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知识点 | 唐晓峰教授李希霍芬讲座划重点笔记

摘要:   讲座:李希霍芬的地理学与丝绸之路时间:3月25日(上周日) 下午 2:30 — 4:30地点:三联韬奋书店海淀分店主讲人: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  文字部分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而成   · 中国学者对李希霍芬的评价  “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盖自利氏(李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今也森林民族,复往来山西间,是皆利忒何芬之化身,而中国大陆沦陷之天使也,吾


  

讲座:李希霍芬的地理学与丝绸之路

时间:3月25日(上周日) 下午 2:30 — 4:30

地点:三联韬奋书店海淀分店

主讲人: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

  文字部分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而成

   · 中国学者对李希霍芬的评价

  “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盖自利氏(李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今也森林民族,复往来山西间,是皆利忒何芬之化身,而中国大陆沦陷之天使也,吾同胞其奈何。” —— 鲁迅

  

   “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洎李氏伟大之著作出,中国地质学之主要地层及地质构造者始晓然于世,其说至今犹确……因李氏之成就,而节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时间。” —— 翁文灏

  

  人类社会的进程赋予李希霍芬以历史的机遇。他生长在世界地质科学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也是中国地质学从无到有的孕育期。所以,他在中国的地质工作,他的共有5卷的《中国》书籍不仅成为后来工作者的依据,也很自然地成为后来不断发展的地质科学思想的源泉。李希霍芬成为中国地质学从无到有时代的领路人。 —— 刘东生

  

  

  

  李希霍芬的考察路线虽然只穿越了汾渭谷地,没能到达中国黄土高原真正的核心地区,但他对中国黄土的观测,使他成为最早得出黄土具有风成特征的沉积物的学者。 —— 刘东生

  

  中国的黄土成因有两种说法,过去的一种认为是水成说,李希霍芬最先提出风成说推翻了之前的观点,对中国黄土高原的成因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著名地质学家,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对此依旧十分赞赏。

  

  

  

   · 李希霍芬在中国写下的一句话

  

  李希霍芬在中国工作时,批评鞭策中国新一代地质学家的一段话,这段话也不断被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们所引用。

  

  “中国文人难以摆脱他的民族对美的偏见,因而对快速发展造成障碍。在他们眼里,步行是低下的,做地质工作就等于放弃了做人的全部尊严。在鼻子上架一副牛角眼镜,钻研文字典籍,坐在轿子里或倚在船上,他们才会感到自身的尊贵。”

  

  李希霍芬写下这段话与“李约瑟之问”有关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说过:“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 李希霍芬人生的两大阶段(1856年于柏林大学毕业)

  

  第一阶段(1857-1872):无具体职业,受商会资助做综合考察,十几年间基本都在野外。(欧洲、东亚、美国、中国)

  

  1868年9月至1872年5月在中国考察,其中有一段在日本,其余均在中国。中国考察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日记、报告、给德国政府的信件。最终从上海回德国时,带了40多箱各种资料,包括生物标本,矿物标本和拓片等。

  

  第二阶段(1873-1905):大学教职,教书写作,科学家,学术走向纯粹。

  

  德国时代背景:德国统一感召的爱国精神

  普鲁士于1864年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收回北方北丹麦占领的土地。1866年的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德国南部多个邦脱离法国统治。

  

  中国时代背景:清同治中兴赋予的宾至如归的待遇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刚刚和英法签订条约,洋务运动展开,清政府允许且支持外国学者考察地质,因此地方官员优待外国学者,

  

  

  

   · 李希霍芬与青岛

  

  李希霍芬与德国占领胶州湾、兴建殖民城市青岛有关,虽然他从未去过青岛,但他对此地的论证十分正确。

  

  根据1898年3月6日由清政府与德国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德国不仅强占胶州湾、兴建殖民城市青岛,而且清政府被迫允许德国在山东建造铁路两条:其一由胶州湾起,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至济南及山东边境;其二胶州湾往沂州经莱芜至济南。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看热闹的济南老百姓第一次见到火车开到家门口,而第一辆火车的车头上,印着“Li Hau Fen”的字样。多数老百姓看不懂“Li Hau Fen”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以此命名的这辆火车,纪念的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毁誉参半、既对中国地质学有贡献,同时又服务于帝国主义的双面学者李希霍芬

  

  

  

   · 关于黄土的“突发奇想”(1870年4月19日)

  

  普博理认为黄土是淡水形成物,金斯米尔则认为是海水形成物。

  以下文字摘自李希霍芬的日记:

  

  1870年4月,在洛河河谷,“如果是一位历史学家,到了此地肯定会去探访北边25里外的皇帝陵寝。据说那里埋葬了72位皇帝,对于我来说却宁可深入地研究研究这里的黄土层”在巩县,“我有幸到这些黄土沟壑中进行考察。

……

  水沉积物不会有垂直层理,也不会有完整的软体动物壳。

  “一个突发奇想的念头出现在我的脑子中。”

  李希霍芬的研究是把地质学与地理学相结合。将从地质到人类活动分为六大层次:地质(矿产)、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物产)和人类,综合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他认为完全不同的地貌系统上,形成完全不同的人文系统。

  

  

  

   · 李希霍芬关于中国的著作

  

  《中国》(1877-1912,不易翻译,部分摘译)

  《李希霍芬男爵书简》(1872,1903;正在翻译)

  推荐阅读《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已经全文翻译并出版)

  

  本书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

  

  唐晓峰教授现场签售作品之一现已上架 复制下方链接 在淘宝APP打开即可购买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77ef1debHN1swR&id=566583765442

  内容选摘:

  拉铁摩尔进一步对长城出现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长城增加了所谓边疆地带的政治分割强度使长城以外依存汉族的小部落不复存在,分散转为统一,最后是由头曼—冒顿整合起来的草原帝国。拉铁摩尔多次强调,在农业社会与草原社会的关系史中,主要是农业社会限定了草原社会,而不是草原社会“扰乱”了农业社会。拉铁摩尔的结论,主要出自宏观理论分析,尚缺乏细致的实证考察。但将长城地带看作核心,思考它的双向影响,特别是到草原社会去“发现历史”,其学术意义不容低估。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