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邓聪: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技术扩散—2018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5讲纪要

摘要:   2018年5月2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8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5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会议室举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技术扩散”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该讲座。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俄罗斯伊尓库茨克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
  2018年5月2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8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5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会议室举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技术扩散”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该讲座。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俄罗斯伊尓库茨克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黑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新华社等单位和高校的六十余位学者和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主讲人 邓聪教授
 
  欧亚大陆中贝加尔湖周边以及中国东北是人类史前早期软玉文化的诞生地。邓聪教授向大家展示了香港中文大学与俄罗斯伊尓库茨克国立大学合作的史前软玉穿孔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欧亚史前玉器穿孔技术的结构,并从玉器工艺、原料等方面对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文化的扩散进行探讨。
 
  “玉无价”及玉文化定义与玉器核心技术

  价值起源是世界史前学重大的问题。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出版《古代价值的建构》一书,就是重要的代表著作。很可惜这本书中欠缺代表东方玉器方面价值观形成的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中国古代对玉的重视,实际上有宗教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地位和财富象征等各方面的意义,玉文化的存在依存于特殊的技术。东亚地区发达的玉器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邓聪教授认为玉文化应满足三个条件:1、玉器具有象征意义;2、玉器体现高端加工技术;3、软玉玉矿的存在,包括玉料采集、运输、消费的形式。在缺乏玉矿地区,可能从交易获得玉料,甚至远距离贸易的存在。因为软玉在矿物学上的超强韧性与硬度,必须要有高端技术才能加工钻孔。其中大型管钻钻孔技术更是史前尖端技术的前沿。他强调玉文化和工艺技术的密切关系,玉器技术与原料是探索玉文化的重要内容。
 
  欧亚大陆史前玉器穿孔技术两大体系的结构
 
  邓聪教授引用李约瑟对中国机械工程史研究的成果,从高层次概念解释了玉器加工技术采纳应用物理学的原则,即力学上转换机械能的控制及有效使用,完美创造出史前人类玉器大型钻孔的工艺,其中最出色是真正意义轮轴机械发明与使用,由轮轴相互组成固定的构件运作,产生强大机械的效能。这是古代玉器与中国机械工程史上划时代的突破,对于欧亚大陆,玉器机械穿孔技术,邓聪教授举列可能源于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的两大体系,即轮轴机械和轴心旋截技术机械。
 
  (1)东亚史前轮轴旋转机械:轮轴机械是公认的古代机械最重要的代表。简单来说,这种管钻技术以石质轴承,制成竖轴辘轳旋转机械,以圆盘带动高速旋转运动,解决穿孔推动力。


图一 澳门黑沙出土石质轴承(资料图片)


图二 澳门轮轴机械复原(资料图片)
 
  从田野考古入手,邓聪教授在1980-90年代在环珠江口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及珠海大量史前环玦作坊遗址发掘工作中碰上环玦穿孔的问题。最终以澳门黑沙遗址玉石作坊轴承与环玦半成品、环芯空间分布及旋转运动方式,首次复原了史前管钻轮轴机械的构造(图一、二)。1995年,在距今4000年的澳门黑沙遗址出土了轴承石器。轴承石器的长轴两端各有一处乳凸,两处乳凸周围亦可以见到有明显由于高速旋转带动而形成的光泽及线状痕,它是轴与轮盆之间的活动承接。据观察,遗址内出土环玦制品的内璧及芯的管钻面上,均遗留有由于高速旋转形成的光泽及线状痕迹。以轴承石器出土点为中心向外辐射1-3米的范围,由内及外分为A、B、C三区,三个区域出土遗物数量和种类组合则充分反映了空间功能的差异性。随后,邓聪教授又从辘轳旋转机械复原剖面示意图以及实验考古成果等方面向大家展示了该技术体系。

  从实验考古学方面,2018年春天,在邓聪教授指导下,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及硕士生参与以仿黑沙木轮轴及石轴承的轮轴机械进行环、琮等各种不同实验,分别以广东蛇纹石及青海软玉作原料,其中以人手拉动轮盘速度平均一分钟约60-80转次,在连续积累计算约37小时转动开孔,把高5厘米的软玉玉琮成功对向钻穿,孔径6厘米。这对研究良渚以来玉琮中孔开孔技术,提供了很重要的对比数据。
 
  (2)以贝加尔湖周沿为核心的轴心旋截机械:在贝加尔湖周边进入青铜时代格拉兹科沃期阶段,普遍使用了一种乳白色透明度较高白玉作为玉环、锛的素材,硬度也相对较低一些。俄罗斯著名学者史前工艺研究大家谢苗诺夫教授(S.A.Semenov)曾研究指出一种中孔轴心旋截技术,具体上首先在玉毛坯圆心位置开中孔,竖立轴心柱,连接横轴旋转运动开孔的简单机械,利用同心圆架配合燧石或玛瑙雕刻刀在玉料上划出环状沟槽,然后取走同心圆架,再用雕刻器徒手刻划玉料,直至穿透完成工作。邓聪教授指出,经此方法制作的玉器,内芯中央多保留穿孔,环由大而小成套,一件玉料可用于制造多件环饰。他推测这种旋截切割完全依赖指掌和腕部结合的力量,由于手力所限,无法完成较大范围的刮削,因而无法一次成型,以贝加尔湖畔萨尔米岬墓地遗物为例,出土的白玉环毛坯一面留有圆圈沟槽,沟槽痕深度仅2-3毫米,沟槽的成形如竹节状推进。
 
  这种中孔轴心旋截技术与轮轴旋转机械相比较,前者白玉毛坯带有中孔、圆周刮削开孔的竹节状推进痕迹、玉环圆周并不呈工整的特色,同时也是将其与轮轴旋转机械技术区分开来的重要指标。
 
  欧亚大陆史前玉技术的扩散 
 
  有关上述两种史前玉器穿孔技术结构的差异与玉技术的扩展研究,是目前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文化研究最新的突破。邓聪教授认为欧洲大陆史前玉器两种不同的穿孔技术的扩散分为两条路线:其一是东亚大陆以至东南亚沿海的传播;其二是欧亚内陆草原的传播。


图三 中国东面轴承石器与玉工的扩散(资料图片)
 
  轮轴机械技术与玉工在东亚大陆以至东南亚沿海的传播(图三):从东北兴隆洼、查海、牛河梁遗址,南下到黄河流域如北福地,长江流域的凌家滩及良渚文化遗址群等,珠江口珠海宝镜湾、香港白芒、澳门黑沙,以至于东南亚大陆越南、泰国、岛屿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等都有史前轴承的发现,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出现的辘轳机械穿孔工艺影响深远。玉工使用的辘轳,就是一种被称为真正旋转运动的轮轴机械,为东亚玉文化技术的重大突破。玉工辘轳的使用,对玉器生产者、原料、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图四 欧亚内陆草原史前白玉环的扩散(资料图片)
 
  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格拉兹科沃期出现的白色玉环在欧亚内陆草原东西发展(图四)。向西方面,近年与格拉兹科沃期相关的一些玉环饰物,在东欧平原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发现,如2012年考古学家Ye.G.Shalahov在东欧Ust’Uetlujskiiy墓地发现白玉环,填补了西部西伯利亚及东欧方面的缺环。邓聪教授更发表了他于2018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博物馆及圣彼得堡的博物馆中所亲手接触赛伊玛-图尔宾诺系统东欧出土的白玉环。邓聪教授证实了这些白玉环确实具有谢苗诺夫所指出中孔旋截技术的微痕特征,从原料和工艺上论证了东欧白玉环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沿岸出土格拉兹科沃白玉环之间同源的关系。在贝加尔湖以东,格拉兹科沃玉器向东分布,进入中国东北范围。邓聪教授指出,内蒙古海拉尔的哈克文化白玉环制作技术就是来自贝加尔湖地区。目前可以确认至少有六处遗址出土过相关的玉器,遗址分别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哈克遗址、内蒙古呼伦贝尔东乌珠尔墓葬、吉林通新兴乡腰五九屯、黑龙江望海屯遗址、黑龙江乌裕尔大河大桥、内蒙古南宝力皋吐遗址。其中内蒙古南宝力皋吐遗址可能是目前所知道发现与格拉兹科沃期玉环相关最重要的一处遗址。最终形成了以贝加尔湖格拉兹科沃文化为核心,在距今4000年前后其玉器及原料向西至塞伊玛遗址,向东南以内蒙古的南宝力皋吐扩散的路线。
 
  西伯利亚青铜时代白色软玉饰物在欧亚内陆草原扮演着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具有世界性意义,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青铜时代早期格拉兹科沃期的白玉环等在欧亚纵横扩散,对具体传播路径的探索,包括如玉器工艺复杂技术流传、玉料远距离运输、玉器的使用行为变化及社会意义等一连串问题,都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学者间相互交流讨论
 
  讲座结束后,邓聪教授及来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的Olga Goriunova 教授 、Vladimir Bazaliiskii教授、Aleksei Novikov教授同与会人员就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发现、玉器软化加工技术存在可行性、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玉料采集方式、玉环及玉璧功能、新疆玉器在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上的差异性原因、模拟实验中轮盘旋转方向的影响、俄罗斯玉料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料来源关联性、俄罗斯玉工艺的延续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向邓聪教授颁发讲座嘉宾聘书
 
  最后,刘国祥研究员再次向邓聪教授、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各位教授以及前来参加讲座的各位学者和学生表示感谢,并向邓聪教授颁发讲座嘉宾聘书。   (执笔:荼荼 资料图片由演讲者提供 本文经演讲者审阅增补)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