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案例

最静谧的阿富汗伊斯兰文化遗产:贾姆宣礼塔

摘要: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d0556bi15if&auto=0  (贾姆宣礼塔是阿富汗境内少数保存完好的纪念物之一,代表了阿富汗历史上的古尔王朝时期(Ghurid dynasty. 1150-1216)的卓越艺术创造力和对建筑结构工程的娴熟掌握,它展示了一个已经消失的杰出文明艺术成就©UNESCO)(贾姆尖塔颇具创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d0556bi15if&auto=0[/video]

  (贾姆宣礼塔是阿富汗境内少数保存完好的纪念物之一,代表了阿富汗历史上的古尔王朝时期Ghurid dynasty. 1150-1216)的卓越艺术创造力和对建筑结构工程的娴熟掌握,它展示了一个已经消失的杰出文明艺术成就©UNESCO)

(贾姆尖塔颇具创意的建筑和装饰是中亚伊斯兰文明发展中留下的最好的范例;同时尖塔及周边相关考古遗迹也是是公元1213世纪盛行该地区的高度发达的古尔文明有力的见证©UNESCO)


   在阿富汗中部古尔省、赫拉特城以东200公里,一个荒山环抱的的偏远峡谷中, 高达65米的贾姆宣礼塔(也称为贾姆尖塔)高耸直插云霄,这是中亚伊斯兰文明世界中最高的纪念塔之一,也是阿富汗的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的世界遗产。

   贾姆宣礼塔遗址地处于海拔1900米的山区, 附近山峰高达3500米。哈里河和鲁德河在这里蜿蜒交汇。该地区的自然气候比较恶劣,冬天气温非常低、经常大雪覆盖封山。断绝了与外界所有联系。严酷的冬天过后,往往到来的是冰雪迅速消融造成的毁灭性洪水;夏天大部分地区则酷热干燥,降水稀少,但是山谷内阴凉处则适合避暑。

   在这片覆盖着砾岩的贫瘠山谷里,周边几乎没有平坦的土地和农田,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当地人仅仅在勉强维持温饱的生计困境中挣扎渡日,疾病、饥饿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他们贫穷低下的生活和崇高威严的高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便是在今天,要抵达贾姆尖塔也需要一段崎岖艰苦的车程,也要穿越一段治安混乱和危机四伏的地区,这里各个部落长老还在他们传统的势力范围内发挥着效用,传统的礼仪和民族风俗在这里仍然受到尊重而延续着。

  

  

1896年拍摄的赫拉特城市周边的清真寺和尖塔)

(1896年英俄阿富汗边境考察团在赫拉特附近调查)

(贾姆宣礼塔塔身在向上延伸40米左右处,塔身有从八角形变形为圆柱形©Warwick Ball

  

  “遗忘之塔”的近代调查历史

  

   阿富汗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在古代丝绸之路被废弃之后,渐渐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土地。近代以来的殖民者在到达阿富汗的时候,往往也是以掠夺农牧产品和金属矿石原材料为主。由于阿富汗特有的高原山地和崇山峻岭地貌,以及交通和信息通讯的不通畅,贾姆宣理塔直到19世纪末,才再次进入西方学人的视野。

   在英俄中亚争霸相互角抵的背景下,阿富汗作为两个帝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职能也被确立,但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信息却不明确,当时整个国家还处于松散的游牧民族和半耕作农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划分英属印度联邦的势力范围,避免更多的争端和麻烦,1884~1886年俄-英阿富汗边境委员会的地理学家托马斯·霍迪奇爵士(Sir Thomas Holdich,1843-1929),在踏查阿富汗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传统国境线时,在1886年才“重新发现”了它。

   同巴米扬大佛在19世纪重新被发现时震惊世人一样,高耸巍峨的贾姆尖塔也在震撼着世人的想法和眼光。当时全世界最高的佛教佛像、最高的伊斯兰宣礼塔都在阿富汗,这无疑吸引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阿富汗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为何会有这么多大体量的建造物?贾姆宣礼塔究竟是为何而建?

   这是需要早期探险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人文研究也随即展开。

  

  

(贾姆尖塔底座是八角形,塔身有两个露台,顶部有一座灯塔。©Warwick Ball

(根据贾姆宣礼塔塔身的铭文可以推断其建造日期为1194年,另一段铭文则标明了Ghiyathal'din的名字,表明尖塔很可能是为纪念他在1192年战胜伽色尼王朝而建。©Warwick Ball

(塔身砖雕上的装饰有阿拉伯文库法体和誊抄体的文字书法、几何抽象图案与古兰经文等组成,立体的砖雕创造了光和影的美妙图案。塔身经文除了麦尔彦经文之外,还有两段出自古兰经的文字。古兰经铭文之间的区域被几何的镂空花纹所覆盖,每段铭文都用凸起的珍珠几何纹样中构成©Warwick Ball

1194年在古尔王朝苏丹Ghiyathal'din统治下建造尖塔,铭文是由凸起的饰带、凸起的绿松石色施釉圆圈组成,撰写使用库法体(一种古老的阿拉伯书法风格)铭文,经文是《古兰经》第十九章麦尔彦的全部内容,它讲述了先知的故事。全部976个字都以传统的库法字体写就,用小的雕花陶砖制成,经文下方的区域被几何镂空花纹所覆盖。©Warwick Ball

(在露台承重木梁下面的装饰带上面饰有郁金香、三叶草图案、几何图案的玫瑰花饰等植物图案。这些装饰带都是无釉砖砌成的,共同构建了伊斯兰艺术的自然观。©刘拓)

   1922年,法国和阿富汗签订了著名的考古独占30年的文化协定,成立了阿富汗考古学史上最著名的机构DAFA(Délégation Archéologique Française en Afghanistan),开始展开对于阿富汗境内的遗址和地下文物展开调查,这一时期由于法国考古的重心是从希腊化到佛教时代的考古美术研究,伊斯兰时期的建筑和考古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这种伊斯兰文化被忽略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

   1943年,阿富汗学者阿里(Ahmed Ali Koazad)在旅行该地区后,发表了一篇描述贾姆宣礼塔的文章和图片,这篇文章也来源于他的好朋友担任赫拉特市的政府公务员的帮助,这有可能是最早的贾姆的图像,但是由于二战期间并未引起重视。

   1957年8月19日,一支由阿富汗历史协会和法国DAFA考古学家(André Maricq,1925~1960)领导的考察队,深入了这一地区主持了对贾姆宣礼塔的基础调查,贾姆宣礼塔被这样描写:

  

“我们立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湍急的鲁德河河水从我们身边奔向哈里河,两条河流汇合处是一圈陡峭的峡谷,中间屹立着高大的尖塔,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映衬出金黄色的轮廓......

一切是那么美丽而又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Le minaret de Djam: La découverte de Ia capitale des sultans Ghorides (XIIè-XIIIè siècles), MDAFA 16, Paris, 1959)

  

  

当然,贾姆塔塔身上的陶瓷铭文成为了重点研究对象,Maricq这个天才式的考古学家当时不仅破译了阿富汗境内最早的迦腻色迦的铭文,还对一些伊朗语系的铭文进行了整理,他和语言学家(Gaston wiet,1887~1971)两人在1958年整理出版了关于贾姆宣礼塔的考古报告,对塔身的铭文进行了解读。可惜的是这位天才的光芒并没有持续太久,34岁的Maricq就英年早逝了。贾姆宣礼塔的周边还有很多历史遗迹,可能与塔共同组建了某种礼仪性质的建筑群体,这些还没有来的及进行考察解读。

根据片段性、不可完全复原的伊斯兰记载历史中我们可以得知,在1192年的德里战役中,古尔王朝Ghurid dynasty. 1150-1216)推翻了阿富汗东南部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进而广泛征服了现在的整个阿富汗领土,贾姆宣礼塔又可能在这一时期建立,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尔王朝的见证。

贾姆遗址被认为标志着12世纪古尔王朝夏都——费鲁兹库赫的中心,当赫拉特气候炎热尘土飞扬时,贾姆被用作皇室避暑地。它曾作为一个定居点,在哈里河两岸都建筑了附属房屋和行宫。根据铭文的释读古尔王朝在位苏丹吉亚斯乌德Ghiyathal'din Muhammed Ibn Sam1157-1202主持在11631202年间修造了贾姆宣礼塔。

这件“未名”的作品经过科学的考古调查被证实后,引起了欧美世界的关注,也丰富了世人对阿富汗文化的想像。同时,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段历史是,蒙古人在征服中亚进程中也没有毁灭它,高塔神奇般的保留下来。

(在1979年,英国设立在喀布尔的阿富汗研究编辑了工作参考指南,可以为研究者们在快速查找特别的地区地域的基本信息,贾姆的基础资料也收录在内。©Warwick Ball

印度最高的顾特卜塔(Qutur minar)的直接灵感来源于贾姆宣礼塔,贾姆宣礼塔的结构与马苏德三世在加兹尼建造的尖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Warwick Ball

(贾姆宣礼塔的塔基、塔顶和内部攀登阶梯。©Warwick Ball

   1960年,法国DAFA的勒贝尔和助手再次调查测绘了这座宣礼塔,对其建筑结构和建造方式进行了进一步探究。这座宣礼塔开始被考古学和建筑学的方式记录下来,塔的底座是八角形堆砌形状、显示了伊斯兰建筑在中亚演化的证据,根据当时的伊斯兰建筑知识,伊朗的伊斯法罕(Isfahan and Barsiyan)等地区宣礼塔建筑的基座都是圆形的。

   贾姆的八角形基座大约直径在9米左右,同时进入这座塔建筑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常年遭受洪水侵袭,塔基的一部分建筑被埋入地下,甚至连出入口都被掩埋起来,只能借助扶梯才能攀爬进入。这座尖塔完全由烧结陶砖堆砌建筑而成,除了顶部附近的一圈蓝色铭文釉面砖,尖塔外部完全由平面砖上的凸起几何装饰覆盖。整体装饰以其复杂的砖雕、粉饰灰泥和釉面瓷砖的装饰而独具特色,并且在部分装饰面上镶嵌有绿松石的饰物

   除了法国队进行关注之外,意大利的考古队ISMEO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Rome)也对该地区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因为法国在阿富汗考古耕耘较早,后期其他国家进入的考古队基本都会选择避让法国考古队。意大利队当时选择了南部的伽兹尼做为重点考察地区,意大利考古队已经在阿富汗长期工作,进行了一些研究。同样伽兹尼地区大量存留的伊斯兰建筑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遗存提供了例证。

ISMEO 工作队决定在该地区进行开拓调查,补充研究的盲点,于是在1961年9月开始了最早的调查。同时意大利队决定对于该塔的展开修复行动,因为这些地面建筑精确数据的缺乏时,一边研究、一边保护是最好的策略。

19629月,ISMEO工作队在查姆村和尖塔之间的库什喀克山上意外地发现了一组石头,上面刻着希伯来语铭文,应该来自附近的犹太墓地。在尖塔附近的地区出现这样的石头,证实了该地区有犹太人定居点的存在。语言学家对此进行研究,说明在其周边可能包含有一个古代首都的遗址,这个强大的国家统治了周边很多的民族和国家,甚至有可能部分外来的工匠参与了整体的建筑设计和施工。

1974年,阿富汗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保护修复贾姆宣礼塔的积极行动中,准备建立一个彻底的修复计划的提案也获得了学者的支持。之后, 一些学者70年代对周边的考古遗址继续进行踏查,英国的剑桥大学(1959)和牛津大学(1964)分别派遣了考察队,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这时候所有的研究资料变的丰富起来。

(由于贾姆宣礼塔靠近哈里河和鲁德河,其塔身不断受到流水侵蚀、渗透和洪水的威胁,塔身正处在持续的倾斜之中。另一个主要威胁是该地区经常发生的地震。)

(截止到1974年,八角形底座上的大部分砖雕都被流水侵蚀掉了,唯有南面远离河流的外层依然展现出精美的建筑装饰。)

(1979年苏联侵入阿富汗前,关于贾姆宣礼塔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建筑周边的泥土、杂物已经被清理干净,建材存放的仓库已经建立起来,经常爆发洪水的河道也正在整改、河堤已经修建起来,所有的修复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2002年之后,这一修复工程被重新启动。©David Thomas

(贾姆宣礼塔在保护过程中,周边的居民也被动员起来,在赫拉特和贾姆地区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得到了保护和传承。©Warwick Ball

贾姆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分格


在11-13世纪的中亚、伊朗和阿富汗,大约有60座宣礼塔和各种伊斯兰文化暸望塔楼,其中包括玉龙杰赤的库特鲁格贴木儿尖塔,与其他塔台只是地标或瞭望塔不同的是,宣礼塔——这种尖状的塔状物被认为是伊斯兰教胜利的象征,亦称“胜利之塔”,而贾姆尖塔即属此列,普遍被认为是为纪念勃兴于阿富汗西部的古尔王朝(1150-1216)的一场重大军事征服胜利而建造。

在古尔王朝的装饰艺术中,精美繁复的砖石装饰尤其受到重视。这一高度复杂的工艺被运用在贾姆尖塔表面,直至今日我们仍可看到,大面积的精美花边砖饰基本覆盖了整个尖塔。这一卓越范例代表了伊斯兰建筑装饰的巅峰水平。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建筑和装饰是突出的,这一优雅的高耸建筑结构融合了该地区早期发展的元素,是中亚伊斯兰时期的伊斯兰建筑和装饰的典范,而正如始建于1193,竣工于13世纪初的印度顾特卜塔(Qutur minar)所示,贾姆宣礼塔的建筑样式在伊斯兰文明向印度的进一步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尖塔建筑材料整体以石灰砂浆制作的烧结砖砌成,塔身用四个锥形的梁柱支撑,由直径9米的八角形基座上升至65米的圆形顶部,内有一组陡峭的双螺旋楼梯穿过基座和第一个圆柱层,楼梯井内有规律分布着窗户,引进光线进入塔内部,增加照明。

贾姆宣礼塔的塔基底部在目前的地面水平线之下,所以无法描述最底部的详细内部结构。塔身第一个露台比现在的地面高36.58米,是用砖块砌成的,以突出的木梁加固;然而露台脆弱的砖砌结构随着材质老化和自然风化正在逐渐消失,凭现存的证据,很难确定它的原始形态。

在楼梯井和两个露台之间,有六个方形的拱形砖平台,相距大约六步。在南面第一个露台的水平线上,有一扇门可能通向第一个带檐露台的屋顶,或者是该露台的第二层。二楼的露台上还有一扇门。有六个拱门曾经支撑着一个小圆顶,但现在它已经消失了。这些消失的证据很有可能体现着当时宣礼塔还有某些纪念性质的附属建筑。


(Warwick Ball《开罗到喀布尔:阿富汗和伊斯兰研究》是最为重要的研究著作©Warwick Ball

(截至1975年,在各国学者不断对周边环境的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的附属建筑遗址,同时在阿已经发现了84枚波斯文、希伯来文的碑刻,以及大量的陶瓷碎片©David Thomas

(在靠近贾姆宣礼塔的附近的库什喀克山的北侧和南侧发现了8枚新的碑刻。最古老的铭文记于公元1012年,距今最近的则是1220年,即费鲁兹库赫城被蒙古摧毁的两年以前©David Thomas

(这幅绘画表现的是1502年帖木儿的巴布尔皇帝到达喀布尔的场景,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贾姆宣礼塔作为背景在兴都库什的丛山峻岭中©WIKI

   11世纪末13世纪,古尔王朝在继萨曼王朝后,控制了西至伊朗东部内沙布尔地区,东至印度孟加拉湾的广阔领土。统治着现在阿富汗、伊朗东部、中亚、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在强大的古尔王朝庇护下,东伊斯兰世界的艺术经历了最后的盛放,昙花一现般辉煌了整个伊斯兰世界。

   贾姆遗址被认为代表着12世纪古尔王朝夏都——费鲁兹库赫的中心王朝艺术,古尔王朝的吉亚斯乌德主持修造了贾姆宣礼塔等一系列的王国都城建筑。或许在当赫拉特气候炎热尘土飞扬时,贾姆被用作皇室避暑地,它曾作为一个定居点,在哈里河两岸都建筑了附属房屋和行宫。

吉亚斯乌德死后,他的兄弟继承了王位,继续远征印度地区,1186年灭伽色尼王朝,形成与花剌子模、西辽中亚三足鼎力的国家。在蒙古大军入侵该地区之前,帝国的荣光逐渐减弱。一方面临来自咸海南部的邻国花剌子模的强大威胁,另一方面其内部因为争夺王位内讧,直到公元1215并逐渐放弃了领土,1222年,费鲁兹库赫城被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摧毁。

同样,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段历史是,蒙古人在征服阿富汗的军事进程中也没有毁灭它,宣礼塔被神奇般的保留下来,贾姆宣礼塔也是该地区唯一逃脱了被蒙古大军毁灭命运的建筑物。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阿富汗在1222年被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铁骑征服后,这一宏伟的建造物和巴米扬一起居然被全世界遗忘了八个世纪之久,在后来这段历史中没有提到它、也没有人去怀念它,大部分文献都变的语焉不详。

   现在看来,如果说巴米扬巨佛是金光闪闪的盛世光辉表现了优雅的对称性艺术审美的话,那贾姆宣礼塔的冷暖色调搭配则趋向完美。在阿富汗人看来,巴米扬是兴都库什山脉中的一面盾;贾姆则向刺向天空的剑,象征着伊斯兰文明的勃勃生机和雄心壮志。

  

  

(阿富汗主要地区的早期伊斯兰建筑遗址,关于这些地区遗址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努力)

  

  (由于是伊斯兰文化的建筑,即使在1979年~2001年持续的内战中,仍然有一些学者继续保持对贾姆的研究,甚至有机会进入该地区对其进行短时间的勘察。无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维护,前期修复工程大部分已经失去了意义,这些需要人料理的建筑工程都荒废了。)

  (2005年该地区的政治候选人的海报中开始使用古尔王朝帝王像和贾姆宣礼塔作为竞选标识)

  (古尔王朝都城和贾姆宣礼塔想象复原示意图©David Thomas

  

  (近期UNESCO扫描复原制作的模型©UNESCO)

复苏的遗产和觉醒的文化


1960~70年代,是全世界研究阿富汗最好的黄金年代,那时候也是充满理想情怀的一代。当全世界学人意识到这个贾姆“纪念碑性”的重要性,准备持续发力研究的时候,苏联突然入侵阿富汗,打破了贾姆宣礼塔的研究和修复进程。

即使在苏联占据阿富汗的初期,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达了持续在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的意愿,阿富汗的博物馆和考古机构同样愿意继续之前的工作,但从来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之后阿富汗社会局势激烈动荡和军阀混战,又一次切断了科学化的人文研究。贾姆宣礼塔再次如“世外桃源”一半被隐藏起来,覆盖上了那刚刚揭开的面纱,隐匿于自然之中。

战乱过后的阿富汗,总是充满着神秘的气息,也隐藏着无数悲伤的故事。神秘的贾姆宣礼塔和被战争创伤的巴米扬,在它们脚下曾有无数仰望和徘徊的身影,这些身影一直伫立在世界遗忘之前,希望阿富汗可以回到和平的过去。2002年,贾姆遗址被成功提名为阿富汗第一个世界遗产,但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被列入濒危名录,由于条件限制并且未得到积极保护。同时贾姆周边的考古遗址在英国等一些大学组织下进行了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明确了更多的历史信息,还仍然还需要继续推进。

实际上,近年来由于已经改善的政治和安全形势报告将此处遗址其列入考察行程,在背包客和有组织的旅行团的往复探险宣传的聚焦下,贾姆宣礼塔又逐渐重新回到了世人的视野之中。

贾姆宣礼塔在众多的影像传播中看起来非常宁静、高远,甚至有些孤单,感性的去想,但这並不是冷酷无情、或者体现出那些常常在经历各个时代变迁和战乱后出现的无所谓的、缓慢的、自我毁灭的绝望,而是一种非常柔和的宁静。这种静谧让贾姆宣礼塔看起来几乎不像是我们所认识的、察觉不到那个“残酷”的动荡的阿富汗。

   尽管由于战乱中该遗址遭到盗掘破坏,一些历史和物质资料永远消失了,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复原出古尔王朝时期该遗址的原貌。但是如果对于我们而言、一件事、一个建筑、一个遗址成为永恒的秘密比较好的话,那么就让它成为秘密好了,至少它还可以继续保存下去,继续吸引人去探寻了解。

   另一种意义上讲,贾姆宣礼塔早晚会消亡在历史长河中,面对流逝的无情光阴和自然风化的侵袭,即使他们的生命变的越来越短暂脆弱,但他们却总是更加坚韧的那一方,会一直坚持下去,守望着知音的到来。

   一直都是。


原文刊发于《世界遗产》杂志2017年第六期,局部内容有调整修改)

欢迎约稿出版、投稿发表、沟通交流,一起努力研究丝绸之路。

赞助支持:请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联系微信:请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分类: 中文 研究 域外案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