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叶灵

本期导读头条: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叶灵【荐读】  二条:误会差点拆散一个家【法官说事】|崔霞【荐读】  三条:初谒鱼窟寺|苏旭升总第1311期    马鞍形的山梁里,寂静无声。行走在弯曲的小路上,两旁是一片片茂盛的庄稼。偶尔,传来不知什么鸟儿几声清脆的鸣叫,但这却击不起任何的涟漪,瞬间周围又陷入巨大的沉寂。    对于这里——位于三 ...

• 崤函古道话沧桑

来源: 三门峡日报 行走在通往崤函古道的路上,脑海中翻腾着崤之战、秦武王嬴荡出函谷关到宜阳问鼎周王朝折戟而返、杜甫夜宿石壕村的历史场景,一股“愿随壮士斩蛟蜃”的豪情油然而生。从字面上来讲,“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分南北两条道路到洛阳,南崤函 ...

• 中国系列 — “崤函通道”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下面我们就要介绍一条在中国历史当中曾经长期处于战略中心地位的通道——崤函通道。在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中,其实都有一个概念,就是关中地区(也就是渭河平原)易守难攻,是帝王成就霸业的好地方。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地理原因,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多是那些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名,如潼关、函谷关等等。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关中平原的地缘结构,就能够更深切的理解它的地缘优势。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渭河

• 战国时期豫西通道的军事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战国时期,秦函谷关被视为关中与关东的分野坐标。而函谷关所在的崤函古道,因地处豫西,也被称为豫西通道,在秦与关东六国的纷争中一直处于战略要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杰曾撰文对此历史地理位置的军事价值进行分析,摘编如下。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条件,是交战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的军队统 ...

• 崤函古道:横贯东西的“中原锁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李世民的《入潼关》一诗形象描绘了当时沟通长安、洛阳两京的崤函古道的景象。崤函古道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两京制而兴起  崤函古道修筑于何时?据学者考证,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最早可追溯至西 ...

• 崤函古道西端起点——潼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张清俐 潼关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崤函古道西端的起点。历史上的潼关,扼西北咽喉,掌京帝门户,是关中的东大门,是汉代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探访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潼关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地点。  如今的潼关早已不是“三秦锁钥”的雄关古城,只剩下断壁残垣,昭示着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风云印记。虽然潼关失去了作为险峻关隘的地位与功能,但行走在潼 ...

• 石壕段:丝绸之路的“实物标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从灵宝的秦函谷关出关至陕州,崤函古道就进入了崤山段,蜿蜒于崤山之中的古道如今大多已经湮没。8月下旬,夏末秋初时节,记者重走崤函古道。  曾为完整道路体系  记者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管理所所长张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久昌等学者带领下,前往崤函古道石壕段,这也是当年杜甫写下《石壕吏》时所经之地。据李久昌介绍,这一段是崤函 ...

• 崤函古道文学景观形成与发展 —— 访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作为历史上沟通两京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承载了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古道景观与古道意象屡屡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与崤函古道有关的诗词歌赋等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学景观,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学研究关注的课题。就崤函古道上留下的文学佳话、文学与交通之间的联系等话题,记者采访了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辉。  衍生文化 ...

• 考察崤函古道的地理形势与人文内涵 ——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崤函古道在我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逾84岁高龄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曾结合文献记载,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崤函古道进行多次全程实地考察。就崤函古道的形成历史、地貌、路线等问题,李健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险峻地形中取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探明崤函古道命名依据 ——访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李久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久昌  关于崤函古道,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哪些记载?崤函古道又如何得名?围绕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李久昌。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崤函古道,古代文献中有哪些相关记载?  李久昌:对“崤函”的较早记载,可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

• 对崤函古道的专题研究成果述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整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进行实地考察,推进了对历史上的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研究。如1983年,复旦大学教授王文楚发表于《历史研究》的《唐代两京驿路考》一文将散见于史籍、地志及唐人诗文中的两京间馆驿予以辑集,详细考证了各个驿馆的地点,论述了驿路行经路线及其变迁,考述了崤山南路的变迁情况;1986年,王文楚另一篇论文《西安洛阳间陆路交通的 ...

• 崤函古道上最后一次西行 杜甫写出三吏、三别

来源:大河报      汉函谷关 记者洪波李康摄影  核心提示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圣”人在天涯。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岁的杜甫,最后一次离开洛阳,沿着中原诗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最后一次西行。  就是在这次西征中,他写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别”。就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西南漂泊之旅。他离开故乡深处,走向历史深处,沉郁的杜甫形象最终被补上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洛阳 ...

• 古地名的落寞——从崤函之险说起

《汉书》有云:“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自传说时代开始,今河南省一带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大地几经起伏,经盛转衰,诸多名留青史的地名也随之沉寂,其中不乏至今人们还耳熟能详的崤山、函谷关、鸿沟、邺都等地。今天笔者就要来一一揭开这些地名“消失”背后的故事。崤函无险2014年,包括河南省4项古遗址在内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崤函古道作为丝绸 ...

• 千年古道丝路唯一:远芳古道崤函路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赵慎珠□记者赵慎珠  这里曾经商旅云集,车轮滚滚,东来西往的车马驼队留在石灰岩古道上的车辙蹄印,见证着久远时空里的一次次兴衰浮沉。  漫长的丝绸之路,其地貌或遭风雨侵蚀,面目全非;或因人畜破坏,不复存在。只有崤函古道石壕段,作为最直观、最有力的见证,完好保存了下来,并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段的道路遗存,显得格外珍贵。  崤函古道东 ...

• 崤函古道旅游区总体规划中期论证会召开

本报讯 (《今日陕州》记者刘金莎)6月24日,陕州区召开崤函古道旅游区总体规划中期论证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骆玉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彦凯,副区长葛海水出席论证会。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教授、河南省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北京大地乡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韶立,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组”研究员、洛阳市文物局原局长郭引强,三门峡旅游协 ...

12下一页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