数千个宗教美术遗存,叙事生动,造型丰富,并且文脉沿革的连贯性极强。可以说,从完整性层面上认识这个大样本应当是中国宗教美术考古在体系建构上的一个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儒、释、道三种主要美术类型,力求完整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间的所有宗教美 ...

• 从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看旧新石器过渡阶段

  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2023年3月1日,入围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3月28日,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代表了华北地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关键环节。该遗址是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临淄区基本建设项目发掘汉墓时偶然发现的。发掘团队根据 ...

•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 ...

• 张云:西藏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到国际学术界受关注。70多年来,从自然田野发现到科学地下发掘,从外国人主导到中国人全盘掌握,从业余人士零散考察到专业人士系统发掘,西藏考古走过了一段不断创造奇迹的辉煌历程。  西藏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以前的西藏考古工作,话语权基本由西方 ...

• 殷墟考古•平凡者 | 考古百年——殷墟考古技师简史(一)

  一部殷墟考古学史,半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殷墟近百年考古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深远意义,毋庸置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令人振聋发聩的考古学大家,更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寂寂无闻的考古“平凡者”。正如所有平凡而精彩、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一样,在这些“平凡者”中出现了不少术业有专攻的行业翘楚,而那些即便只是短暂参与发掘、 ...

• 殷墟考古•平凡者 | 笔墨线条 相伴殷墟(二)

  1986年春,我的母亲刘晓珍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工作,那时的她朝气蓬勃,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开始了她与殷墟考古相知相伴的半生,并在这里遇到了对她一生影响深刻的几位老先生——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徐广德等,以及之后把她领入考古绘画领域的绘图老师——张孝光、李淼以及韩慧君。在这些先生与老师们的帮助下,我的母亲很 ...

• 考古寻夏二里头——评《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

  夏文化探索是当今最热门的考古话题之一,恰逢其会的考古学家不仅有责任加大探索、研究力度,也有义务向社会各界讲述以往的探索历程及已取得的成就,以便关注夏文化的各界人士可以多快好省地了解夏文化。大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以下简称《寻夏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该书图文并茂,文通字达,可读性很强,是一部 ...

• 大秦新赋赞——《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印象

  历史与文化兼论是《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的一大特色。我认为,本丛书的重点是从多方面梳理秦从弱小到强大,再到统一后虽然短祚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段历史,研究它对后世发生的作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通古今之变。  本丛书正是将每一类课题放到秦约600年的长远历史背景中来考察,事件来龙去脉清晰,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清晰地揭示了重大历 ...

• 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上)

  科学的考古证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新石器时代以至其后各个历史时期,西藏的文化和文明都与祖国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其发展轨迹始终朝着东向发展,其“文化底色”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浓厚的东方印记。  高原各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始于史前时代  现代考古学进入青藏高原,完全改写和重建了西藏史前 ...

• 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下)

  考古发现充分证明,西藏并非是隔绝于世的“文化孤岛”,从人类踏上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伊始,就始终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  青藏高原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却从来不能阻隔高原上各古代民族与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脚步。  他们利用高原上无数“山结”“水脉”之间形成的若干条主要干道和民间小道,充满智慧地选择不同季节,避开风雪严寒,充分利用地形地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薪火相传激扬文化自信

  栩栩如生的陶抱鱼人像、造型独特的玉璇玑和玉钺、工艺精细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鄂、湘、皖、赣、豫五省的考古新成果汇聚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展览以物证史,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为观众勾勒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泱泱 ...

•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对几代考古人工作的肯定,令参加探源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名学者非常激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性 ...

• 旬邑西头遗址寻“豳”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里最长的一首诗,如一幅风俗画卷,详尽描述了西周先民们在豳地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场景。据文献记载,夏朝末年,周人先祖公刘率领部落迁居到“豳”地,公刘的儿子庆节在豳地建国。自此以后,这个部落就在豳地建立城邑,发展农业。到了古公亶父时,才率领族人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并且以地为名, ...

• 从碧村遗址看四千年前黄河岸边的文明图景

  山西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关注区域。经汾水贯穿山西全境的“Y”字形文化传播带,在距今4000年前后,连接起了当时非常耀眼的两大文明中心——石峁和陶寺。而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既是石峁文化圈的重要一员,又与陶寺并立于黄河东侧,成为阐释当时晋陕黄河两岸文明形态、揭示黄土高原广大范围内文化及社会关系的重要窗口。山西兴县碧村城址东门俯拍。   ...

• 取水排水治水:古人用水的智慧

  《管子》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在地表密布的河流,如血管一般,水则如同血液,奔流不息间为万物带来生机。古人逐水而居,居址的选择、布局皆与地理水文密切相关;水资源不但维持着人们的日常起居,更对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至关重要。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遗址发现的水道立石分流结构 图片来自郭晓涛  人工水网保障生活  早在新石器时代 ...

• 渔舟唱晚与草原牧歌的合鸣

  小舟垂网话沧桑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一件船形彩陶壶(M98:3,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长24.8厘米,高15.6厘米,厚13厘米。壶身形似菱角,中部饱满,顶有杯形口,束颈。弧肩,置对称横环耳,两头呈尖突鋬状。椭圆形腹,向下渐收成小平底。两耳之间鼓腹处对称彩绘赭黑色排列有序的网格纹,两侧绘鱼鳍状三角纹。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前 ...

•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前言

  前言 001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陶渊明《挽歌诗》  前言  南朝刘宋元嘉七年(430),彭城王刘义康在整修他的东府城时,发现了一座古冢。古冢不见封土,无砖瓦,内有一椁二棺,棺上有 ...

•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后记

  很多考古从业者可能都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考古就是挖墓吗?”“你们为什么要挖墓?”语气中充满了好奇,也隐藏着一些不解,甚至一丝责难。我们当然可以以“考古可不是盗墓”“我们是为了研究历史(或保护文物)”来回应,但这样的回应多少有些苍白,并不能打消问话者的疑虑。那么,对于一名考古学者来说,墓葬到底意味着什么?研究墓葬到底要达到什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