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艾冲《河套历史地理新探》评介

摘要: 摘要:艾冲教授所著《河套历史地理新探》分为五编,共收录了32篇学术论文,探讨内容涉及河套历史政区地理、河套历史军事地理、河套历史民族地理、河套历史人口地理、河套历史经济地理和河套历史自然地理六个部分。该书学风严谨、求真求实、结论合理,具有研究逻辑清晰、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的特点。《河套历史地理新探》的出版填补了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诸多空白,对于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 ...

摘要:艾冲教授所著《河套历史地理新探》分为五编,共收录了32篇学术论文,探讨内容涉及河套历史政区地理、河套历史军事地理、河套历史民族地理、河套历史人口地理、河套历史经济地理和河套历史自然地理六个部分。该书学风严谨、求真求实、结论合理,具有研究逻辑清晰、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的特点。《河套历史地理新探》的出版填补了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诸多空白,对于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学界关注。

关键词:《河套历史地理新探》;河套;历史地理;评介

作者简介:孟洋洋,(1988~),男,山东滨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史地。

2015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艾冲教授的《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1&ZD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收录了艾冲教授关于河套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部分成果,共计32篇学术论文,分为五编,约43万字。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河套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若干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研究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

《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具有研究思路清晰、研究专题多样、内容丰富、学术视野开阔的特点,所得出的诸多结论符合历史实际。

(一)研究思路清晰

研究历史地理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相关时空概念。在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界定研究时间较为容易,但划定研究区域却存在一定困难,往往难以明确。《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中的“河套”并非今人所普遍认为的河套平原,作者重新定义了“河套”的范围。首先,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河套区域范围的认识和称呼,涉及秦汉时期的“河南地”、北朝隋唐时期的“河曲”和“河西”、明代的“河套”、晚近学界所惯称的“鄂尔多斯高原”等内容。这些区域名称既受黄河这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也深受不同历史时期当地军政形势影响。秦汉时期的“河南地”因特定时期汉匈势力范围的划分,常以秦昭襄王长城一线为其南界。明代的“河套”因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多指黄河“套内”区域,而且不同历史阶段的“套内”范围还深受黄河河道变迁的影响。

作者认为,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名称各不相同,所指代的地理范围也不尽一致,但无不代表着时人的地理观念。这一地域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只有以自然环境特征命名才最为客观和科学。在对诸多历史地名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河套”之名最具客观性与科学性,能够真实反映其自然地理特征。于是,作者遂将北面以黄河河道从西、北、东三面围绕的高原地域,南以白于山、大罗山等分水岭为界的鄂尔多斯高原定义为“河套高原”。同时,河套还有其外延区域,涉及从西、北、东三面围绕河套高原的黄河河道外侧流域,包括贺兰山东侧的宁夏平原、阴山南侧的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吕梁山西侧的黄河支流区域在内的广阔空间。因此,河套地域实际应分为基本区域和外延区域两部分。艾冲教授关于研究区域的划定主要以自然地理形势为主,同时考虑不同历史时期的军政形势。在明确界定研究区域后,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的探讨方能展开。这就避免了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与研究区域出现偏差,杜绝了学术问题碎片化倾向。

(二)研究内容丰富

从内容来看,《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的研究专题涉及历史政区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等众多历史地理学分支。第一编“河套地区历史政区研究”收录的14篇论文,主要探讨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在河套区域的政区沿革、部分政区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相关治城的地理位置等问题;第二编“河套地区古城研究”收录的5篇论文,主要探讨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的分布,夏州城、盐州城、灵州城、榆关和渝关故城的地理位置等问题;第三编“河套地区古代民族与交通研究”收录了4篇论文,1篇研究唐代河曲地区的民族分布,1篇研究唐代后期沙陀突厥的东迁问题,另外两篇研究唐代关内道的交通问题;第四编“河套地区古代人地关系研究”收录的5篇论文,分别探讨唐代河曲地区的民族分布与农牧演替、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衰分布与商贸路线、河曲人地关系和唐代库布齐沙漠的范围;第五编“河套地区古代长城研究”收录的4篇论文,对明代河套地区长城的建置沿革及其相关历史地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的研究专题丰富,体现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储备。

(三)学术视野开阔

《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者既注重历史大背景下相关问题的宏观论述,也倾力于相关重要问题的微观考证与个案研究。例如对于战国、秦汉、北朝和唐代河套政区地理的研究,既着眼于其历史演变,从宏观上论述相关政区的建置沿革,注重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又从微观层面对相关政区的治城和边界进行细致考证,努力探讨前人未曾触及的学术领域。第二,该书探讨的诸多问题所涉及的研究区域并非局限于河套地域,为保持研究专题的完整性,作者又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其他区域,避免为研究河套区域的历史地理问题而割裂历史演变过程和前因后果。例如《唐代安北都护府迁徙考论》一文并不仅仅关注河套区域,单纯论述唐代中后期安北都护府在这一区域的迁徙,而是从其建立后的多次迁徙开始论述,将视野延伸至漠北、额济纳河与河西走廊,专题论述在追本溯源后脉络更加清晰。

二、研究方法多样、学风严谨、求真求实

作者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积极运用多重证据法,具有研究方法多样的特点。同时,在探讨学术问题时求真求实、学风严谨,使《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采用了文献资料判读、自然地理学、文物考古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积极运用多重证据法探讨不同的历史地理专题。实际上,野外实地考察具有相当难度,特别是作者所关注的“河套”这一研究区域,不但地域辽阔、地貌复杂、交通不便,而且距离作者的工作地西安较远。但是,作者为获取真实的野外实地考察资料,仍然身体力行的多次深入专题研究涉及的汉代大城县、唐代六胡州治城、夏州城、盐州城、宥州城、灵州城等故城进行野外考察,踏勘了与河套地域相关的山脉、水系、沙漠等地貌,这一区域的绝大多数乡、镇、苏木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和汗水。正是得益于扎实的实地考察资料,《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提出的学术观点、结论才能接近历史实际,获得学界同行的认同。

在具体问题的论证上,作者仍然广泛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多重证据法。在《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中,专题研究都从对历史文献的准确判读开始,同时注意吸收考古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经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和论述后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同时,借助图表形式进行论证或呈现研究结论,使读者对相关论述和结论一目了然。

(二)学风严谨,求真求实

《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收录的文章行文规范,语言流畅,具有逻辑严密、论述清晰的特点。这些文章大多针对成文之前学界未涉及、或已有所探讨但仍有待继续深入的问题进行论述,在选题、材料运用和结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例如,《唐代夏州城通向丰州道路的考述》一文对史书中记载的“塞外通大同云中道”进行细致考述后,明确了路线所途经的今日地名,将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一步,裨益学界。再如,在第一编“河套地区历史政区研究”中对战国、秦、汉、北朝和唐代在河套地域的政区地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探讨,结论令人信服。这些是此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作者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诸多空白和不足,推动了专题研究的发展。

学术研究贵在求真求实,学者必须有严谨的学风。这在《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唐前期“六胡州”古城位置有待继续探索》和《再论唐代前期“六胡州”治城位置》这两篇学术商榷文章中,作者针对学术观点的分歧,本着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的原则和初衷,针对疑问之处提出大量证据,逐步进行细致剖析,直面问题,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商榷。这既是对相关学者的尊重,也是对学术问题的严肃对待。这种严谨周详的学术态度、求真求实的学术素养,充分显示出学术大家的人格风范和稳健求真的治学特征。

三、尚可完善之处

如上所述,《河套历史地理新探》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不容否认的是,该书也存在一些可待完善之处,希望再版之时能够实现。

第一,该书前四编主要是汉唐时期河套历史地理的研究,第五编所收4篇论文是针对河套地区明长城的研究,其他时期均未涉及,这应与作者侧重汉唐和明代的研究领域有关。每位学者在研究领域方面都会有所侧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希望学界同仁在作者和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持续关注河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薄弱环节,继续丰富这一区域的研究成果。

第二,该书多处利用图表进行展示,但仍可再增加图表。例如,《唐代“关内道”地域交通道路的空间分布》和《唐代夏州城通向丰州道路的考述》的研究成果也可在地图上呈现,使研究结论更为直观具体。

第三,该书个别篇章的脚注格式与全书其他部分存在细微差异。有些未标记页码,有些则标注页码,最好能全文统一。同时,对于二十四史的引用,作者并未全部逐一标明各书的朝代和作者,希望能够做到全书统一。

当然,一部学术专著存在些许尚需完善之处,这是不可避免的。以上三点与《河套历史地理新探》一书广阔的学术视野、科学多样的研究方法、严谨稳健的学风、深厚的史学造诣和重要的学术价值等优点相比,自然是瑕不掩瑜!简言之,这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对于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学界关注。

(责任编辑保宏彪)

本文选自《西夏研究》 2017.03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