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一)

摘要: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订阅我们,尽享精彩!《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一)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古代城镇与四川盐业的关系盐是人类生存必需品,早期人类必须逐盐而居。人类对盐的吸食,经历了在本能驱使下到盐泉处吸食盐泉、制盐自食、制盐交换几个阶段。大量人类遗址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因盐而聚众、聚众而成邑,在经过了本能吸食、制盐自食、制盐交



《中国三峡》2014年第10期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特别策划·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一)

撰文/赵逵 编辑/田宗伟

古代城镇与四川盐业的关系

盐是人类生存必需品,早期人类必须逐盐而居。

人类对盐的吸食,经历了在本能驱使下到盐泉处吸食盐泉、制盐自食、制盐交换几个阶段。大量人类遗址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因盐而聚众、聚众而成邑,在经过了本能吸食、制盐自食、制盐交换、盐业成熟四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后,逐步在盐产地及盐运道路节点上发展出众多“因盐而兴”的人类聚落。

三峡地域早期人类文化和聚居点多是分布于盐场附近。如巫山、大昌之于大宁盐场,奉节之于奉节盐场,云阳、云安之于云安盐场,忠县之于泔井盐场和涂井盐场,彭水、朱砂之于郁山盐场。正是由于三峡地区这些天然盐泉的分布,才使长江与这些河流的交汇地区成为古人类遗址及文化的富集区。

三峡地域早期人类文化和聚居点分布图。据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绘制。 制图/田宗伟


业古镇的形成原因
人负重步行每日不过30~60里,因此每隔30里必有一小场(小集镇),60里一大场(大集镇)。

现存古盐道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界的山区。其境内崇山峻岭、江河密布,山脉与河流以东北至西南走向为主。盐道的起点都源于该区域北部的长江口岸,其主要延伸路线由北至南,几乎垂直于境内山川河流的分布走向。这就意味着盐道沿途必须翻越重重高山,跋涉条条江河。

人负重步行每日不过30~60里,因此每隔30里必有一小场(小集镇),每隔60里必有一大场(大集镇)。当遇到江河阻挡时,人们或架桥或摆渡以穿越。这些群山的谷口、山隘和江河上的桥梁、码头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它们附近也最容易出现为过往商旅提供住宿的驿站和进行商品交换的集镇。而在山区的某些低坪高坝处,由于土地相对平整充裕,也就自然成为山民的聚居地——村落。

在上千年形成和修建盐道的过程中,盐道不断修正完善,得以穿越或连接尽可能多的村庄和街市。

忠县遗址群中出土的尖底杯、花边陶釜或花边圜底罐。拍摄于2007年5月,摄影/赵逵。

不少大型聚落乃至现代城市多为盐道集市发展而来。

巴蜀场镇大多兴起于宋代。然而,明末清初的战乱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巴蜀场镇的发展一度中断。直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颁布《入籍四川例》,即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引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后,巴蜀场镇才逐步复苏,发展成为今天所见之分布格局。巴蜀场镇建筑多为木构建筑,不易保存。巴蜀场镇虽有千年的历史,但今之所见的场镇建筑至多为三百多年前所建。

传统场镇集市多沿着千百年来在山区形成的盐道线路分布,盐道重要节点上的集市规模也自然较大。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许多重要街市扩展为大型聚落直至现代城市。鄂西的重要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城、咸丰县城即是如此。重庆的场镇,如龚滩、西沱、龙潭等更是依赖四川盐运得以生存、发展。

偏离现代公路的老街。 制图/赵逵

盐业移民之宫、庙、馆、堂建设,把各地的建造技术带入盐道上的山区聚落。

古代盐业生产没有机械动力,各道工序的操作和物流搬运,全靠人力,是劳动力高度密集的行业。一个盐场既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又是一个经济中心。一般说来,一个年产盐1000吨以上的小盐场,即可容纳就业人员数千人,而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如燃料业、木船运输业、造船业、短途搬运业、长途运输业、制桶业、编织业、制绳业、打铁业、饮食服务业等所容纳的就业人员,远远超过制盐工人的数量。

大量移民的涌入,必然会形成许多帮派组织。有组织就有聚会,要聚会、要活动就得有场所。于是,各种宫、庙、馆、堂如雨后春笋般地修建起来。

在一些重要的产盐地,本地人兴建祠堂,外地人则修建宫、馆。江西人建有万寿宫,福建人建有天上宫,广东人建有南华宫,陕西人建有陕西馆,湖北人建有湖北馆,黄州人建有帝主宫。不仅如此,外来移民为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神灵的保佑,还将各地的崇拜之神也迁移到盐场来定居,如山西人在盐场修建关帝庙,湖南人建有长沙庙,福建人建有东岳庙。

这些林立的宫、庙、馆、堂,是盐道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是极为珍贵的盐业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旅游资源。

盐业移民之宫、庙、馆、堂建设,把各地的建造技术带入盐道上的山区聚落。 图为罗泉镇盐神庙,拍摄于2009年2月,摄影/赵逵。


道古镇的分类

在数千年产盐、运盐的历史中,形成了一批因盐而兴的古镇。这些古镇,或因产盐而生,或因贩盐而兴。前者像资中罗泉、川南盐源、巫溪宁厂、云阳云安、开县温泉、彭水郁山等,后者如自贡仙市、石柱西沱、酉阳龚滩、武隆江口、綦江东溪等。

1. 因“产盐”而兴的古镇

因产盐而兴的古镇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的长江边上或长江支流附近。
(2)这些地区都曾建造过大量供外地人祭拜的祠堂庙宇和聚会的楼堂馆所。
(3)产盐区大多还留有废弃的盐井和产盐作坊等遗迹。
(4)当地仍留存许多与盐有关的神话传说及民风民俗。
(5)当地村庄普遍因盐井枯竭逐渐衰落,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

贡井老街,拍摄于2014年8月,摄影/谢洪。

2. 因“运盐”而兴的古镇

运盐之利有时远大于产盐之利,于是在盐运路上,水岸码头处逐渐形成一个个盐运集镇。

因运盐而兴的古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村镇大多以商业老街为中心带状展开。
(2)村镇中仍有盐店铺的遗址或与盐店名相关的街道名。
(3)古镇附近大多有过去贩盐留下的石板路,旧称“三尺路”、“盐大路”或“骡马路”。
(4)古镇中大户人家的老宅许多以青砖砌筑,马头墙、西洋柱、坡屋顶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式样。
(5)村中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有到附近盐产地或盐运码头贩盐的经历。

西沱古镇云梯街,拍摄于2005年6月,摄影/王绪波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