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改革开放后的敦煌遗书整理研究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敦煌学研究落后于国外,当时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敦煌学界逐渐改变了上述局面。现在,我们不仅在敦煌学的各主要领域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业绩,也完全掌握了国际敦煌学的主导权和话语权。40多年来,我国学者在敦煌遗书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整理刊布大量资料与中国古代史的其他领域不 ...

• 考古学语言在公众考古中的使用问题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和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身体语言一般是辅助。在公众考古中,不论是网络直播、考古公开课、模拟考古,还是其他形式的公众考古活动也主要通过语言尤其是考古学语言来进行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语言。作为一门学科的考古学也有自己的语 ...

• 视野 | 5000年前的跨大陆瘟疫与动植物传播

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聚落规模、人口密度和家养动物密度不断扩大,卫生条件渐趋恶劣,传染病发生的频率和烈度激增;传染病流行的记载不绝于书,有时甚至改变了文明的进程。然而,史前传染病的判断颇为困难,主要根据一些考古学现象来推测,比如聚落的突然废弃、异常的集体埋葬现象等。近年来,DNA提取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科学家可以从人类遗骸上获 ...

• 罗马皇帝︱走向保守,且走向权力,屋大维的罗马价值观

共和国晚期的希腊化屋大维作为罗马帝国元首制的缔造者与第一任罗马皇帝,其一生都在为维持罗马和平,制衡权力斗争而劳累。从公元前31年击败安东尼始,直至公元后14年屋大维去世,长达四十五年的执政生涯让屋大维给罗马帝国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政治遗产。屋大维整合议员,实施经济改革,大规模扩张罗马领土,这些举动无一不给未来的罗马帝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汉墓壁画中的山:真山假山 看法不一

    洛阳烧沟61号汉墓后室后山墙壁画左侧  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而汉墓壁画中,山的形象已出现多例,比如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即其中之一。  这座墓的年代在西汉元帝和成帝之间。位于墓室后壁山墙之上绘有一幅“宴飨图”,画面以山峦为背景。  这组山 ...

• 埋藏学视角下的考古发掘

  埋藏学最初由叶菲列莫夫(Efremov)在1940年提出,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由最初在古生物学的应用扩展到了第四纪地质学、古人类学、动物考古学及旧石器考古学中,最近开始有学者尝试应用到历史时段考古中。埋藏学侧重关注生物、人及人的创造物的死亡或废弃、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和掩埋的整个过程,而考古发掘的对象则都受到了埋藏过程的影响,因此, ...

• 米友仁《云山得意》全卷呈现,台北故宫展“笔歌墨舞”

“笔歌墨舞—故宫绘画导赏”近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澎湃新闻获悉,展览集中展示从唐至民国的26件书画作品,包括传宋赵令穰的《水村图》、米友仁《云山得意图》、元代倪瓒的《紫芝山房图》、方从义的《云林钟秀》、 沈周的《庄周梦蝶》写意册等。米友仁《云山得意图》(局部)古画发展如一部精彩的交响乐章,借着人物、花鸟、山水等画科的典范风格 ...

• 赏供石珍品与文人画石,上博将推新展“高斋隽友”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欣赏天然石的审美传统,陈列于书房雅阁的文房供石更为历代文人所青睐,是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中的经典与精华。澎湃新闻获悉,4月29日至6月28日,“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上海博物馆展出。据悉,此次展览除展出著名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赠供石外,展览另从上博原有收藏中遴选出供石珍品及文人画石名迹共襄盛事。知 ...

• 我们在桥头远望——义乌桥头遗址发掘记

  我们在桥头远望,时间之河,流淌过9000年。  这座叫“桥头”的村落,浸没成时光的渡口。斗转星移,沧海变迁,安静等待着被发现的机缘。  发现,不及遇见。作为考古学者,我素来认为遗址是对我们的馈赠,说发现,总有高看自己的嫌疑。遇见桥头遗址,阐释了这种不期而遇和有所注定,如今回首这个过程,欣然庆幸之外,更多的是虔诚和敬畏。  2012年 ...

• 隆池阡:沈周于成化十五年清明的一次祭扫

本文记叙了成化十五年清明前后沈周从西庄老家下舟,前往苏州城西天平山一带祭扫亡父一事,文中述及的沈周传世作品《虎丘十二景图册》、《支硎遇友图卷》、《天平山图卷》、《西山记游图卷》、《画隆池阡》串联起其舟行途中及目的地所见景致,亦带出沈周在支硎山西南麓龙池为其父建造墓园、迁葬往事。成化十五年三月五日(1479年3月27日),第二天就是清明 ...

• 故宫六百年鉴赏⑩|古画古瓷里的“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中的这一名句以春天的桃花起兴,祈求赐福。正值桃花盛开时节,“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宫鉴赏”系列本期关注的即是两岸故宫所藏以“桃花”为主题的古画古瓷。其中宋代无款“桃花”枝干细挺劲捷,敷彩古厚淳雅;元代张中所绘的折枝桃花构图简约,墨色清淡 ...

• 沈氏西庄:从沈周交游的起始之地到吴门画派的孵化之地

作为故园,沈氏西庄是沈周所有交游的起始之地。虽然早已湮灭,但关于它的故事与画作流传至今。本文通过对《西庄访友图》、《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等名迹的追述,且对这一当时江南乃至全国文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做一管窥。西庄的文化意义早已超出水乡,深远地影响了后来吴门画派乃至吴地文化突破地域藩篱的道路。明 沈周《八十自画像》,故宫博物院藏“吴之为 ...

• 考古发掘助力探索青铜器原料来源

  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朝用来铸造青铜器所需的大量铜矿无疑是王朝存在的重要命脉之一。但铜矿究竟在何地?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为考古学界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了解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中发现了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冶铜遗址。专家表示,西吴壁等冶铜遗存的发现,不但填补了中原地区早期青铜产业链的空白,而且对于研究夏商代表的早期中原 ...

• 青铜史书:墙盘的诉说

 中国青铜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而享誉海内外。陕西是国内青铜器出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关中西部的周原一带,不少重量级的西周青铜器皆出于此,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重见天日  在数量众多的古代青铜器中,有件名为“墙盘”的西周青铜器,可谓国宝级的重器。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青铜盘。因作器者名“墙 ...

•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创新

  3月3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题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sia”的研究论文。论文分析了早期人类行为变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更新世早期的中国旧石器工业的传统认识,认为在约距今1.1-1.0 Ma(百万年)泥河湾史前人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