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望断西北,何处是玉门

摘要: 甘肃嘉峪关城西北7、8公里远处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悬壁长城。一段明长城在平地上向北、向南延伸到两侧的山底下后,陡然沿山脊向上攀升,又绕了一个弯,如同悬挂在崖壁之上,因而得名。来这里的游人不少,但基本上一上一下便结束了。 缘于一个突发奇想,我决定继续一路向西,往景区的深处走一走。这是一片峡谷,名叫石关峡,一南一北的山嶂夹逼出中间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和长城以东外面的茫茫戈壁不同,这条道路称得上绿野葱葱, ...

甘肃嘉峪关城西北78公里远处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悬壁长城。一段明长城在平地上向北、向南延伸到两侧的山底下后,陡然沿山脊向上攀升,又绕了一个弯,如同悬挂在崖壁之上,因而得名。来这里的游人不少,但基本上一上一下便结束了。 

   缘于一个突发奇想,我决定继续一路向西,往景区的深处走一走。这是一片峡谷,名叫石关峡,一南一北的山嶂夹逼出中间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和长城以东外面的茫茫戈壁不同,这条道路称得上绿野葱葱,流水潺潺。走了约两公里左右,一块石碑跃入我昀眼帘。只见上面写着“最早、最晚:玉门关遗址”。 

   这里也是玉门关?!就是眼前这一座方形的土丘吗?“最早最晚”这一对反义词,又是什么意思?这个块石碑跃入我“最早、最晚:这一对反义词,又是什么意思?这个玉门关和众所周知的敦煌玉门关又是什么关系? 

   种种疑问令我在回去之后翻阅了大量材料,玉门关的眉目这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来,历史上不只有一座、两座玉门关:原来,唐人吟诵的玉门关不一定是我们熟知的那个玉门关:原来,甚至嘉峪关也差一点就叫做了玉门关…… 

   故事,就从汉武帝说起吧。

   军有敢入玉门关者,斩之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动军队征伐大宛(da yuan,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但这次出征很不顺利,西域很多国家各自坚守,不给汉兵提供粮食,而李广利又不能将其攻下。陷入这般境地前后两年,待返回敦煌时,士兵只剩下了十分之一二。于是李广利给皇帝上书,请求罢兵,等补充兵源后再行出征。汉武帝大怒,派遣使者到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斩之。”吓得李广利只得停驻敦煌。   

   ——这则史事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此时的玉门关处于由敦煌到长安的中途,也就是敦煌以东。那么,它具体在哪里呢?   

   唐代僧人道宣在《释迦方志》中记载了唐初去往印度的三条道路,其中说道:“其中道者,……又西四百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又西减四百里至瓜州。”这里提到了一个“故玉门关”,所谓的“故”当然是相对于唐而言,也就是唐代以前的玉门关。它距离肃州——今天的酒泉市西北方向75里,在瓜州(唐代瓜州为今锁阳城)东面400里,在地图上分别以酒泉、锁阳城为圆心,两个里程为半径做两个圆,那么交叉区域无疑就涵盖故玉门关之所在。唯一的可能,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石关峡!   

  “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岑参的《赠酒泉韩太守》诗中,一条穿过玉门关的道路在酒泉西方,指的应该就是这座故玉门关。   

   石关峡又名黑山峡,黑山是一片剥蚀残山,横亘在河西走廊的平原上。山南天然形成了一道东西向的峡谷,长约10公里,宽约百米,正所谓“关在南北山间”也。山崖间渗出的水流,在峡谷内汇成了一条溪水,自西而东。溪水为路上的商旅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源,因而,石关峡既有军事地理上的优势,也有人们行进的便利,是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在此设关,检查进出人员,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之所以叫做“玉门”,一方面因为是西域向中原进贡玉石的孔道,另一方面则在于石关峡本就盛产玉石!   

   这座玉门关设置于何时?我们不难在史书里寻到蛛丝马迹,《汉书》里有一条注文:“筑塞西至酒泉。”历史地理学者李并成教授一语道破其中真谛:玉门关作为汉长城的西起点,是伴随着河西汉长城的逐次修筑而设立的。这一年,是元鼎六年(前111年)。在此之前的几年里,天才将领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成功翦除匈奴在河西地区的有生力量,而后汉室设置酒泉郡,并增筑长城、关口。

   石关峡最早、最晚的玉门关

在嘉峪关城西北7.5公里,有一片名为“石关峡”的峡谷,东西绵延10公里。峡谷地势险要,且中间流动着一条珍稀的溪水,所以成为丝路上的必经之所,同时也是布兵把守的重要关卡。上图为石关峡东边的峡口,地势一目了然(摄影/木子桦)。据一些学者研究,玉门关最早即设在这里,最晚也废弃于此,因而石关峡号称最早、最晚的玉门关遗址(左页下图)。至今崖壁上仍存有明代“北漠尘清”的题记(左页上图,摄影/有之)。

玉门都尉办公地上图

  (供图/FOTOE)是小方盘城的内景,它的长宽只有20余米,和玉门关的重要地位很难相匹配,所以在20世纪初斯坦因提出小方盘城即是玉门关的说法之后,始终存在一些争论。后来,根据出土的一些简牍,学者们基本判定,小方盘城是玉门都尉办公的官署遗址。右图和下图即是一些出土简牍。   

   汉武扩边、经略西域的雄心当然不会因为第一次的伐宛失利而放弃,一年多后,李广利重整旗鼓,再次兴师。《史记》记载道:“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这支庞大的军队不包括后勤辎重就有六万之多。正因为人多势众,所至小国一反前态,无不摆出欢迎的姿态,敢有负隅顽抗者便遭灭国。毫无悬念,这次出师大获全胜。等到太初四年(前101年)班师凯旋时,史称“军入玉门者万余人”。“入玉门”意味着回国,此处不言军入敦煌,则意味着玉门关此时已经迁移到了敦煌西面。   

   显然,伴随着军事上的成功,汉帝国疆域进一步向西扩张,作为边防的玉门关也被西移到了敦煌的西北,依旧是汉长城的西端起点。无独有偶,汉武因拓土而向外徙关的情况,还有函谷关。元鼎三年(前114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但需要注意的是,石关峡作为一个通衢要口,重要性并未降低,所以即便玉门关已经迁走,但汉室仍在此地设了玉石障把守。   

   石关峡玉门关作为最早的玉门关,从前111年到前101年,仅仅存在了十年。但也正是这个时间的短暂,才愈发凸显了疆域扩张之迅速。

小方盘城就是玉门关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玉门关和阳关(因处玉门关以南而得名)是去往西域的必经关口。从玉门关出塞,一直向西,可至楼兰,因为沿途多沙碛少水草,史称大碛道:径向西北,通过

大沙海直达高昌,称为大海道,此路虽然较近,但行旅艰难:折而向北,抵达伊吾(今哈密),可再向西至高昌,这条路叫做伊吾南道,后又被称为稍( shuo)竿道,是最为繁忙的道路。可见,玉门关就是一把掌控了东西方交通之锁的钥匙。   

  但是,作为曾经大汉天威的象征、通向西域的丝路命脉,玉门关又在哪里?

似乎这谈不上是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可以回答:就是如今敦煌西北的玉门关遗址呀。但问题在于,这座长宽仅20余米、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小方盘城,如何能与玉门关的地位相衬呢?   

   1906年,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在小方盘城挖掘出一些简牍,带有“玉门”的字样,从而认定小方盘城即为玉门关。然而,后来更多的出土简牍证明,小方盘城是玉门都尉日常办公的官署,而非玉门关址。   

   近年来,敦煌博物馆在小方盘城周围多次实地考察勘探,研究员李岩云认为,玉门关口应当在小方盘城西侧150米处的长城线上。   

    虽然玉门关的确切位置仍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但不影响我们将小方盘城当作玉门关的一部分,以及凭吊玉门关的所在。

玉门关西去又东归   

   贞观三年(629年),一个立志去西天求取真经的僧人抵达了瓜州城,并在当地询问接下来向西行进的路程。有人告诉他,从这里向北50余里有一条瓠胪(音葫芦)河,下广上狭,回波甚急,深不可渡。上面置有玉门关,是西去的必经之路。出了关,西北方向有五道烽燧,两两相距百里之远。在这五烽之外,就是莫贺延碛,到伊吾国境内了。   

   这位僧人便是玄奘法师。在玄奘所处的时空里,玉门关已非小方盘城,而是再一次迁移,东迁到了瓜州一带。   

   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云:“青海长云暗雪,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南山北总烽是”从其中描写的景色来看,诗人所吟诵的便是这座玉门关。

   

   可惜的是,瓜州这座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始终存在争议。有说它是双塔堡,已经被今天瓜州东部的双塔水库所淹没,在春夏灌溉时节放水时会重见天日,而瓠胪河即为疏勒河:还有一说它位于锁阳城和六工城的中途... ...

   虽然众说纷纭,但玉门关的迁移是毫无疑问的。至于为何迁移,我们能从三藏法师的旅途看出端倪。   

  莫贺延碛道,在敦煌文书里称作“第五道”,是通向西域的又一条道路。它通向哪里?伊吾国。后来被唐朝占领设为伊州,也就是今天的哈密地区。这条路玄奘走得很是艰难,“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但它有一个优势:较原来经敦煌出塞再折向北至伊吾的路途即稍竿道,缩短了百里路程。所以今天,从瓜州到哈密的连霍高速G30和国道G312,所取即这条线路,是入疆的交通命脉。   

   这条道路的开拓和瓜州新玉门关之设立,仍旧是伴随着汉帝国征辟疆土的进程而展开的。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都尉耿秉和窦固合兵一万四千骑,“复出玉门击西域……固遂破白山,降车师”。据考证,白山即今哈密市北的天山东段,车师在吉木萨尔县境内。可见东汉的大军从瓜州玉门关出发后,径向西北直趋伊吾,再进而向西攻占车师。   

   新开的伊吾路(即唐之第五道),将瓜州和伊吾直接连通,便无须再绕行敦煌,故而玉门关随之迁徙到了瓜州。

玉门关又回到了原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逐渐退出对西域的争夺,河西走廊一带也被迫拱手让于吐蕃、回鹘等政权,玉门关自然也不再归唐所有。

此后玉门关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宋仁宗时期,大臣曾公亮奉命纂辑了一部军事著作,名为《武经总要》,其中记载道,肃州“西至玉门关七十里”,又云“肃州又九十里渡玉门关”。可见这个玉门关就在石关峡,而20里之差也正等于石关峡的长度。   

   五代宋初,国际形势已大不同于唐代。晚唐时,河西地区的回鹘人以甘州(今张掖)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强盛之时统治了甘州、肃州等大片地区。而在它的西部,是占据了瓜州、沙州(今敦煌)的归义军政权。公元848年,敦煌世族张议潮起义,驱逐吐蕃势力,851年被唐朝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一度“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甘州回鹘也受其辖制。但后来由于内部兵变,实力大衰。宋初,曹宗寿掌握了了归义军政权,被宋朝任命为节度使。   

   石关峡的位置,正当东部甘州回鹘和西部归义军政权的分界点。所以,必须在此置关设卡。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即第五道的废弃。东汉时瓜州玉门关因伊吾路的开辟而生,但这条道路毕竟太过艰难,还是原有的稍竿道行走较易。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玉门关从最早的前111年设置于此,走了一千年以后,在十世纪初重新回到了原点。   

   但是,胜利不归相抗衡的两方中的任何一方,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从遥


远的东方奔驰而来,横扫六合。公元1036年,西夏李元昊亲率大军,攻占了沙州、瓜州、肃州……最终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   

   从此,无论哪一个玉门关,都彻底、彻底废弃了。而石关峡给玉门关的历史书写了开始,复又画上了句号。至此,理解了碑文上所谓的“最早与最晚”。

还有“第四个”玉门关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孤守西域十数年的班超在垂垂老矣之时,渴望趁还有一口气在,能活着进入玉门关,回到自己的根系之所在。这种强烈的感情,令无数后人为之动容,也赋予玉门关不尽的生命力。很多年后,玉门关以另外一种形式获得了“重生”。   

   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攻下河西地区,并筹措兴建一座雄关,抵御仍然颇具实力的蒙元残部。地址选在了酒泉西部,这座关人们绝不陌生,它就是嘉峪关,九边重镇之一的甘肃镇最西端的边界。至于敦煌,则是关外防御体系的一环,后来出于瓦刺、吐鲁番等部族的侵扰等原因,还遭到了弃置。   

   我总是忍不住在想,如果新修的嘉峪关仍旧位于石关峡,那么很有可能这座关城仍旧称作玉门关。可惜并没有。石关峡的峡谷虽然地势险要,但略显狭窄。早在元代修整驿道时,就南移7.5公里到嘉峪山的隘口,从其正中的九眼泉通过。 

   地势开阔,不缺水源,因而,嘉峪关被选择在这里,其名称也因山名而得来。最初的嘉峪关只是一座土城,后来随边境战事兴起,逐渐增修了外城、城楼、长城、烽燧,长城一路向南延伸到讨赖河谷,濒临悬崖置有所谓的“天下第一墩”。   

   而原来的石关峡呢?依旧是一条不能被忽略的通道。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加强防备,肃州兵备道李涵在峡谷两侧山壁间修筑土墙,并且还安置有一支军队——石关营,从而封锁了峡口。      

   就这样,北至故玉门关石关峡,南迄讨赖河畔,以嘉峪关城为中心,构建了一道严整的边境防御线。它虽然不以玉门关为名,但继承了玉门关的基因,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上玉门关的延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人王之涣的这句诗脍炙人口。看完全文后,若是问你:“诗中的玉门关是哪一座?”石关峡,瓜州,还是敦煌?其实都不是。   

   玉门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节点,随着中央王朝疆域的扩张与收缩,不断迁徙、消亡,三易其址,而名称不变。地不同,而意相同。正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唐代人视汉代玉门,清代人视汉唐玉门,以及今人视这所有之玉门,由此产生的感慨是一致的。           玉门早就超脱了作为“关”的具体指代,而成为人们心中一个美好的意象。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苏蘅

更多信息...

玉门关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