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可渡关驿道

摘要: 可渡关驿道,位于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河南北两岸,全长五千米,宽约二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该驿道始由秦始皇兴建,汉朝王莽加宽,明朝朱元璋扩修,有“秦道明关”、“通京大道”之说。作为“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可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孔道也”,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荣辉煌;驿 ...
可渡关驿道,位于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河南北两岸,全长五千米,宽约二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该驿道始由秦始皇兴建,汉朝王莽加宽,明朝朱元璋扩修,有“秦道明关”、“通京大道”之说。作为“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可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孔道也”,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荣辉煌;驿道上深深的马蹄印记载着古“丝绸之路”的悠远沧桑;公元225年,诸葛亮治理南中时留下的“诸国大营”,至今犹讲述着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上金戈铁马的故事;“山高水长,水流云在”、“ 飞虹伫鹤”等石刻抒发了明朝状元杨升庵、旅行家徐霞客等文人墨客对可渡山水的酷爱眷恋之情。 
可渡关驿道因它的历史悠远、文化底蕴厚重、保存得完整及沿途众多的遗址遗迹、美不胜收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近年来,多批文物考古专家多次来到可渡进行实地考察,反复评估论证,为可渡关驿道“国宝”单位的晋升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此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晋升,对可渡古遗址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对可渡旅游文化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可渡关驿道是先秦和汉唐时期由川黔入滇的石门道之一段。……全长约600公里,其中可渡关一段约10公里,宽2米左右。”这条古驿道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蜀身毒道”。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狩二年?穴前122?雪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以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使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这段记述说明,由川黔经可渡进入云南腹地再出西域,达身毒国?穴即今印度?雪的民间商道,早在先秦时就存在了。
可渡关驿道,秦代为五尺道,汉时拓修,唐时为“石门道”,是“蜀一身毒道”的重要一段,并一直沿用至今。由成都经宜宾、赫津、大关、昭通入贵州境,再由毕节、威宁经可渡进入云南腹地。这条路经发展后,秦达曲靖,汉达昆明,唐达大理,过永昌,出缅甸、印度。其中可渡关至观音堂一段保存最为完整,全长约5公里,宽2米左右。南起可渡村南面村口,穿村而过,经可渡关,过可渡河,穿旧城村直达可渡河北岸站坡进入贵州威宁,多呈“之”字形蜿蜒在可渡河两岸的山坡上,全部用不规则的石板铺成。驿道沿线分布有众多历史遗迹,其中有可渡关关址、炮台、诸葛大营等古遗址7项、有可渡石桥等古建筑2项、有“山高水长,水流云在” “飞虹m鹤”免差碑等石刻15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1处。 
  现存驿道分布于可渡河南北两岸,以云贵公路与驿道接点为起点,向东而行,过可渡关关址后进入可渡村,沿三甲街向北而行,穿过荷花村经德胜坡直达可渡河南岸渡口。此段驿道除三甲街段被整修为村间道路外,其余路段保存比较完整,路面铺砌整齐。过可渡河后,驿道从可渡河北岸渡口向北而行,经接官亭,从三转弯处蜿蜒而上,进入旧城村上观音堂,入贵州威宁境内。该段驿道从可渡河北岸渡口至三转弯段原被覆压于耕地之下,2007年清理修复,其余路段保存比较完整。驿道沿线分布有众多历史遗迹,除可渡北关、可渡巡检署、汛防外委署、铜店、牌坊、可渡驿承署、五谷庙、城隍庙等遗迹损毁严重外,保存较完好的有可渡关关址、可渡炮台、烽火台、可渡石桥、可渡戏楼、诸葛大营遗址、可渡校场遗址、旧城城墙遗址、上帝庙遗址、葆圆洞及各类石刻等历史遗迹。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