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纪要(上)

摘要: 2018年5月26日至27日,以“城墙保护利用与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论坛是第八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一部分,由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短短两个半天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18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两场发言分别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副理事长姜波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主持。主持人:姜

 igloo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18年5月26日至27日,以“城墙保护利用与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论坛是第八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一部分,由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短短两个半天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18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两场发言分别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副理事长姜波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主持。

主持人:姜波



26日发言专家及题目


1 王其亨:金陵探骊

2 张杰:南京城墙综合保护利用与城市设计

3 贺云翱: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进程与认知

4 阿里 拉哈米莫夫:古城墙与城市变化

5 乔拉.索拉:古城墙的利用与不当利用

6 玛丽诺艾拉.图尔努:遗产作为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产

7 郭旃:古城墙的当代价值、作用和若干相关话题

8 扬卡.艾尔坎:从历史城市景观角度重新思考古城墙的意义和象征



王其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金陵探骊

王其亨教授作为几十年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在发言中分享了他的研究中曾涉及的南京城及城墙的几点内容,籍此建议南京更加关注其遗产保护的多样化的文化价值。


1、明代陵与城的关系

明南京以明中都为范本修建了南京皇城与城墙,明北京以明南京为蓝本,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先修陵,再营城。体现了“孝治天下”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2、明城门的拱券:半圆券与双心券

明南京前期各城门洞的筒拱,一如明故宫,皆采用江南通行的半圆券形——宋营造法式的“卷輂”做法。而洪武十五年建造的鼓楼、洪武十九年兴建的聚宝门(中华门),却一如永乐三年始建的孝陵大红门(大金门)和神功圣德碑亭(四方城)门洞的筒拱,采取了元代以来北方官式建筑普遍应用的受阿拉伯世界影响产生的双心圆券形(清工部《工程则例》)。

通过文献档案和测绘梳理自南宋以来中国城门拱券的发展,分析明南京城门的定位,彰显了明初统一中国后建筑技术的迅速融合与进步,也体现南京城墙是一个多元文化、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

3、明南京与样式雷

样式雷家族,人类历史上传承最久、作品最丰富的建筑师家族,留下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建筑设计图像资源,完成了今天很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创作,2012年以其中的24项作品列入世界记忆遗产。这个家族与金陵关系密切:最初这个家族在南京获得建筑营造技艺,曾作红木家具设计制作,基地就在南京。明代南京是世界大港,进口大量东南亚的硬木,成为家具制作产业基地,中国古代建筑师的职业素养非常丰富,设计从陵寝园林到室内家具甚至到景泰蓝的设计。






张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控人居遗产研究院院长


南京城墙综合保护利用与城市设计

张杰教授自2002年开始参与南京城墙相关的保护研究和城市设计,他在发言中结合多年专业实践和国际近年的“历史城市景观”方法,系统阐述了对南京城墙综合保护发展的思考。主要内容如下:


南京城墙规模巨大、保存相对完整,除了本身是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历史遗存;由于与城市环境的紧密关系,它也是非常典型的文化景观,是遵循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以现代人都难以想象的规模尺度完成的与天地、山水结合的城市设计典范。国际上近年来的“历史城市景观”方法中强调的与自然环境、更广泛的时空背景的联系,实则是中国几千年人居环境营建的根基。


南京城墙及其城市环境在过去多个世纪尤其近30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口、经济、建筑规模上。如何管理这些变化,使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是南京城墙发展需求的主要方面,也是现代遗产保护界普遍面临的挑战。强调与环境动态关联的“历史城市景观”方法,其目标也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管理技术上是可以借鉴的。


对于城墙为主体的历史城市景观,经过系统调研分析,我们将它分为城(明城墙)、山(幕府山、雨花山等)、水(长江、护城河、玄武湖)、林(沿城墙绿化带)、视廊景观五大构成要素(山水城林体系)。明确了明城墙“生态”、“景观”、“形象”、“活力”的四大现代使用功能。通过城墙本体保护展示(保护好)、城墙沿线用地公共功能提升(用得上)、城墙沿线道路调整(到的了)和城墙景观控制改善(看得见)等多方面规划设计手段,接近历史城市可持续保护发展的目标。


总结这一思路,就是研究确定需要保护以传至后代的价值,评估其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的脆弱性,将城市遗产价值及其保护问题纳入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








贺云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进程与认知

贺云翱教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的编制者,对该项目联合申遗的过程、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阐述了作为申遗基础的对城墙遗产的价值挖掘和认知。


中国明清城墙自2006年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最早是南京、西安、荆州和兴城四个城市联合申报。后几经变化和增补已增加到了“8+6”14个遗产点的系列申报项目,并确定南京为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成立了联合申遗办公室。8处还包含湖北襄阳、浙江台州、安徽寿县和凤阳。之后加入的6处包括河北宣化与正定、福建长汀、河南开封、广东肇庆和安徽歙县。为提炼价值,理清组合,主要按照“建制等级”、“地域类型”和“功能类型”作为三套框架,并进而建议列入标准为标准3、4和5。








阿里 拉哈米莫夫 Arie Rahamimoff

以色列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


古城墙与城市变化

拥有较多历史城市设计和规划经验的拉哈米莫夫先生认为城墙之于其所在的历史城市有着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仅帮助理解城市形态的发展史,同时也对其周边现代城市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有着辐射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它的重要性不只对过去,更是对未来。今天的历史城市面临持续的变化,应针对城墙遗产的保护发展规划制定出一套包含功能、交通、保护导则、公共空间等多方面内容的更立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侧重强调城墙保护的城市和公共意义,拉哈米莫夫先生在发言中分享了多个古城墙相关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案例。其中包括以色列的世界遗产港口城市Akko的保护规划,耶路撒冷古城的多个城市设计项目,马耳他古城毕尔古的总体保护规划。他还参与了中国的两个遗产保护阐释项目的概念规划和设计,即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和南京的大报恩寺。上述项目都很关注城墙遗产与现代城市空间共同构成的整体的发展。


比较有意思的是耶路撒冷有关城墙的三条基本原则,表现了其现代城市规划对老城的尊重:


1. 紧邻或环绕老城的建筑不得高于老城城墙。

2. 所有建在老城周边的建筑必须使用与城墙相同的当地天然石材。

3. 建于老城周边的应为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







乔拉.索拉 Giora Solar

世界遗产专家,ICOMOS理论与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及历史村镇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古城墙的利用与不当利用

乔拉.索拉用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历史上城墙营建和功能的变迁,他指出城墙从本质上来说是“阻碍”,它最初的功能设置是为了定义领土并保卫它,是对军事进攻的“阻碍”。它的存在本没有考虑未来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这也使它非常自然的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阻碍”,似乎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挑战。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流行了一阵拆除古城墙的风潮。城市在变化,防御功能不再优先,或甚至不复存在,但它仍具有巨大的象征、景观、集体记忆、公共使用、历史文化等价值,如何利用城墙来保护城墙,他在发言中分享了案例和思考。







玛丽诺艾拉.图尔努 Marie-Noel Tournoux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项目主管


有利还是无害?遗产作为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产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的代表,图尔努女士的发言没有谈城墙本身的保护利用,而主要探讨了遗产如何作为更大时空范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资产。遗产除文化价值之外,还可以从多方位为发展提供新的角度和契机,如扶贫,环保、公共景观、交通网络的调整等等,她也为此给出了一些案例。她分享了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了文化在其中要发挥的重要作用,重申了1972年布鲁日古城规划中提到的:“保护政策不再是保守的政策而是进步的生活方式。”








郭旃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


古城墙的当代价值、作用和若干相关话题

郭旃先生在讨论城墙保护之前,首先回顾了遗产保护的一些基本原则,并着重分享了他对文化遗产社会价值与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思考。他关注到社会价值必然涉及不同的群体和利益诉求,很难像传统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那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能够达到更广泛的共识。他举了世界遗产名单中一些负面遗产和极端情况的案例来引发大家对社会价值的多元解读的思考。进而他指出文化遗产的三大价值中作为历史见证和信息载体的历史价值是首位的,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他最后将对上述原则的思考加以引申,对我国城墙保护修复现状给出了评价。








扬卡.艾尔坎 Yonca Erka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城市项目和历史城市景观项目协调人


从历史城市景观角度重新思考古城墙的意义和象征

艾尔坎博士首先邀请与会者从象征意义思考古城墙的功能。则城墙如盛装,是身份和荣誉,是市政精神的彰显,它保障互利和安全,是经济生活的中心,象征着辐射至城墙外乡村的城市的公正和权威。从现象学来说城墙起到分隔作用,它可以有不同的规模和形式,甚至是无形的。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的代表,艾尔坎博士介绍了现有世界遗产名录上超过100个有城墙的城市,它们显然不只体现技术和建筑的品质,更是文化象征。当然它们的保护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旅游管理、卫生、交通、环境恶化等等。但挑战也同时带来机遇,如生态解决方案,如何向传统管理体系学习,学习多元共存,土地利用、城乡纽带、自然文化的连接,从这个角度城墙可以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这也是与联合国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相契合的,即以人为中心,保护城市的文化认同,增加创造力和包容力;文化又是实现高品质城市环境的关键,通过整合型政策和多方参与,达到更宜居的环境。为此历史城市景观方法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模型和工具,如财务工具、监管机制以及促进公众参与、知识与规划等模型和工具。而历史城市景观方法也因关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资源的有效管理,平衡生活质量和文化遗产关系等更大的人居环境发展战略,而适合有城墙的历史城市参考。艾尔坎博士也给出了十多个世界遗产城市成功使用历史城市景观方法的城墙相关案例。




微信 : icomoschina

网站:www.icomoschina.org.cn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ICOMOS China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From China for the World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