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我国亟待建立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监测及评估体系

摘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遗产监测成果,并据此系统探究预防性保护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应用和推广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主旨,并适逢其时。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围绕如何将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不可移动文物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共同见证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的授证仪式,以及“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的揭牌,并达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岳阳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遗产监测成果,并据此系统探究预防性保护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应用和推广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主旨,并适逢其时。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围绕如何将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不可移动文物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共同见证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的授证仪式,以及“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的揭牌,并达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岳阳共识》。

  ▲励小捷向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民授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证书

  “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由湖南省文物局联合湖南理工学院共同成立。湖南理工学院在建筑保护方向具有较强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且拥有全国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文物监测的“文物云”平台,因而在文物保护的科技运用上走在了全省前列,因此湖南省文物局将这一基地设立在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明共同为湖南省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揭牌

  未来,科研基地将在文物建筑加固及修复技术研究、文物建筑赋存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文物建筑核心病害监测技术研究、传感设备安装方式方法研究、数据分析及预警机制研究、文物建筑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建立南方地区“文物云”平台实际应用、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工程等八个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是全国首个以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性专项基金。

  成立宗旨在于通过争取政府、社会和国际等多方面的资源募集文物保护基金,以支持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研发及技术应用项目,推动文物保护、文物活化、文物利用等工作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

  会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做了题为《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主旨发言。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励小捷

  他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科技手段运用于文物保护的内在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运用成果应当加强推广示范等方面强调了现代科技运用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迫切性,指出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对文物保护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 江文辉

  江文辉副局长对湖南省的文物保护状况进行了介绍,肯定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成立对文物保护的积极意义,认为如何在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基于科学的文物风险评估,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实现对文物风险的感知和评估、保证文物的健康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岳阳市副市长李为

  李为副市长介绍了岳阳市的历史和文化,并指出文物保护应当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力量,并肯定了企业和高校合作建设文物建筑保护学科专业、探索文物保护科技发展的模式。

  ▲岳阳市文广新局 局长 费荣新

  费荣新局长介绍岳阳市为了应对新形势下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的要求,将建立“岳阳市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岳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监测云”、“岳阳市馆藏文物活化云”,以利用物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全市文物的互联互通,提升岳阳市文物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推动文物监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辅助决策体系的建立。

  ▲湖南理工学院 校长 卢先民

  卢先民校长介绍了学校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科研优势和发展方向,提出文物高校的文物保护研究要与文物保护实际需求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学科建设模式有助于提升文物保护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有利于具有多学科背景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

  他同时表示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将以文物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建筑结构、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建筑检测、建筑监测、风险评测为重点,突出学科、专业的核心发展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和科研竞争力的优势研究方向。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郭伟民

  郭伟民董事长指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是全国首个以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性专项基金。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需求的逐步攀升,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会加入到文保的阵营中,使文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研究员 詹长法

  在研讨会的专家报告阶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詹长法研究员以《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及检测体系探讨》为题,介绍了意大利国家遗产风险图(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的发展历程,该系统对文物风险的分类和评判过程,以及运用案例和发展趋势。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所长 研究员 苏伯民

  苏伯民所长以《敦煌石窟物联网监测应用研究》为题,介绍了莫高窟文物保护历程中在石窟微环境监测、壁画监测、风化监测等方面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成果。指出风险管理是指导遗址监测工作的理论工具;遗产监测可有效提升遗产管理保护的水平,物联网监测系统作为是实现遗址管理目标的有效工具;游客监测和因旅游开放需要而进行的遗址内环境设施改造和文物本体修缮等工作的记录和监测评估,应作为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

  ▲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研究员 姜师立

  姜师立副局长研究员以《大运河监测体系研究》研究为题,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监测指标体系、以及监测方法,剖析了中国大运河遗产监测的难点和重点,对中国大运河监测总平台、中国大运河监测通用平台之间的关系和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遥感监测、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对遗产监测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应该加强监测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监测工作制度建设、细化监测指标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究员 沈贵华

  沈贵华研究员以《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题,介绍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文物保护的特点与痛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于文物保护的途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 吴育华

  吴育华以《从文物监测到遗产监测》为题,阐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核心内容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应县木塔为例,分析了应县木塔监测中应用的技术途径;指出从遗产监测到文物监测,是顺应国际趋势与国内文保要求,监测应当集中关注文物本体和价值的保护,并且监测需要管理和技术双重抓手,包括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的需求分析、恰当技术方法的使用及标准规范的建立。

  ▲北京交通大学杨娜教授

  杨娜教授以《古建筑木构结构监测的实践与挑战》为题讲分析了适用于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架、基本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她通过在某藏式古建筑上的监测试验,验证了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讨论了古建木结构监测系统预警机制的结构层次及设计方法,详细阐述了单一构件静态数据预警机制的各种预警限值的设定原则,并对其在遗产建筑上应用的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研究员 李晓武

  李晓武以《关于不可移动文物监测及风险评估的研究》为题,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趋势、监测技术、国外风险评估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我国建立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评估体系的意义和必要性等内容做了深刻论述。

  ▲江苏省文物局副局长殷连生

  殷连生副局长重点介绍了文物安防监测、预防性保护中运用的科技手段,指出了目前文物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江苏省文物局在文物保护的科技运用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然后,就文物安全监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在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文物安全管理的同时,要避免过度依赖科技手段、避免过度夸大科技手段的作用;传统文物管理方式应该和基于科技手段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应该对应用于文物保护中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倡导资源共享、避免过度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魏鑫丽博士

  魏鑫丽博士以《石质文物地衣病害研究》为题,介绍了地衣微生物对石质文物的危害,以及国际国内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呼吁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建立文物部门和生物类研究机构的真正联合体,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长远及持续性的工作,进行全国范围的石质文物各生物种类(包括地衣)的系统本底调查,建立专门的文物病害生物数据库;从生理、生态、分子等多角度对生物病害机理开展研究,积极研制控制和去除生物病害的方法,为保护石质文物提供思路和参考。

  岳阳共识

  ▲与会专家参观“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湖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通过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在文物本体面临着衰老损坏自然规律的同时,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化、人类活动、不当利用等等因素的持续存在也是威胁文物保存的重要风险因素。

  面对巨大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需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技术水平,更新文物保护理论,创新文物保护方法,提高文物保护效率,是现在和未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必由之路。

  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监测及评估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文物保护领域风险防范的意识越来越强,日常维护胜于大动干戈,灾前预防优于灾后修复的认识渐渐为文物保护学界所认可,预防性保护也逐渐成为文物保护领域发展的趋势。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已使文物保护技术产生质的变化,从使用传统的保护工艺到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控制与处理,从宏观的分析到微观的深入研究,文物风险识别的能效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原有的文物风险经验性检测也渐渐移交给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科学监测,使得对文物面临的环境灾害以及本体病害的分析评估工作变得可行。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提升文物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能力,保护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是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在内的全体社会的使命,也是“建立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监测及评估体系”学术研讨会全体与会者的共识。

  ▲与会代表合影

  (横屏更清楚)

  -END-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