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历史兴衰——隋唐洛阳城

摘要: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 ...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image002.jpg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轴线建筑,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
image004.jpg

那么下面来看看隋唐洛阳城的城门
丽景门
丽景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
丽景门在历史上和当代都很有名,原因有四:
image006.jpg
第一,这个城门是“行政门”,隋唐时期,丽景门内是朝廷诸省(门下省、尚书省等)、府(左、右卫率府,左、右御卫府等)、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威武卫等)、台(司隶台、御史台等)、寺(太府寺、光禄寺等)的行政办公区,大衙门一个挨着一个,在丽景门下走动的大多是“国家公务员”。
第二,这个城门是“祭祀门”,隋唐时期丽景门内右侧有太社,是皇帝率领百官、百姓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明清时期丽景门内北侧有城隍庙,里面敬的是司法之神城隍爷,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洛阳人都要搞“城隍出巡”,抬出城隍爷塑像,在丽景门前晃一晃,在主要街道上逛一逛,让人瞻仰。
image008.jpg
第三,丽景门一度为“例竟门”,在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丽景门内设有监狱,由酷吏来俊臣掌管,专门搜罗“国家公务员”的犯罪证据,罗织罪名后处死,凡从丽景门入狱者,照例吹灯拔蜡,“例竟”就是“照例完蛋”的意思。
第四,丽景门曾是“别字门”,2002年丽景门城楼仿造工程启动,2004年建成后在城门的匾额上书写“丽京门”,改“景”为“京”,铸成字误。后来在专家、市民以及新闻媒体的督促下,纠正了错误,市政府下文改“丽京门”为“丽景门”,于2009年3月9日摘下错误匾额,换上了“丽景门”匾额。
image010.jpg
隋初和唐初,丽景门呈现和谐景象,天子为臣民祈福而设立的太社,就设置在这里。《礼记·三正记》曰:“王者二社,为天下立礼曰太社,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自为立社曰侯社。太社为天下报功,王社为京师报功……”这个“社”字,右边是“土”,代表土,左边加“礻”,就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在古代,凡拥有土地者皆可立社祭祀土地神,天子立的称“太社”,诸侯立的称“国社”,村民立的为“村社”。
image012.jpg
在丽景门内立太社,说明丽景门位置的重要,同时说明丽景门临近郊外,“社”须接近郊区,距离土地更近,丽景门地处皇城西南角,门外便是田地,在此立社很合适。
从隋炀帝到唐高宗,丽景门一直平安无事。但到了武皇统治的武周时期,丽景门上空阴云密布,丽景门下囚车连连,一些朝廷重臣和地方官员被罗织罪名后,披枷带锁走向丽景门。每当囚犯被押解至此,解差都要意味深长地告诉囚犯:“看看吧,丽景门到了!”从此,这些人再也未能活着走出丽景门。
image014.jpg
丽景门为什么和监狱、酷刑联系起来了呢?这还得从武则天的酷吏制度说起。
武则天在洛阳登基成为女皇后,遇到老臣和李唐宗室子弟的激烈抗争。为了维持武周统治,武皇以严刑峻法来消除异己,起用了来俊臣、周兴等一批心狠手辣的酷吏。
image016.jpg

她在丽景门内设立“推事院”,专供酷吏掌管使用,这其实是特设的监狱。《旧唐书·来俊臣传》中说:“唐武后时于丽景门内置制狱,令来俊臣等审理案件。来俊臣残暴,诛斩人不绝,凡入丽景门者,百不全一。有人称丽景门为‘例竟门’,言入此门者例皆竟也。”“竟”为完毕之意——竖着进去,横着出来;活人进去,死尸出来。
image018.jpg
来俊臣,性残忍,会害人。他领导的“推事院”,类似汪伪在上海搞的“特工总部76号”,人进去就得死,很像阎王殿。来俊臣为培训下面的“特务”,专门编辑了一本小册子《罗织经》,共有几千字,很有操作性,里面详细介绍怎样侦查、取证和罗织别人的罪名,怎样把人送上不归路。
image020.jpg
他还发明刑具,用来刑讯逼供。第一种叫“突地吼”,这是一种枷,半机械化的,会发出噪声,凡是上了这种枷的人都要在地上不住地转圈,很快便会晕倒。第二种叫“见即承”,也是枷类刑具,有十几种样式,让人一看便害怕,被迫承认有罪。
洛阳城有这么一个骇人的去处,很多人晚上便睡不安稳。官员们不敢从丽景门入皇城,百姓们不忍闻丽景门上打更声,皇城一片白色恐怖!凡是“特务”取证后被押来的官员,一旦到了“推事院”,狱卒就不问你职务高低,一律是先把枷放在地上,只说一句:“这就是刑具!”
image022.jpg
囚犯们看到这些骇人的刑具,立刻魂飞魄散,有的自己“诬陷”自己,有的问啥就承认啥。来俊臣对那些效率高、结案快的酷吏,每每给予奖励,因此酷吏和“特务”就比赛谁更残酷,告密的人充斥洛阳城,官员们走在路上都小心翼翼,生怕冷不丁地跳出一个密探,把自己拉到丽景门里去。朝官与家人告别上朝,总说:“不知道这一出门,能不能再相见?”
image024.jpg
当时丽景门也叫“新开门”,有人说“新开门”就是新开的“鬼门关”,凡进入者,百不存一,连狄仁杰这样的大臣也害怕进这个门。一次,来俊臣想找狄仁杰的碴儿,但狄公被带到这里之后,始终顺着来俊臣,结果只有狄公活着走出了丽景门。
image026.jpg
即使是酷吏,一旦进来,照样得死。一日,酷吏周兴被告谋反,武皇便让来俊臣审案。来、周二人本是同伙,关系很不错,怎么审理呢?来俊臣苦思冥想,生出一计:他请周兴饮酒,请教说:“唉,最近审犯人,对方总不招,我请教老兄,不知可有新的绝招?”周兴立即说:“这有何难?用一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岂能不招?!”来俊臣马上把周兴带出来,指着已经烧得通红的大瓮,脸一沉说:“有人告你谋反,请兄入此瓮!”周兴惊恐失色,赶紧俯首认罪。
image028.jpg

image030.jpg
后来,来俊臣也被斩于闹市,人们恨他,很快就把他的肉割净了。从此,丽景门内不再有冤狱,渐渐恢复了平静,官员庶民都庆祝这件事,说:“从此以后,想要躺卧,脊背就能够着床了。不然的话,真是朝不保夕啊!”
定鼎门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位于隋唐城中轴线上。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提示:定鼎门是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丝绸之路>
image032.jpg
定鼎门有三大特点
第一,它是隋唐东都城外郭城正门,位于隋唐城中轴线上,北与宫城正门应天门呼应,南与龙门“天阙”遥遥相对,所处位置重要。
第二,它是沿用最久的古代城门,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施工,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启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北宋定为外郭城正门,沿用时间500余年,堪称中国古代城门“老寿星”。
第三,它是大唐王朝的“外交门”,当年世界各国使节入城,必先从定鼎门进城,然后穿过皇城正门端门和宫城正门应天门,觐见皇帝。
image034.jpg
定鼎门从来都具有政治意义,内行人一看“定鼎”两字,就知道它是京城的城门。“鼎”,早在商周时期就象征国家政权,鼎在哪里国都就在哪里。周武王迁鼎于洛阳,周成王定鼎于洛阳,均视洛阳为都城和政治中心。唐代实行两都制,洛阳以东都身份雄踞天下,定鼎门更强调了这层含义。
image036.jpg
定鼎门虽然是政治符号,但它最接近人民群众。它所处的位置,就在如今的古城路中段,周围全是百姓里坊区,这些里坊区成片分割,类似于现在城市社区,只不过比现在更严谨,四四方方,面积相等。定鼎门周围人口稠密,每当谯楼钟鼓声起,城门开启,官员百姓,无论贵贱,皆可从定鼎门通过。
image038.jpg
外郭城是隋唐东都的外围城池,其城墙在隋代时很简陋,城墙很矮,全部土筑,四周一围,不过显示了一个城市的轮廓而已。到了唐代,城墙加固,变高了,变宽了,但仍无青砖包砌。当时外郭城的南城墙上开了三个门,正中位置就是定鼎门,其东边五里(唐代一里约合现在540米)处是长夏门,西边二里处是厚载门。从定鼎门向西,走过“宁人”“从政”两个里坊,就到了热热闹闹的大唐西市,两条人工河从定鼎门西边缓缓流过,给这个城门添了一些灵动与滋润,在这样的人间胜景中,定鼎门就像一位和蔼老人,俯视大唐子民从其宽大的城门中走过,走进岁月深处。
image040.jpg
大唐王朝的开放与自信,使这个王朝在迎接各国外交使节时,显示出宽松和谐的氛围,那些外国人来到定鼎门前时,洛阳百姓不会因为好奇而去围观,外国人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好奇地打量着东都繁华,毫无拘束。甚至连从西域远道而来的商人,也可牵着满载货物的骆驼,大摇大摆地从定鼎门下穿过。
image042.jpg
考古发掘显示,定鼎门建筑一共大修过6次。隋朝确立了定鼎门的性质,限定它只能是都城最外层的城门,即外郭城的正南门(隋代称建春门,唐代改称定鼎门)。自隋至北宋,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没发生根本变化,主要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一直到北宋末年,定鼎门仍作为外郭城的正门使用,其间大修6次,小维修无数次,历经隋末战争、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战乱,依然身躯不倒,肩挑历代风云。
image044.jpg
《定鼎门》 唐 褚载
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
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定鼎门附近还有经典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有经典的镂空城门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位于洛河南岸的隋唐城遗址里坊区西部。始建于2005年12月,位于王城大道以东、洛龙大道以西、南临古城路、北接洛宜路的隋唐城遗址,是以洛阳的山、水、植物和隋唐城遗址文化为基础,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集科研、科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总占地面积2835亩。
image046.jpg
其实隋唐洛阳城还曾经有一个隋唐东都最重要的城门,那就是应天门(现在已无存)

应天门建造时间: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应天门所处位置: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定鼎路与凯旋路东端交叉口北侧),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相对应,北与明堂、玄武门、龙光门相对应,处于隋唐洛阳城南北轴线上。


应天门在隋代初建时称“则天门”,取“以天为则”之意,到唐睿宗李旦时因避其母讳武则天改为应天门,取“应天顺民”之意。
image048.jpg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建筑形制皆雄伟华丽:应天门城门下的台阶,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与中州路一样宽),在此台基上,又建起35米高的城门楼,其雄伟壮阔是不难想象的!城门进深25米,门洞高,人们穿过幽深高大的门洞,既兴奋,又感肃然。
唐灭隋后,唐高祖李渊厌恶隋炀帝所建洛阳城过于豪奢靡费,令李世民烧掉了大部分建筑,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难道焚烧不是最大的靡费?只可惜如此华丽的应天门,烧得只剩下门洞和台基。可是有人烧就有人修,武则天的老公高宗重修此门,之后便派上了大用场,武则天称帝那天,城门变成政坛,她的登基大典就在这城门上上演了。
image050.jpg
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固守洛阳,将则天门改名为顺天门。李世民攻占东都后,放火焚之。唐高宗统治时期,因常携武则天来洛阳居住,遂重建此门,复称则天门。后来,为避讳“则天”两字,改名为应天门。不久,中宗李显给自己加冕为应天皇帝,应天门也不能叫了,于是又改称神龙门。没隔多久,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又改回来,称应天门。
image052.jpg
应天门不像定鼎门那样,有一个整齐的门脸。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形,地面上的部分由台基、门楼、垛楼、东西阙楼及其廊庑组成,“凹进去”的那部分空间很大,恰好形成一个门前广场,作为集会或庆典的会场是挺宽绰的。
城门楼在中间,高35米。城门楼的两边,一前一后有阙楼、垛楼,均有12层楼房那么高。两阙之间相距83米(比中州路还宽23米),阙上建有两重飞檐,状如凤翼,展翅欲飞。两阙向北通过17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整个城门楼、两垛楼、两阙楼,体量宏大,浑然一体,庄严肃穆,让人膜拜。
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炀帝俯视过他的东都城,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
image054.jpg
唐中晚期,应天门又称五凤楼,很诗意,很形象——城门楼在中间,垛楼、阙楼各一对,分排在两边,飞檐如翅翼,似五只金凤凰。白居易、徐凝等诗人都曾以诗歌的形式写过五凤楼。
似乎是宿命,越豪华的建筑,越易遭受火焚。这座城门,唐初被李世民烧过一次,高宗时修复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又被烧一次,这一次大火整整烧了一天,烟雾飘入宫中,形成“雾霾天气”。后有安史之乱,又有孙儒之乱,应天门哪里顾得上修,一直到朱温胁迫昭宗迁洛,朱温才派人修了一下应天门,没有好木料,修得很匆忙,只用木架彩绸搭了一个楼阙模样,应天门的气数已尽了。


作者:zl1024

更多信息...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