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人民日报:中国考古,更加“外向”

摘要: 5月23日,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参会人数达到空前的700多人,是自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会议。  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是中国考古学大会,但也是一次国际会议 ...
 5月23日,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参会人数达到空前的700多人,是自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会议。

  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是中国考古学大会,但也是一次国际会议。来自埃及、印度、洪都拉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近30位考古专家也成了发言主力。白天他们分别参加13个不同专业考古领域的讨论,晚上还有专门组织的主题发言,以满足参会人员对最新考古工作的关注。

  “中国目前有约70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调查、研究、合作发掘等各种形式,这次邀请的专家都来自于有实质的、长期考古合作的国家和领域。此次大会的共识之一,就是未来的中国考古将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如是说。

  从解密玛雅文明到探寻郑和到过的港口,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步伐令人兴奋

  和以往不同,此次大会开幕式的主题发言中,有5位发言人讲述的是他们在世界各地开展的考古工作。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亚考古队领队朱岩石是发言人之一。2012年起,中亚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进行了数次发掘。朱岩石在发言中说,2015年8月31日到10月24日,中亚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国内都市遗址考古的工作方法和经验非常有效,再结合中亚城址堆积、保存的自身特点,明铁佩古城的形制、布局、沿革正在逐渐变得明晰。

  其他的项目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在蒙古国开展的长达10年的遗址发掘、北京大学在东非的肯尼亚进行的马林迪老城遗址发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的柬埔寨周萨神庙和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洪都拉斯开展的科潘遗址发掘。无论是解密玛雅文明还是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到达过的港口,中国考古人走向世界的步伐令人兴奋。

  与会专家表示,中国西北地区一度是西方探险家和考古家的乐园,那一段惨痛的经历也使我们在“请进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直到上世纪80年代,“请进来”依然存在争议,不少人担心我们的考古资料被西方话语体系解读。而后来的“请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的方式,更多只是参加国际会议获得知识和资讯。如今,这种状况得到了巨大改善。

  到世界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进行发掘,是中国迈向考古强国的重要标志

  今年4月底,中埃考古合作事宜进入了实质性准备阶段。“埃及共有200多个与外国合作的考古项目,但其中没有中国,所以中埃两国的考古合作非常迫切。”王巍说,两个文明古国的对话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中埃两国在文物考古方面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例如打击非法文物交易活动、文物流失追索、文物保护等,可合作的项目非常多。

  在5月22日晚上的外国考古学家专题论坛中,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博士对中印在考古领域的合作非常期待。王巍透露,中国考古学家有望在今冬奔赴印度,对其早期佛教遗址进行考古。除早期佛教遗址外,中方还计划与印度德干学院合作,对位于新德里以西的哈里亚纳邦的拉齐噶里遗址进行考古工作。该遗址是哈拉帕文明,即印度河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主要兴盛于公元前2600至1900年左右,是研究印度河文明向东扩散的重要据点。

  王巍表示,到世界古代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参与文明互建,是中国迈向考古强国的重要标志。

  更多新技术、更多年轻人,是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底气

  在大会开幕式上,获得中国考古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的5位中国考古人用中英双语幻灯片,向台下近700位国内外学者全方位展示了发掘、考据和文物保护的全过程。“田野考古采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全世界考古学者都能看懂,可以全面地展示中国考古学现状,集中反映中国考古的实力。”

  这或许就是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底气。

  大会召开间隙,与会人员有机会前往今年田野考古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参观。这里几乎已经被高科技装备覆盖:既有野外智能考古集成平台,也有专业应急考古移动实验室,还有先进的挖土运输一体机,可将筛选与运输一次完成。

  考古过程中,科技手段的运用日益普遍。无论是考古现场的信息采集、检测分析还是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无人机、三维扫描、红外影像、拉曼光谱……这些新技术正在成为中国考古的“标配”。

  与主席台上的白发苍苍相比,在13个专业委员会的分组论坛中,年轻人成为了绝对主力。在一些传统考古领域,比如夏商、两周、秦汉等历史序列的考古中,60年代出生的中年学者依然是主力军,但在人类骨骼、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新兴技术考古、公共考古等领域,年轻人则明显占了多数。考古学家王仁湘说,“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类骨骼等领域如今成了年轻人非常喜欢的领域,这些领域本身的综合性也使许多不是考古专业毕业的学者大显身手。”

  事实上,在大会公布的11项“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中,年轻人的著述占了一半以上,而在为公共考古专设的大奖中,由年轻考古人经营的微信公众号也成功获奖。

  “1921年,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如今近百年过去了,中国考古在方方面面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次大会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新的开始,标志着我们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拥抱科学、面向公众。”王巍说。(《人民日报》2016年5月24日12版 杨雪梅)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