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二)

摘要: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订阅我们,尽享精彩!《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二)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盐道古镇的分布、选址和布局1. 古镇分布盐道古镇属于商贸型城镇。但从城镇发展的考察中又发现,这类城镇在不同时期也曾作为一级行政机构衙署所在地,只不过城镇布局围绕盐的产、运、销展开。产盐古镇以盐业开采生产为依托形成城镇格局产盐古镇在形成



《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二)

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

盐道古镇的分布、选址和布局

1. 古镇分布

盐道古镇属于商贸型城镇。但从城镇发展的考察中又发现,这类城镇在不同时期也曾作为一级行政机构衙署所在地,只不过城镇布局围绕盐的产、运、销展开。

产盐古镇以盐业开采生产为依托形成城镇格局

产盐古镇在形成初期,一般都围绕盐产地聚集人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聚集地的功能开始细化,形成生产区、运输区、生活区。经过进一步的发展,运输区依靠水陆运输的方便,往往会在与生活区的结合部形成商业区,进而发展成商业街市。而随着人口的增多,盐产地对周边辐射影响力的增强,许多重要的产盐城镇又发展成地区或州、县的行政中心。

云安镇,这里曾设置过地区的行署衙门,摄于2005年5月,摄影/王绪波。

运盐古镇多沿水陆运盐道路分布

运盐古镇多是沿河岸展开,以方便盐船靠岸运货,如酉阳县的龚滩古镇,或是垂直于河岸呈梯状逐层展开,如石柱县的西沱古镇。总之,多分布在水陆运盐道路的节点上。

盐运古镇不同于政治文化古镇,一般紧靠河岸布置,其中心多是商业街,不是官府衙门,街心大多有盐神庙、火神庙、河神庙等盐业庙宇。

运盐古镇布局也不同于普通民居古镇。一般自然形成的民居聚落,每一村落基本都有祠堂、牌坊,用来祭祖怀宗。宗祠或祖祠一般是古镇布局的中心。盐运古镇中由于外乡人居多,他们客居异乡,同宗很少,同乡而聚较多,他们在赚得坛钵满贯后,大量建造同乡会馆,这些会馆名为宫庙,实则是外地人聚会议事的场所。

龚滩古镇沿乌江展开之平面示意图。

2. 古镇盐业建筑选址

(1)选址多在交通便利处
盐业古镇的建筑主体,既不是官府衙门,也不是宗祠庙堂,而是盐商会馆。盐商会馆最初主要是提供盐商或工人办事、议事,集会娱乐,但随着盐业经济的日益膨胀,会馆的权利也随之扩大,渐渐成为在政治、宗教、社会等诸方面都有影响力的机构。但盐业会馆建设之初选址时,考虑最多的,还是交通的便利。

自贡在正式设立行政市级建制以前,虽然有过近百年设分县县府的历史,但从未成为过统治集团的政治中心。荣县、富顺的衙署都在近百华里之外,自贡会馆建筑则多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繁荣之处。从盐商会馆的选址地往往就能找到城市曾经辉煌的中心区域。

图为自贡西秦会馆,拍摄于2014年8月,摄影/谢洪。

(2)重视风水
古人立宅讲求风水。比如“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概括起来就是后有靠山,前有流水(或水池),左右有砂山护卫,构成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单元。产盐古镇对风水尤为看重,因为产盐靠“水”(卤水),晾盐靠“风”(风吹),晒盐靠“日”(日晒)。好的风水布局,是保证盐产量的重要因素。而运盐古镇,由于运盐主要靠水路,水更是古镇布局的首选因素。

图为为罗城古镇船形街全貌,拍摄于2014年2月,摄影/曾幼灵/CFP。

3. 古镇盐业建筑布局

盐业古镇在城市布局、建筑主体分布上深受盐业生产和运输的影响,对盐业建筑自身的形式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盐业建筑或以盐商会馆为中心呈辐射布局,或顺着盐运河道串联布局,或沿中心街道毗邻布置。



业古镇的现状

走向消亡古盐都——宁厂古镇。拍摄于2012年12月,摄影/小米/CFP。

有些大集镇由于分布在盐道的重要节点上,借用水路、陆路的交通之便,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慢慢聚集人气,逐步扩展为大型村镇直至现代城市。鄂西的重要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城、咸丰县城便是。

有些小集镇,随着现代道路的建设,慢慢偏离交通干道,孤独困守大山之中,逐渐走向衰败。宣恩的椒园镇庆阳坝老街、两河口老街、恩施的屯堡老街,利川的老屋基是其典型。盐道上这些衰败的老街,因其特有的历史和风貌而成为我们研究城市发展、社会经济、民风民俗的活化石。

有些分布在江河边盐道古镇,因为水电站的修建,而遭受灭顶之灾。清江边的现长阳县的盐池镇,云阳县云安古镇即是如此。



涂井古镇,拍摄于2007年5月,摄影/赵逵。

盐业古镇的形成可追溯到人类的起源时期,而古镇的发展与成型期主要在清末太平天国和民国抗战期间的两次“川盐济楚”时期。

川、渝、鄂这些因盐而兴的由于产盐的过程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并且一直平稳发展少有间断,因此这些城镇的历史都较久远。又由于地处深山,很少经历大的战乱破坏,一般都呈现较强的地域特色和丰厚的文化积存。这些古镇从布局、选址到建筑群落分布都极具特色,再加上以盐为线索的发展轨迹明确,是研究巴蜀场镇形成发展历史的绝好场地。

另一方面,川盐古道对沿线山区的地域文化、传统聚落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盐道古镇深受移民文化影响,呈现出南北交融又不失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但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强势文化,随着现代公路的贯通,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对传统建造技术进行着致命的打击。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村庄迅速地消失,只有那些偏离现代公路的传统聚落因失去发展的动力而暂时得以保存,成为我们研究历史与传统的珍品。

在整个社会趋于大同而慢慢丧失自我的时候,人们会越来越看重这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异域“净土”,但愿它们能在努力保存传统聚落地域特征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