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介绍
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镇。公元前1-公元8世纪历为高昌壁(高昌垒)、高昌郡和高昌国国都,唐代设西州,成为唐帝国设置在天山南麓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9-13世纪发展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的国都。高昌故城见证了汉唐等中原王朝通过设置郡、州县等建置对丝路开创与繁荣所起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国、高昌回鹘王国等文明,展现了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
基本概况
高昌故城,又称“亦都护城”(突厥语高昌故城意为“王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以东30公里的二堡乡古城村,地处东天山以南、吐鲁番盆地北缘与火焰山南麓戈壁滩接壤的冲积平原地带——木头沟河绿洲上。高昌故城东距哈密(唐伊州)325公里,西南距焉耆(唐焉耆镇)260公里,北距吉木萨尔(唐庭州)140公里,是丝绸之路天山南线的重要枢纽。高昌故城先后作为汉晋时期(公元前1-公元4世纪)戊己校尉治所(称高昌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4-7世纪)的高昌郡和高昌国国都、唐代(7-8世纪)的西州和高昌县、宋元时期(9-13世纪)的高昌回鹘王国的国都,至14世纪废弃,沿用了1400余年。城址目前已发现的最早遗存为公元3-4世纪,现存主要为回鹘时期(9-13世纪)的遗存。高昌故城总面积约198公顷,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包括内外相套的外城、内城和“可汗堡”三重城。城墙主要以夯土夯筑,发现有城门遗址。外城墙体有马面等附属设施,城外还发现有护城濠的遗迹。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房屋遗址,如西南大佛寺、东南小寺、α寺、东南房屋遗址等。城址中发现或出土的文物主要包括:宗教(主要有佛教、摩尼教、景教等)相关文物,如壁画、塑像残件、绢或麻布幡画、供具等;汉文、梵文、波斯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种的文书或雕刻物;建筑构件;丝织品和金属饰品等日用杂物等。此外,城址西北部2.5公里处分布有西晋至唐代(3-8世纪)高昌地区的古墓群阿斯塔那墓群;城北位于火焰山峡谷中的木头沟等冲沟沿线还分布有高昌回鹘王家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等重要遗存。这些遗存及其出土物与中心城镇高昌故城关系密切,是高昌故城价值特征的重要佐证。
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作为公元5-7世纪的高昌郡和高昌国国都、7-8世纪的唐帝国西州治所以及9-13世纪高昌回鹘王国的国都,它以城址及周边的寺庙、石窟寺、墓葬等遗存见证了古代高昌国和高昌回鹘王国等西域民族及其文明,见证了中原王朝郡、州县等建置对西域广大地区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保障。
高昌故城城址及城外墓葬、石窟寺中5至13世纪的相关遗存,揭示出古代高昌国、高昌回鹘王国等民族政权在城市营建、建筑技术、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独特面貌,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国和高昌回鹘王国等文明。其中,作为高昌回鹘文明典型代表的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在回鹘与汉族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融汇中原汉族佛教、波斯摩尼教及天山南麓焉耆龟兹等地区佛教因素的独特样式并盛极一时67。相关遗存特别见证了回鹘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极大推动。
据《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和出土文书载述,历代中原王朝曾在高昌城设立戊己校尉、高昌郡、西州、高昌县等重要军政建置,给予了丝绸之路交流活动重要的安全和管理保障,推动丝绸之路臻于鼎盛。高昌故城见证了历代中原王朝着力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努力。它以三重城格局、夯土建筑技术、马面设置、佛教壁画等遗存特征展现了与中原王朝的关联;它以西南大佛寺、东南小寺、α寺、景教壁画等宗教遗存展现了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的传播和交融;它以城址及周边地带出土的文书佐证了汉、回鹘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
高昌故城的三重城格局、夯土城墙及马面的设置、出土文书记载的城内里坊及城门名称等与中原地区的城市表现出密切的关联性,胡语文书称之为“中国城”,这展现出高昌故城作为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中心据点之一,在城市文化和建筑技术方面与中原地区的深入交流。
高昌故城内的回鹘佛教壁画以及城址周边石窟中9-13世纪的相关佛教壁画遗存,在壁画题材、绘法等方面表现出与中原及河西地区的关联,这与高昌地区自汉代以来与中原关系密切、回鹘族汉化程度较高有关,展现了佛教经西域等地区传至中原后又向西对西域地区产生影响的传播轨迹69。城址出土大量汉文、梵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佛典,印证了佛教艺术与经典的东西文化交流情况,说明高昌在佛教开始时由西到东和后来由东到西传播所起到的中转站作用。的深入交流。
高昌故城中唐至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南大佛寺、东南小寺、α寺等佛教、摩尼教遗存展现了佛教、摩尼教于7-13世纪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传播,以及伴随回鹘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古代高昌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由佛教至摩尼教再回归至佛教的演变序列。德国人勒柯克于20世纪初在高昌故城东郊某寺院遗址内发现的景教壁画展现了唐代景教在高昌地区的传播。的深入交流。
高昌故城及周边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石窟寺中出土的汉文、梵文、吐火罗文、波斯文、粟特文、回鹘文、吐蕃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以及《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充分展现了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车师、汉族、粟特、吐蕃、回鹘等多民族文化在天山以南麓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与融合,特别展现了回鹘族自漠北迁至吐鲁番盆地、与汉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它以建造于火焰山南麓冲积平原地带木头沟河绿洲的中心城镇选址特征及因此形成的背倚火焰山的独特荒漠绿洲古城景观特征,展现了人类在长距离交通条件下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和利用。
- 高昌故城
- Site of Qocho City
-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三堡乡
- 459.97公顷
- 城市规模及格局;城墙、城门、城濠、宗教建筑、民居等各类遗存及其建造 技术;出土或发现的多语言文书、宗教塑像和壁画等文物;城址的选址特征 及背倚火焰山的独特景观
- 公元前1 世纪~公元14世纪
- 考古遗址
- 中国
- 唐西州治所,高昌国、高昌回鹘王国国都吐鲁番盆地的重要中心城镇
- 51207.80公顷
- 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镇,天山南麓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见证了中原王朝对丝路 开创与繁荣所起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国、高昌回鹘王国等文明,展现了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