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八百年前风帆举 一朝出水现真容——读《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

摘要:  1987年,一条满载瓷器等货物的宋代沉船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一次搜寻东印度沉船行动中被意外发现。这条淹没在广东省江门川山群岛海域的沉船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南海Ⅰ号”沉船。  1989年11月,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该沉船进行了首次水下调查,确定了它的大致位置,这是在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应用物探技术与潜水探摸 ...
 1987年,一条满载瓷器等货物的宋代沉船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一次搜寻东印度沉船行动中被意外发现。这条淹没在广东省江门川山群岛海域的沉船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南海Ⅰ号”沉船。
 
  1989年11月,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该沉船进行了首次水下调查,确定了它的大致位置,这是在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应用物探技术与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法搜寻沉船遗址。
 
  2001~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阳江市博物馆组成南海Ⅰ号沉船水下考古队,连续四年先后进行了七次水下考古调查,确定了沉船遗址的精确位置、分布范围及沉船性质与年代,采集出水了一大批文物标本;基本掌握了沉船长、宽、高和保存状况,并获取了所在海域海况、海底环境、水文特征等信息和数据,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通过水下考古调查和勘探可知,南海Ⅰ号沉船埋藏较深,最深处位于海床下约5米。沉船船体长约23.8米、宽约9.6米,型深约3米,船体方向240°。根据历年调查情况分析,船体未见倾覆,基本平卧于海底上,处于正沉状态。从整体来看,南海Ⅰ号沉船的木质船体结构已经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及腐蚀,上部的甲板部分已不复存在,部分甲板以及甲板以下的隔舱、船体支撑结构等保存较好,而船的艏、艉部分破坏最为严重。船底部因深埋于淤泥中,其保存状况应比较好。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遗物类别丰富,以瓷器为大宗,有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浙江龙泉窑青瓷、福建德化窑青白瓷和白瓷、闽清义窑青白瓷和青瓷、磁灶窑酱黑釉瓷和绿釉瓷等。器类多为日常生活用器,有执壶、瓶、罐、碗、盏、盘、碟、盒等,部分瓷器底部还有墨书题记,如“郑知客”“李大用”等。
 
  出水铜钱数量较多,大部分为调查抽泥的滤网内发现,数量多达6000余枚,以北宋时期的年号钱为主,如宋元通宝、至道元宝、皇宋通宝、熙宁重宝、元祐通宝、元符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另有少量货泉、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唐国通宝等汉唐五代十国钱币,南宋时期的有建炎通宝、绍兴通宝、绍兴元宝,最晚的为乾道元宝。
 
  此外,还出水有少量的金环、金戒指、银锭、铜环、锡器、漆器残片、朱砂等遗物,以及包含在凝结物内的铁锅等铁器,还有反映船上生活的砾石、动物骨骼、果核果壳等遗物。
 
  南海Ⅰ号沉船是一艘沉没于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上的南宋时期贸易商船。因其保存较好、出水文物精美、类别丰富,而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乃至中国航海史、海外交通史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是1989年至2004年间南海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的学术报告,是南海Ⅰ号沉船打捞出水之前水下考古工作的系统总结。
 
  本报告分上下两册,大十六开,图文混排,布面精装。报告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介绍南海Ⅰ号沉船周边的自然环境,第三章详细讲述南海Ⅰ号沉船的发掘过程,第四章系统地介绍了南海Ⅰ号沉船的出水文物,第五章采用科技考古手段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进行了产地分析;第六章是对现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
 
  这是中国早期水下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了解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和研究南海Ⅰ号沉船遗址具有重要价值和学术意义。它的编纂出版,无论对学界,还是对大众,无疑是一件幸事。
 
  历时十多年的水下考古工作,终于让世人可以一睹“南海Ⅰ号”沉船的风姿,并由此可以遥想八百多年前南宋时期繁华的海上丝路贸易场景了。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南海一号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