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五尺道

摘要: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 ...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1]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蜀郡太守李冰招募劳力开山采石,修筑巴蜀通滇道路(僰道)。由于岩石坚硬,工程艰巨,仅修通从成都到宜宾的道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常頞续修,并把道路扩宽为五尺,沿朱提江上溯,经今盐、大、昭、威宁、宣威至曲靖,全长2000余里,史称五尺道。

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派唐蒙为中郎将率巴蜀兵民续修改建五尺道,公元前112年完工,史称南夷道或夜郎道。南夷道从今四川省宜宾起,经盐、大,逆白水江而上,经彝良牛街、镇雄芒部、贵州赫章、威宁,云南宣威直达曲靖。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事频繁,太康七年(286)朱提发生大地震,南夷道许多地段被震塌,道路随之荒废。

唐代,巴蜀通滇道路恢复畅通,因道路途经石门关(今盐津豆沙关),故易名石门道。唐天宝七年(748),唐与南诏激战于芒部(今镇雄),唐兵败,石门道亦随之不通。唐贞元九年(793),唐与南诏恢复往来,西川节度使韦皋遣巡官监察御史马益流率行营兵,整修石门道,并于沿途设置驿站。石门道自四川宜宾南行,经庆符、高县、筠连,经盐、大、昭、贵州威宁,到宣威至曲靖。

五尺道位于盐津县豆沙关,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

相关古道介绍
当时吸引巴蜀人到西南夷地区的一项重要贸易是“僰僮”贩卖。“僰僮”出自僰道县,因而僰道县成为蜀贾贩卖“僰僮”的主要地区和通商贸易地。从蜀到僰道的道路早已经存在,到汉代称为“僰青衣道”:由蜀出发,沿着青衣江水而下,经过夹江至乐山,又循岷江而下至僰道。青衣道至宜宾后分途:一为南夷道,即从僰道继续南行至夜郎(今贵州安顺)地区,再往南可至今广东南海;另一条接着秦代修筑的五尺道,通往滇池地区。汉武帝时唐蒙又“凿石开阁,以通南中”,将五尺道加以整修扩建,形成由僰道南下,过石门(今云南盐津豆沙关)到朱提,然后经由味县,到达滇池地区的官道。又因为这条道路以朱提枢纽,故又称为朱提道。五尺道经由的地区山高水险,道路十分艰险,当时行人说其道“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