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20年,8个国家,465幅高清图片,终见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容

摘要: 克孜尔石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掀起了西域探险热潮,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探险队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了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也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但是自公元3世纪开凿以来,克孜尔石窟饱经自然与历史的变迁,许多洞窟损毁严重,更令人扼腕的是,大量克孜尔石窟壁画精品流失海外。伤痕累累的克孜

葛蕾 梵华一念 

克孜尔石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掀起了西域探险热潮,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探险队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了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也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

但是自公元3世纪开凿以来,克孜尔石窟饱经自然与历史的变迁,许多洞窟损毁严重,更令人扼腕的是,大量克孜尔石窟壁画精品流失海外。

伤痕累累的克孜尔石窟

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些西域探险活动中,俄、英、法、德、日等国探险队先后来到位于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这些探险队考察过后,都从克孜尔石窟带走了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其中,德国探险队在克孜尔石窟揭取的壁画最多,前后四次去克孜尔,总共揭取了近500平方米。俄罗斯探险队也前后来过五次,日本探险队则有三次。

为什么这些探险队都蜂拥至此?

克孜尔石窟地处天山南麓、葱岭以东,介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间,现存洞窟349个,壁画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绘泥塑遗迹,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表现了从公元3到公元9世纪佛教艺术在龟兹地区的杰出创造和高度成就。

作为克孜尔石窟文化源头的古龟兹地区曾是丝绸之路中道的必经之地,与敦煌同样为古印度、古希腊、古伊斯兰、和古中国四大文化体系唯一的汇流之地。在佛教东渐、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作为龟兹文明最典型代表的克孜尔石窟不仅具有无法代替的文化意义,也是丝绸之路留给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早在1961年即与敦煌、故宫一同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找寻散落的遗珠

名称:金刚力士

位置:第77窟右甬道内侧壁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馆藏编号:MIKIII8839

尺寸:57x40cm

名称:舍利塔

位置:第171窟右甬道内侧壁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馆藏编号:MIK III 538

尺寸:66x29cm

名称:说法图局部

位置:第186窟主室右侧壁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馆藏编号: MIK III 8846

尺寸:68.5x55.5cm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由石窟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构成。19世纪20年代,克孜尔石窟壁画被西方探险队肆意切割与肢解,使它们脱离了母体——石窟,留下的是斑斑斧痕、满目疮痍,给石窟的整体研究工作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目前海外收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大部分保存在德国,其次是俄罗斯,还有一部分散藏在法国、英国、匈牙利、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内,另外还有一部分散落在私人手中。

自1998年起,新疆龟兹研究院开始关注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院研究人员先后赴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韩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调查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等文物。2012年,新疆龟兹研究院和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16年,新疆龟兹研究院启动了和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合作。

经过20年长期艰苦的努力,在世界范围内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最多的两大博物馆支持下,新疆龟兹研究院现已收集到海外8个国家20余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的465幅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高清图片。

目前,经过对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克孜尔壁画进行反复研究比对,大部分壁画已经在洞窟中找寻到了其原始位置,并将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壁画高清影像图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到了虚拟洞窟壁面的原始部位,与洞窟原壁现存壁画浑然一体,恢复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历史本来面貌。

珍宝复原现世

名称:龟兹供养人

位置:第184窟主室前壁下部门道左侧

收藏地: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馆藏编号:BD870(德藏编号MIKIII8372a)

尺寸:73x50cm

名称:比丘

位置:第212窟主室左侧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馆藏编号:MIK III 8401c

尺寸:56.5×36.5 cm

名称:婆罗门

位置:第212窟主室右侧壁下部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馆藏编号:MIK III 8399

尺寸:41.5x35.5 cm

从1998年到2018年,整整20年。20年间,新疆龟兹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终于把克孜尔石窟这块大拼图给拼好。为了展示20年的成果,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龟兹研究院与木木美术馆合作开展“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

展览展出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影像,选取克孜尔17、38等两个1:1完整的仿真复原洞窟和118、110、67、1174个数字虚拟复原洞窟和137块泥板仿真壁画复原作品,诠释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与克孜尔石窟间的关系,完整展示了克孜尔石窟艺术的高度成就。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将展览细细地看了个遍,感慨道:“在8个国家20多个博物馆,他们居然能找出这么多,真的了不起。克孜尔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保护所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几代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克孜尔几代人长期坚守、艰辛的奉献,才取得了喜人的成就。我想对为新疆克孜尔做出贡献的领导和学者们致以我崇高的敬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国宝回归:龟兹王族头部像(图片来自网络)

国宝回归:五髻的神秘人

国宝回归:青金石蓝的天人


除“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外,木木美术馆开设了“僧侣与艺术家”展,展出其收藏的三块龟兹壁画。

木木美术馆在2016年时收藏了一件克孜尔石窟壁画——所绘的是一个女性头像。这件头像壁画背面题有德国探险队的精确题记,与哈佛大学博物馆馆藏克孜尔壁画题记拥有高度一致性。可推测其为1914年德国探险队第四次赴克孜尔石窟科考时由冯·勒科克切取,并带回德国。

冯·勒科克将包括这件壁画在内的部分文物出售给美国各大博物馆及美术馆,经多次可考的辗转后,这件壁画长时间停留于日本,并曾一度被误认为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龟兹研究院研究员赵莉在经过长时间对比研究后,确认此为克孜尔石窟第 171 窟主室前壁左侧下部龟兹王族头部像。

  

陈列在木木美术馆二楼房间最深处的克孜尔女性头像在灯光下散发出温柔的光芒,犹如位于我国西北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偏于一隅却光芒万丈。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观看展览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观看展览

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发表致辞

龟兹研究院研究员赵莉发表致辞

(记者:葛蕾 摄影:刘迪)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