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活化利用 | 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创意活化:梅州客家华侨建筑的变身

在岭南广袤的大地上,凝聚广府、潮汕和客家族群智慧的华侨建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粤的灵山秀水之间,是各地推介特色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侨乡四处散落着各具特色、饱经风霜的华侨建筑,它们既承载了一代代华侨的故园情怀,也是当地一笔不可忽视的历史财富。侨建民居对建筑修饰的细节讲究,如精细的木雕、砖雕、石雕、灰雕、剪磁等传统手工艺 ...

• 加强文物保护 赓传文明薪火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对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二十年光阴荏苒,总书 ...

• 尹吉男:关于淮安王镇墓出土书画的初步认识

  李在《米氏云山图》及其局部  利用考古出土物来研究美术史,曾经成功地解决过早期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早期画迹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艺术发展的概况。重要的墓室壁画或石窟壁画,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宫廷绘画的一鳞半爪。  有关顾恺之、吴道子画壁的记载,说明了文人画兴起前文里相通,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绘画样式。但随着文人画 ...

• 【民族考古】北方丧葬面具与萨满教灵魂观念

The Mask for Burial and the Idea About Soul of Saman【作者简介】郭淑云,哲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教授,萨满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研究。【内容提要】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丧葬面具亦如是。我国北方葬俗中使用丧葬面具由来已久, 并经历了由覆面到盖面的过程。这种风俗与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观念密切 ...

• 【民族考古】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葬仪

Funeral du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Yangshao Culture【作者简介】张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公元前3500 年至前1500 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资助和“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资助。【摘要】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大致是指仰韶文化中期( 庙底 ...

• 【民族考古】从二里头遗址看华夏早期国家的特质

Look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nese countries from the Erlitou site【作者简介】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摘要】 二里头文化作为东亚地区首次出现的强势核心文化, 多数学者相信中原地区至此已迈入了真正的国家阶段。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现出的作为国家权力中

• 【民族考古】国外百年汉画像研究之回顾

A Review of Foreign Studies on the Portrait of a Hundred Years Han【作者简介】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1881年, 柏林东方协会展出了斯蒂芬·布舍( Stephenw·Bushell ) 从中国带回的一套汉画像拓片, 五年后, 米勒(D·Mills ) 又收集了另一套拓片并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两起事件标志着西方最早

• 【民族考古】“明器”的理论和实践 ——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ngQi":The conceptualization tendency in ceremonial ar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作者简介】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周易·系辞》中的一句话,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可以说是中国古人对于“器”这个概念所作的最广泛的定

• 【民族考古】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广汉三星堆遗址, 是个发现较早, 并有重要意义的著名遗址, 尤其是近年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中, 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收获。城墙、大型房屋建筑、埋藏有大量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的“祭祀坑”等, 都是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以三星堆遗址为基础, 并结合其他遗址的发掘资料, 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成都平原 ...

• 【民族考古】三星堆蜀文化与三苗文化的关系及其崇拜内容

【作者简介】俞伟超,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 十年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发现, 因其高大的青铜神树和神人以及大量青铜人头(含人像)、面具、动物像、礼器和玉石瑞器等物, 引发出了大量新的研究, 使三星堆成为中国古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由于这一发现及随之而进行的大量发掘, 现已揭示出三千数百年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王国, 具 ...

• 【民族考古】甘肃彩陶的源流

【作者简介】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引言 这里所说的甘肃地区, 是泛指甘肃全省、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而说的。这个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最西端, 并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连接在一起。这里有黄河流贯, 支流辐集, 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地区。从很早的时候起, 以彩陶为特征的农业文化就在这里传播并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 并不是偶然 ...

• 【民族考古】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是陶鼓推考

【作者简介】陈星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 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众多的彩陶筒形器。这种筒形器大口、无底、多彩绘, 并常见于墓葬和祭祀遗址, 它独特的造型和出土位置, 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这种筒形器应该叫做什么, 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本文根据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及其出土情况, 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 推定其 ...

• 【民族考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

【作者简介】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纹饰的研究, 很早就有学者着手,但其成果还不很多。近些年新的考古材料层出不穷, 未能及时吸收到这方面研究中去, 更成为考古学、美术史等学科进步的障碍。饕餮纹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一直困惑着学术界, 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众所周知, “饕餮”作为器物纹饰,首先见于 ...

• 【民族考古】对石峡文化的若干再认识

【作者简介】李岩,广东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馆员。石峡文化自发现以来,在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除石峡遗址外,在广东各地陆续有一些同类遗存的发现与发掘,其中近年来的新发现有和平县小片山遗址、广宁县龙嘴岗遗址等。本文根据新资料,对石峡文化的分布、交流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目前,学者们对石峡文化的分期主要有两种意见。 ...

• 《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与社会演进》序

  西晋“八王之乱”,搅乱了政治格局。接下来“五胡乱华”,胡人部落联盟趁机南下。各种势力逐鹿中原,为什么拓跋鲜卑能横扫北方,最终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文化为何竟能被隋唐继承?这些现象涉及了东北亚各民族的势力消长、迁徙生存,也展示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自现代学术兴起以来,许多学者持续了百余年的探索,五胡之中,鲜卑人更是倍受关注。遗憾的是 ...

• 滕铭予教授:透物见人,走近历史;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滕铭予,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期刊Asian Archaeology主编。滕铭予教授1982年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 ...

• 李新伟:从广义视角审视“最初的中国”

  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早在1979年就指出中国考古学“必须正确回答下列诸问题,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经过数十年的材料积累和深入研究,考古学界的共识是:我们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早雏形可以称作“最初的中国”,在史前时代已经形成。但对“最初的中国”的定义,学界却存在两种看法。  狭义上的“最初的中 ...

• 十大深度解读|路国权:考古写历史 东周谱新章

在此次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关于东周封国的考古发现有三项,更有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带来许多突破性的新认识,各具重要的学术价值。枣树林墓地:填补关键期的空白曾国考古已三次获评“十大考古”,枣树林墓地能够获评,缘于材料够硬且新颖,填补了东周考古和曾国考古的许多空白,突破了对曾国的“审美疲劳”。按照东 ...

• 十大深度解读|陈建立:当前中国冶金考古的特点和趋势

今年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和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这两个冶铸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围。此外,在2019年,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安徽阜南迎水寺、湖北黄陂郭元咀、宁夏彭阳姚河塬、京山苏家垄、河南荥阳官庄等几处与青铜生产有关遗址的发掘也取得重要收获,为未来工作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现就有关发现的学术意义及当前冶金考 ...

• 十大深度解读|李新伟:东西对峙 何处中原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中,龙山时代的发现有三个,石峁遗址雄踞西北高地,平粮台和西孟庄遗址扼守东部平原,正合中国早期王朝诞生之前东西对峙的天下大势。新发现除了彰显龙山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和新特征,让人强烈感受到第一王朝喷薄欲出的天下躁动,更有力推动我们以“中国相互作用圈”,即“最初的中国”的视角,深刻反思赋予中原地 ...

• 黄莹:从先秦镇墓兽看楚人的文化传统

镇墓兽是中国古代一种随葬明器,多为有角、恐怖怪诞的神兽形象,并与底座相组合,其质地有木质、陶质、铜质、石质、瓷质等。先秦时期,镇墓兽仅见于楚国墓葬中,多为漆木质,称为楚镇墓兽,是中国古代镇墓神物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汉、三国、两晋时期,镇墓兽分化为两类,一是兽形或人兽同体的镇墓兽,二是人形镇墓俑。隋唐时期,镇墓兽出现了第二个高峰, ...

• 青铜器的产生与出现丨付强谈青铜器

  自2020年5月5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由付强先生撰写的青铜器普及性文章,相关推送已获授权。  第一节 青铜器的产生与出现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古代人和现代人是非常不同的。古代很多民族认为,人类从古至今的社会发展一直在循环进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与发展,促进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特别是达尔 ...

• 扬之水:细节的意义(评《白沙宋墓》和《中国古舆服论丛》)

  编者按    文物和考古,这两门学科的关注对象、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等都有很大不同。《白沙宋墓》则是成功结合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的一个范例,是“通过田野工作,结合文献史料,最大限度地展示当时社会生活真实面貌的力作”(孙机语)。这里推送扬之水评介宿白《白沙宋墓》及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的文章,以纪念2月1日逝世的宿白先生。  细节的 ...

• 从“九层妖塔”旁墓被盗文物看吐蕃王朝之多元文化

中国西藏网讯 吐蕃王朝兴起和建立于青藏高原,随着与中原地区及周边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增进,其经济文化发展逐步达到相当水平。金属制作工艺是吐蕃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吐蕃金银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经常作为向唐朝纳贡的礼品见诸史料记载。从金属器物的种类及装饰纹样上,可感受到吐蕃时期多元文化的并存互通。图为青海都 ...

• 林英 | “萨珊银器”或“后萨珊银器”之外

把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这可以称为跨界。马尔沙克如果只是把研究局限在银器领域内,对粟特银器的定义很可能还不清晰,正是在不断地将研究对象与同时期其他种类文物的联系与比较中,他的研究才有了充分的证据和说服力。  1971年,马尔沙克(B.I.Marshak)教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粟特银器》(中译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此书令我们认识到 ...

• 李零丨山纹考:说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应正名为山纹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 ...

• 侯羊之“羊”蕴藏着汉字起源的秘密

2005年,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古墓群中出土了有“侯羊”和“王”字样的丝巾残片,立即引起轰动,至今仍被时时提及,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此物对丝绸之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丝巾上的字符缺乏研究,至今不见有人去专门解读过。      丝巾残片长44厘米,宽25厘米,至少有三组循环纹。 这个古墓的发现纯属偶然,一辆卡车从名叫“故如甲木”的苯教寺庙 ...

• 周学鹰 | 古建筑:人类文明的脉络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愈加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古镇、历史文化名城等保护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如何让古建筑保护与人文生活交汇融合,如何让古建筑在城乡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对话学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周学鹰,阐释个中奥秘。周学鹰教授考察古建中记者:您 ...

• 李梅田 | 从考古志到考古学—兼谈历史考古研究方法论问题

从考古志到考古学 —兼谈历史考古研究方法论问题李梅田1988年,美国历史考古学创始人狄兹(James Deetz, 1930-2000)在纪念泰勒(Walter Taylor)的学术成就时,讨论了编年史、民族志与考古学的关系,第一次提出“Archaeography”一词,意指对古代实物遗存的客观记录与文化描述,类似于历史学家所做的编年史(historiography)、民族学家所作的民族志(e

• 韦正 | 从“归纳”到“解释”: 汉唐考古研究的趋势

从“归纳”到“解释”:汉唐考古研究的趋势韦正 顾颉刚先生在《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一文中说:“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在什么样的时代里各人就会不期而然地感觉到什么样的问题”。2016年4月23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了“类型 空间 作品——中古墓葬考古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野”学术沙龙,本文是笔者尝试对沙龙主题所作的理解。  对照上述顾先 ...

• 白云翔 | 历史考古学重在何为

历史考古学重在何为  白云翔 一   “历史考古学”,又称之为“历史时期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本分支学科之一。  夏鼐先生等指出:关于考古学的分支,“从研究的年代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也有人主张在两者之间加入原史考古学而成为三大分支,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前两者。史前考古学的

• 学术文摘丨面对新挑战的世界遗产: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年第2期面对新挑战的世界遗产: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序吕 舟完成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文稿的时候,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缓解,而世界许多国家仍在与这一世界性的疫情进行着顽强和艰苦的斗争。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几个月中,人们既感到了整个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息息相关,也感受到了在疫情中相互支持、团结一 ...

• 上博供石展捐赠者胡可敏:藏石纪事(上)

上海博物馆新展“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今天开幕,并于明天正式对外展出。此次展览缘于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的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赠。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纪事》分“研山集”、“追寻青州石”、“昆明石记”、“古石识别与欣赏”四个部分来记述其20余年间的一些藏石经历与体悟,篇幅所限,“澎 ...

• 常往苏州寺院的沈周,留下哪些寄情牡丹的诗与画?

谷雨前后,吴中牡丹竞相开放,江南的春天即将以绚烂收场。在沈周看来,故乡的牡丹最为出众,他直白地赞美道:“南都根本元气壮,此花盛德当推王。”春的消逝也因牡丹而不留遗憾——“不须千万朵,一柄足春风。”本文以传世的沈周人生不同时期所绘的牡丹图卷为线索,记述了沈周不仅自己栽植牡丹,更常往苏州城中寺院欣赏牡丹,表明艺术家对牡丹的欣赏与喜爱 ...

• 人创造的物象世界有它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有学生在网络课堂发问:老师,在没有或缺少文字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考古学家主要依据考古遗迹遗物来试图重建古代社会历史,这当然很重要。可是秦汉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已经有了大量文献,还需要考古学吗?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和文献记录的历史相比会有大出入吗?  这样的提问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我的答复如下。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创造 ...

• 触摸古芮国三千年历史脉搏

  2019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向世人展现了鲜为人知的古芮国的晚期历史。考古现场的全景式呈现、精美的青铜礼器、华丽的金饰品、金戈铁马、车辚马萧、钟鸣鼎食、金玉交辉向世人诉说着古老芮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笔者将有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进行整合,并借助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期望能够触摸到三千 ...

• 丝路现场|刘迎胜:寻访东干人

按语  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受中国联 ...

• 国家与文明 | 苏秉琦:六十年圆一梦

国家与文明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学派师 ...

• 马德丨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下)

敦煌的版画和印刷品是中国古代集手工业经济发展、印刷科学技术及版画艺术为一体的杰出的文化巨作。敦煌本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印刷品《金刚经》(图90)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纪年的印刷品,现在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是镇馆之宝。图片中右起是扉页,后面是全文。还有捺印西方三圣(图91),使用的是硬板子,尺寸十公分。这种印刷形式叫捺印,这里面有更小的 ...

• 《蒙古国纪行》:洋溢古典气息的考察笔记,是向青春时代的致敬

同为历史学家,罗新与罗丰既是多年老友,也在专业领域上彼此惺惺相惜。罗新对罗丰的固原口音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偏爱,这股透露着原始的粗粝和广袤的生机的腔调与罗新自己“刻意避开公路,走沟底河边小路”行为的初衷一致,因为“这样更接近古人的路线”。 两人因此一同踏上了蒙古国的考察之旅。在出发前,大家群情激昂地认领写作任务,罗丰也斩钉截铁地说: ...

• 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丨阎步克

魏晋南北朝史的若干名家,在历史分期上主张“魏晋封建论”。何兹全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战国秦汉是“古代社会”,汉末三国进入封建社会,此期出现了如下变化:由城市交换经济到农村自然经济,由自由民、奴隶到部曲、客,由土地兼并到人口争夺,由民流到地著(《读史集》)。唐长孺先生说:“魏晋户口下降的原因虽有多方面,但根本的原因在于魏晋时 ...

• 《丝路的最东端》:一本独具匠心的日本小史

2019年秋,余太山、李锦秀两位先生主编的《丝瓷之路博览》丛书迎来了一本新的力作。这一经典系列自2014年问世以来,至今推出书目已达三十余种,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丝路沿线的多个领域。然而,论及丝瓷之路最东端的日本列岛,相关研究专著却始终付诸阙如,这不免令人心生遗憾。现今,《丝路的最东端——从倭国到日本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9月出版)一 ...

• 莫高精神与时代之光

在我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部传记的过程中,始终有几个问题萦绕心头:为什么在戈壁荒漠里能够产生如此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什么在只有咸水和碱水的地方能够生长出“李广杏”这样人间最甘美的水果?为什么在西北荒漠里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样一群坚守大漠的“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人常常让我想起出家人。他们把自己的 ...

• 林沄教授:我的55年治学生涯

 编者按  2019年12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林沄先生的毕生学术及治学思想集录《林沄文集》包括文字卷、考古学卷(全二册)、古史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林沄先生在文集中的自序“55 年的治学生涯”非常值得晚辈学习,在此予以转载(少部分删减),以飨校内读者。  从我在《考古》1963 年第8期上发表《越王者旨於赐考》一文到现 ...

• 《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序

  2007年徐峰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随我攻读博士学位。记得入学后不久,他来找我谈论文选题。他的硕士论文做的是西周时期的淮夷,他拟在此基础上,往前向新石器时代追溯,往后向东周延伸,对今苏皖淮北和江淮地区进行一项长时段的社会进程研究。大家知道,自2001年起,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就与同行们召开了多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 ...

• 学人著意 | 黑白两道 笔走龙蛇——喜读《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

李夏廷先生是考古绘图的泰斗级人物。与一般的绘图不同,考古线图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因此我们戏称李夏廷先生是行走在黑白两道的高人!数年前就听闻李夏廷先生完成了一部关于山西地区出土先秦青铜器的书,2019年这部题为《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的专著,终于在故宫出版社出版了。全书总共五章,前三章分别是山西发现的上古及商代、西周、东周时期 ...

• 学人著意 | 考古学视角的秦汉文明新认识——读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

如果以秦汉历史文化考察为关注领域,可以看到近年问世的学术论著颇多,似有目不暇接之感。其中颇多精彩之作。而以秦汉考古为主题的专著亦可见多部,而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是学术质量相当高的一部。文物出版社2019年10月推出的这部学术专著,编入作者28篇论文。据作者自述,“主要是从创新性、综合性和代表性以及篇幅适当等方面考虑而选定的 ...

• 张俊娜副教授谈“从遗址到聚落——CONTEXT视角下的环境考古研究”

  2020年4月12日下午,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002期)之“从遗址到聚落——CONTEXT视角下的环境考古研究”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张俊娜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教授主持。讲座采用腾讯会议线上方式进行,来自山东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专业、全国各地考古学和环境考古专业人员近二百人参加了论坛。  ...

• 周咧小兜朗块_闢海上絲綢之路》出版

 周咧小兜朗块_闢海上絲綢之路》出版

• 什么是考古学的核心成果?

今年二、三月,因为疫情而不能外出,于是正可以静下心来阅读那些看上去相当“枯燥”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读着读着,不仅从中读出许多新的收获,还读出一种又一种感叹。记得自己早年申报国家考古领队时,有一个基本条件,必须提交至少一篇公开发表过的考古报告,那时候还不是太理解这个条件,后来逐渐才认识到,田野发掘及报告的完成和发表,是作为一个考古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