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最新研究:公元前3600-3300年苏格兰古人群或已食用小麦

   用于本次研究的大块陶瓷碎片和有棱陶罐的复原图(图源:Mike Copper)。 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研究论文称,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发现的陶器遗迹表明,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可能在公元前3600-3300年就已食用小麦。这项发现表明,当时小麦可能与乳制品 ...

• “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政治还是娱乐?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王直、王英等朝廷重臣。澎湃新闻获悉,《杏园雅集图》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中对外展出。据辽博介绍,这是这幅经 ...

• 寻根追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对中国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百年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 ...

• 考古发现丰富对越文化的认识

  持续的考古发现,不仅明确了越文化的内涵与变迁,而且丰富了2500年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路径,为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浙江衢州发现的西周时期高等级土墩墓出土的部分原始瓷组合。 图片来自吴桐    当我们讨论越国历史时,不断发现的考古材料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1936年吴越史地研究会的成立算起,越国考古已历经80余 ...

• 敦煌学研究“高地”如何建?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求新思变”

  19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研讨会聚焦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敦煌学研究高地的目标,探讨了敦煌学研究的问题与使命、瓶颈与发展以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等重要命题。8月19日,“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 图片来自 ...

• 汉代六畜——四张面孔下的动物世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说法,那么何为六畜?传统启蒙读本《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可见马、牛、羊、鸡、犬、猪为六畜在南宋已是定论。由此向前追溯,汉晋时期郑玄、杜预在给最早出现“六畜”说法的《周礼》《左传》作注时,也明确六畜当为马、牛、羊、鸡、犬、猪。近期,“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 ...

• 汝州识象:何以雨过天青云破?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汝窑,因地处平顶山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美誉。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传世汝官瓷全世界仅存不到百件,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成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那是一种介于蓝绿之间的色彩,冷暖适中,内敛淡雅,不侵不溢,不 ...

• 考古文物串起的楚国八百年

关于楚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较为系统,然而由于文献本身所限,楚国尤其早期的历史和文化仍存在记载缺失或语焉不详的情况。从1932年安徽楚幽王墓开始,楚墓、楚城和其它楚遗址发掘的数量以万计,出土的楚国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等蔚为大观,数量庞大的出土楚简和出版的考古学报告,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这100年的丰富考古成果,从考 ...

•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动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精品频出的成功秘诀。  拓宽学术界与公众对话渠道,推动考古成果与历史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西周青铜器何尊。  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 ...

• 伊秉绶“长生长乐之居”何以如此多——书印的“多胞胎”

今年7月的北京保利春拍“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举槌,其中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所书“长生长乐之居”隶书大字横幅以2500万元落槌,然而,此次所拍卖的“长生长乐之居”斋号,竟然可以找出五件相同内容的作品。本文作者由此引出对古今书家书法和篆刻作品中“孪生”和“多胞胎”现象的探讨。事实上,按照惯例,拍卖公司对真假并不承担责任,所有风险在买方。 ...

• 南宋《墨龙图》领衔,看粤藏宋元书画

澎湃新闻获悉,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宋元书画文物特展——“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将于8月19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展览首次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6家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珍品50余件。展出的重要展品包括南宋陈容《墨龙图》轴、元代赵孟钚惺椤堵?颐?肪怼⒃??钚b《纡竹图》轴等。回望历史的长河,清代中晚期,以吴 ...

• 考古重建夏文化面貌

  夏文化探索是我国历史和考古学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中国早期王朝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启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21年,夏文化研究课题被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学界对夏文化的考古研究接续努力,众多关键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对夏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续努力 厘清文明起源脉 ...

• 中小石窟群如何保护——对安岳石窟的保护实践与思考

安岳石窟系分布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境内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从初唐到清代一直延续开凿,造像内容包含儒、释、道;造像风格不拘一格,充分展现了唐宋时期石窟造像在四川地区的繁荣发展以及该时期川渝地区高超的造像技艺。本文从保护研究历程、保护现状、保护探索与思考切入,讲述安岳石窟的保护实践与思考。安岳石窟造像散布于县域内各个乡镇,呈现数量大 ...

• 定鼎河洛:郑州双槐树考古新发现

  郑(州)、洛(阳)地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自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先祖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不息。考古学家在这里相继发现了百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上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层层叠压、连续不断的文化遗存书写着郑洛古地悠久的历史,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地处“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有着重要地位。《史记》云:“昔三代 ...

• 寒冷气候背景下的石质文物保护研究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润物 遗产”关注我们֍ 祈愿疫情平息,时和岁稔 ֍∣前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增多,不仅潜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文化遗产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2022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遗产与气候” ,以此呼吁人类关注、探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理念、技术与方法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