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寻访犍陀罗 第一集 永远的巴米扬
寻访犍陀罗工作室是一个旨在推广犍陀罗艺术与分享丝路文明的平台,这次推出的<<永远的巴米扬>>为本工作室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寻访犍陀罗>>的第一集,今年下半年将陆续播出前三集。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制作更多的图文与影像作品给大家。
14年我在筹备一本书<<犍陀罗文明史>>,因为这原因,我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拍摄工作,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遗憾的是在最终出版的图文整理中,不能安排太多的图片,也有太多相关的故事和回忆不能与大家分享。从我十几年前开始陆陆续续行走丝路,从我七年前开始收藏犍陀罗,包括我身边不少有着类似经历的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我想用一种方式呈现给大家,这就是现在所有一切的缘起。
14年的那次旅行,阿富汗,我原计划首都喀布尔,艾娜克铜矿寺庙遗迹,巴米扬石窟群三个地区。就当我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白沙瓦拍摄时,一名中国背包客在我附近的开伯尔山口被绑架(幸运的是,他在中巴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一年后获释),这让我来自国内父母的担忧和压力非常大,我匆匆离开了白沙瓦,随后到达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而当时正值大选时期,喀布尔的局势非常令人担忧,在拍摄完国家博物馆,去申请参观艾娜克时,被告知审批时间延长了,其实是意味着暂停了。当时塔利班要袭击大选的新闻铺天盖地,后来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住的地方居然都能听到枪声和爆炸声。而此时新闻里又传来巴基斯坦卡拉奇国际机场遭遇恐怖袭击,死亡数十人,我非常担心彼此同盟关系的阿富汗恐怖分子有样学样,最终在安全撤离与前往巴米扬的问题上选择了前者。这也造成了我这几年里,内心挥之不去的遗憾。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遇事也随缘而处,从不强求自己.但这三年来,每当听到巴米扬这词,再次温故到巴米扬对于佛教艺术传播至中国的重要意义,内心总会泛起涟漪,我时常问自己,如果当初,再坚持那么一小步又会如何?是否今天每每听到巴米扬一词时,内心会充满一份自豪与满足.可是这世界没有如果,更不可能时光倒流.......
也许这就是命运,今年3月底,我和邵学成博士,蒋瑞霞博士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去阿富汗开个内部会议,从而得以进行了一次考察。阿富汗的考古美术研究历来是欧美日的重点研究项目,历时百余年,成果颇丰。遗憾的是中国学界因为种种原因一直缺席邻国阿富汗的研究。因此收到邀请信的那一刻,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但时隔三年阿富汗的现实又是如何呢,2016年平民非正常死亡人数创10年内新高,局势不断恶化,之前一直还有不少在阿富汗经商的华人,如今除大型国企之外,已经全部撤离。14年虽然局势已经很恶劣,但我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还外面逛逛街,兴致来了还去烤烤肉。。。。。。而这次即使在营地中,我们都被警告,尽量连漱口都用瓶装水,怕管道的水被投毒。我不知道如何描述我们身处的险境,既不想夸大其词也不想轻描淡写,在那里所有的恐惧都来自对未知不确定威胁的担忧,譬如飞机起降时我常担心遭遇导弹袭击,车子出门会担忧遭遇汽车炸弹,即使我们乘坐的是联合国的防弹装甲车,但惹眼的UN两字也生怕为自己招来麻烦。恐惧来自心里,而眼前则多是美好,美好的景色,美好的人,我们也尽力将这美好呈现给大家,而这一切得再次感谢本次考察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协助。还要感谢阿富汗孔子学院的师友最后离别宴的盛情款待,希望我们在阿富汗的同胞们平平安安。
这次我们首先对巴米扬山谷及其周边山谷进行了专项调查,随后又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和法国DAFA考古研究中心的考古出土遗物进行了调研,邵学成博士是国内屈指可数的阿富汗考古研究专家,调查成果还在整理中,但这标志着中国学界正式开启了对阿富汗的实地调查研究,我本人也非常荣幸见证与参与了此次划时代意义的考察。
关于影片,由于我们的素材是在危机四伏的状况下拍摄的,自然心中免不了有些敝帚自珍。但客观来说,影片的确也有些不足,譬如素材较少,而这些不足或遗憾,很大的因素来自于所处的环境,
阿富汗的环境制约远非我们所处和平国度的人们可以想像,譬如在其他国家,参观博物馆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在去阿富汗之前,我们已经收到警告,国家博物馆是塔利班关注的重点目标之一,因为当地人不会去,进出的大多是外国人,并且相对防范较弱,因此我们在馆内拍摄的时间并不长,生怕有意外发生,所以相对的素材并不多,以至于要用三年前的部分照片做补充。而我们回国后,听说由于安全原因,国家博物馆基本也不对外开放了。另外本片原来是45分钟,在最后一次审片中,我们剪去了关于联合国营地,法国驻阿富汗考古队的相关设施与人员的所有珍贵内容,心中有些隐隐作痛,但在一个充满着恐袭与暗杀的国度,为了这些帮助过我们的勇士与朋友的人生安全,这是我们能尽的一丝微薄责任与义务。
最后本片拍摄工作基本由我们三个非专业人士来完成,希望大家手下留情,谨慎拍砖。而第二集开始将有专业摄影师加入,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