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长安城的考试季

摘要: 中华遗产 ▍长安城的考试季五月二十·人间烟火十年寒窗苦读就为这一次的考试,在古在今都是相同的。✎对于高考,每个人的感受大概都是不一样的。考试永远艰难,连老舍也吐槽「考而不死是为神」。高考的历史,我们上可追溯至科举,自然明白回到古代,想要有所成就,科举也是一个不可绕开的选项。不过,当今高考封卷,考题严格保密,这些在几千年前的唐朝根本不可想象——即使那时已经有了科举。长安有许多人,也有许多企盼出人 ...



中华遗产 ▍

长安城的考试季

五月二十·人间烟火

十年寒窗苦读就为这一次的考试,在古在今都是相同的。







对于高考,每个人的感受大概都是不一样的。


考试永远艰难,连老舍也吐槽「考而不死是为神」。高考的历史,我们上可追溯至科举,自然明白回到古代,想要有所成就,科举也是一个不可绕开的选项。


不过,当今高考封卷,考题严格保密,这些在几千年前的唐朝根本不可想象——即使那时已经有了科举。长安有许多人,也有许多企盼出人头地的学子,他们如果只会考试,恐怕漫漫科举路就更为艰难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四川七曲山文昌阁壁画,表现的为明清时人高中状元的场景

供图/微图



-1-

考红」王维



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集异记》里,有个关于王维的著名的故事。


王维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文章和音乐方面的才艺就很出名,在长安城的贵人之间游历。唐玄宗的四弟岐王,对王维尤其赏识。


这一年,进士科的考试将近。照例,要取得考试资格,先要得到地方政府推荐,拿到一张「解状」,解是发送的意思,解状就是地方政府的选送证明书。


在长安要拿到解状,就要通过京兆府的资格考试。


当时另有一位才子张九皋,名声很大,有人帮他打通了九公主的关节。九公主就给京兆府的试官递了条子,让张九皋当「解头」,也就是第一名。


王维也准备应举。岐王说:「你过去的诗作特别清越的,可以抄录十篇;流行的琵琶曲特别怨切的,可以练熟一首,五天后再来找我。」

五天后,岐王让王维换上鲜华奇异的锦绣衣服,带上琵琶,一起到九公主的宅第。


酒宴排开,伶人依次进入,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在行列之中,显得特别耀眼,立刻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反映了中小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宴饮是重要的社交场合,位高权重者有时便在席间谈笑中就已确定了考生的前程

供图/视觉中国




公主问岐王:「这是什么人?」岐王说了一句带有双关意味的话:「知音者也。」


于是让王维独奏琵琶,声调哀切,满坐动容。公主亲自问曲调的名字,王维站起回答说:「郁轮袍」


岐王乘机推荐说:「这个人不但精通音律,至于诗文才学,更是无出其右。」公主于是要看王维的诗作,王维就把怀中的诗卷上呈公主。


公主读过后惊叹说:「这就是我平日诵习的诗,一直以为是古人的佳作,没想到竟是你的作品。」


于是让王维换下优伶的衣服,坐上尊贵的客席。王维显得越发风流蕴藉,而言谈又很谐戏风趣,在场的贵客们都对他钦佩瞩目。


岐王于是对九公主说:「如果京兆府今年让这位书生成为解头,也是长安城的荣耀吧。」


九公主说:「为什么不让他应举呢?」


岐王说:「这位书生如果得不到京兆府的第一顺位推荐,是不会参加考试的,但公主您已经推荐张九皋了。」


公主说:「那干我什么事呢?不过是别人托付我罢了。」于是对王维说:「你真看中这个名次,我愿意为你效力。」


于是公主就把主考官召到家里,让宫女传达了自己的意思。王维于是成为京兆府的解头,之后就一举登第了。


这个故事的细节,当然有不少疑问的地方。比如九公主是不是指玉真公主?比如王维是开元九年的进士,距离张九皋孝廉登科已经十二年,张九皋不可能来和王维争这个「解头」。


但这个故事的作者薛用弱,也是唐朝人,官虽然不是很大,也做到光州刺史,也算是圈子里的人了。细节可以错,但故事传递出的时代氛围,却不至于太荒谬。



-2-

错落有致的起跑线


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来自各级官办学校的「生徒」,一是各地方政府推荐的「乡贡」。


先说「生徒」。唐代的国子监(也叫国学)分为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这里面,后三学是专业划分,但被认为层次比较低,政治上影响力也不大。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区别,则不在学习内容,而在学生家长。国子学的学生家长,官做得最大,往往要「文武三品以上」;太学其次;四门学对家长要求最低,还有一部分名额,是留给「庶人之俊异者」的。


唐玄宗开元以前,进士基本就产生自长安和洛阳的国子监。


如此说来,国子监学生一大半是官宦子弟(理论上是约62%),而进士又基本是国子监学生(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一科三五十个进士,乡贡往往只取一两个),那么所谓科举,仍不过是一个原来的精英阶级内部的选拔考试,和一般大众没什么关系。



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

李世民做秦王时,在长安建立文学馆,网罗人才。历史上将他们称为“十八学士”。他们除切磋学问外,也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而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但安史之乱后,国子监的地位就一落千丈。所谓:

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无鼓箧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马厩园蔬,殆恐及此。

这种情况下,自然官宦子弟越来越不愿意到国子监来就读。




唐朝中后期,和生徒式微相对的,则是乡贡地位不断上升。


当然,最占优势的,仍是京兆府。据说最后高中进士的人中,京兆推荐的,也许可以占到天下的一半。


基本上,若位列京兆推荐的前十位,中进士就有了七八成把握。当然,也有个别情况下,这十个人里,竟有好几个落第。这就会引发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京兆府会直接给贡院发文,请主考官解释情况,我们推荐的你不取,是几个意思?


这也就是外地考生,也纷纷跑到长安来,想弄个京兆推荐名额的原因。


按照籍贯,王维本可以在河中府争解送资格,那里有三十个名额,已经是比较占优势的地区,但王维还是不满足,一定要到长安来。至于《郁轮袍》故事里王维力争的那个「解头」,即京兆推荐第一名,更是不得了。


京兆解头如果不被录取,就会成为新闻,引发坊间各种怪论。有时考官根本就不看考卷,直接就录取了。



江南贡院号舍复原图

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学子们的乡试在贡院进行

贡院一词出现在唐代,设在礼部南院

作用为科举考场与审核考生身份。

绘画/张勇



-3-

科举能改变什么



仗着现代的后知之明,大致可以说,科举这样的考试制度最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员;二是为被统治阶级提供出路。


从选拔行政人才这个角度说,进士考试从来算不上一个多么好的制度。汉代察举,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理由可以精通法律,表现突出,善于处理棘手问题……按照这些标准选出来的人物,至少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会比吟诗作赋的举子丰富得多。


看不上进士的处事能力的观点,在唐代也很流行。最著名的例子如李德裕说:「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因为公卿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对政府机器运作的规则和套路,自然比较熟悉。而出身贫寒的士人纵使才华过人,进入朝廷后也会有个麻烦的磨合期。


事实上到了唐代末期,「浮薄」之类的形容,干脆成了进士的代名词。


至于科举给社会中下层提供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个功能也是到宋代才发扬光大的。在唐代,科举还主要只是一个属于社会上层内部的选拔。


四川富顺县文庙 修建于宋仁宗庆历四年

中间这座龙镂空石拱桥便是“状元桥”

这座桥只有“蟾宫摘丹桂者方能其上”

是新科状元拜见孔子的必经之桥

供图/QUANJING



首先是进士太少。唐代每年录取的进士的数量,平均不过二十人出头一点。今天的高考,省第一名就会被称为「状元」,加上文理分科,换句话说每年都会产生六十多个状元,是唐代进士数量的三倍有余。这么有限的人选,根本不足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


然后,对人生起点比较低的孩子来说,考试的内容越确定,考试要求越明白具体,他越容易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劣势也就比较好弥补。唐代科举的竞争,既在考场内,也在考场外,是关涉到才华、声望、人脉的综合性全面较量,苦孩子显然就吃亏了。


当然,有不少材料上提到唐代后期的科举中,「孤寒」对「子弟」往往占据优势。但现代学者做过量化分析,发现所谓「孤寒」泛指「公卿子弟以外所有的入仕者」,就是把中下层官僚家庭的孩子,还有破落的旧士族统统包括在内。


作为一个能维持将近三百年的政权,唐代当然不能是一个让普通民众看不到上升希望的社会。事实上,仅就数量而言,唐代官员比重最大的是所谓「入流令史」,即本来是基层公务人员,因为工作表现好,所以获得了品级成为了官。但是,他们基本是不会有进一步升迁的希望的。




就是说,社会中层和下层之间,流动性始终存在。


下层进取的追求,中层跌落的焦虑,已经足以消耗掉一个人一辈子的精力。于是门阀贵胄的地位,也就越发稳定超然了……


较之当今,你怎么看?




聊5毛钱

讲了这么多唐代的科举,再讲一个清代的故事作为比较。

南通著名的实业家状元张謇,曾科场蹭蹬好多年。张謇很早就得到两代帝师翁同龢的赏识,他每次去考试,那些考官们往往就是翁同龢的学生,所以阅卷时几乎就是在找张謇的卷子想给个高分,但次次认错了人,张謇每次被他们刷掉了。

但翁同龢知道学生们确实没有办法。事实上,他老人家自己也认错过,光绪十八年会试,翁同龢自己是主考官,收到一份卷子,其中大谈朝鲜问题(张謇年轻时做淮军军阀吴长庆的幕僚,曾在朝鲜和日本人斗过一回,谈这个是他的爱好),翁同龢于是认定这份卷子是张謇的,当即录取。

然而,这是另一个考生知道张謇的文风也知道翁同龢的想法,刻意模仿的……


本文节选自《中华遗产》杂志2017年06期

《一代“考红”:长安城的考试季》

撰文/刘勃

微信推送编辑/叽吱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