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金字塔下再“报菜名”:古埃及饮食文化续

上篇《尼罗河来信|金字塔下“报菜名”:古埃及饮食文化》谈了谈古埃及的甜食和肉食,不知道各位读者吃得是不是舒心。其实古埃及人的饮食不仅是肉类出彩,甜点天然;他们的时蔬和主食也大有讲究。另外埃及人吃饭也有自己的规矩,有的和现代社会的餐桌礼仪很相似。今天咱们继续来到金字塔下,品尝古埃及的美食,一览这个古代文明的饮食文化。在正题开始前, ...

• 百年中国考古坚定文化自信

  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充分肯定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的重要成就和贡献,对广大考古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   ...

• 中国考古站在新的起点

  经过我国几代考古学者的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历史时代的中国历史。  我们纪念仰韶文化发现100年,是因为它的发现与研究历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考古学探本求源、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的百年历程。  中国旧石器文化自成体系,连续、独立 ...

• 百年考古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关心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各部门认识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考古事业的支持力度。全国考古工作者团结奋斗,积极努力,使中国考古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河南双槐树河洛古国和二里头夏代后期都城遗址、浙江良渚大型水利坝、四川三星堆古蜀国都邑遗址、陕西石峁巨型山城和周原西周 ...

• 蒙古袭来︱新安沉船出海之谜

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14世纪的沉船,考古工作者从这艘长34米(复原后)、宽11米的巨大中国式尖底船里,发掘出了20000多件陶瓷器,2000多件金属制品, 1000多根紫檀木,以及800万枚重达28吨的铜钱。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新安沉船”。根据船上所载物品所示年代,学者们考证出“新安沉船”的出港时间是元朝至治三年(1323),在从庆 ...

• 黄金般的海贝:没有它们,什么也买不到!

“那些负责进口海贝的商人,大发其财”1974年泉州发现的宋代海船“泉州一号”船体残骸内外,发掘者发现了100多枚海贝。这些海贝,根据笔者的研究,是从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来的。在世界历史上,马尔代夫曾经向亚非欧大陆提供了天文数字的海贝。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在印度、东南亚大陆的许多社会以及我国的云南长期作为货币使用,也即所谓的贝币。这些地区 ...

• 游于园——关于明代私家园林实景绘画

园林绘画是与古代园林相关的主要历史图像之一,可视为造园艺术在绘画中的投射。明代造园以苏州府与松江府最为兴盛,如今存世的园林绘画也以“吴门画派”与“松江画派”最多,如杜琼《南村别墅图》,沈周《东庄图》,孙克弘《长林石几图》等。拥有深厚传统的明代园林绘画绝非简单地模仿西方绘画,明代画家是如何融合明代的纪实风尚、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 ...

• 世界遗产如何在大众传播里“活”起来

从单霁翔带领的“布鞋男团”到《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达,再到温情蕴藉的纪录片《中国节日》;从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网友热捧,再到逛博物馆成为中国社会“新风尚”……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年轻化的形态重新活跃起来。澎湃新闻获悉,由中 ...

• 殷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却是古老的人类文明,中国考古学同样如此。区区百年,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冒酷暑、历严寒,用手铲一页页揭开了埋藏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地书”,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因 ...

• 三星堆背后的古蜀文明

  1929年,当一批玉石器从四川广汉流出,人们就开始孜孜不倦地探索四川古代文明。经过几代考古人不懈的努力,很多重要遗址被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出土,诗仙李白感叹的“开国何茫然”的古代蜀国历史正逐渐清晰。  目前,考古学家们已基本厘清了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即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到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再到以成 ...

• 寻觅更早的文化之源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被偶然发现,打开了一扇回望约7000年前东南沿海先民氏族村落生活图景的窗口。自此,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远古历史,后人不再一无所知。但这也给人们带来了多年难以破解的一个疑问:之前一直作为宁波地区古代文化之源的河姆渡文化,其出身和来源到底是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有4种观点:直接来自于浙江 ...

• 西南茶马古道: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西南茶马古道作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通道,一千多年来在边疆治理、民族融合、中外交通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国内部分通过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干线及众多分支将西藏与其他广大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汉藏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其国际部分则从西藏腹地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通往尼泊尔、 ...

• 13万年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怎样生活?

我国科学家最近在四川稻城发现至少1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皮洛遗址,发现包含3种不同石器技术的近万件石制品、7个连续完整的文化层、大量用火痕迹。这一时期的人类在青藏高原怎样生活?从这些石制品可以一窥究竟。9月12日,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在稻城皮洛遗址考古现场。谢佼 摄  皮洛遗址考古现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麓、稻城 ...

• 研究复原30万年前华龙洞人容貌 有丰富现代人特征

  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通过对安徽华龙洞遗址一件完整头骨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30万年前的华龙洞古人类具有丰富的现代人面部特征,并复原了它的容貌。  这项研究提出,东亚地区人类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在30万年前已经发生,这比以往认识提早了8万至10万年。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人类进化杂志》上。华龙洞6号 ...

• 纳木错环湖科考:藏北高原新发现多处细石器地点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今年8月,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考古研究的专家团队与总台记者组成“纳木错环湖科考队”,首次对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环湖地区及藏北高原展开综合考察。  在纳木错环湖科考中,科考队员还在藏北的尼玛县、申扎县,发现了3处石器地点,地表采集了100多件石制品,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制品,为研究藏北地区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