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洛阳地区曹魏贵族墓葬:从汉制向晋制过渡

摘要:   汉末至魏晋丧葬习俗从崇尚厚葬向倡导薄葬的转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课题。自上而下推行薄葬制度,正是从曹魏开始。近年来,一批中原地区曹魏时期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为学界了解曹魏时期墓葬打开了一扇窗口。通过对这批同类型曹魏时期墓葬的建筑、结构、随葬品等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界对其反映出的丧葬观念、习俗、制度有了更为系统的把握。  形制与随葬品趋于简化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断代时期的墓葬,曹魏时期墓葬在 ...
  汉末至魏晋丧葬习俗从崇尚厚葬向倡导薄葬的转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课题。自上而下推行薄葬制度,正是从曹魏开始。近年来,一批中原地区曹魏时期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为学界了解曹魏时期墓葬打开了一扇窗口。通过对这批同类型曹魏时期墓葬的建筑、结构、随葬品等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界对其反映出的丧葬观念、习俗、制度有了更为系统的把握。

  形制与随葬品趋于简化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断代时期的墓葬,曹魏时期墓葬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很少,有明确纪年或墓主人铭记的更少。洛阳既是曹魏都城,也是曹魏帝陵的所在地,无疑是曹魏时期考古聚焦的中心。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咸秋告诉记者,洛阳地区考古发掘明确属曹魏时期墓葬的,包括曹魏正始八年墓、曹休墓以及西朱村曹魏墓。

  从2009年负责发掘曹休墓到2016年领队发掘西朱村曹魏墓,王咸秋与曹魏考古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此前因为考古资料不够充分,缺乏了解,学界通常认为,曹魏时期墓葬处在汉制向晋制的过渡时期,甚至有学者认为,曹魏时期没有完全独立的墓葬制度。但近年来,随着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接连被发现,能够初步总结曹魏时期贵族墓的一些独有特征。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留下“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遗命。从曹操开始至曹丕进一步强化,曹魏一改汉代的厚葬之风,发生了自上而下的变革。“首先在墓葬形制的建筑形式上,曹魏早期延续了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的高等级墓葬的一些做法。如相似的墓圹,同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墓道、墓室都内收数级生土台阶,等级越高墓道越宽。”王咸秋说,在曹魏早期墓葬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陵墓结构的简化。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已不再有封土,取消陵园建筑;至中晚期,陵墓结构进一步简化,取消了原来的多侧室,只有前后室,或带有耳室,而且东汉时期宽大横前室改变为方前室。这种改变在曹魏时期形成共识,至西晋时期,高等级墓葬墓室结构进一步简化为单室墓,可见曹魏时期贵族墓总体呈现出向晋制过渡的墓葬建制特点。

  短暂的曹魏只给后人留下了曹操高陵、曹丕首阳陵和曹叡高平陵。而目前对这三座帝陵的了解,尚存疑云,尤其曹丕首阳陵,可能是最大的谜团。谈起未来曹魏时期墓葬工作的继续推进,王咸秋向记者透露,根据文献记载,曹魏帝陵位置的选择延续了汉代南北陵区制度,如果位于汉魏洛阳城南的西朱村曹魏墓与曹叡高平陵有关,那么,曹丕首阳陵有可能与西朱村曹魏墓相对,位于汉魏洛阳城以北的首阳山脚下。

  除了在墓葬形制上趋于简化,曹魏时期墓葬向晋制的过渡还体现在墓葬随葬品的变化方面。据王咸秋观察,虽然东汉时期流行的一些模型明器的陶器类型在曹魏得以保留,但其中大型模型明器都消失了。西晋墓葬中典型的四系罐等新器物在曹魏时期已经流行,这类带系的器物最早在东汉末年的北方墓葬已经出现。此外,在正始八年墓、西朱村曹魏墓中都有帐构出土,后两者都在后室或侧室的棺附近发现。学界一般认为,它的功能为棺帐,只有正始八年墓的帐构在前室发现,关于它的性质还没有定论。

  薄葬观念与制度的形成

  曹魏时期贵族墓薄葬还有一个重要表征:汉代盛行的墓葬玉衣制度在曹魏时期也被彻底废除。汉代皇帝和贵族信奉死后穿玉衣可使尸体得以永久保存。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大型墓葬中的确多有发现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并以此作为判断墓葬等级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但据王咸秋观察,目前已发现的曹魏时期墓葬中,无一出土汉代流行的各类玉衣。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东汉末年大量汉代帝王陵墓被盗有关,在墓葬被盗掘之后,人们发现,玉衣并不能使尸骨不朽,这可能是放弃玉衣制度的原因之一。相关文献也有体现,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曹丕将墓葬遭盗掘归咎于厚葬制: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有学者考证,乃至曹操本人为筹措军费也组织过盗墓,并设立“摸金校尉”等官职。正是曹操亲眼见过也亲身参与过盗墓,才使得他对于自身陵墓可能被盗挖产生深深的恐惧,转而追求薄葬,以打消后人对于墓中金银财货的觊觎。

  如此“特立独行”的薄葬观念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看来,时人认识到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使得传统认为人死后可以延续生前生活的观念发生动摇,既然死者不知厚葬的恩惠,而活着的人又徒劳伤财,具体做法就需要改变。加之亲眼所见玉衣防腐传说的破灭,人们在心理颠覆后也挑战了对待死亡的看法。

  然而,齐东方从更深层次分析认为,在东汉末年激烈的政治变局中,传统思想面临冲击,原有的丧葬观念被动摇。这必然在埋葬的实际操作中形成新的变化,各种因素综合,最终导致魏晋时期社会集体意识的转变,丧葬活动的变革在所难免。其中,表现在“葬”的部分,在墓上标志、墓葬排列、墓葬形制、墓内设施、随葬品内容和数量等都与汉代不同了。

  尽管近年来不断有曹魏时期贵族墓葬被发现,但有些问题仍存争议。例如,因出土材料有限,墓主身份难以确定;曹魏处于汉晋之间,对有些墓葬准确的断代归属难以达成共识,如对偃师杏园6号墓、洛阳东郊178号墓,以及洛阳孟津大汉冢M1、M4,在归属于东汉晚期或是曹魏问题上,学界尚有一定争议。王咸秋认为,这也是因为考古学中的断代和历史的朝代不完全对应,如对曹魏这个朝代的界定,历史学一般将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至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作为三国纪年;但考古学上则倾向于从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孙吴,作为三国断代依据。因此,有些学者将东汉初平元年(190)以后的墓葬都归为曹魏时期墓葬;有些学者则认为,它们为东汉时期墓葬。而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争议,还有望在更规范的依据基础上达成研究共识。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