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积山石窟成功入选“世界古迹遗址观察”名单

据世界古迹遗址观察基金会网站报道:2025年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1月15日)世界古迹遗址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公布了2025年世界古迹遗址入选名单。该项目自2024年8月份开始启动申报,经过多轮筛选,麦积山石窟从来自29个国家的215个提名名单中作为中国典型的遗产管理类型而被成功入选,共同入选的还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入选“世界古迹遗址观察名单 ...

• 麦积山石窟防震减灾研究专题|卢育霞 等:旅游高峰期游客活动对麦积山石窟及其栈道的振动影响

在振动传播过程中,高频分量随距离衰减快,低频分量衰减较慢。振动频率较高时,加速度数值较大,宜测量加速度;在中等频率时,则宜测量速度;在频率较低时,加速度数值不大,宜测量位移。麦积山周围环境振动的频谱本身比较宽,但本次测试主要振源为游客活动,需要同时考虑环境振动对麦积山石窟本体及其附属栈道的影响,综合振动频率和幅值范围,本文以速度 ...

• 麦积山石窟的黄金时代:北魏、西魏和北周

天水,可不止有麻辣烫!在中国四大石窟里,麦积山也许是名气最小的那个。和声名不相符的是它的价值——在极少人为扰动的状况下,这里保存有绵延11个朝代、持续1600多年都不间断的雕塑作品,堪称是建立雕塑通识的“东方雕塑博物馆”。远眺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麦积山石窟的始建年代目前主要有周穆王说、汉代说、后秦说 ...

• 隋代开凿?麦积山石窟第一大像!

上一期小探君介绍了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的盛况(上期链接:麦积山石窟的黄金时代:北魏、西魏和北周),这一期主要讲一讲隋代的麦积山石窟。来看看这摩崖石胎泥塑“东崖大佛”,整组造像面阔18米,高17米,进深1米,是麦积山石窟第一大像。这就是隋代的造像,是不是很漂亮?麦积山石窟外景麦积山又称“麦积崖”,其名称来源最早见于《高僧传·玄高传》,记 ...

• 麦积山石窟防震减灾研究专题|裴强强 等:石窟寺复杂承灾体地震风险评价方法与防控对策研究——以麦积山石窟为例

时至今日,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面对较难预测的地震,地震工程学研究致力于最大程度降低工程结构地震灾害,服务于工程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国际上部分学者也关注地震预报、灾害防控、灾后重建和监测预警等领域,就复杂环境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地震灾害研究而言,受限于文物本体不可再生性和结构特征的不确定性,多借用非文物可再生资源的地震灾害防控 ...

• 三向地震作用下麦积山石窟栈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1.2 研究对象麦积山山底海拔 1600 m,山顶海拔 1742 m,山体高约 142 m,选取的典型栈道位于麦积山石窟西崖第 191 石窟处,位于石窟底部,已在图 2 中标注,该处海拔为 1622.5 m—1632.5 m,相对高差10 m,共有 5 个梯段。根据麦积山石窟栈道设计图纸、麦积山石窟“喷锚粘托”加固设计简要图册,栈道悬臂梁、斜梯梁,平台板等典型截面配筋图如图3 所示。2 ...

• 公元734年天水7级地震对麦积山石窟影响的地震动模拟研究

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 734 年天水 7 级地震不同破裂方向(2 个单侧破裂、1 个双侧破裂)时的三分向(2 个水平向、1 个竖直向)地震动,得到不同发震情景下的三分向加速度峰值 (PGA)、速度峰值(PGV)及仪器烈度分布,并模拟麦积山石窟的三分向加速度时程和速度时程。模拟结果为重现 734 年天水 7 级地震与麦积山石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1研究方 ...

• 麦积山石窟第139窟

麦积山石窟第139窟麦积山石窟第139窟,开窟于北魏晚期,现存泥塑造像5身,其中佛1身,菩萨1身,弟子1身,力士2身。139窟窟内造像清俊秀丽,特别是2身力士造像,造型优美、健壮、神情夸张,真实展现了北魏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窟内菩萨,头部头发额中两边分开,做半圆形高发髻,长脸较瘦小,弯眉秀目,耳贴两颊,鼻直唇薄,颈戴圆形项圈,披巾从双肩垂至腹 ...

• 潜心护宝 让“东方微笑”绽放新光彩——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谱写新篇章

镌凿千龛,现垂万象,崖阁栈道妙手神工。仰望数十米又近百米,崖壁之上座座窟龛层层相叠,经千余年营建,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洞窟和彩塑造像时代序列完整,经变壁画和本生故事画场面宏大,现存洞窟221个,各类造像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 ...

• 走近丝路文化长廊|守护“东方微笑”

西秦岭支脉小陇山深处,一座形似麦垛的山峰坐落于群山之间。其上数以万计的造像穿越历史,诉说着一段历久弥新的传奇。图为麦积山石窟摩崖大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多蕾 摄这里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1600多年前,笃信佛学的后秦皇帝姚兴在此开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十多个王朝接力营建,造就了这一留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 ...

• “伏羲女娲”还是“双龙相交”——再证麦积山石窟第74窟交尾浮塑

麦积山石窟第74窟西壁上部开凿有第69龛与第169龛,两龛中间的“交尾浮塑”存有争议。经笔者对北魏天水地区信仰的探赜、对北魏石窟龛梁与龛柱整体样式的梳理以及对“龙”与“伏羲女娲”图像特征及载体的分析,认为此浮塑为“双龙相交”,也是北魏石窟常见“双龙回首”龛梁的变体形式。 ...

• 甘肃麦积山石窟:千年丝路瑰宝风采依旧

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门类中,我国石窟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现有石窟寺近6000处。“在中国所有的石窟寺里,麦积山石窟保有的泥质塑像年代顺序最久远、最完整,绘塑技艺十分高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介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其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营建,现存洞窟221个,各类造像393 ...

• 韦正 周昕语 | 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与“大凉州石窟”

摘要:以第74、78窟为代表的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上限可以到十六国晚期,下限在北魏洛阳时代之前。这些早期洞窟与河西石窟连为一体,可统称为“大凉州石窟”,其来源近为新疆,远则中亚乃至印度。“大凉州石窟”并无鲜明统一特征,而以各地各具特色为主,其形成背景在于各地对东来佛教艺术的自由吸收和发挥,这与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特性相符。与以往认识不同, ...

• 弘扬麦积山石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麦积山石窟走进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是文化传承与展览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知识沉淀。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对历史文物、文化的热爱,提升大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5月17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社会教育部紧扣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

•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社会教育部开展 “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古迹遗产保护知识,增强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麦积山石窟社会教育部举办主题为“国际古迹遗址日·变革中的文化遗产”的主题活动。活动在麦积山石窟广场进行,以陈列展板展示、宣传页发放与佩戴主题手环三种形式配合开展。陈列展板展示环节,由社会教育部讲解员蔡瑶与席 ...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