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车轮下的文明

摘要: “黄河万里行”采风团一行正在观摩崤函古道。 闫鑫 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脍炙人口。10月17日,“黄河万里行”采风团一行效仿杜甫,暮投黄河南岸的陕县石壕村,专门前往近在咫尺 ...

“黄河万里行”采风团一行正在观摩崤函古道。 闫鑫 摄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脍炙人口。10月17日,“黄河万里行”采风团一行效仿杜甫,暮投黄河南岸的陕县石壕村,专门前往近在咫尺的古丝绸之路的干线路段——崤函古道进行探访。
崤函古道,是对古代中国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干线路段,距黄河仅约10公里。
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管理所所长张辉介绍,这段古道是古丝绸之路上至今保留的唯一的“道路”。由于古代道路修筑艰难,路况复杂,千年来,这里几乎是唯一的东、西“二京”通道。两侧山势较高,而地上又是一种叫“黄胶泥”的土,天晴时坚硬如铁,雨天时粘脚难行。所以,崤函古道的这一段,全部是建设在石灰岩上。
古道由一条主道和避让道组成,作为运输主力的主道,几千年来遭受“车同轨”的碾轧,马蹄的不断踢踏,出现了深深的沟壑。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车辙最深处约40厘米,就是骆驼、马蹄印也足有几厘米深,旁边还有纤夫手抠出的深坑,令人触目惊心。这段古道建成以来经过50余次重修,道路的开凿和运输耗费了老百姓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张辉说,世界文化遗址评选组的专家面对崤函古道的辙印,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厚重和沧桑以及传承的艰辛深受震撼,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长跪洒泪。
如今的崤函古道,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端坐于山坡上,默默见证后辈的成长和变迁。交通日新月异,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纷纷建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城镇愈发富裕繁荣。黄河儿女们,用勤劳和智慧,给了先辈最好的回馈。

记者 雍剑刚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