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马王堆|锦衣玉食千户侯

摘要: [本文授权转载自器晤公众号]20世纪70年代轰动中国的考古发现❶-细 说 马 王 堆-古城长沙的东郊,丘陵连绵,流水潺潺,放眼望去,你会在一片田畴之中,发现一处方圆半里的土丘。土丘的中部,残留着两个高约15米上下的土冢,相传,这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当地人称之为“马王堆”。 这种传说起始于何年,已无从知晓,只知在清光绪年间编制的《长沙县志》的山川图中,已明确地将此地标为“马王堆”了。“马王堆

[本文授权转载自器晤公众号]

20世纪70年代

轰动中国的考古发现

-细 说 马 王 堆-

古城长沙的东郊,丘陵连绵,流水潺潺,放眼望去,你会在一片田畴之中,发现一处方圆半里的土丘。土丘的中部,残留着两个高约15米上下的土冢,相传,这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当地人称之为“马王堆”。

这种传说起始于何年,已无从知晓,只知在清光绪年间编制的《长沙县志》的山川图中,已明确地将此地标为“马王堆”了。“马王堆”是否确实与马殷有关,似乎又不尽然。人们发现,早在北宋,就有史书记载,长沙东郊一带有丈高七尺的“双女冢”。明、清的一些地方史籍也称此地有“双女冢”或“二姬墓”。“二姬”何许人也?据说,她们是西汉长沙王刘发的母亲程氏和唐氏。

《史书》记载,刘发的生母唐氏,原是汉景帝妃子程姬的侍女。一天,程姬身体不适,吩咐侍女唐儿代她侍奉酩酊大醉的汉景帝。之后,唐儿竟然怀孕生下了儿子刘发,汉景帝高兴地册封她为妃子,于是,唐儿便成了尊贵的唐姬。

那么,这高大的土丘,到底是马家的墓地还是刘发的母坟?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对这两个土冢作了细致的考察,他们断定,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汉代墓葬群。如此说来,她们是“二姬墓”无疑了?然而细查史书发现,至少在刘发死后的第二年,程姬还仍然健在,而且又有记载说,刘发墓与唐姬墓同在长沙东门外,那这难道又是刘发和唐姬之墓?

二十多年后,谜底终于揭开了。谁能想到,结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列 侯 之 家-

1971年的冬天,长沙某单位欲修建地下建筑。由于当地的地下水位高,他们寻来寻去,终于找到了马王堆这两个土丘作为理想的施工地点。当掘进到数米之后,不想一股气体从下面冒了出来,有人用水向冒气的地方浇去,水却反喷了回来;又有人试着用火去点燃气体,那气体竟然冒出了蓝色的火焰。惊异的人们立即将这个情况报告了他们的上级机关,三天以后,这个消息终于传到了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专家们根据经验推断,地下有古代墓葬。

湖南省博物馆经过认真的准备,于1972年1月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两个月后,清理掉高耸的土丘,发掘者终于看到了封住墓口的白膏泥。清除白膏泥,又见一片乌黑的木炭(事后估计,这些木炭至少有5吨之多)。木炭之下又有一层黄色的竹席,奇怪的是,每张竹席的角上,都有一个墨书的“家”字。揭开竹席,一个完好的庞大椁室露了出来,内里有一具精致的彩绘木棺,它的主人,经鉴定是一位女性,约50岁左右。令人惊讶不已的是,墓主的尸体,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岁月,竟完好无损。她是谁呢?

马王堆发掘现场

人们发现墓内大量的随葬品上,都有“軑侯家”字样的铭文,而在其随葬的漆奁内,接着又发现了一枚“妾辛追”的印章,漆奁之上缄封用的封泥是“軑侯家丞”四个字,由此人们推断,这座墓的主人当是“軑侯”的妻妾“辛追”。

不久,考古人员又发掘了“辛追”墓正西方向的那个土丘,只见仍是一座大墓,墓主男性,尸体已经腐朽。在墓内,人们幸运地找到了刻有“长沙国相”、“軑侯之印”、“利苍”字样的三枚官印私章,经考证,这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軑侯利苍的墓。辛追墓和利苍墓的墓道互相平行,都是正北方向,其中心线又为正东西向,这正是汉初流行的夫妻异穴合葬的模式。原来,马王堆是西汉长沙国国相利苍夫妻之墓。

让发掘者感到意外的是,在辛追墓的南面,即下首,又发现了一座墓葬。墓主尸体已经腐朽,经鉴定也是男性,约30岁左右。因为这座墓被辛追墓的封土所覆压,所以地表没有露出痕迹。在墓内出土的器物上,也发现了诸如“軑侯家”和“軑侯家丞”字样的铭文与封泥,考古学家们判断,他应当是利苍夫妇的儿子。至此可以毫无疑问地确认,马王堆实际是西汉时期軑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按汉朝的封爵制度,最高爵位是诸侯王,其次是列侯。一般说,封给列侯的食县在什么地方,就叫什么侯。据史书记载,利苍的封邑在今河南光山县和罗山县之间,古时这一带称軑县,所以利苍被称为軑侯。据考证,利苍于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以后开始任长沙丞相,约在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左右死于任上。他的儿子约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而他的妻子,约葬于汉文帝十二年以后数年。

汉初的列侯很有权势,利苍受封700户,勉强也可以算个千户侯,但从户数看,还是一个不大的列侯,可他一家冥间宅第的奢华却令人震惊,从中,我们不但了解到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更窥见到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锦 衣 玉 食-

利苍家族的三座墓葬规模宏大,有人估计,修造如此浩大的坟墓,用工量不会少于10万个,而土方量大约在6万立方米以上。

三座墓葬均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组成。墓室模拟当时贵族住宅,结构十分复杂,有的墓室四壁还张挂着丝织的帷幔。如其中最豪华的辛追墓,在墓坑的底部,横放着三根巨大的方形枕木。枕木之上,是庞大的椁室。椁室分为四个边厢和正中一个棺室。边厢放置了一千余件随葬品,中间的棺室安置着墓主重重相套的四层主棺。

主棺第一层是黑漆素棺;第二层是黑地彩绘棺,棺上彩绘漫卷多变的流云和一百多个形象怪异的神兽,似乎在描述一个远离人世的浪漫故事;第三层是朱地彩绘棺,其上龙腾虎跃,仙人神祇,鸟雀纷飞;第四层,也就是墓主的寝棺,棺内涂朱漆,棺外涂黑漆。盖棺以后,在棺外横缠了两道宽12厘米的帛束,其四壁板和盖板,都铺以羽毛贴花绢为中心的绒绣镶边。彩色羽毛与粘贴的图案相互辉映,看上去华丽非常。

马王堆出土漆棺

辛追墓内随葬的100多件丝织物和服饰,大部分被放在6个竹笥里,基本保存完整。利苍之子的墓内随葬的丝织物达11个竹笥,虽多已残破,但却让我们见到了一些极珍贵的丝绸品种。

马王堆出土丝织品

这所有的丝织品,归纳起来有绢、绮、罗、纱、锦、组带和绣,包括了汉代丝织物的大部分品种。其中刺绣占了较多的数量,它们针法细腻流畅,富于变化,都是当时流行的高级绣品。尤其是轻薄透明的素纱单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还有富有立体感的绒圈锦,把我国织锦起绒技术的创始年代提早了至少300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汉代人高超的纺织技艺。

马王堆出土丝织衣物

这些丝织品的色泽绚丽多彩,粗略统计色彩共有36种之多,其中用植物染料染成的深红、蓝、黄等丝织品,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仍然色彩纯正,鲜明如新。而印花敷彩纱、泥金银印花纱等印花品种,可称得上是中国印花工艺史上的奇迹,它们反映出西汉丝绸的印染技术已臻于成熟。

当时拥有如此精美的丝织品,其生活无疑是奢华的。而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贵族们最为时髦的用具,乃是漆器。当时一件有花纹的漆杯,要卖十件铜杯的价钱。并且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谁的手里有一千件漆器,只要会经营,就完全可以和千户侯一样富有。据统计,利苍一家用于随葬的漆器就有500件之多,由此足见其家族的富有了。

据专家考证,軑侯府的漆器有的产自蜀郡,那儿是汉代最为著名的官府漆器产地;有的产自当地,具有浓郁的楚地风情。漆器中各种用具应有尽有,器形在20种以上,其中有成组的漆礼器和精美的瑟、琴、竽等彩绘乐器,均保存完好,鲜艳如新,而且大多数饰有绚丽多变的纹饰。人们看到,有300多件漆器上标明有“軑侯家”的字样,有的上面还分别写着“君幸食”、“君幸酒”字样,以表明它们不同的用途。

马王堆出土漆器

除此利苍家族还带着成百的彩绘木俑作为奴婢、臣属的替身,同时准备了大量的食物进入到冥间世界。众多的食物品类,分别被装在竹笥和麻袋内,也有的放在陶器和漆器里。

马王堆出土木俑

根据墓内竹简记载,这里面有中草药、各种粮食品种和农作物、多种水果和家禽野兽以及水产品等,并且还有经过家厨精心烹调后入葬的几十种美味佳肴和各种酒类。人们看到,一个竹笥内,层层叠叠地堆积着数十个鹌鹑和竹鸡;还有些经过文火烤制的小鱼,也一串串地放在竹笥里:另一个被竹简记为“卵一笥”的竹笥内,蛋黄蛋白已干涸成纸页状,但蛋壳仍大块大块地留存下来。

马王堆出土竹笥

利苍的法定收入应该主要有三项,一是俸禄;二是食邑的租税;三是朝廷赏赐的岁钱。这些收入是不够他全家如此享受的,显然更多的要靠其他来源,这对于为政一方的列侯来说,是不难做到的。

-冥 府 书 斋-

谁也没想到,利苍家族的冥间府第,不但飘散着佳肴的余香,而且还散发着浓郁的墨香。利苍儿子的冥宅有如一个壮观的图书馆,在一个漆盒内,人们发现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帛书,还有部分简册。帛书的内容包括了哲学思想史、历史、自然科学、医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著作和兵书图籍,它们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一个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

马王堆出土帛书

马王堆出土竹简

帛书的质地,是生丝织成的细绢,帛的高度一般有整幅(约48厘米)和半幅(约24厘米)两种,其样式与汉代的简册非常相似。帛书的字体大致有隶书、篆书和处于隶篆之间的草篆三种。其书写的字迹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显然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或许,它们就是軑侯府公子日常的读物。经过专家的研究整理,证实了帛书有以下主要内容:

  • 《老子》甲、乙写本 《老子》甲本及主要是阐述“五行”之说的卷后佚书四篇,《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四篇,有的专家认为,这四篇佚书极有可能是《黄帝四经》。这两种版本的《老子》,其编排次序均与后世通行版本的《老子》相反,即《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老子》传本。
  • 《周易》 内容包括三部分。其一为《六十四卦》;其二为卷后佚书五篇;第三是《系辞》。
  • 《战国纵横家书》 其中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16章苏秦游说六国的书信说辞为佚书,恐怕连汉代的太史公司马迁都没见过。
  • 《五星占》 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它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70年间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位置,并推算出了它们的公转周期。
  • 《相马经》 内容绝大多数为现存的《相马经》所没有。
  • 《五十二病方》及卷前佚书四篇 这是一篇亡佚已久的医方,现存有283方。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8种之多,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和医疗方法。其中佚书四篇的成书时间早于《黄帝内经》,为中医经脉学的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另外还有彩绘帛画两幅,它们分别被定名为《导引图》和《仪仗图》,其中《导引图》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仪仗图》表现了墓主人登高检阅出征部队的壮观场面。

帛书中除了还有杂书若干册外,并有地图三幅,它们是:《城邑和园寝图》、《长沙地形图》和《驻军图》。地图的比例已达到了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反映出了较高的测绘水平,其中的《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水平的实用彩色地图。

这些琳琅满目的丝帛图书涉及众多学科,它们不仅纠正了史载的许多错误,而且还填补了我国历史文献中的诸多空白。

-求 仙 之 路-

对于軑侯府的各位来说,衣绫罗锦缎,食山珍海味,颂帛书玉册,并不是理想的极致。汉代盛行黄老学说,贵族们普遍向往得道成仙。軑侯府的老少孜孜以求的,同样是有朝一日自己的凡身肉体能升入天国,成为无所不能的神仙。

人们发现在辛追和她儿子的内棺上,均覆盖着一幅被墓内“遣策”称之为“非衣”的彩绘帛画。把帛画盖在棺上,用意何在呢?

马王堆出土帛画及细部

周代以后流行一种葬俗,即在出殡送葬时必须张举一面旌幡,作为灵车的先导,以导引死者的灵魂升天。入土时,便将旌幡覆盖于内棺盖上。一般来说,旌幡的长度与棺木相当,约2米左右。这旌幡就是被墓内“遣策”称作“非衣”的画幅。专家们指出,“非衣”应读作“飞衣”,汉代常有以“非”作“飞”使用的例证,即祝愿死者的灵魂乘上“飞衣”进入仙界。

帛画以细绢作地,上宽下窄,呈“T”形。两幅帛画的构图和内容相仿,唯一不同的是,帛画中的主人形象和墓主的性别保持一致。

我们来看看辛追墓的“非衣”图。画面分成天国、人间、冥间三部分。天国里有日、月、星、扶桑树、天神和天门卫士等。应当说,这是死者灵魂希求归宿的地方,它被描绘得宁静和谐。墓主人还在人间,没有进入她梦寐以求的天国。她是一个雍容华贵的老妇人,立在帛画最显著的部位。她的面前有两个手捧食案作跪迎状的人,后有三个侍女紧紧相随。其下方描绘了一个庄重的祭祀的场面,似乎是她的亲人们正在祈祷死者的灵魂升入天国。帛画下部的冥间,一个巨人站在两条鳌鱼背上,托举着沉重的大地。

整幅帛画着色丰富,色彩鲜艳,人物刻划简略、拙朴,构思、布局精妙有致。我们看到,神话与现实在画面中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形象地表现出了一个在中国古代历久不衰的精神主题,它无疑堪称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

那些享尽了人间荣华的人们,总是虔诚地期望在死后灵魂升天的同时,自己的体魄也能永不腐朽,为此,他们费尽了心机。也许利苍一家的灵魂已如愿地升入了天国,也许天国没有接纳它们的魂灵。然而让人惊奇的是,利苍夫人的千年不朽之梦竟变成了现实。

-不 朽 梦 成 真-

打开辛追的寝棺,只见尸体被厚厚的丝织物包裹着,躺在红色的液体内。解开九道捆扎尸体的绸带,再取掉约二十层丝麻包裹物,才见尸体脸盖面罩,身着麻布单衣和丝棉袍,完好无损的躺在那儿。

只见她全身柔软,皮肤覆盖完好,身上大部分毛发尚存,指、趾纹路清晰,皮下脂肪丰富。但她眼球脱出,舌头微微挺出嘴外,已有早期腐败现象。没想到,专家为她注射防腐剂后,人们运动她的四肢,其关节竟可以略微转动起来,而且软组织也有了弹性。这让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惊奇万分。

经过专家检查确认,尸体身长154厘米,重34.3千克。她的大脑已明显缩小,脑子已散碎,但脑膜尚保存完整,胸腹腔内脏器官还有较完整的外形。其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只是神经组织和上皮组织多已自溶解体。

如此好的千年古尸,在世界古尸保存的记录中是罕见的。它和“木乃伊”等保存尸体的方法不同,是一种和新鲜尸体相似的“湿尸”,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她得以保存了二千多年呢?

当时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有关领导机构组织文物考古与相关科研部门通力协作,对古尸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

专家们根据古代有关丧葬制度推断,辛追的尸体在当时可能采取过防腐措施。如尸体出土时,脸部覆盖面罩,全身紧紧包裹20层衣衾,外再用九道绸带严密捆扎,这样就能防止昆虫侵入尸体的口鼻等部位产卵生蛆,还有助于隔绝空气,对阻滞尸体的早期腐败过程有一定的作用。还有棺内空间被尸体及包裹物塞满,留存空气很少,而且棺口还用胶漆封固,棺内很快就会形成缺氧环境,尸体的腐败过程就会延缓并停止下来。

专家们还认为,用白膏泥、木炭等密闭的深造墓穴造成长期缺氧的环境,棺内液体的湿润和抑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显然,古尸得以保存的原因十分复杂,多种因素缺一不可。辛追的丈夫和儿子的尸体一定也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但他们都已腐朽不存了,这其中的奥秘,有待人们去破译。尽管如此,辛追尸体的发现,对古代防腐科学水平和医学发展状况的研究,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尽管当时汉文帝为了约束贵族浪费国家财力,有令不得使用金银铜锡等器随葬,但利苍家族墓葬出土的千年不朽的文物精品,还是让二千多年之后的我们大开了眼界。

1972年7月,当新华社播发了这一重要发现的消息后,在国内外立即引起了轰动。当时,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纷纷派人前来现场收集试样和数据,使有关方面及时完整地取得了相关的科学资料。而后,国家为了妥善保护这批珍贵文物,还特拨专款建造了设备完善的文物库房。

如今,这些汉代文明的精粹,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特设的专馆内,供现代人浏览参观,透过这个近千户侯家用于随葬的数以千计的物品,你还可以窥见二千多年前一个王朝的富足与繁荣。

原 刊

《百科知识》1996年 10、11 期

新配大部分图片采自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