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敦煌古代工匠研究》介绍

摘要: 2018年4月,耗费十余年之功的《敦煌古代工匠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我们节录本书的内容以飨读者。目 录研究篇绪论第一章敦煌古代工匠概况第一节工匠职业类别第二节工匠技术级别第三节敦煌壁画所见工匠第二章敦煌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第一节工匠身份第二节工匠生活待遇第三节敦煌古代工匠与欧洲中世纪艺人第三章敦煌古代工匠与手工业经济第一节敦煌的官府工匠与手工业第二节敦煌寺院工匠与手工业第三节敦煌个体工匠及其兼业第四章敦 ...

2018年4月,耗费十余年之功的《敦煌古代工匠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我们节录本书的内容以飨读者。

目    录


研究篇

绪论

第一章 敦煌古代工匠概况

第一节 工匠职业类别

第二节 工匠技术级别

第三节 敦煌壁画所见工匠

 

第二章 敦煌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

第一节   工匠身份

第二节   工匠生活待遇

第三节   敦煌古代工匠与欧洲中世纪艺人

 

第三章 敦煌古代工匠与手工业经济

第一节   敦煌的官府工匠与手工业

第二节   敦煌寺院工匠与手工业

第三节   敦煌个体工匠及其兼业

 

第四章 敦煌古代工匠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生产工具

第二节 生活用品

第三节 文化用品

第四节 佛教用品

 

第五章 敦煌古代工匠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雕板印刷术及其工匠

第二节   铁器及其生产工匠

第三节   敦煌的皮革业及其工匠

 

第六章 敦煌古代工匠与敦煌艺术(上)

第一节   工匠与石窟营造

第二节   工匠与窟主关系的演变

第三节   画工与官窟——以莫高窟第156、100窟为例

第四节   画匠称谓及其意义

第五节   工匠与大师

 

第七章 敦煌古代工匠与敦煌艺术(下)

第一节  敦煌石窟与艺术设计学

第二节  从古人对莫高窟的外景描写看环境设计的意义

第三节  敦煌壁画的重复构成设计


第八章 从敦煌艺术看宗教图式中的“工匠”概念

第一节 “工匠”的正名

第二节 艺术类型与工匠身份的界定

第三节  艺术史类型中的称谓与工匠的作用

第四节  风格样式与工匠

 

第九章 敦煌工匠特色论

第一节   地域特色

第二节   艺术特色

第三节   民族民间特色

 

第十章  敦煌工匠的民族精神

第一节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第二节 绽放聪明与智慧的创造精神

第三节 信仰与信念支撑下的奉献精神

第四节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余论  敦煌工匠研究与艺术人类学

一  敦煌古代工匠研究的新思维

二  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

三  精神财富——艺术与人生的真理

 

史料篇

一  良工巧匠颂

二  工匠职业类别

三  工匠技术级别

四  工匠作品略记

 

附录一  敦煌古代工匠人名索引

附录二  本书所引敦煌史料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之一:芦苇·佛光——《敦煌工匠史料》代后记

后记之二:使命的传承


《敦煌古代工匠研究》节选

 

第九章 敦煌工匠特色论

一、本地资源与需要

古代敦煌的工匠队伍,是建立在本地资源、本地需要的基础上的一支庞大的手工业劳动者群体。

敦煌自汉代开发以来就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地区,手工业的发达,不仅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习惯,形成敦煌地方特色的社会生产、生活风俗。敦煌文献记载了各种农具,粮食加工工具,在石窟壁画中也有描绘。

从敦煌有金银匠、金银行、玉匠、玉行等记载看,敦煌古代应该有丰富的金、玉资源,使金银匠、玉匠队伍应运而生并扩大为行会作坊。敦煌一带至今仍有一定的金矿及玉石矿资源,仍被开发和利用。

今天的敦煌还是产棉基地。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敦煌历史上是否产棉产桑,但从敦煌遗书中存有大量纺织业方面的记载,及壁画中的纺织机具和纺织图像分析,敦煌也有一定的纺织业资源;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丝棉产品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同时又广泛用于交换与交流,需求量大,这就为造就技术全面、工艺先进的纺织业队伍提供客观条件。敦煌古代又同时作为牧业基地,各类皮货加工业发达;皮毛加工业兴盛。

敦煌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要塞。但敦煌地处大漠戈壁,战争中主要使用远距离杀伤武器,这就需要有地方特色的军工手工制造业。敦煌有完整的弓箭制造业及其附属设备如箭袋制造业,也有鞍具等军马装备制造业,还有皮衣、鞋靴铠甲等军人服饰的制造,这就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大漠战争的需要,提供了大量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壁画中的工匠劳作场面,则是地域特色的具体展示。在敦煌石窟各时期的壁画中,有少量表现古代工匠劳作的场面,如房屋(塔、庙)建造、钉马掌、凿石磨、制陶、酿酒、打铁、纺线、织布、制皮、做靴等,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敦煌地方古代手工业劳动的具体情景。 

 

后记之二:使命的传承

 

从1978年10月到敦煌工作,今年已经是第40个年头了。

敦煌是一项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敦煌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搞好敦煌的研究和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敦煌是一种精神。一千多年来,敦煌的几十代的劳动人民,特别是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的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用他们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也留给我们包容、创造与奉献精神。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所从事的保护、研究和宣传事业,上对列祖列宗,下对子孙后代;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借鉴;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更深刻、准确地认识敦煌,从敦煌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包容、创造与奉献精神。

敦煌工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敦煌研究院的前辈们身上被集中地体现了出来。40年来,我目睹了前辈们为敦煌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的奋斗历程。是他们让老祖宗留下的敦煌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且让这种精神的境界得到升华。也是他们的这种精神鞭策我在敦煌研究事业方面不断开拓进取,鼓励我去深入研究敦煌古代工匠。在对敦煌工匠的研究过程中,在不断地接受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中,我逐步加深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敦煌事业的认识。

研究敦煌工匠,就是面对敦煌工匠。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无法摆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献身精神。我经常有机会见到国内各地的同行专家学者,我也常有机会到国外和海外考察流散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参加敦煌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的同行们进行学术交流。无论是国内同行还是国外同行,他们都对在敦煌工作的专家们表示了由衷地崇敬。因为他们在敦煌学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同时,也从敦煌的文物工作者们身上,领略到了敦煌古代工匠的影子,感悟到了敦煌古代工匠的精神。一位美国的教授朋友对我说:“看来,现在研究工匠要比当年做工匠的还是好得多。”是啊,毕竟又过了一千多年,社会发展了,进步了;虽然还是在敦煌,做敦煌,但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是当年的老祖宗们没有办法比较的。我们不可能再过敦煌工匠那样的苦日子,但我们完全可以像敦煌事业的前辈学者那样,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精神,为完成我们这一代人所担负的历史的神圣使命而贡献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我时时刻刻都在认真地审视自己,准确地把握自己,担负起我们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上对列祖列宗,下对子孙后代,在人类社会创造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由一群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人共同的成果

1985年底,我从《敦煌研究》编辑部调入敦煌遗书研究所(后更名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施萍婷老师分配我专门从事敦煌遗书中石窟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很自然地就接触到敦煌古代工匠文献。在此期间,敦煌研究院里的一批老一辈专家们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不仅有幸参与他们的讨论和表决,更主要的是在讨论中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他们事迹感染!从他们身上,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敦煌历史上那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造者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遂成为我研究敦煌古代工匠的动力之一。

实际上,石窟营造也好,敦煌工匠也好,前辈学者都做过不少工作,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一方面考察和熟悉石窟,一方面阅读藏经洞文献,从文献中找到大量有关石窟历史的资料,从事石窟与文献的结合研究。1992年,我考入中山大学,师从姜伯勤教授学习,1993年日本访学一年,搜集和整理日本学界有关的研究成果;至1995年,在前辈、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同事、朋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完成了博士论文《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并得以正式出版。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从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中,一点一滴地搜集关于敦煌古代工匠的资料,对创造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历代工匠们进行专门研究并发表了几篇相关的论文;1997年底《敦煌工匠史料》出版,研究工作也告一段落。1998年以来,我主要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为中心工作,同时开展对敦煌石窟周边遗迹的继续考察和敦煌佛教社会史的研究。当然对敦煌工匠的研究工作也一直没有放松。

2005年以来,众多同事和朋友们都希望敦煌古代工匠的研究工作能够更深入更细致一些。2006年经个人申报,《敦煌古代工匠研究》正式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并得到研究经费资助;多年的研究工作得出一个这样的认识:敦煌古代工匠研究是敦煌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工作,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应当成为敦煌研究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本人虽然从事敦煌工匠研究已有多年,但在研究过程中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和知识面的局限;特别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方面,是敦煌工匠研究的重点,也是自己的弱点。而要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应该发挥集体智慧,汇集众人所长,广泛吸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充分展示学术研究的博大与包容性。为此,项目进行到第二年,本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并经甘肃省社科规划办公室批准,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明孔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翎博士,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张宝洲先生,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余义虎教授,甘肃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王锡臻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周安平教授,敦煌研究院吴荣鉴副研究员、王进玉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为项目组成员,分别承担研究项目中的敦煌古代工匠相关的经济史、经济理论研究,敦煌古代工匠与佛教图像学研究,敦煌古代工匠与宗教图像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敦煌工匠与艺术设计研究,敦煌民间工匠与民间艺术关系方面的研究,敦煌古代工匠与西方艺术史的比较研究,敦煌古代工匠与佛教艺术创作技法研究;敦煌古代工匠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研究等,基本涉及到敦煌古代工匠研究的各个领域。接下来,项目组的各位专家们尽心竭力,努力完成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现收入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就是项目组各位专家研究撰写的,其中周安平撰写了第二章第三节,魏明孔撰写了第三章第一、二节,王进玉撰写了第五章,吴荣鉴撰写了第六章第一节的一部分和第二节,李翎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余义虎撰写了第七章第三节,张宝洲撰写了第八章,王锡臻撰写了第九章第三节;并不是项目组成员、自喻为“敦煌工匠”、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老同事杜永卫先生慷慨提供了敦煌彩塑制作方面的内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人都怀着对敦煌古代工匠的深厚情感与强烈的历史使命,完成了敦煌工匠民族精神的再一次传承与发扬。本项目研究的过程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无论是身处敦煌之中的老前辈和同事们,还是在敦煌之外的同行们,只要一接触敦煌,便会不由自主地担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2009年末,项目组按期完成研究任务,提交研究成果和结项报告,2010年6月通过结项。但结项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是研究工作的新起点。因为敦煌工匠一直是一个受到众人关注的课题,所以研究成果并没有急于出版,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也一直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到2016年初开始,“工匠精神”在神州大地提倡和普及并成为人人追逐的目标和境界的时候,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敦煌古代工匠》出版工作提上日程。在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副总编辑刘铁巍、张玮主任、曲靖编辑、周燕林编辑等从上到下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申请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敦煌研究院提供了部分图片,使《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在《敦煌工匠史料》出版整整二十年之后,按计划顺利地呈现给敦煌学界、敦煌爱好者和广大读者。

岁月荏苒。当本书即将付梓的时候,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多数同仁已年过花甲,年龄最小的也都五十有余。因此,《敦煌古代工匠研究》不仅仅是一个人、一批人的成果,也是一代人的心声!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我们在祖宗和前辈们创造的雄厚的基础上的劳动,让敦煌工匠留给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得到永远和不断地升华!

谨以此书纪念已经逝去的创造敦煌历史文化的列祖列宗!

谨以此书献给为敦煌事业终生奋斗的前辈及同仁!

谨以此书献给传承和发扬敦煌工匠的民族精神的后来者们!


马德  谨述     

2017年6月8日于兰州黄河之滨  

 作者与《敦煌古代工匠研究》责任编辑在莫高窟前合影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