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上的传统民居(二)

摘要: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订阅我们,尽享精彩!《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川盐古道上的传统民居(二)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大挑檐巴渝地区由于潮湿多雨,民居多是土木结构,屋檐一般出挑较大,以防雨水对墙体冲刷。因此,屋檐下的挑檐结构是巴蜀民居中非常重要而富有特色的部分。盐业古镇中的民居,挑檐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由于受徽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往往雕饰繁琐,成为建筑装



《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民居(二)

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

大挑檐

巴渝地区由于潮湿多雨,民居多是土木结构,屋檐一般出挑较大,以防雨水对墙体冲刷。因此,屋檐下的挑檐结构是巴蜀民居中非常重要而富有特色的部分。盐业古镇中的民居,挑檐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由于受徽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往往雕饰繁琐,成为建筑装饰的重点,这与普通巴蜀民居主要以结构形式体现建筑形体美的古朴做法有很大不同。

繁复的斜撑。图为四川罗泉镇盐神庙,拍摄于2008年5月。 摄影/赵逵

巴蜀地区的盐业古镇大多在清末“川盐济楚”期间形成建设高峰,这时期的建造风格受徽居华丽建筑的影响,开始崇尚繁琐装饰,挑檐也由单挑变为双挑、三挑,结构趋向复杂。

在自贡和重庆地区,许多盐商的大宅以及盐商会馆将斜撑部分也当作装饰重点,在上面镏金画粉,有些对细部的追求达到极致,将斜撑做成了镂空雕饰,使它完全失去了结构作用而成了纯粹的装饰构件。

图为重庆广东公所的斜撑,拍摄于2008年5月,摄影/赵逵。

天井

天井的作用,在于通风采光,排水聚气,扩大公用空间。适于平地,多见于徽州。巴蜀地区平地少,雨雾天多,日照量少,天井式民居并不普遍。

巴蜀地区天井屋民居,多建于清中叶之后,如酉阳龙潭镇、巫县大昌古镇皆是。清中叶之前形成之古镇的天井式民居皆是在后期加建或改建的,龚滩古镇、西沱古镇穿插在吊脚楼群中的天井式民居即是。

湖南里耶古镇天井民居鸟瞰,拍摄于2007年11月。摄影/赵逵

天井屋与封火墙在巴蜀地区形成时间大致相同,在明清期间“湖广填四川”时开始出现,但真正大规模建设,还是在第一次“川盐济楚”期间,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徽州盐商的大举西进。


业移民文化与建造技术传承

早在明末清初“江西填两湖,湖广填四川”时,大量徽式建筑风格就出现在两湖地区。清末“川盐济楚”实是明清“湖广填四川”的延续。“湖广填四川”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对巴蜀地区的建筑风格的影响微弱。而清末的“川盐济楚”移民以商人(特别是盐业商人)为主,他们建住宅、建会馆,大多有封火墙、天井屋。对巴蜀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

长江是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的主通道,长江各支流与沿江城镇的南北陆路交通则为盐业移民次通道。随着路途的深入,民居的“移民化”影响逐步减弱,本土形式增强。

长江的许多流经巴蜀的支流,既是川盐运输的主航道,也是移民入蜀的重要通道。在这些支流的流域,仍然可以看见不少民居体现着移民文化与建造技术的传承。

湿天井,拍摄于2007年11月。 摄影/赵逵

干天井,拍摄于2007年11月。 摄影/赵逵

半干半湿天井,摄于2007年11月。 摄影/赵逵

结语

川盐古道上传统民居有三大特色:封火墙、大挑檐与天井。它们分别关乎建筑的造型、结构与平面形制。当一系建筑文化进入另一地域时,外来体系受原固有模式影响,一定会有所改变。

(1)平面形制
由于蜀地多山地,因此在围合同时,仍然会随地势层层错落,为适应山地有限空地,平面形制变换灵活复杂,很少像南方建筑空间层层递进,讲究对称。

(2)结构
因地域条件、气候、建材及匠师等原因,结构的处理更为灵活。盐道古镇的梁架模式与川渝民居接近,但雕工复杂、装饰性强,近于徽州民居。

(3)造型
封火墙在巴蜀民居中并不多见,在盐道古镇上却为数不少,这与盐商的巨额财富和徽商在巴蜀地区的经济活动分不开。


襄樊浪河镇老街,拍摄于2008年5月。 摄影/赵逵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