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7日在泉州开幕

摘要: 东南网6月7日讯(本网见习记者 邓驯)今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开幕。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红、泉州 ...

东南网6月7日讯(本网见习记者 邓驯)今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开幕。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红、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康涛发表了致辞。

宋新潮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分享彼此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共同应对海丝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海上丝绸之路一千多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泉州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独具魅力的历史人文景观。”李红认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海上丝绸之路凝结的人文精神;福建正在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将秉持这一精神,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吸取营养,全方位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与中外专家学者一起集思广益,深入交流探讨,共同谱写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新篇章。

泉州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34个,南音、提线木偶等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是中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城市。康涛在致辞中说:“长期以来,泉州人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爱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没有哪一个历史遗存像‘海上丝绸之路’这样,能够广泛地引起泉州人的共鸣和自觉的维护。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泉州就着手开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于2006年、2012年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次,来自不同国家的多位著名‘海丝’专家学者齐聚泉州,各位在学术研究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你们的到来让‘海丝’古城泉州熠熠生辉。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本次研讨会将持续到6月9日,旨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氛围。三天会期内将举办四场主题学术研讨,泉州、广州、宁波、南京参会代表将就各自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管理情况发言。与会嘉宾还将前往市内海丝遗产点参观考察。

海丝申遗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家重大文化举措,也是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重要内容。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明确,由泉州市牵头,联合广州、宁波、南京等城市,全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作为我国2018年项目组织申报。

十余国家的专家学者泉州畅论“海丝”——
千百年前的“全球化” 面向未来的共赢路
昨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图为开幕式现场。

光影依稀刺桐红,似曾相识客又来。

昨日的泉州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个曾经“潮涨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隆重举行。

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希腊、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摩洛哥、新加坡、坦桑尼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国内顶级权威研究机构、高校的近30名知名文化遗产专家和学者一道,围绕海丝主题,说文化遗产保护,谈申遗工作,交流经验、激荡思想、启迪智慧。在他们的眼中,由中国创新发起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千百年前的“全球化”。而在时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又将开启面向未来的合作共赢之路。

一起来听听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 □本报记者 蔡紫旻 郭雅莹/文 陈晓东/图

泉州港遗址是中国海丝文化遗产代表
人物名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研究所所长 姜波

姜波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组队,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研究。他首先概括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含义:“这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

他在发言中表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古典时代风帆贸易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包括港口、沉船与贸易品等相关遗迹遗物,尤以海港遗址为代表。中国境内的主要海港遗址就包括了泉州港,除此之外还有广州港、福州港、漳州港、宁波港、南京港、扬州港、合浦港、登州港等。

从地域上看,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以沿海的泉州、广州、宁波、南京等海港遗址为代表,包括漫长海岸线上遗留的古代港口遗迹、地文导航设施、海洋贸易设施、沉船遗址等。

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在第五次航行时,曾慕名至泉州的灵山圣墓行香,祈求庇护航行平安。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传说:郑和在泉州期间,还曾找过翻译。

谈到这里,姜波用一个例子告诉大家,翻译到底多重要——在郑和航海期间,有两位翻译非常有名,他们分别是著有《星槎胜览》的费信和著有《瀛涯胜览》的马欢。两人的著作,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应尽最大努力保护海丝文化遗产
人物名片:韩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 李惠恩

一个印度公主通过海上交通来到韩国,并与韩国人结婚,繁衍子嗣……李惠恩的发言,是从一个韩国传说讲起的。

她列举了许多相关遗迹和文献,用于证明这个传说的存在,提出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并且,古时候的交通方式和路线对文化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交通线路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港口城市,人们在此开展商贸、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就带来了习俗、语言、宗教等等文化交流。”在李惠恩看来,这些古老的路线,成为古时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让古代文明的交融成为可能。

“我们如今讨论的全球化问题,或许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在发言的最后,李惠恩说:“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现可能存在的历史遗存,并用最大的能力去保护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希腊期待与中国水下研究部门合作
人物名片:希腊文化体育部水下文物管理局局长 安吉利·西蒙斯

安吉利·西蒙斯说,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发言中,她主要介绍和分享了希腊的水下考古工作。

她说,希腊的水下考古文物,不仅存在于海洋,也存在于河流、湖泊。在希腊,水下考古是非常特别的文物保护部门,古代港口设施和沉船遗迹等都属于这个部门的工作范畴。

安吉利·西蒙斯也分享了希腊在水下考古过程中的经验:“如今在水下勘探中,能力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缺一不可。”比如希腊水下文物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涵盖新石器时代至今来自希腊各个岛屿的水下沉船文物,包括了整个希腊文明史中发现的文物,目的就是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加以保护。

她介绍,在过去几十年里,希腊进行水下遗址开发时,注重与外部机构联合开展多样合作,这其中包括芬兰、英国等国家考古队和考古学校。她也希望有机会能和中国的水下研究部门进行合作。

古海丝至今贡献世界和平交往
人物名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研究员 王毅

王毅强调了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一方面依靠航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各板块内的一些重要港口提供保障。

王毅说,中国的海丝遗产,世所罕见地包含了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天主教、妈祖信仰等各种宗教遗存。中国以其丰富的遗存类型,见证了人类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的风帆航行与贸易,以及相关的祭祀和信仰传统。

他提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迹与郑和下西洋、“伊斯兰先贤来华”等古代海洋交流史上等重大事件,以及伊本·白图泰、马可·波罗的游记等有直接联系,一些重大的祭祀和节庆传统流传至今,并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和平交往做出了积极贡献。王毅发言中举的例子,在泉州都能找到对应的史实: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曾参加泉州清净寺礼拜,到九日山祈风祭典;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地区之一,三贤四贤长眠于灵山圣墓;元代时,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到泉州游历……

中国丝绸曾让摩洛哥人趋之若鹜
人物名片:摩洛哥文化部马拉喀什地区文化局局长、水下考古学家 阿兹丁·喀拉海

在摩洛哥,海上丝绸之路同样留下了许多印记。在发言中,阿兹丁·喀拉海从首位造访中国的摩洛哥人伊德里西的故事说起,介绍了一些曾经通过丝绸之路抵达过中国的摩洛哥人的故事。

“当时,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出口的货物精美绝伦,首屈一指的当属丝绸。”他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摩洛哥的服装和布料市场,人们对中国的丝绸产品趋之若鹜。”频繁的丝绸商贸活动还造就繁荣的城市。根据摩洛哥著名历史学家阿费利加努斯·利奥的记载,彼时,在西方穆斯林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穆斯林城市——菲斯,整座城市的商店中,有520个织物制造场所,有50个商铺从事丝绸贸易。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当时的丝绸工艺、样式还流传至今,成为摩洛哥宝贵的海丝文化财富。”

 

海丝是中国在东西方海上活动上的创新
人物名片: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保护部项目主管 加米尼·维杰苏里亚

发言中,加米尼·维杰苏里亚以《斯里兰卡共享遗产——海丝的中点》为题,着重介绍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斯里兰卡留下的分属宗教、文化、经济、建筑等各个领域的丰富遗产。

在他看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在东西方之间海上活动的创新和发起,对连接古代世界文明,推进各沿线国家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要知道,在当时,这样一条海上道路是极具风险且非常脆弱的,因此,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探索值得称赞。”

“不久前,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希望延续和发扬古代丝路的作用,促进国际交流,这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这个倡议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他表示,斯里兰卡也期待共同展示和分享新的倡议成果。

 

丝路承载人类文明交流
人物名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总工程师 侯卫东

侯卫东针对中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陆路和海路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发言。他介绍,丝绸之路包括货物、科技、文化、宗教、人员交流,是承载人类文明交流的一条文化线路。

侯卫东在发言中认为,古代中国一直寻求与海外诸国的交往,以及建立贸易关系。元朝政府在泉州、庆元(宁波)等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与陆上丝绸之路经过北方沙漠区域不同,海丝经过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他认为,海上航行不同于陆地,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的探索,由于对海洋洋流和季风的响应,船只必须沿着风向前进,因此船队无法自己选择完全相同的航线。而航行旅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祭祀等活动,只能在出海前进行,且相对于陆路,海路的风险更大,因此,船队需要的是宗教直接的庇护。

 

海丝影响港口城市兴衰
人物名片:新加坡遗产协会主席 蔡爱林

蔡爱林在发言中讲述了淡马锡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在14世纪,新加坡岛是淡马锡王国所在地,也是该区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蔡爱林说:“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了亚洲海上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沿线的重要集散地,马六甲海峡区域以及新加坡岛也迅速繁荣。”

当时,中国开启了大船贸易的时代,许多陶瓷、玻璃制品乃至奇珍异宝在这里往来贸易,并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到了中国明末、清代时期之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逐渐衰退,加之淡马锡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直接导致了淡马锡的衰弱,“当郑和航海时代到来以后,马六甲兴起,淡马锡衰落。”

 

花 絮
场外茶歇尽显泉州元素
现场的惠女影雕吸引来宾

7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茶歇时间,不仅芝麻粩、蒜蓉枝、麻薯、贡糖等传统泉州小吃被摆上了桌,木偶、茶艺、香道、刻纸、影雕、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场展示,满是泉州元素的茶歇体验让与会专家赞不绝口。

昨日下午3点半,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论坛暂告段落,前来参会的各国专家纷纷走出会场,来到茶歇区。很快,坐在一旁身着惠安女服饰的影雕艺人很快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摩洛哥文化部马拉喀什地区文化局局长阿兹丁·喀拉海就是其中之一。只见他手端一杯铁观音,久久地站在影雕艺人身后,仔细地看着艺人手上雕琢动作,不时向身边的翻译人员询问着什么。

当得知惠安影雕是泉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阿兹丁·喀拉海连连称赞。他告诉记者,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雕刻技法,感觉十分新奇。他说:“我觉得利用茶歇的时间,作为展示泉州文化的平台是一个很棒的主意,我真的很喜欢。”随后,他又到香道展示区域欣赏起了香道表演,直到会场内主持人提醒会议再次开始,才依依不舍离去。

“我们希望借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平台,更多对外展示泉州的特色文化。”泉州艺术馆馆长郭飞跃表示:“因此我们邀请了泉州几位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利用茶歇的时间向专家们现场展示泉州的手工艺术,让他们对泉州有更深的感受。”

昨晚,与会专家还到南音艺苑观看了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泉州戏曲专场演出,演出内容涵盖南音、提线木偶、掌中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泉州传统剧种。

□本报记者郭雅莹 陈晓东 文/图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