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河姆渡文化陶钵“猪形图像”解读

 1977年冬,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编号为T243④:235的陶钵。这件陶钵形体硕大,口大底小;平面为椭圆形,深腹,平底,通体呈黑灰色;外壁两侧各刻一个形象逼真的“猪形图像”,在“猪形图像”的腰间,还特意标出了圆形的星饰。该陶器口长21.7厘米、宽17厘米,底长17.5厘米、宽13.5厘米,高11.7厘米。考古发掘报告将这件陶器命名为“猪纹 ...

• 巴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一元”?

  巴文化常出现在与“阳春白雪”对应的成语“下里巴人”中。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北起汉水、西达川东的巴文化知之甚少。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专项保护的145处大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验证了哪些巴人传说,又留下什么未解之谜?“巴蜀图语”在 ...

• 萱草: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

“萱花忘忧,亦名‘宜男’,更可供食品,岩间墙角,最宜此种。”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如此描述,从他对诸花乃萱草之附庸的口气来看,他对萱草是极其喜爱的。自古以来,萱草仅别名就有许多,在《诗经》中称为“谖草”,在《说文解字》中称为忘忧草,在诗词中,忘忧草又多作为诗人惆怅的对比而存在,如五代南唐李中《所思》:“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 ...

• 中华古文明的孕育期源流悠长

  中国考古百年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各有答案。但我以为最大的公约数答案是:中华古文明不断通过考古发掘找出了丰富而坚实的证据。5000多年中华文明之说,不但在考古专业圈成为共识,而且社会上也在广泛认同。  既然中华文明形成于5000多年前,那么顺理成章,后续考古工作者的紧要任务就应当去寻找并阐释文明孕育期的文明胚胎和物质文化基因。  ...

• 红山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直根系”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模式:裂变、撞击、融合,并指出这三种模式发生的区域“……大都在中原与北方,大都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结合有关。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套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 ...

• 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折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互动可以发生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如同文化的不同类型间),也会发生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如“区系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区域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还可以发生在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正 ...

• 夏夷商三种文化的互动与早期国家发展

  早期国家阶段的夏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夏夷商三族比邻而居,三种文化不断的碰撞,他们之间的交流、融合甚至战争,加速了夏夷商三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三种文化的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早期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夏夷商三种文化互动的考古学观察  夏夷之间。考古发现证明,与史前时期两 ...

• 欧亚草原的人群迁徙与文明变局

  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三套平行而又互动的交通网络进行:牧业人群参与的草原丝绸之路,绿洲城郭支撑的绿洲丝绸之路和海港联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开辟最早、人群迁徙最多、对文明变局推动最大的是穿越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  欧亚草原北部呈连续带状延伸,东起中国东北松辽平原、大小兴安岭,西至欧洲多瑙河下游、喀尔巴阡山脉, ...

• 考古三十三年

  按: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童老师希望我为老家《慈溪史志文从》写一篇治学心得,治学当然谈不上,但是能有机会宣传考古工作确是非常乐意,五一期间写了《考古三十三年》。昨天参加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座谈,他们今年就要开始招生了,说要做宣传,我说我写的这个也是一个宣传,那就发在我们自己的公号上。我做了一些修订,增补了10余张照片,我对老家考古 ...

•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学术热词?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热点关键词?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闵祥鹏教授团队通过统计该年度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收录的9115篇历史学论文,以数据为依据对历史学研究学术关键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评选出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依次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认同、全球史、国家治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抗日战争、口述史、考古学文化 ...

• 画中禅机:张穆《牧牛图册》考析

明清鼎革之际,岭南成为遗民逃禅的著名渊薮,其佛教与滇南、江南三足鼎立。他们或剃度受戒,直接托身于寺庙,或皈依成为在家居士,成为清初岭南重要的士、僧群体。此时期以画马著称于世的广东画家张穆,一生命途多舛,恰逢战乱流离,报国立功的抱负未能实现,晚年开始皈依佛门。更有论者认为,张穆晚年改修道教。然而目前有关张穆信仰佛教、道教的资料并不 ...

• 跟随杨泓先生探察中华文明的演进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相关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也十分丰富,但是在中国的早期历史文明中,文献资料却是极其不足的,这一点即使孔子也慨叹过:“杞宋无征。”《史记》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种,其记载自黄帝始,属于传说时代,后世历代载籍沿袭沿用,莫不如是。《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杨泓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9月出版。  自1921 ...

• 传承弘扬秦文化的积极内涵

  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进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帝国。这是东方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秦统一改变了中国史的走向。秦政也对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格局形成了规范性的影响。秦王朝执政短暂,公元前207年被民众武装暴动推翻。秦短促而亡, ...

• 说不尽的马王堆:帛书《刑德》丙篇残片新发现

  从湖南省博物馆获悉,在近期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性清库中,发现了几十件带有字迹的帛书残片,目前可确定有的来自帛书《刑德》丙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刑德》甲篇局部。(图片来自湖南省博物馆)  帛书《刑德》有甲、乙、丙三篇,均为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其中甲篇是汉初刑德理论的重要篇章, ...

• 隐元隆琦禅师“骑狮像”东传日本研究

江户时代的日本,以长崎为面对海外的窗口。当时从域外传来的各种绘画,包括黄檗肖像画派、汉画派、花鸟画派、南画派、洋画派等,被统称为长崎画派,对江户的诸流绘画都产生了影响。其中,黄檗肖像画派主要指随中国临济宗黄檗派东渡日本的禅师顶相画风。顶相即禅僧的肖像画,是禅宗传法的重要凭据。没有嗣法关系的在家人士也会请求获得顶相,在禅师的葬礼、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