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介绍
价值特征
彬县大佛寺石窟建于7 ~1 0 世纪, 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的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基本概况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关镇, 地处泾河谷地。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共有1 1 6 个石窟,分布于约4 0 0 米长的砂岩崖面上。石窟始凿于6 世纪(南北朝时期)122,7 ~ 1 0 世纪(唐代)由中央王朝的帝王倡导、大量开凿, 至宋元明清尚有维修。有佛龛4 4 6 处,造像1 9 8 0 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僧房窟、丈八佛窟五类。大佛窟前有砖木结构的五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修葺而成,楼高3 2 米,整体轮廓呈方锥状。另有经幢2 件、碑刻8通、题记1 7 8 则,其中唐2 4、北宋6 8、金2、元1 8、明6 5、清1 则。
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彬县大佛寺石窟以7 ~ 1 0 世纪洞窟遗存是盛唐时期唐代都城长安及周边地区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遗存。特别是其唐代大佛雕塑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至关中地区并广为流行。其大佛形象以阿弥陀佛取代释迦摩尼,展现了佛教在东传至中原的中国化。彬县大佛寺石窟的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 径约3 4 米, 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 尊, 阿弥陀佛( 俗称大佛) 倚崖居中, 高2 0 米, 肩宽1 3 米。大佛塑像为初唐所造, 是大佛这种特殊的佛教艺术形式自西传至中原地区的遗存。其大佛形象为阿弥陀佛, 与佛教净土宗在唐代的发展与流行有关。其大量石窟寺开凿于初唐及盛唐, 由于地近长安, 大部分与唐王朝皇室及上层阶层相关, 大佛窟内四壁的佛龛及千佛洞等, 是典型盛唐风格洞窟与造像遗存1 2 3。彬县大佛寺是长安附近规模最大的石窟寺, 其造像样式和题材反映了长安佛教流行的时尚, 是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珍贵遗存, 展现了7 世纪以后中原作为世界性佛教传播中心的地位。
- 彬县大佛寺石窟
- Bin County Cave Temple
-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 唐
- 34.68公顷
- 7-10 世纪(唐代)的446 处佛龛及造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
- 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
- 石窟(寺)
- 中国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佛教石窟寺
- 587.26公顷
- 彬县大佛寺石窟建于7 ~ 10 世纪,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的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