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春节故事]西安土地上的传承故事

摘要: 来源:陕西日报作者:张江舟记者 张江舟  西安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西安人是一群念旧恋旧的人。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变的是这一方人对这一方土地的眷恋。  2月4日,立春。伴随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的马家寨村。因为该村地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这里原有的村民已全部搬迁离开,只留下一座“村寨印记”博物馆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少府籍田,皇帝曾躬耕于此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张江舟 

记者 张江舟

  西安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西安人是一群念旧恋旧的人。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变的是这一方人对这一方土地的眷恋。

  2月4日,立春。伴随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的马家寨村。因为该村地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这里原有的村民已全部搬迁离开,只留下一座“村寨印记”博物馆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少府籍田,皇帝曾躬耕于此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对于农家人最大的意义就是期待一年的丰收。春节里的仪式、祭祀无不与这种期待相关。在古代中国,春节过后的“第一耕”是由皇帝完成的。皇帝耕耘表达对土地的敬意。

  籍田是中国古代吉礼的一种,是祈年的礼俗之一,自周、汉往后,各代多行之。籍田,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

  《汉书·昭帝纪》记载:“己亥,上耕于钩盾弄田。”颜师古注释说:“应劭曰:‘时帝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戏弄也。’臣瓒曰:‘弄田在未央宫中。’弄田为宴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非为昭帝年幼创有此名。”

  按史籍记载,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天,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年方九岁。根据古代天子亲耕以示劝农之制,汉长安城未央宫少府附近辟出了一块田地举行扶犁耕田的仪式。对于汉高祖这样出生于社会底层的皇帝,亲自扶犁耕种不是个为难事。但对于出生于皇宫而后登基的皇帝来说,弄田就是事先演练扶犁的场地。

  遥想当年一大群官员前呼后拥地陪着小皇帝在少府演练扶犁的热闹场景,眼前这片苍凉的遗址让人不由感慨万千。元朝的张养浩看到汉长安城遗址时也曾留下名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稳正今年71岁,是马家寨村唯一一位还居住在这里的本村人。“我现在是天禄阁遗址的协管员。天禄阁这地方可了不得,是西汉王朝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的地方,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司马迁曾在这里整理古籍、研究学问、讲学论经、著书立说。”聊起汉长安城遗址,王老汉有一肚子的故事。

  “咱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汉朝时的少府所在地。少府在当时专门负责管理皇室财政和皇宫供养,收取全国的山海地泽之税,是皇帝的私府。今天是农历的立春。放在汉朝时,春耕可是全国一等一的大事。汉朝皇帝躬耕籍田应该就在这附近。”王老汉说。

  “我一直想重现一下‘弄田’的情景。现在遗址区里的空地很多,能不能在这里设置一个农耕体验区,借着‘皇帝亲耕’的名头,让孩子们来这里现场操作耕地、播种、平土的过程。当年皇帝在这里‘弄田’,今天老百姓也可以在这里‘弄田’。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王老汉说。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总体保护范围75.02平方公里,核心区36平方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的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皇宫,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修建。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得益于后世没有一个朝代在城址上进行叠压建设,这里仍完整地保留着当时的建筑格局。汉长安城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起点、发源地、决策地,与古罗马城并称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里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定都朝代最多、遗迹最丰富的都城遗址。2000余年的都城史孕育了张骞通丝路、貂蝉美人计、武则天削发为尼、元宵节起源等历史文化故事。

  耧车与掠子,正在消逝的农耕“神器”

  “这个蒸馍的笼是我家的,我记得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至少都要蒸5笼馍馍才够吃,还要蒸好些‘礼’拿去送人。”“这是马家用的斗,上面‘马堂福禄’这四个字是当时的书法大家写的。”“这个三层的粮柜是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的,能盛下好些粮食,而且设计特别科学,当时号称‘急死老鼠’。”在马家寨村“村寨印记”博物馆,每拿起一件物品,王老汉都会细细地回忆、讲述这件物品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一件一件其貌不扬的老物件,让王老汉待之如珍宝。

  为更好地保护汉长安城遗址,2012年,9个村落的1.5万常住村民搬离了这里,地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范围内的马家寨村也不例外。为了留住村民们对这片世代居住的土地的记忆,“村寨印记”博物馆诞生了。这座博物馆除了保留有代表关中农村6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外,还收藏着大量从村民家中搜集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在博物馆的农具陈列室里,除了镰刀、犁耙、锄头等关中农村常见的农耕用具,记者还见到了两件现在近乎绝迹的农耕“神器”——耧车和掠子。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机械最早的国家之一。耧车就是中国古代农业机械的代表作品之一。汉武帝时,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三脚耧。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压平,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如果说耧车是古代的播种“神器”,那掠子就绝对称得上是收割“神器”。

  据介绍,掠子诞生于清末,是豫晋陕地区一种独有的割麦工具。掠子由竹编、绳索、刀片和手把组成,形状像个大簸箕,只是在簸箕口装有两尺多长的锋利刀片。使用掠子割麦时,需一手紧握把手,一手握着绳索,呈圆弧形挥舞。每挥舞一下,四垄多的麦子便会应声倒地。熟练的掠子手一晌能割三四亩麦子,比用镰刀快五六倍。

  “扎马步,手和腰配合用力,麦茬最高不超过5厘米。”王老汉聊得起劲儿,干脆把掠子拿到院里给记者演示起来。他说,“在掠子使用之前,从用镰刀割麦到颗粒归仓,前后得一个半月。掠子传入以后,整个麦收过程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半个月就完成了。另外,用掠子不需要像用镰刀那样,腰弯得很低,只需身子稍微往前倾点儿就行。掠子最大的弊端是费力,一般都是男人用,妇女的力气有点小,一般用不了。”

  旧报纸和老照片,一个时代的记忆

  “村寨印记”博物馆中,在一张1955年1月26日的《陕西日报》上,一组关于春节的图片新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张报纸刊发当天是正月初三。报纸上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十分清晰。1955年春节时的西安跃然纸上。

  在这张报纸第二版左上角的一张照片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左手拿着玩具,右手敬礼,笑得很开心。图片说明写着:“叔叔阿姨们!祝你们春节快乐!”

  一张照片的图片说明写着:“春节前,临潼县新张村青年农民周义和朱凤贤在西安解放路国营百货公司选购心爱的被面和衣料。他俩准备在春节时举行结婚典礼。”照片中的人物衣着朴素,满脸的喜气,让人看到就觉得幸福。

  一张照片的图片说明写着:“西安市雁塔区李家村的农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了各样花灯,准备在春节时出卖,供应人们的需要。”1955年的花灯造型大多是花朵。

  一张照片的图片说明写着:“西安市各工厂、机关、学校的青年们积极响应青年团陕西省委的号召,在春节前后向农村青年赠送一本通俗读物,作为春节的礼物。这是青年团西安市委收到的大批通俗书籍,将转发给农村青年。”这样的活动近年来已经比较少见了,但其形式和意义永不过时。

  一张照片的图片说明写着:“西安市新城区烈属邱玉兰和她的孩子受到了群众慰问。这是她愉快地收到了慰问品和慰问信等。”收到群众手写的慰问信,这位烈属一定感到十分暖心。

  一张照片的图片说明写着:“西安市各区群众都准备了许多娱乐节目,在春节期间表演。这是西安市新城区平民二所的群众正在练习‘狮子滚绣球’。”

  这组图片报道的一个关键作者叫靳克勤。靳克勤又名靳天吼,1919年出生于未央宫马家寨村,考入西安一中后加入“民先队”,先后协助李敷仁创办《老百姓》报、《民众导报》。1938年李敷仁被捕后,靳克勤参加红军并赴延安抗大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就职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局青年部及《群众日报》(《陕西日报》的前身)等,1958年被下放到原籍马家寨村务农,1990年辞世。在文物部门整理未央宫村寨文化遗产过程中,其家人提供了大量珍贵遗物,其中不仅涉及当时未央宫地下党与习仲勋、第五伯昌、石恺夫等要员的一些重要史料,还有靳克勤担任记者时采拍的500多幅老照片以及大量刊载作品的老报刊。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宣告成立,彭德怀就任主席,习仲勋、张治中分别就任副主席。同年10月彭德怀赴朝后,经略西北的重任实际落在了习仲勋的肩上。

  时任群众日报社记者的靳克勤采拍的500多张老照片,不仅记录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真实地记录了彭德怀、习仲勋主政西北时期陕西西安的社会万象。其中包括“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及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在西安”“土改中的西安”“合作化中的西安农村”“西安市五一大游行”“大白杨社火赴京表演”等系列照片。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