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图说·五一去哪|新疆:徒步乌孙古道,翻越天山,走进天堂湖 ...

这个五一假期,机票、酒店、景区都很热!那么,我们选择徒步乌孙古道,翻越天山南北。乌孙古道始于乌孙国与龟兹国之间的道路,全长130公里,南北终点分别为阿克苏拜城县黑英山乡和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乌孙古道起点琼库什台村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乌孙族,由于匈奴族的强大而西迁,沿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通道进入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从此在这块肥沃的 ...

• 图说·五一去哪|新疆:自驾弓月古道,感受丝路的变迁与兴衰 ... ... ...

这个五一假期,机票、酒店、景区都很热!那么,我们选择自驾新疆弓月古道,探寻丝绸之路的魅力。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之地,它将东西方的文化、历史、艺术等等联系在一起。在千年的交汇中,人们探寻出弓月古道。古道不仅承载着人类的探寻,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与城市兴衰。博尔塔拉州精河县戈壁滩弓月道为汉、唐古道,“弓月”为突厥一部落名,弓月道名 ...

• 1910年旧影:消失的西湖古寺,未倒前的雷峰塔

  弗利尔在杭州竹素园  查尔斯·朗·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1854年2月25日 - 1919年9月25日),是美国实业家、艺术收藏家和赞助人。他以其大量的东亚、美国和中东艺术收藏品而闻名。 弗利尔出身贫寒,靠个人奋斗在19世纪后期成为底特律的工业大亨。后来,受好友惠斯勒的影响,他对亚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全部精力和钱财都用在系统收藏亚洲 ...

• 梦回三峡 | 1898年,英国女探险家镜头下的壮丽三峡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Lucy Bird,1831~1904)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旅行家。有不少人称她为探险家,可能正是因为她的坚毅与果敢,为了探求究竟,在旅程中绝不畏难而退。童年的伊莎贝拉,脊柱长有纤维瘤,19岁时手术切除。但此病遗下后患,长期头疼和失眠。医生建议她常在户外活动,比如旅行。伊莎贝拉23岁便开始旅行,此后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 ...

• 梦回三峡:1937年“仰韶文化之父”镜头下的壮丽三峡

  凡是对中国考古发掘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874年出生于瑞典的Kinsta。1914年,安特生受中国政府(当时是北洋政府)邀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从此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给出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佐证,揭 ...

• 100年前,一位惨死探险途中的荷兰旅行家镜头下的北京城

  美国人迈耶,全名弗兰克 · 尼古拉斯 · 迈耶。他原本是荷兰人,1875年出生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他自幼喜爱植物学,在1889年刚14岁时就进入了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园,当上了园丁助理,在著名的荷兰植物生理学家德弗里(Hugo de Vries)的指导下工作。1901年10月,26岁的迈耶为了更好地研究植物学,乘船由荷兰转赴美国。到达华盛顿后,他很快在美国农业 ...

• 老照片:三十年代末的三海

  民国二年(1913)北京三海图  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西苑,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主要景物有紫光阁、勤政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和静谷等。  中南海始建于辽金时代,明清时期曾是封建统治者的皇家园林。  1911年辛亥革 ...

• 北宋遗珍:河南地区出土北宋时期墓葬壁画

  讫今河南境内已发现北宋壁画墓30多座,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的繁盛时期,宋代壁画墓在继承汉唐壁画墓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一是壁画内容写实,以描绘日常生活为主;二是绘画技巧成熟,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运用;三是造型严谨准确,注意细腻刻画人物衣饰、动作和神态。    文吏图  北宋开宝元年(973年)  高 ...

• 大连旧影 | 金州古城城门集锦

  1.金州南城门  2.金州南城门(与上面的明信片是一幅)  3.金州南城门及瓮城  4.金州南城门望楼  金州城有城门四个,城楼四个。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中,东门名曰春和门,面迎东方,象征春光和煦之意;西门名曰宁海门,面朝西海,乞求海浪宁静之意;南门名曰承恩门,面向京都,承蒙皇帝恩典之意;北门名曰永安门,面对北方敌对势力,愿其永保平安之 ...

• 珍稀老照片:1937年的喀什与哈密影像

1、新疆的雪山景象。2、喀什的飞机场。3、哈密王子墓的清真寺。4、喀什清真寺前的民众。5、喀什的街头景象。6、喀什街头上的行人。7、喀什的街景。8、行走在街道上的一家三口人。9、英国驻新疆的领事馆。10、卡拉沙尔(今焉耆回族自治县)的街头景象。11、戈壁中的骆驼。12、在戈壁中休息的汽车驾驶员。13、护送车辆的卫兵。14、戈壁中的车队帐篷。15、英 ...

• 珍惜老照片:1943年的新疆老照片

新疆·1943年【William Vandivert】新疆·1943年【William Vandivert】哈密·1875年【Boiarskii, Adolf-Nikolay Erazmovich】哈密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哈密·1875年【Boiarskii, Adolf-Nikolay Erazmovich】哈密·1875年 ...

• 北魏文明冯太后与方山陵(插图)1947年

文成文明皇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或称文明太后,冯氏,名不详,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魏文成帝的皇后,她的姑姑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  冯氏的父亲冯朗因事被诛杀,冯氏因此连带受罚进入掖庭,受到姑姑冯昭仪的细心呵护。魏文成帝登基后,时年十四岁的冯氏选为贵人,后来被册立为皇后。  文成帝的妃子李贵人生下皇子拓 ...

• 新疆老照片:20世纪50年代的乌鲁木齐景象

1、1952年,乌鲁木齐中国人民银行的宏大建筑影像。2、1956年,乌鲁木齐市郊的红山咀景象。3、1956年,乌鲁木齐市西公园景象。4、1956年,乌鲁木齐的西公园景象。5、1956年,乌鲁木齐的西公园景象。6、1958年,乌鲁木齐的一座石牌坊建筑景象。7、20世纪50年代,乌鲁木齐人民饭店的景象。8、1958年,中苏两国技术工人在“兰州-乌鲁木齐-阿克斗卡”友谊铁路通 ...

• 珍稀老照片:新疆水利老照片

图为皮山县各族社员在修水渠。治理乌鲁木齐河,满足乌鲁木齐市和米泉县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图为和平渠首。巴里坤草原上的引水渡槽。牧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的牧民,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即使在水贵如油的季节,也要坚持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新疆东部农区的各族人民用葫芦在坎儿井汲水食用。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坎儿 ...

• 珍稀老照片:1930年代的乌鲁木齐老照片

1.1932年,准备前往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穿越戈壁沙漠的旅行团。2.1932年,一位猎人和他的鹰。3.1932年,新疆的喇嘛。4.1932年,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为客人拍摄的美国摄影师。5.1932年,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的美国摄影师准备为出席会议的政要拍照。6.1932年,通过大街的骆驼队。7、1932年,驼队中的母骆驼和一匹小骆驼。8.新疆的壁画佛教艺术品。9.新 ...

• 珍惜老照片:1965年的新疆新农村建设

1.1965年,新疆数千名社员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场景。2.1965年,社员们在热火朝天地开荒垦地的情景。3.1965年,自己动手,制作农具的社员。4.1965年,农业连续四年增收,公社的党员在交流心得体会。5.1965年,建造新农村的领导小组成员在研究落实新的方案。6.1965年,正在兴修水利工程的社员们。7.1965年,正在轮锄兴修水利的社员们。8.1965年,皮山县几个公社 ...

• 珍稀老照片:上个世纪建设新疆的老照片

1955年10月1日,各族群众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2年,疏附县色满区第七乡三村农民正在投豆选举。1958年,库尔班·吐鲁木大叔。上世纪50年代,新疆七一纺织厂的女工正在生产。1955年10月,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原油。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职工金茂芳。她是第三套人民币中1元纸币正面人物“女拖拉机手”原型之一 ...

• 珍稀老照片:1985年的新疆老照片

原标题:《珍稀老照片:1985年的新疆老照片》

• 珍稀老照片:20世纪70-90年代的新疆老照片

1977年,中断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学生们在新疆大学校门前合影。1979年秋,丰收的莎车县农民前往巴扎赶集。1986年7月,外国游客参观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市场。1979年,石河子八一毛纺厂针织线(毛线)车间生产的各色开司米毛线准备外销。1982年11月,自治区召开首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983年11月,霍尔果斯口岸恢复开放。1979年,伊宁市皮鞋厂工人根据市 ...

• 珍稀老照片:20世纪五十年代的和田皮山老照片

水利建设中的墨玉县火箭人民公社女社员墨玉县五一公社的社员在摘棉花于田县修建的昆仑总干渠,全部用卵石砌成。它通过戈壁把克里雅河的水引向绿洲皮山县卫星人民公社在靠近农田的沙丘上,设置固沙障,防止流沙对农田的侵袭皮山县人民正在修建克里扬引洪大堤于田县修建的昆仑总干渠,全部用卵石砌成。它通过戈壁把克里雅河的水引向绿洲和田专区林业模范沙依 ...

• 珍稀老照片:1988年的阿克苏和乌鲁木齐老照片

前两张是阿克苏多浪河边的巴扎。阿克苏近郊当时的乌鲁木齐新医路转盘处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标题:《珍稀老照片:1988年的阿克苏和乌鲁木齐老照片》

• 珍稀老照片:1952年的南山牧场

挤奶夏牧场绥来县的引水渠。牧区的供销合作社里有许多日用品供牧区人民的需要。新疆人民政府派往天山牧区的工作团附设的书报推销组给牧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书刊。新疆畜牧厅的兽医工作者到处为牧民治疗牲畜病患。原标题:《珍稀老照片:1952年的南山牧场》

• 珍稀老照片:1950年代的喀什

喀什人民医院培养的一批助产士,她们正在学习人体骨骼课程。喀什市喀什人民医院医生玛木特汗在给病人做手术。喀什人民医院扩建的一座妇产科和小儿科的病房大楼,人们称它“母子楼”。喀什噶尔河畔的维吾尔等民族农民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这是他们正在修筑水渠。新疆省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7月下旬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出席新疆省人民代 ...

• 珍稀老照片:1985年的新疆博乐林区

原标题:《珍稀老照片:1985年的新疆博乐林区》

• 新疆老照片:1985年的伊犁老照片

1、1985年,伊犁街道旁的俄罗斯式住房。2、解放路前明园饭店的景象。3、斯大林大街邮电局对面新开的一间商店。4、从白求恩卫校前白杨树林荫道下步行的下班人群。5、阿哈买提汇路上的清真寺。6、赶早集的老汉和哈萨克姑娘。7、坐在海关前等待领取出国护照的老妇。8、在伊犁电视台前一间书报亭旁边准备购物的一位进城老农。9、远销英、美、德、日、法等国家 ...

• 珍惜老照片:1956年新疆玛纳斯收获棉花

1956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二十多万亩棉花,喜获丰收。六年前,这里还被认为是不能种植棉花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部队来到垦区以后,才开始种植棉花。从此这里棉花年年增产,成为了全国棉花大面积丰产区。附件的少数民族居民来向解放军学习植棉经验。1956年有十四个省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垦科学研究人员来这里学习棉花丰产技术,准备广泛向各产棉区传播 ...

• 珍稀老照片:1980年代的新疆

中巴边界的塔吉克人。新疆塔吉克族一家人。新疆喀喇昆仑公路公路上的军车巴基斯坦边境到新疆的长途车喀什菜市场喀什大街上刮胡子喀什的孩子喀什的驴拉车喀什老人满卡车的新疆人打铁铺喀什大街上喀什的美女红山大邮局建筑物乌鲁木齐的老人正在玩麻将乌鲁木齐的警用偏三摩托车喀什的商店原标题:《珍稀老照片:1980年代的新疆》

• 珍稀老照片:1940年代的新疆

喀什女子中学白俄(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学生在课堂上课堂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舞维吾尔族舞蹈舞蹈演员表演舞蹈一个家庭一个哈萨克族家庭坐在地毯上饮食孩子哈萨克族男子汉族男女喀什骑牛维吾尔族妇女哈萨克毡房游牧家庭的女孩维吾尔族男子汉族矿工烽火台遗址沙漠中行进的卡车和旅客骑在驴上的人们趟过河流,喀什。这是人们修复被雨水冲走了的小桥 ...

• 珍稀老照片:1999年的新疆喀什

1999年,新疆喀什,正在狼吞虎咽的两个新疆小孩,吃拉条子。喀什的打馕人。一个卖蔬菜的小贩,静静地走过喀什老城区一条典型的小巷。小馕贩子。卖西红柿的小贩。拍摄者:日本摄影师Hiroji Kubota(久保田博二)。原标题:《珍稀老照片:1999年的新疆喀什》

• 珍稀老照片: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乌鲁木齐老照片

一组八九十年代的新疆乌鲁木齐老照片,看看这座城市当年的旧时光。原标题:《珍稀老照片: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乌鲁木齐老照片》

• 珍稀老照片:20世纪60年代的乌鲁木齐老照片

乌鲁木齐市区一角 1965年9月24日乌鲁木齐市新建市区一角 1965年9月25日祝佩玲(中)和扫盲教师们一起交谈教学工作的经验 1960年1月5日1960年1月7日乌鲁木齐市高等学校区的一角 1960年6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吕剑人(前右)等领导同志在和群众一起参加植树造林 1960年11月26日1960年11月28日 乌鲁木齐市陶瓷玻璃综合厂厂党委书记郭文林(左)检查脚料制成的 ...

• 珍稀老照片:1956年的天山慕士塔格山和克拉玛依油田等景象

1、1956年,天山景色。2、1956年,新疆帕米尔高原海拔7546公尺的主峰“慕士塔格山”景象。3、1956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钻井台。4、1956年,伊犁的展览馆外景。5、1956年,新疆南部新建的第一座半自动化拖拉机修理厂的厂房外景。6、1956年,新疆南部的第一座拖拉机修理厂车间一角。7、1956年,新疆伊犁的哈族牧民正在熟练地使用奶油分离机。8、1956年 ...

• 珍稀老照片:80-90年代的新疆老照片

新疆老照片原标题:《珍稀老照片:80-90年代的新疆老照片》

• 珍稀老照片:1930年代的新疆罗布泊老照片

1933年8月,斯文•赫定受民国政府的委托,组建了西北公路探险队,勘察通往新疆塔城、伊犁、喀什的公路路线。这是斯文•赫定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中亚探险,时间是1933年10月至1935年2月。以下是斯文•赫定和中瑞联合探险队前往“游移湖”罗布泊的一次历险过程中拍摄下的罗布泊景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2.骆驼队。3.在盐卤公路 ...

• 珍惜老照片:20世纪初的乌鲁木齐老照片

【迪化府南城门】本组老照片是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910年拍摄与新疆乌鲁木齐,彼时的乌鲁木齐还是大清帝国的迪华府。【迪华府万寿宫】1896年他被英国《泰晤士报》赏识,聘为驻中国记者,1897年到北京,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记者生涯。当时中国正处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是世界的聚焦点,也是各国列强阴谋的众矢之的。莫理循来自第 ...

• 老照片:1875年的新疆老照片

《到西域去: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1874年至1875年,沙俄帝国派出一支科学和贸易考察团,考察在中国贸易的增长前景,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领事馆和工厂。在中国内地旅行后,考察团又沿丝绸之路回到俄国。图为巴里坤(镇西府), 可见庄严的寺庙屋顶以及店铺和民居的泥土石灰屋顶。1875年摄于新疆。图为巴里坤附近的古科禅驿站全景,山顶有堡垒。1875年摄于新疆 ...

• 珍稀老照片:1937年的喀什与哈密影像

1、新疆的雪山景象。2、喀什的飞机场。3、哈密王子墓的清真寺。4、喀什清真寺前的民众。5、喀什的街头景象。6、喀什街头上的行人。7、喀什的街景。8、行走在街道上的一家三口人。9、英国驻新疆的领事馆。10、卡拉沙尔(今焉耆回族自治县)的街头景象。11、戈壁中的骆驼。12、在戈壁中休息的汽车驾驶员。13、护送车辆的卫兵。14、戈壁中的车队帐篷。15、英 ...

• 新疆老照片:和田墨玉县六十年代老照片

《到西域去: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墨玉县猛进公社的维吾尔族社员们在新开的荒地上栽植防护林。这是墨玉县红旗公社的社员,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改造沙荒。这是第八大队新建的居民点 1964年6月27日 岳国芳、艾海提摄一大队种在沙包中间的油菜已经飘香又一片荒地在九大队开出来了。社员正在平整以后,将进行秋种社员趁洪水来之前,修整水渠开荒女英雄赛吉 ...

• 1908年的陕西榆林和绥德

这组图片拍摄于1908年至1909年中间,十分宝贵。尽管在这个时间有几个探险家、冒险家也此后地通过,但是留下的图片材料并非许多。今儿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100年以前榆林和绥德的一部分园林景观,使我们对那时候的地域性特点有一些知晓。榆林南门外的榆阳桥周边的马市榆阳桥长42米,桥梁宽8.4米,坐落于榆阳河岸,是榆林南大道交通干道,始建于明成化年里。 ...

• 看一百多年前德国人笔下诗意的、想象的中国

最近,一本《中国艺术3000年》(原《中国艺术史》第二卷)由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该书的作者奥斯卡·明斯特伯格(1865—1920)是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收藏家。曾多次到访东亚,对当地的人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出版了一系列与艺术史相关的著作。其煌煌巨著《中国艺术史》第一卷、第二卷分别于1910年、1912年首次出版。这本写作于一百多年前的书分为建筑艺术和工 ...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