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初心如磐——社科院考古所2017年青年论坛纪实

摘要:   2017年12月2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年论坛在社科院考古所八楼报告厅举行。论坛由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主持。共有四位学者作报告,考古所科研人员、考古系学生和部分所外同仁参加了此次论坛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主持青年论坛  首先,由付永旭助理研究员以“试论华南地区的凹石”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一种特殊的、极具浓厚地方性特征的遗

 2017年12月2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年论坛在社科院考古所八楼报告厅举行。论坛由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主持。共有四位学者作报告,考古所科研人员、考古系学生和部分所外同仁参加了此次论坛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主持青年论坛

  首先,由付永旭助理研究员以“试论华南地区的凹石”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一种特殊的、极具浓厚地方性特征的遗物——带有凹窝的砾石。其一般是利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或长期使用形成。凹石作为华南地区极富特征性的一种工具,对其特征、发展演变和分布范围的研究,或可为深入认识凹石的文化性质、内涵等提供重要信息。根据凹石上出现凹窝的面的数量,可分为单面有凹窝、两面有凹窝、三面有凹窝、四面及以上有凹窝等四式。华南地区凹石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时间也较长,其中华南地区西部一直沿用到商周时期才逐渐消失,而在华南地区东部,也就是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沿用至战国秦汉,甚至更晚。凹石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渐多,从粗到精,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参考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将这个过程分为肇始期、初步发展期、蓬勃发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五个阶段,并分别对应不同的考古学年代。凹石在华南地区主要存在两个分布区域,即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及附近岛屿。在整个华南地区来看,凹石的功能很可能不是唯一的,或是加工坚果,或是处理贝壳,或是穿孔石器(重石)的半成品,或是加工石器的一种工具,还可能是一种多用途工具。因此,在未来研究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简单的定义凹石的功能。最科学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出土背景,区别对待。仔细观察实物,通过实验复原工作原理,分析遗物表面的微痕和残留物等,同时还要结合遗址所在的自然环境,当时的生业形态等,多种方法同时进行,才有可能较为准确的了解凹石的功能。

付永旭助理研究员作汇报

  王迪助理研究员以“聚落考古视角下的商周制陶作坊研究”为题,梳理了商周时期相关发掘资料,在辨识制陶作坊空间范围的基础上,探讨制陶工具、制陶工艺、制陶祭祀等陶工的生产和生活内容,从功能上理解陶工们的遗存,关注作坊内遗迹、遗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形成过程,重点在于研究生活在制陶作坊中的人。2017年下半年,将这一理念应用在西周晚期沣西制陶作坊的发掘中,获得了对陶土、掺合料、制陶工具、烧造技术、制陶作坊空间组织方式、陶工等级、陶工饮食等新认识。其中,发现的陶坯数量大,分布广,形态多样,多数是夹砂陶坯,少量是泥质陶坯,器坯多夹砂绳纹陶,为研究制陶作坊产品、陶土来源提供重要线索;发现的大量粗砂表明陶工从河道中选择性挖取粗砂运到作坊中再碾碎作掺和料用。蚌料和蚌器的发现说明陶工利用河蚌自制工具,主要以蚌刀、蚌镰为主;发现的石器可能用于研磨掺合料,用作陶垫或制坯时的刮磨、磨光工具;另外,未发现石核、石片等,表明制陶作坊使用的石器可能由外部供给;发现的骨器主要是骨笄和箭镞,出土骨料极少,表明陶工所用骨器应由外部供给,少量的复合式骨笄、海贝、漆器螺钿片表明陶工群体中上部分人社会地位较高。最后,王迪助理研究员认为制陶作坊聚落形态尚待进一步发掘研究。

王迪助理研究员作汇报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生物考古学理论的提出与完善,针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标本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日益更新,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张旭助理研究员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大堡山墓地古代人骨研究”为题,针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2011年发掘出土的人类骨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通过非测量性状观察、测量学、古病理学、骨骼肌功能压力分析等研究方法与手段,并综合参考古DNA、同位素分析等研究结果,系统还原了该墓群古代居民的生存模式,全面探寻当时居民的健康状况: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应该是内蒙古地区原住民与中原移民进行基因交流与融合的继承者,并不是“古中原类型”亦或“古华北类型”古代居民的典型代表;该墓地古代居民在食物结构中以摄取“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类”植物性食物为主,同时也配合摄入一定量的动物性食物,并进一步推测该墓地古代居民应具有较为发达与成熟的农业经济,而女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摄入欠佳。针对采集自大堡山墓地的人骨标本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弥补了长久以来和林格尔地区人骨研究的不足,为探寻该区域内人群迁徙与民族交融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张旭助理研究员作汇报

  
  王刃余助理研究员汇报题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决策案例研究”。主要以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决策过程为案例,对考古资源规划的阶段性特征、任务、专项研究内容等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发言认为考古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考古资源的有效控制。农村地区与城市情况差异较大,规划应是考古资源的长效管理手段,而无法替代管理实践本身。其基本途径是协调各类土地使用方式,实现以文物留存为底线的用地方式。规划同时也应是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控制与分流装置。规划落实的关键问题在于管理主体与管理实践。发言进而将农村地区的遗址保护规划视为不同阶段用地决策的总合,并构拟了基本保护、用地分流、资源利用三个重要的规划决策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技术、社会、效益三个不同的阶段性任务主题。发言进一步介绍了围绕这三个目标在遗存分布情况、保存状况、病害与压力来源认定、人居状况与优化需求、文化资源状况、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开展的专项研究工作和由研究结果而制定的决策内容。

王刃余助理研究员作汇报

  

会议现场

  学术能够不断发展,依靠的就是传承与创新。本此青年论坛的报告对考古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材料丰富,内容翔实,角度犀利,讨论热烈,青年学者们在交流中开拓视野,互相促进学术进步,让人深深感受到青年学者的学术潜力,对于在场的师生学者来说也是一场令人受益匪浅的学术报告。(汇报材料由汇报人提供 整理:韩月)

  策划:考古所科研处、中国考古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马家窑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