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草原新石器时代的新探索——冀蒙交界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论证会纪要

  冀蒙交界坝上地区为华北地区与欧亚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以往坝上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较少,学术上的空白区较多。近年来,化德裕民、四麻沟遗址,康保兴隆遗址,尚义四台遗址,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了推进对这些遗址的深入研究,9月3日至7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学 ...

• 渔村 特区 申遗点 ——澳门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

编者按  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是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澳门在回归祖国之后,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澳门古城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特区政府通过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都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为了深入推动澳门考古学研究工作,澳门文化局文化遗产厅与内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开展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其文化遗产事业的基础研究。圣保禄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岗顶剧院东望洋 ...

• 贺云翱 陈思妙:考古发掘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来源:《东南文化》2019年第1期 作者:贺云翱 陈思妙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18年已有53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主要通过考古发掘、研究等手段揭示和阐释遗产价值的项目有秦始皇陵,殷墟,土司遗址,左江花山岩画等。考古学在这些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及成功后的阐释遗产价值、推进遗产保护、开展遗产教育、利用遗产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起,笔者全程参加了南京明孝陵申报 ...

• 探索一条图书期刊资源发掘利用的新途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的实践和启示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贾昌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图书期刊等资料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图书出版的高产领域之一,新书可谓层出不穷,相关的中外期刊也有数百种之多。这些图书和期刊,构成了各高校、研究所、博物馆等单位资料室的主要内容,这些资料室自然也成为广大学生和学者学习科研不可或缺的园地。  作为中国考古文博界标杆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其资料室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领域广阔著称。不仅 ...

• 中国瓷器及制瓷技术在欧洲的流传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董少新  ■本期主持:龚缨晏(宁波大学教授)   ■本期主题:物品中的东西方交流史  主持人语   古代陆、海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辗转销往欧洲,欧洲制作的玻璃器、葡萄酒、钟表等商品不断输入中国。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更使得东西方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不同物品的相互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见证了东 ...

• 近年新疆部分青铜时代考古发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春海/整理 本报记者 张春海/整理  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  青铜时代聚落遗址  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恰勒格尔村东草场中,地处喀什河北岸吉仁台峡谷谷口三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2015—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开展发掘工作。  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和美国 ...

• WA | 郑剑艺 | 澳门后世遗时代建筑文化遗产的文化建构与保护困境

澳门后世遗时代建筑文化遗产的文化建构与保护困境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Dilemma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Macao's Post-era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郑剑艺/ZHENG Jianyi摘要: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成为

• 求解中国考古学“哥德巴赫猜想”

 公元前21世纪,古史传说中夏王朝的开始。  公元后21世纪,夏朝的存在终于得到证实。  “对中国考古学而言,夏的存在长期被视为‘哥德巴赫猜想’。如今考古、文献史学、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证据使猜想冲破迷雾,夏朝从传说迈入信史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  寻找夏墟  1959年4月,71岁的史学家徐旭生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南、山西一带寻找夏文化遗迹。中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 ...

• 田野考古中走出来的学问

  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经历120年学术历程,经几代学人传承,以甲骨文与殷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甲骨学进入全面发展、深入研究时期。  1928年以来的殷墟科学发掘,不仅增加了甲骨文材料,而且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地层和共存遗物等参照依据。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认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古文字属于考古学文化遗存,应看作考古材料分化出来的古文字材料。  邹衡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有幸跟随邹衡先生读研究 ...

• 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

  “第七届东夷文化论坛”日前在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对东夷文化的源头与历史演进及其内涵、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相互辩证关系、东夷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学者认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孕育了中华早期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认为,我国远古氏族大致可 ...

• 【讲堂实录】 第21期: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重建与复建的话题|景峰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近年来,受战争冲突、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建或复建,一直是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遗产保护正在面临的挑战。第21期清源讲堂邀请到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景峰博士,通过解读世界遗产发展历史和使命、近年针对重建或复建的各项文件、案例分析与研究这几部分内容,帮助我们了解针对这一话题的难点、热点讨论和全球最新动态,有助于我们开展相

• 文化时代性的考古学观察

 文化具有时代性,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它与人一样,也是一种活的生命体,具体表现为因时因地因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在考古学的视野下,就呈现为文化的时代特征性。如考古学家在历史的长时段上观察,会发现以工具为特征的人类生产力文化,表现为从“石器”到“铜器”到“铁器”,最后发展到“机器”乃至“计算器”的规律性。不同生产力水平,对不同时代的文化整体面貌塑造有着强大的功能,这让我们看到了不 ...

• 口述历史——1959年博物馆事业训练班

我们甘肃省是文物大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省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特别奇缺,为了培养人才,更好地投入到各个文博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甘肃省文化厅在1959年举办了“博物馆事业训练班”。我院原接待部主任马竞驰先生当年就是训练班的一员,2014年8月马主任在院史陈列馆给陈列中心的工作人员讲述了当年办班的情况。接待部原主任马竞驰先生在院史陈列馆参与“口述历史”活动博物馆事业训练班实际上是中专学校,因为办的是学 ...

• 深入到世界其他文明的腹地——记中国考古队参与探索玛雅文明

  1570年,西班牙探险家迭戈·加西亚·德帕拉西奥在洪都拉斯的热带雨林偶然发现了一片未知的拉美古代文明废墟,将沉寂7个世纪的“美洲雅典”——科潘重新拉回到人类文明的视线中。  20世纪初,美国考古学家来到这片遗址,主导发掘工作。直到2015年,中国考古队员才与科潘遗址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随着羽蛇神、玉米神等玛雅文明的标志性石雕一一发掘出土,一场华夏文明与玛雅文明的跨时空对话便由此开启。  走进玛雅腹地 ...

• 李永迪:文献视野之外的安阳考古

 2019年10月18日,芝加哥大学李永迪教授受邀,在武汉大学振华楼历史学院101教室展开了一场题为“超越历史——文献之外的安阳考古”的学术讲座。武汉大学考古系张昌平、余西云、何晓琳、曹昭以及李雪婷、陈丽新等老师参加,讲座由武汉大学考古系孙卓老师担任主持。  李永迪教授从他本人从事考古研究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作为讲座的切入点,第一个问题是部分未从事过考古学研究的学生往往会认为考古学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论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