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后城咀石城址为中国早期城市发展脉络提供证据

  “累计发掘5000平方米,出土龙山时代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器物二十余件,战国时期铜器、石器、骨器等遗物二十余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17日在谈及后城咀石城址考古的发掘情况如是表示。后城咀石城址实景图。(资料图) 图片来自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城咀石城址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1990年配合建设丰准铁路 ...

• 研究人员利用测年新方法揭秘复杂沉积物年龄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复杂沉积物测年的单颗粒释光测年方法。这个新的测年方法有望解决干旱区复杂沉积物的测年瓶颈。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国强介绍,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型干旱区,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粉尘源区,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是准确预测 ...

• 华南伞顶盖遗址研究:古人类延续近10万年 石器技术演化复杂

  古人类的演化、扩散与石器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南方地区在更新世(距今约260万-1万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流行的是以简单、粗放的大型砾石石器为主的技术体系。不过,中外学者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多年系统发掘和持续研究最新发现,华南古人类在该遗址生活延续近10万年,其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湖 ...

• 龙山时代的“城市化运动”与文明起源

  有学者将史前时期分为查海时代、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以其代表我国史前时期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从考古发现来看,查海时代的聚落基本处于环壕时代,及至仰韶时代前期萌生了墙垣聚落——城市,龙山时代是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包括北方的石城在内,迄今已发现各类遗址达到100余处,可以用“城市化运动”称之。龙山时代的城市化运动推动并见证了 ...

• 山西西吴壁冶铜遗址考古:完整青铜产业支撑中原文明提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发布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晋南地区在夏及早商时期完整的青铜产业格局支撑中原文明稳步提升。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南部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遗存。该区域东南部存在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  此前,中国国家博物 ...

• 水下考古脆弱文物提取技术研究与实践

  水下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是陆地考古面向海洋的延伸。水下考古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意味着这门学科在诞生之初便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涉及潜水物理、潜水医学、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遥感物探、水下工程等相关领域技术。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虽是以原址保护作为首选,但是受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现阶段原址保护技术研究还处 ...

• 冶金考古阐释资源、技术与文明

  冶金是古代手工业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矿石开采,金属的冶炼与流通,金属器的生产、流通、使用及其相关的社会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冶金考古可建立冶金技术的发展谱系,揭示冶金活动的生产组织方式,多角度阐释资源、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认识文明演进和国家发展等重大历史问题,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矿冶遗址 ...

• 浙江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首次公开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 ...

• 湖北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湖北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被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石家河遗址持续近70年的科学考古,一步步深化了对于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知。  石家河遗址在文明的脉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集将对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让我们跟随考古学家走进这座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史前遗址。  综合这些年的考古及 ...

• “科技”赋能 内蒙古考古取得古代人骨DNA等多项重要成果

  内蒙古文物学会11月3日对外消息指,过去十年,内蒙古考古领域在古代人骨DNA、铜器金相研究、动物种属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科技”赋能对考古的重要性。  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泓介绍,随着古代人骨DNA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馆 ...

• 山西展出240余件跨越百万年文物 追溯中华文明起源

  从243万年前人类的第一粒火种,到4000多年前最初中国的礼器……文物大省山西拿出纵跨百万年的珍贵文物,探寻文明起源、追溯国政之始。邱家庄墓地出土的石雕蚕蛹。 胡健 摄碧村遗址运来的石块堆砌成的城址一角。 胡健 摄  11月1日,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承办的《大政之源》展览在山西博物院开展,240余件文物以时间为序 ...

• 探源中华文明|山西陶寺遗址:寻找最初的“中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乡,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陶寺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考古实证表明,4000多年前,这里是一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  陶寺遗址被称为最初的“中国”,有哪些重大发现和重要文物实证了这一 ...

• 乱世的秩序——五代正统性的意义

司马光在《通鉴》记刘备称帝后,有如下一段议论:臣光曰:……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受?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以有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 ...

• 踔厉前行的中国人类骨骼考古研究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中国考古学已经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充分结合自然科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性学科。而针对发掘出土的人类遗骸所开展的人类骨骼考古研究,不仅能够为诠释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与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更能够为进一步探讨古代先民的人群结构、行为模式、健康状况等问题提供科学论据。笔者就人类骨骼考古所包含的几项主要研 ...

• 制造猛兽:也论汉代墓葬艺术中的狮子

狮子是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的外来物种,在战国秦汉时期尤其是汉通西域之后,开始传入中国。狮子本身的输入,皆是作为西方异兽进贡于皇家。相对而言,其艺术形象的传播影响更为深远。已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及与之相关的西方艺术中的狮子形象作过较为全面的讨论。目前所见材料中,中国确切的狮子形象最早出现于汉代,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些影响久远的传统,如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